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5張PPT)1.3 環境問題及其危害1、運用圖文資料,說明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2、結合實例,說出環境問題產生的危害課前導入由于合成了一種高效的有機殺蟲劑DDT(二氯聯苯三氯甲烷),瑞士化學家米勒獲得了1948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度被廣泛使用的DDT逐漸被世界各國明令禁止生產和使用。為什么DDT被禁止使用?DDT的廣泛使用到禁止過程,帶給我們哪些啟示?目錄一、環境問題的產生二、環境問題的危害一、環境問題的產生①由太陽能持續供給能量,物質能夠從無機環境進入生命體,最終又回到無機環境,從而完成物質的循環與能量的流動。②自然環境能夠通過自我調節來維持穩定。1.自然系統(2)對人類要求: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變要限制在自然環境的可承受范圍之內,不能損害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1)特點:(圖中深藍色箭頭代表自然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2.人類系統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取大量自然資源,維持城市、農田等人類系統的運行,將所形成的廢棄物排入自然環境。(圖中深藍色箭頭代表自然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黃色箭頭代表人類系統的物質與能量的單向流動)人類系統靠大量輸入自然資源、輸出廢棄物來維持,物質和能量是單向流動的,無法完成物質循環。其中,人類獲取資源會造成自然環境的改變并對自然循環過程產生影響;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物質和能量流動只有一部分能夠通過自然環境循環得到消納,未被消納的部分殘留在自然環境中造成環境污染,甚至導致全球環境變化。農業社會①工業革命前,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壓力有限,地球的大氣、土地和水能夠滿足人類的生產和消費需要,人類排放的廢棄物能夠被自然環境降解。工業革命②工業革命后,資源的消費和廢棄物的排放數量劇增。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已在某些方面超過自然環境的調節能力,損害自然環境的支撐服務功能,使自然環境偏離應有的穩定狀態,從而發生大氣污染、水污染、生態退化、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2.你認為那種系統能維持穩定狀態?請說明理由。自然系統能形成物質的循環與能量的流動,自然環境能夠通過自我調節來維持穩定。1.在物質和能量的來源、流動方向、生物多樣性等方面,自然系統和人類系統有什么不同 (1)箭頭①②: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取自然資源。(2)箭頭③④:人類向自然環境中排放廢棄物。(3)箭頭⑤⑦: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取各種服務。(4)箭頭⑥⑧:自然環境為人類社會提供支撐服務。人類社會與環境相關模式: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①人類向環境的索取超過環境承受能力②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本身的自凈能力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環境污染③人類活動損害自然環境的支撐服務3.環境問題的表現全球面臨的十大環境問題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減少臭氧層破壞酸雨森林面積銳減土地荒漠化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嚴重4.影響環境問題的主要因素①人口數量(正相關):人口數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資源數量和排放的廢棄物數量也會增加。損害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產生環境問題。②人均資源消費量(正相關):人均資源消費量越高,對環境的影響越大。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人均資源消費量具有顯著的區域差異。③技術水平(兩面性):技術越發達,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的程度越大;人類通過研發環境友好技術,能夠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廢棄物處理能力,降低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產品勞動力設備環境問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同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過度消耗資源帶來的環境影響。原因:發達國家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較低,卻消耗了世界大多數的自然資源,人均自然資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掠奪式開發帶來的生態破壞,以及快速工業化導致的環境污染。原因:發展中國家多處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而人口增長卻很快,環境承受著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的雙重壓力。此外,發達國家利用一些發展中國家對經濟發展的需要,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也使得目前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更加嚴峻。二、環境問題的危害1.自然環境服務功能受到損害2.影響生活質量,危害人類健康①大氣、水、固體廢棄物和噪聲等污染,會直接損害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例如,人類排放的大量細顆粒物等在不利的氣象條件下形成霧霾天氣,影響人們的戶外活動,誘發多種疾病霧霾治理的措施:①針對尾氣:限制私家車,發展公共交通。減少汽車尾氣排放。②針對工業:調整產業結構;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減少煤炭消費比重,治理排污企業,加強空氣質量檢測和執法力度。③針對建筑工地:覆蓋、灑水、及時清運、設置圍欄、大風天停止作業、密閉運輸。④針對垃圾處理:垃圾分類回收。⑤植樹種草,擴大城市綠地面積。思考:如何治理霧霾?②有些污染物質會殘留或富集在農產品和工業產品中,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例如,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發現DDT在環境中非常難降解,并能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富集,最終危害人體健康。