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觀看視頻 說說你的感受視頻中革命先烈和當代英雄們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幸福,不畏犧牲、英勇奮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贏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走向民族富強。不同的歷史時期,藝術家們以不同的美術形式再現了那段革命征程。歷史綿延不絕,精神代代相傳,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藝術作品,或激昂湃,或深沉內斂,都表達著對革命精種的崇高敬意。今天,我們將通過美術視角,去探尋這段歷史中的藝術之美,去感受藝術家筆下的革命精神。習近平·論第1課 情感表達第一單元 崢嶸歲月—— 美術中的歷史你們都知道哪些革命英雄?【習主席】曾說過:“一個國家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民族不能沒有信仰”,中國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矢志不渝,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我們不能忘記他們的名字,更不能忘記他們的革命精神。·論刻在心里的抗日英雄01用胸膛堵住槍眼的黃繼光02舍身炸毀敵人的碉堡的董存瑞03烈火焚身紋絲不動邱少云04抱炸藥與敵同歸于盡的楊根思05身體接通電話線的牛寶才刻在心里的抗日英雄01用胸膛堵住槍眼的黃繼光02舍身炸毀敵人的碉堡的董存瑞03烈火焚身紋絲不動邱少云04抱炸藥與敵同歸于盡的楊根思05身體接通電話線的牛寶才孫中山廣東省中山市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癌癥在北京逝世。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劉志丹陜西省志丹縣1936年4月14日,在紅一方面軍東征戰役中,作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紅二十八軍軍長的劉志丹,身先士卒,親臨一線指揮,不幸中彈壯烈犧牲。趙尚志黑龍江省尚志縣1942年,趙尚志被日本特務誘捕。日本特務在行進途中向趙尚志開槍,趙尚志將日本特務擊斃,終因腹部中彈,被預先埋伏的人押回偽警署。趙尚志英勇不屈,堅強就義,時年34歲。楊靖宇吉林省靖宇縣1940年2月23日下午,敵人在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圍了楊靖宇。下午4時30分,楊靖宇被敵彈射中胸膛,壯烈殉國,年僅35歲。以英雄命名的城市【知識】要點: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恩格斯是馬克思的摯友。他為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支持,并與馬克思一起合作擬定了《共產黨宣言》。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的革命實踐相結合。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2015年吳為山 雕塑中國美術館收藏偉大的導師——馬克思、恩格斯中國的革命和馬克思恩格斯有什么關系呢?看圖思考任務一:體會藝術家如何用藝術創作表達革命情感?深雕塑家吳為山的這件作品以概括凝練、虛實有致的寫意雕塑語言表現了這兩位偉大的導師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光輝形象:馬克思目光深邃,顯示出穿越歷史的睿智;恩格斯神情剛毅,巍然佇立在馬克思身旁。馬克思的坐姿和恩格斯的站姿構成穩定的三角形,象征著他們堅定的信念和真摯的友誼。革命友誼情【知識】要點:作品以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出發開始長征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采用高視點、多人物的構圖形式,通過“母親送子”“妻子送夫”“兒子送父三組人物造型,凸顯深厚的軍民魚水情。送別 (油畫) 靳尚誼1959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欣賞美術作品:體會藝術家如何用藝術創作表達革命情感?01作品出現了哪些人物呢?02他們在哪里?干什么?03你能說出作品中的歷史故事嗎?母親送兒妻子送夫兒子送父讀靳尚誼先生的油畫《送別》,那首悠揚而凄婉的江西民歌《十送紅軍》猶在耳畔:“一送紅軍下南山,秋風細雨撲面寒,樹樹梧桐葉落完,紅軍幾時再回山……”這幅油畫創作于1959年。1959年10月,深入到井岡山、瑞金等革命老區體驗生活。他訪問老紅軍、老赤衛隊員、老農民,聆聽他們講述當年長征故事。他在當地寫生,畫了那里的山山水水,畫了那里的婦女、青年、老人等人物形象,收集了大量素材。