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美版(2024)美術一年級下冊4.石頭的“花衣”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石頭的“花衣”》是浙美版(2024)美術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自然是個藝術家”中的第四課。本單元聚焦自然事物獨特紋理與斑紋,引導學生發現自然之美,學習觀察細節,嘗試用繪畫等方式表現。本節課以石頭為創作載體,通過讓學生觀察石頭的形狀、質地,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運用各種材料為石頭穿上獨特的“花衣”。從知識體系來看,一年級學生在此之前對基本的繪畫工具和色彩有了初步的認識,如學會使用彩筆、油畫棒,辨別基本色彩。而《石頭的“花衣”》則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接觸不同的材料,了解材料的特性,拓展創作的形式和方法。同時,石頭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以石頭為創作對象,能讓學生感受到藝術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關注和熱愛。在能力培養方面,這節課著重鍛煉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動手能力。通過觀察石頭的自然形態,啟發學生聯想,將石頭與生活中的事物進行關聯,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在創作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各種材料進行裝飾,這有助于提高學生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增強學生對材料的運用和掌控能力。從情感體驗角度,當學生完成石頭的裝飾創作,看到自己賦予石頭全新的面貌,會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之情。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認識各種用于裝飾石頭的材料,如顏料、彩紙、毛線、貝殼等,了解其特性和使用方法。學會觀察石頭的形狀、紋理,能根據石頭的自然形態進行聯想,并運用不同材料為石頭設計制作獨特的“花衣”。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欣賞、討論和實踐操作,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在創作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學會運用材料進行創意表達。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美術創作的興趣,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讓學生在創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三、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觀察石頭的形狀、紋理,展開豐富的聯想。讓學生掌握各種裝飾材料的使用方法,運用材料為石頭進行創意裝飾。四、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突破常規思維,根據石頭的獨特形態進行大膽創新的設計,創作出富有個性的作品。在使用材料進行裝飾時,提高學生手部精細動作的協調性與準確性,確保裝飾效果。五、教學方法直觀演示法:通過展示大量精美的石頭裝飾作品圖片、視頻以及實物作品,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石頭裝飾的多樣性和魅力,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和靈感。例如,在導入環節展示各種創意石頭作品,讓學生對石頭裝飾有初步的視覺認知。啟發引導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提問、引導思考等方式,啟發學生觀察石頭的特點,聯想與之相關的事物,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比如在引導學生觀察石頭環節,提問學生“這塊石頭看起來像什么?”,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實踐操作法: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親自動手為石頭進行裝飾創作,在實踐中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和裝飾技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小組合作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共同完成石頭裝飾作品。在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交流分享能力,如在創作過程中,小組內成員分工合作,有的負責設計,有的負責粘貼材料等。六、教學過程(一)導入教師活動:播放一段關于大自然中各種石頭的視頻,視頻中展示不同形狀、顏色、紋理的石頭,有河邊光滑的鵝卵石、山上奇特的怪石等。播放結束后,教師提問:“同學們,在視頻里看到了很多石頭,那你們在生活中都在哪里見過石頭呢?”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見到石頭的場景。學生活動: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分享自己在公園、河邊、小區等地方見到石頭的經歷。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問引導學生回憶生活,讓學生意識到石頭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為后續課程內容做鋪墊。(二)新授觀察石頭教師活動:教師拿出一些不同形狀、大小和紋理的石頭,分發給每個小組。讓學生仔細觀察手中的石頭,摸一摸、看一看,感受石頭的質地、形狀和紋理特點。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手中的石頭是什么形狀的?摸起來有什么感覺?上面的紋理像什么呢?”學生活動:學生認真觀察手中的石頭,用手觸摸,然后小組內交流討論,分享自己對石頭的觀察感受。有的學生說自己的石頭是圓形的,摸起來很光滑;有的說石頭上的紋理像波浪線等。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直接觀察和觸摸石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感知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石頭的細節特征,為后續根據石頭形態進行聯想和創作打下基礎。欣賞作品教師活動: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一系列創意石頭裝飾作品,包括動物造型的石頭、人物形象的石頭、風景主題的石頭等。