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跨學科主題學習認識東南亞的世界遺產世界遺產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物古跡和自然景觀,在地理、歷史、藝術等領域具有特殊意義,是全人類的瑰寶。世界遺產多姿多彩的風貌吸引著人們前來觀光和體驗。東南亞世界遺產眾多,是我國很多人出行的旅游目的地。任務一:了解東南亞世界遺產的名稱及類別世界遺產的類別與定義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生存區。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域。自然遺產下龍灣文化遺產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的成分或構造物、銘文、洞穴以及景觀的聯合體。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筑群。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聯合工程以及考古遺址地方。會安古鎮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同時部分滿足《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關于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定義的遺產項目。長安名勝群截至2021年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東南亞共有世界遺產42處。參照表1,自主設計表格,分組統計不同國家的世界遺產信息。國家 世界遺產名稱及類別越南 下龍灣○、會安古鎮□、長安名勝群△…… ……(○自然遺產 □文化遺產 △自然和文化雙遺產)表1 東南亞不同國家世界遺產的名稱及類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熱帶雨林○馬來西亞馬六甲□、喬治城□任務二:繪制東南亞世界遺產分布圖在地圖上標注世界遺產的位置,有助于直觀了解世界遺產的空間分布。參照表1,自主設計圖例,將統計的世界遺產標注在東南亞地圖(圖1)上。○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和文化雙遺產△長安名勝群○蘇門答臘熱帶雨林□喬治城□馬六甲圖1 東南亞地圖任務三:制作東南亞世界遺產墻報以小組為單位,選取一處東南亞世界遺產,調查其地理、歷史背景,入選世界遺產的原因,保護與利用情況等。根據調查結果,制作一張墻報,在班級或校園展示。要點提示:墻報應圖文并茂。內容上應完整地呈現調查結果;形式上可采用手繪作品、地圖、圖片等,還可以結合典型建筑或獨特景觀特征進行藝術設計。地理位置歷史地位自然與人文景觀越南長安名勝群概況表位于越南北部的寧平省,地處紅河三角洲南部考古學家在該地區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表明這里曾是早期人類的居住地;在越南的早期歷史中,這一地區曾是古代越南王國的一部分,特別是在李朝(1009—1225年)和陳朝(1225—1400年)時期,這里是重要的軍事和宗教中心以喀斯特地貌為主,擁有眾多的石灰巖山峰和洞穴,展示了地球地質演變的奇妙過程;也是許多珍稀動植物的棲息地,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除此之外,長安名勝群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與中國的聯系越南北部在公元前111年至938年間曾是中國的郡縣,這段時期“中越”之間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越南獨立后中越之間的往來并未中斷,唐宋時期,中國與越南的貿易和文化交流活躍,許多中國文化和技術傳入越南佛教從中國傳入越南,對越南的宗教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長安名勝群中的許多洞穴和寺廟都與佛教有關。除此之外,越南的許多傳統節日和習俗、古建筑,包括長安名勝群中的寺廟和宮殿,都受到了中國的影響保護與利用情況2014年,長安名勝群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名錄,是東南亞地區第一個自然和文化雙遺產立法保護:政府制定了嚴格的法律法規。游客管理:實施游客流量控制,限制每天進入景區的人數,減少人為破壞。環境監測:定期進行環境監測,及時發現和處理污染問題。科研支持:鼓勵和支持科學研究,加強對洞穴和地質結構的監測任務四:分組規劃旅游線路各組規劃一條從學校所在地到所選世界遺產的旅游線路,安排行程,準備旅游物品,介紹該處世界遺產可供旅游的內容與價值,設計多種觀光、體驗等活動。各組設計的方案經展示、交流可形成方案匯編。旅游方案【基本路線】 中國廣州—越南長安名勝群【主要交通工具】 飛機【行李準備】 證件、衣物(輕便的夏季服裝、防曬衣或薄外套)、太陽鏡和防曬霜、雨具、常用藥物(包括防蚊及驅蟲藥品)等【景點選擇】 風洞:乘船游覽地下河流,欣賞壯觀的鐘乳石和石筍。天堂洞:徒步探索世界上最長的干洞,欣賞奇特的地質景觀。暗洞:體驗黑暗中的探險,感受神秘的地下世界。【注意事項】 語言:越南語是官方語言,但英語在旅游景點和酒店較為普及。文化: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尊重文化多樣性。貨幣:越南盾,建議攜帶一些小額現金。安全:注意人身安全及個人財物安全。飲食:越南美食豐富多樣,但要注意食物衛生。交通:越南的交通規則與國內有所不同,建議乘坐正規的交通工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