《送別》在構圖上,畫家選擇秋天一個雨后的黎明時分,天色陰沉,秋風蕭瑟,一條大河橫亙前方,河對岸是崇山峻嶺、莽莽深林,紅軍正在通過臨時搭起的木橋向河對岸走去,留下來堅持打游擊的赤衛隊員高舉手中的梭鏢,向戰友們告別。畫家注重對軍民生活細節的刻畫和離別時錯綜復雜心情的描寫,軍民的腳下是蘇區褐色的泥土,畫家將《十送紅軍》的情調運用到油畫的創作上,一種依依惜別的情景躍然紙上,讀之聲情并茂,如身臨其境。軍民雨水情情感表達你能揣測出人物心里語言嗎?欣賞美術作品:體會藝術家如何用藝術創作表達革命情感?母送子母親拍著兒的肩膀,仿佛在向紅軍指揮員說:“把孩子交給你吧,他也一起去參軍。”而紅軍指揮員看著孩子,像在回應:“你年齡還小,我們還會回來的。”這一組人物,表達革命的火種還留在于都。妻送夫畫作并未展現妻子的面孔,但透過她的背影便能感受到她對丈夫即將從軍離去不舍的情感。兒送父畫面似乎能感覺到孩子跟紅軍父親之間的親密,因此在戰士出發之際,小孩不舍拉著他的手,仿佛在問“叔叔你要走了嗎?”本作品采取橫構圖的形式,從右側向左延伸,右側豐富,中間人疏細節特寫,左側又密。疏—密—疏的畫面給人以平衡之感。長征隊伍整體向前延伸,象征著向希望邁進。在畫面上部的青山虛景與白水,既顯明了畫面事件發生的地點,又與人的青衣一同給暗色調的畫面帶來生機,同時也更好的突出了主體,渲染了離別的憂傷。右側人群分為兩個群體,英勇赴役的戰士們與不忍分離又擔心的家人。而左側人群舉戟高呼,表現出無限的革命熱情,體現長征送別時鄉親們的真實表現,該作品濃濃的離別之情,讓我們感受到離別的眞實情感,凸顯了深厚的軍民魚水情。“紅軍長證”是一種精神,每一代人都應該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面對一幅作品我們該如何賞析?四步鑒賞法描述分析解釋評價(時間、地點、人物、題材等)(造型語言:點、線、面、空間、色彩、肌理、構圖等形式規律:對稱、均衡、對比、統一等)(主題、思想、情感等)(價值、意義、文化理解等)藝術家是怎樣創作的呢?藝術家怎樣創作表達情感的呢?作家通過文字抒發情感,那么藝術家可以用題材、構圖、色彩和筆觸增加畫面感,抒發情感。看圖思考【知識】要點:1947年3月開始,國民黨軍隊以25萬人的兵力,向延安發起重點進攻。由于敵我兵力過于懸殊,中共中央決定暫時放棄延安,開始了艱苦的陜北轉戰。石魯筆下的《轉戰陜北》刻畫的就是毛澤東在這一時期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形象。轉戰陜北 中國畫 1959年 石魯 中國國家博物館嘗試從鑒賞四步法:描述、分析、解釋、評價等方面去探究藝術家是如何進行創作的?小組合作藝術家是怎樣進行創作來表達情感的呢?軍事家形象任務二:了解藝術家創作過程分析色彩畫面運用了哪些色彩?陽面渲染紅色,色調溫暖。寓意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事業及光明的前途。背景粗重墨線與厚重朱磦、赭石交疊擠壓畫 采用 濃墨重彩熱烈、沉雄、厚重與偉岸。任務二:了解藝術家創作過程形式高遠、深遠、英雄氣概、畫面右側、畫面宏大、直沖云霄、筆墨厚重、偉人形象、革命歷史重大題材、間接暗示、宏大場面。分析構圖畫面是怎樣布局的?表現形式畫家是用什么方式表達畫面的呢?高遠高山之巔深遠宏達場面主席簡略側影瞭望凝思方為基調寓圓于方轉 戰 陜 北遠景:遠景以深遠法畫成,由濃而淡、再濃再淡的墨色,使畫面向遠處無止境地延伸,創造出遼闊的意境。近景:近景是高遠法,山體巍峨雄壯墨線壓住厚重的色調,給人以崇高偉大之感,很好地襯托出毛澤東高韜遠略、氣吞山河的偉人形象。遏制了上沖的感覺。寓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具有堅實的基礎和光明的前途。中景:中景是毛主席置身于視覺中心,雄渾壯觀的高山之巔,迎風佇立,面對壯美的黃土高原眺里凝思,展現出頂天立地的豪邁氣魄;三段布局分析構圖分析17幅石魯先生繪《轉戰陜北》寫生稿部分草圖是藝術創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藝術創作是一個精益求精的過程,草圖不僅是創作的初步設計,它還承載著藝術家對美的追求和對藝術形式的探索。作品草圖不僅是中國畫創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藝術家個性、風格和技術水平的體現。感受石古創作過程,思考為什么重點表現毛主席身影?畫家為什么沒有把千軍萬馬畫進去呢?陜北的山溝里盡是戰士,不畫出來反而能表現“雄兵百萬”,直接畫出來能畫多少人呢 空間表達方法通過西方“縱深推進”及傳統的“以大觀小”結合運用,畫面主席置于巍峨的群山之中,人物雖小,但形神兼備,真實地再現了毛主席“胸中自有雄兵百萬”指揮泰然若定的氣派和偉人風采。為什么把主席畫那么小?毛主席身后怎么才一個人一匹馬 ”“還站在懸崖邊,這不是懸崖勒馬嗎 ”任務二:了解藝術家創作過程整體評價該畫是一幅以大景山水為主的革命歷史面。再現毛主席胸中自有雄兵百萬,指揮若定的泰然氣派和偉人風采,熱情地領揚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為中國革命事業所做出的豐功偉績。