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藝術 音樂 年級 七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第二單元 音樂的獨特魅力 學習項目三 音樂是自由想象的藝術(二)教學目標1.進一步理解聽眾的聯想是自由的、漫無邊際的。 2.能夠了解音樂理解的“多解性”與“不確定性”。 3.知道作品的標題和解說詞,既能幫助我們理解作品,也會限制我們的想象。 4.學會在聯覺的基礎上,通過音樂音響,以及標題或解說詞帶來的引導,發揮想象力,更好地欣賞音樂。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理解音樂與解說詞的關系。 教學難點 學會在聯覺的基礎上,通過音樂音響,以及標題或解說詞帶來的引導,發揮想象力,更好地欣賞音樂。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導入 學生根據課前反復聆聽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不同段落,以小組為單位,任選四個段落進行分析,為四個段落填寫標題,以及相應的聯覺因素等級,并交流各組的聯覺與聯想。 教師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聯覺因素對作品表現的作用。 教師播放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學生安靜聆聽,聆聽結束后分享自己對這段音樂的感受和聯想到的畫面。 教師再次播放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并加入解說詞。播放完畢后,提問學生:兩次的聆聽體驗有什么不同?解說詞的加入給你們帶來了哪些新的感受?新知探究 教師播放管弦樂合奏《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并提問:你們在音樂中獲得了什么體驗?小組交流討論你們聯想到的內容。 教師提問學生:這首作品的標題是什么? 教師總結:音樂是無法表現標題中的內容的,但通過標題,能想象到這個美國人的心情是十分愉悅的。 教師再次播放管弦樂合奏《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并加入解說詞,引導學生邊聽邊思考解說詞中的內容是否與自己對音樂的感受一致,哪些內容是在解說詞中完全無法感受到的。 學生分組討論解說詞的意義。 教師總結:解說詞既能提供欣賞指引,也會影響欣賞者對音樂表現內容的判斷。雖然由音樂音響產生的聯覺相同,但由于個人經驗、知識背景等因素,由聯覺產生的聯想必然會有差異,而這些差異就導致了音樂理解中的多解性和不確定性。 學生再次聆聽音樂,結合自己的感受,以小組為單位,為這首作品寫一段解說詞,表達你對這首作品的理解,并由組長匯報。 教師總結:音樂理解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感受。 學生分組討論:當無法理解一首作品的表現內容或一首作品不能讓自己產生視覺性的聯想時,該如何欣賞這首作品 教師總結:人類的心理活動中存在著聯覺現象,我們可以從音樂表現的基本因素,即音高、音強、音長、音色,以及起音速度的變化著手,感受音樂。 學生分組討論:欣賞音樂需要解說詞嗎?為什么? 教師總結:當作曲家希望欣賞者按照自己的創作意圖來理解音樂,或是研究者想把自己的理解告訴欣賞者,就會為作品加上標題、解說詞等。而這些標題、解說詞就是欣賞者欣賞音樂時的理解指南,使欣賞者在聯覺的基礎上沿著指定方向進行聯想。不過,一首作品一旦有了解說詞,就限制了欣賞者在音樂中的自由想象。正如《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樂曲解說詞雖生動形象,但與音響產生的聯覺反應不符,我們并不能通過解說詞聯想到音樂的表現內容,反而使自由聯想的空間受到了限制。拓展提升 教師播放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第二幕的場景音樂,并用舒緩、柔和的語調指引學生隨音樂自由想象。課堂小結 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音樂雖然不具有語義指向性和視覺規定性,但我們依然能通過聯覺產生不可名狀的情緒體驗和聯想。雖然樂譜、歌詞、標題、解說詞等為我們提供了欣賞指引,但用一些美術化、文學化的方式解讀音樂是不合適的。“樂”的意義是音樂本身,我們在欣賞時應該首先關注音樂的音響,讓自己的情緒隨著音樂的起伏而變化,自由展開聯想。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