在展示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作品中石頭的形狀與所表現形象的關系,以及使用了哪些材料進行裝飾。例如,展示一個用石頭制作的小魚作品,教師提問:“同學們看,這個小魚是用什么樣的石頭做的?它用了什么材料來表現小魚的眼睛和鱗片呢?”學生活動:學生認真欣賞作品,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觀察并分析作品中石頭與裝飾形象的契合點以及材料的運用。設計意圖:通過欣賞優秀的石頭裝飾作品,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靈感,讓學生了解石頭裝飾的多種可能性和表現手法。材料介紹教師活動:教師展示各種用于裝飾石頭的材料,如顏料、彩紙、毛線、貝殼、紐扣、輕黏土等,并分別介紹它們的特點和使用方法。例如,介紹顏料時,向學生展示如何用畫筆蘸取顏料在石頭上均勻涂抹;介紹彩紙時,講解如何裁剪彩紙并使用膠水粘貼在石頭上。教師還鼓勵學生思考這些材料還可以怎樣組合使用。學生活動:學生認真聆聽教師對材料的介紹,觀察材料的特點,思考自己可以用這些材料創作出什么樣的作品。設計意圖:讓學生全面了解裝飾石頭的材料及其使用方法,為學生的創作提供技術支持,使學生在創作時有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三)教師示范教師活動:教師選擇一塊形狀較圓潤的石頭,以制作一個小兔子形象為例進行示范創作。首先,教師根據石頭的形狀進行構思,確定將石頭的一端作為小兔子的頭部,另一端作為身體。然后,用白色顏料為石頭整體上色,作為小兔子的底色。接著,用黑色顏料畫出小兔子的眼睛、鼻子和嘴巴,用紅色顏料點出腮紅。再用彩色毛線制作小兔子的耳朵,將毛線粘貼在石頭的頭部兩側。最后,用輕黏土制作小兔子的尾巴,粘貼在石頭的后端。在示范過程中,教師邊操作邊講解每一個步驟的要點和注意事項,如顏料涂抹要均勻、膠水不要涂抹過多等。學生活動:學生認真觀看教師的示范過程,仔細聆聽教師的講解,觀察教師的操作步驟和技巧。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示范,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石頭裝飾的創作過程和方法,掌握基本的創作技巧和要點,為學生自己動手創作提供清晰的思路和參考。(四)小組討論與創作小組討論教師活動:教師布置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根據手中石頭的形狀和特點,確定要創作的主題和形象。教師巡視各小組,參與小組討論,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建議。例如,對于一組拿到形狀不規則石頭的學生,教師引導他們思考是否可以將石頭想象成一座山,創作一個山水風景主題的作品。學生活動: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觀察石頭,各抒己見,共同確定創作主題和分工。有的小組決定創作一個小熊形象,有的小組打算創作一個城堡等。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交流能力,讓學生在討論中互相啟發,完善創作思路。學生創作教師活動:學生確定主題后,開始進行創作。教師為每個小組提供充足的裝飾材料,鼓勵學生大膽發揮想象,運用所學的材料和技巧進行創作。教師在教室里巡回指導,觀察學生的創作過程,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對于在創作中遇到困難的學生,教師給予鼓勵和引導,如當學生不知道如何用材料表現某個細節時,教師啟發學生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學生活動:學生按照小組討論的方案,分工合作進行創作。有的學生負責用顏料上色,有的學生負責裁剪彩紙,有的學生負責粘貼材料等。在創作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認真完成作品。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實踐創作中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五)作品展示與評價作品展示教師活動:教師組織學生將完成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展示區或講臺上,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擺放整齊,以便于大家欣賞。學生活動:學生將自己小組的作品擺放好,然后自由欣賞其他小組的作品。設計意圖:通過展示作品,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創作成果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作品評價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作品評價,首先請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介紹自己小組作品的創作思路和使用的材料。然后,教師鼓勵其他學生從創意、色彩、材料運用等方面進行評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最后,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總結評價,肯定學生的努力和創意,指出作品中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并給予鼓勵和表揚。學生活動:小組代表介紹作品,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進行評價,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感受。設計意圖:通過作品評價,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讓學生學會欣賞他人的作品,發現自己作品的不足之處,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六)課堂總結教師活動:教師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回顧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如觀察石頭的方法、裝飾石頭的材料和技巧、創作的思路和過程等。教師強調藝術來源于生活,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多發現,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多的美好。學生活動:學生認真聆聽教師的總結,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總結,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和技能,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七、板書設計石頭的“花衣”石頭特點:形狀、紋理、質地裝飾材料:顏料、彩紙、毛線、貝殼、紐扣、輕黏土等創作步驟:構思、上色、裝飾、完善創意啟發:聯想生活事物,大膽創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