評價作品這種紅色不僅是自然地紅,更是革命的紅,是中國山水畫的一次創新。看圖思考圖像識讀小組討論你知道這幅作品創作背景嗎?創作的作品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呢?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中國畫 李可染 中國美術館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根據毛主席詩歌《沁園春●長沙》所創作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帶有強烈的感彩,表達革命情感,加上作者本身對山川的內心感受,通過對山川的系統刻畫,營造出氣勢恢宏、壯烈山河的紅色山水意境之美。畫面通紅一片,在靜謐中包含著無限的精神信仰與含蓄的張力。李可染在寫生山水的基礎上,進行突破創新,大膽地將中國紅與中國水墨放在一起,營造出熱情洋溢的愛國情懷。簡介李可染(1907年—1989年),江蘇徐州人。早歲從錢食芝學畫。1929年考入西湖國立藝術院西畫系,此間得林風眠院長教益,并受法國教師克羅多教授素描、油畫,具堅實西畫基礎。因參加一八藝社被勒令退學后輾轉南北。構圖以剪影式大山為主體的圖式,其主要特點是“雄”“闊”“滿”。用色彩濃郁的剪影式大山充滿了整個作品的畫面,將中間景物提高,整體面積增大,并用遠近景高度的適當放低及減小面積來襯托中景的“雄”偉高大及貼近的感覺,以便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劫。“滿” 是特點物體大,用很小的紙,畫出最大的一幅畫,畫面布局有主有次,實中求需,畫面雖滿卻不悶堵。賦色畫面中為表現“層林盡染”的“紅遍”意境,畫面將大量用墨改為大量用紅色,將大量的朱砂、朱磲用于畫面之上,突出“萬山”上“層林”的紅色,使大山得到較好體現,遍山樹葉的“紅”,樹干、屋舍的“黑”與由遠而近溪流、天空、云朵的“白”交相輝映。給人以震撼的視覺沖擊效果,濃郁的色彩表現出了雄渾的意境和大山勁拔的氣勢,營造張揚、奔放、熱烈氣氛,引起共鳴。《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作品評價上億元的神話李可染的《萬山紅遍林盡染》,他前后畫了七幅,雖然這七幅作品無論是構圖還是技法都大同小異,但也算是一個完整的系列,算是對此類風格的一個鞏固與強化,如果這個主題的作品他只畫了一幅或者兩幅,肯定激不起后來那么大的波瀾和反響,也不會形成“紅色山水畫”這樣一個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特殊地位與影響的特定主題、特定畫種,更不會出現作品拍賣動輒就上億元的神話。第一幅《萬山紅遍》尺寸69×45cm1962年作于廣東從化溫泉翠溪賓館,畫由李可染親自保管,1999年經中國嘉德釋出市場。以407萬成交。第二幅《萬山紅遍》尺寸: 69.5 x45.5 cm此畫1963年出版于第6期《美術》雜志,此幅由李可染親自捐贈給了中國美術館。第三幅《萬山紅遍》尺寸: 80 x50cm現藏于北京畫院,最早由李可染家屬收藏,2009年捐贈給了北京畫院。7幅 、 半斤朱砂 價值18億第四幅《萬山紅遍》尺寸:131 x84cm原藏于一名藏家手中,2007年香港佳士得拍賣以3504萬港幣被湖南電廣傳媒購買,2012年于北京保利拍賣中以2.93億天價。7幅 、 半斤朱砂 價值18億第五幅《萬山紅遍75.5x45.5cm965年榮寶齋以80元的價格收購,2000年榮寶齋拍賣以501.6萬元的價格被海外藏家競買。2015年嘉德拍賣中再次出現,以1.84億元的價格成交。第六幅《萬山紅遍》 135x85 cm該畫現藏于北京畫院。第七幅《萬山紅遍》 尺寸 137x85 cm1964年,應榮寶齋之邀,李可染為15周年國慶再作一幅,此件與稍前西山所作較小的一幅都為榮寶齋所藏,也即李可染最后一幅《萬山紅遍》。鑒賞四步法描述:時間、人物、題材等。分析:造型語言:點線面、空間、色彩、肌理、構圖等。形式規律:對稱、均衡、對比、統一等。解釋:主題、思想、情感等。評價:價值、意義、文化理解等。開動你的腦筋,大膽想象,并梳理好語言。描分解作業:欣賞《在戰斗中成長》分析其中蘊含的革命情感.評課堂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該如何鑒賞美術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并且通過欣賞多幅作品,感受到了藝術家作品中對情感表達的方法和手段,作為新時代的繼承者,我們有責任繼續傳承和發揚這種精神,用 藝術來表達我們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希望學生能夠將這種情感體驗轉化為個人成長的動力,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感謝您的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真正的大國英雄.mp4 第一單元 第一課 情感表達.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