因此,20世紀70年代以后DDT被許多國家禁止使用。3.環境問題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問題不僅直接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也對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造成損害,進而制約社會經濟發展。例如,許多貧困地區生態脆弱,發展經濟容易導致自然環境退化,退化的環境反過來又制約經濟的發展,構成貧困和環境退化的惡性循環。為了控制和治理環境問題,人類社會可能會付出高昂的成本。傳統經濟 循環經濟資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資源輸入減量化,集約利用資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資源再利用,利用率高廢棄物處理 污染物和廢棄物的大量排放 廢棄物再生資源化物質流動 物質單向流動 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結 果 獲得經濟效益也帶來環境問題 經濟和生態效益相結合循環經濟的好處:①經濟效益:提高資源利用率;②生態效益:減少廢棄物排放;③社會效益:增加收入,改善了生活環境,提高了生活質量。傳統經濟與循環經濟的比較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被譽為日本的“母親湖”。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琵琶湖附近人口大量增加,工廠大量出現。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直接排放到湖中,琵琶湖出現嚴重富營養化、水質惡化,并在1971年至1972年達到高峰。水質惡化導致琵琶湖喪失了水資源和漁業資源的供給能力,也損害了琵琶湖的水質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功能,蘆葦、河邊森林的減少也表明琵琶湖支撐服務功能受到危害。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案例1972年起,日本政府開始制定琵琶湖治理的相關政策,控制工業污染和農業污染,組織全民參與琵琶湖的治理,同時注重對水源地的保護和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日本政府對琵琶湖周邊生活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和工業污染源實行了綜合整治。當地政府通過修建城市下水道、農村生活排水設施、聯合處理凈化槽,處理生活污水;通過制定鼓勵環保型農業政策,與當地農民協商減少50%的化肥使用量,減輕農業對環境的污染;通過在重點污染行業生產中大力推廣可再生和再循環使用的產品和材料,降低工業污染;還采取多種措施,如疏浚河底污泥、在河流入口種植蘆葦等水生植物,對入湖河流直接凈化。經過三十年的治理,投資總計超過286000億日元(截止2006年),在國家、地方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努力下,琵琶湖的水質得到改善。日本政府計劃將琵琶湖水質恢復到1965年以前的水平。歷史上,許多地區的發展都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有學者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概括這一過程。該曲線顯示,環境質量在前期會隨著經濟增長而逐漸惡化,但到達某個臨界點之后環境污染的程度會逐漸降低。活動討論環境與發展的關系1.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出現拐點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①人們收入達到一定水平;②技術達到一定水平,資源利用效率和處理廢棄物能力提高;③人們對環境的要求提高;④法律法規管理制度的完善等。2.環境“先污染、后治理"是不是一個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必然經歷的過程 查找相關資料,用事實說明你的觀點。不是。當人們正確認識人類系統與自然系統的關系后,充分利用自然規律,轉變傳統發展模式,采用可持續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進行環境保護,就可以做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3.區域經濟發展如何避免經歷“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 ①完善相關法律法規;②加強監管;③加大技術投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④廢棄物先處理并達標后排放等。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全球性環境問題:酸雨、臭氧層破壞、全球變暖。從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趨勢: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銳減,水污染。拓展 1.酸雨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過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質,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酸雨主要是人為的向大氣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質所造成的。中國的酸雨主要因大量燃燒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為硫酸雨,少為硝酸雨,此外,各種機動車排放的尾氣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酸性物質的來源可以分為天然排放和人工排放。天然排放:火山爆發、森林火災、閃電、生物分解等。人工污染排放:硫氧化物:使用化石燃料、火力發電廠、燃燒含硫有機物;氮氧化物:工廠高溫燃燒過程、交通工具排放等。 中國酸雨主要分布在西南、華中和華東沿海地區。世界最嚴重的三大酸雨區的分布是西北歐、北美和中國。酸雨的危害 : 1、酸雨可導致土壤酸化土壤酸化后,釋放大量鋁離子,植物可吸收鋁,會中毒,甚至死亡。2、加速土壤礦物質營養元素的流失土壤中的營養元素鉀、鈉、鈣、鎂會流失,并隨著雨水被淋溶掉,造成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嚴重不足,從而使土壤變得貧瘠。3、誘發植物病蟲害農作物大幅度減產,特別是小麥,在酸雨影響下,可減產 13% 至 34%。4、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細菌和放線菌均會明顯受到酸雨的抑制。5、腐蝕金屬酸雨能使非金屬建筑材料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現空洞和裂縫,導致強度降低,從而損壞建筑物。建筑材料變臟,變黑, 影響城市市容質量和城市景觀, 被人們稱之為 “黑殼”效應。