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藝術 造型·美術 年級 一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第1課 春天在哪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能結合點、線、面色欣賞藝術家的作品(審美感知),嘗試用中國畫用具表現對春天的感受,會運用基本的平面設計方法制作計劃表(藝術表現);知道春天的活動、節日以及文化內涵(文化理解)。 過程與方法:在五感體驗、工具運用、技法探索、互動交流的過程中,經濟了解中國畫繪畫和平面設計的基本方法,提升感受美的能力(藝術表現、創意實踐)。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能夠感受春天的美,通過對中國畫的認識和運用,提升學生參與度與美術學習興趣。通過制作計劃表,感悟一年之計在于春,形成惜時愛物的態度(文化理解)。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用五感體驗感知春天,嘗試用中國畫表現春天,以計劃表的方式規劃春天。 教學難點 運用中國畫技法,結合點、線、面、色的造型語言表現春天。教學過程 第1課時工具材料 課件、毛筆、墨汁、筆洗、國畫顏料、宣紙、毛氈、畫紙、鉛筆、水彩筆。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過程性評價情境介紹 教師吟誦古詩: 杜甫《春夜喜雨》 教師提問:這首詩描繪的是什么季節?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春天的詩句?請你來背一背。 聽老師吟誦古詩,嘗試背一背與春天有關的詩句。試著讀出古詩的韻律美。 調動學生跨學科的知識技能,從古詩中初步感受春天的美,激發學習興趣。體驗古詩中的韻律美,為后面的視覺分析做好鋪墊。 對背誦詩句的學生給予正面反饋。用獎勵“迎春花”的形式鼓勵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環節一 教師結合古詩內容,引導學生從摸、聞、聽、看、嘗五方面感受春天。揭示課題:春天在哪里? 教師引導:孩子們吟誦出的春天多美啊!剛剛我們在古詩中感受了春天的美,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感受春天。 小結:美麗的春天摸得了、聞得到、聽得見、看得著,甚至還能嘗得到,春的氣息來自四面八方。 說一說摸到、聞到、聽到、看到、嘗到的春天,發現春天的美。 運用摸、聞、聽、看等多種知覺來感知春天,發現春天的美,激發學生五感力,提升審美感知能力。 用獎勵“迎春花”的形式鼓勵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環節二 欣賞關于春天的藝術作品,思考畫家是怎樣用點、線、面和色彩來表現春天的。 教師提問:感受春天之美的方式是多樣的,在五感中,視覺是最敏銳、獲得信息最多的方式。所以,藝術家們把他們感受到的春天畫下來,讓我們都能看到他眼中春天的美景。這是一幅關于春天的畫作,你能從點、線、面和色彩的角度,感受畫家筆下的春天嗎?引導學生發現不同的點、線、面和色彩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春天。 小結:彩色的點和各式各樣的線交織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天畫卷。 欣賞藝術作品,評述畫家是如何表現春天的。 根據藝術作品中的點、線、面和色彩進行分析。 欣賞描繪春天的藝術作品,感受畫面中點、線、面、色交織的韻律美。 用獎勵“迎春花”的形式鼓勵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環節三 《春風又綠江南岸》是著名國畫大師吳冠中先生所畫,繪制中國畫需要用到特有的工具。 教師介紹中國畫工具材料,如筆、墨、紙、硯。 教師示范蘸墨、調墨、調色。如:墨加不同的水畫出不同的效果。教師引導學生大膽嘗試,用中國畫工具,以點、線、面色的組合表現春天之美。 認識中國畫工具和材料。 運用點、線、面和色彩大膽畫出對春天的感受。 學生嘗試中國畫工具和材料畫出點、線、面色,來表達對春天的感受,體驗中國畫工具的獨特魅力。(筆墨交織與墨色浸潤產生的豐富變化) 教師引導學生自評與互評,教師獎勵能大膽表現出春天的小朋友一朵“迎春花”。環節四 出示一些采用其他材料模仿筆、墨、紙、硯來創作中國畫的作品,請學生猜猜可能是用什么材料來畫的,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材料,模仿中國畫筆墨交織與墨色浸潤產生的豐富變化。 課后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材料能夠表現出跟中國畫類似的效果?嘗試不同的材料畫出點、線、面和色彩,來表達對春天的感受。 舉一反三,不同的工具材料都可以畫點、線、面和色彩,都可以用來表達對春天的感受。 教師鼓勵學生多嘗試、多探究。獎勵積極發言的同學“迎春花”。教學過程 第2課時工具材料 課件、毛筆、墨汁、筆洗、國畫顏料、宣紙、毛氈、畫紙、鉛筆、水彩筆。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過程性評價情境介紹 一起在好時節種下春天的一份綠意。 教師介紹:植樹節快到了,今天我們來分小組進行植樹比賽,表現優秀、積極參與都可以為小組贏得一棵小樹苗,比比哪一組能在植樹比賽中獲勝。 做好學習準備。 通過植樹比賽,激發學習興趣。 用獎勵“迎春花”的形式讓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環節一 教師提問:為什么3月12日會被定為植樹節呢?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原因1:大地母親孕育著所有生靈,在春天的時候,萬物復蘇,生機勃勃。教師從科學的角度介紹春天植樹的優勢。 原因2:中國的植樹節定于每年的3月12日,這一天也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孫中山先生生前非常重視植樹造林,希望通過植樹改善中國的環境。 了解植樹節的由來。 融合科學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一年之計在于春”。 從人文的角度了解植樹造林的意義。 用獎勵“迎春花”的形式鼓勵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環節二 教師提問:春天除了有植樹節,還有許多其他的活動和習俗。引導學生以清明節為例,談談這個節氣的人文習俗,以及自然特點。如:掃墓,緬懷祖先,緬懷先烈;天氣適宜,適合春耕。 教師引導學生談一談春天里的其他節日與習俗。 說一說春天的節日與習俗。 人們用辛勤的汗水譜寫生活的樂章,了解春天的節日與習俗。 用獎勵“迎春花”的形式鼓勵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環節三 教師介紹:既然一年之計在于春,抓住春天的好時節,做好計劃,辦事有條理,才會有收獲。提出制作《春天活動計劃表》的任務。 教師以《植樹計劃表》為例,介紹計劃表的組成部分。 引導學生完成《春天活動計劃表》草圖,注意實用性和美觀性。 觀察、討論,了解計劃表由圖像和文字合理搭配而成。 繪制《春天活動計劃表》草圖。 為自己構思一個《春天活動計劃表》,學習計劃表平面設計的基本方法。教學過程 第3課時工具材料 課件、毛筆、墨汁、筆洗、國畫顏料、宣紙、毛氈、畫紙、鉛筆、水彩筆。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過程性評價環節一 回顧上一節課的知識重難點,挑選一兩件《春天活動計劃表》草圖進行分享展示。 欣賞其他同學的《春天活動計劃表》草圖。 回顧舊知。環節二 教師強調計劃表的實用性和美觀性。 完成作品。 完成設計作業,將美術知識與對一年之計在于春的理解滲透到計劃表中。 獎勵完成活動計劃表的同學一棵大樹。環節三 分享展示學生作品。 欣賞其他同學的《春天活動計劃表》。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說說各自的優點與不足。 學習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參與互評與自評。結果性評價評價建議:教師參考評價要點,組織學生參與互評與自評。引導學生完成“迎春樹”,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板書設計春天在哪里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