6、危害人體健康酸雨可使兒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氣管哮喘發病率增加,同時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1、開發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核能,可燃冰等。2、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3、改進燃煤技術,減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4、工業氣體處理后再排放;5、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優化能源利用結構。酸雨的防治措施:2.臭氧層破壞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在9月8日達到了峰值,面積為630萬平方英里(約合1640萬平方公里),在此之后呈現下降趨勢。1987年臭氧空洞達到歷史最大值。為避個氟氯碳化物繼續破壞地球臭氧層世界各國簽署了《蒙特利爾議定書》。相關數據顯示,臭氧空洞的面積總體上正在逐年縮小,科學家預測南極臭氧空洞可能在2060年左右完全愈合。臭氧層破壞:是人類自身行為造成的,大量使用制冷劑、噴霧劑、發泡劑、清洗劑等;汽車尾氣、超音速飛機排出的廢氣、工業廢氣等。1、危害人類健康。引發和加劇眼部疾病、皮膚癌、傳染疾病……2、破壞生態系統,減低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50%以上的陸生植物,如土豆、瓜類,產量急劇下降;3、對水生生態系統產生影響。浮游生物受到危害,海洋食物鏈中基礎食物數量減少,大量魚類死亡。4、造成全球氣候變暖與溫室效應。引起新的環境問題,帶來光化學大氣污染。 5、使人工高分子或天然高分子材料加速老化。如建筑物、噴涂、包裝等物質老化,使其變硬、變脆、縮短使用壽命,使接近地面的有害臭氧濃度增加。臭氧層破壞的危害:保護對策:1、建立國際間和各國的臭氧層保護法律約束機制,控制破壞臭氧層物質的排放。1994年第52次聯合國大會決定,把每年的9月16日定為國際保護臭氧層日。2、加強氟里昂代用品的研究開發力度氟里昂替代品的開發受到了廣泛受到重視,此外,回收和分解氟氯烴的研究工作也正在進行。3、提高對保護臭氧層的認識,牢固樹立環境意識必須善待地球、善待自然,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片面強調發展速度。認識臭氧層的作用,增強生態環境意識,共同維護地球。3. 全球變暖NASA科學家們利用全球6300多個站點,包括氣象站,南極以及海上船舶和浮標的數據做出的證明全球變暖的可視化圖自19世紀末以來,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46%,這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全球變暖的危害:1、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及島嶼被淹沒;2、加劇風暴潮和洪澇災害;3、城鎮排污系統失效;4、海水倒灌,地下水位上升,土地和農田鹽漬化嚴重;5、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等氣候異常現象多發;6、氣溫升高,蒸發旺盛,干旱加劇,影響農業生產;7、生物多樣性銳減,珊瑚白化……北極海冰減少2023夏威夷山火海平面上升全球變暖的原因:自然:1、地球處于溫暖期;2、火山活動;人為:3、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燒;4、毀林開荒,過度放牧等造成森林、草地的面積大大減小;5、人口劇增,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6、海洋生態環境惡化;7、土地遭到破壞,如沙漠化……8、酸雨的影響;9、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如何應對全球變暖:1、提高資源利用效率;2、開發利用新能源;3、調整產業結構;4、大力發展清潔生產;5、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6、加強國際合作;7、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4.土地荒漠化荒漠化是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發生了退化。(干旱區、半干旱區和亞濕潤干旱地區”是指年降雪量與潛在蒸發散量之比在0.05—0.65之間的地區,不包括極區與亞極區)環境問題物質循環流動能量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環境問題的產生工業革命前:環境穩定,環境問題小工業革命后:環境穩定性被破壞,出現環境問題自然生態系統特點環境問題的危害影響生活質量,危害人類健康制約社會經濟發展人口數量人均資源消費量不同時期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人類影響環境的因素技術水平正相關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能體現環境污染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相互關系,讀圖回答下列1-2題。1.結合所學知識,關于上圖的敘述正確的是( )A.環境污染問題不需要治理,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問題會自己扭轉B.經濟增長速度越快,排放廢棄物總量就越多,環境問題就越突出C.技術水平的提高是出現環境污染程度拐點的重要途徑D.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突出的唯一原因就是經濟水平落后C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能體現環境污染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相互關系,讀圖回答下列1-2題。2.一些發達國家的環境污染水平于新技術革命后開始降低,其原因是 ( )①增加了環保投入 ②工業技術進步 ③產業結構調整④工業發展速度迅速減慢 ⑤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B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它被稱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2019年10月底,上海市約1.2 萬個居住區垃圾分類達標率為80%,而在2018年底,這一數據還只是15%。繼上海之后,“垃圾分類”政策席卷全國。如圖是新型垃圾處理流程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3-5小題。3.與2018年底相比,2019年10月,上海垃圾分類達標率猛增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素質大幅度提升 B.政府激勵約束C.垃圾處理技術水平提高 D.垃圾分類合理化4.圖示新型垃圾處理流程最大的優點是( )A.從根本上減少了垃圾的產量 B.杜絕垃圾產生二次污染C.實現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D.廢棄物減害化和資源化BD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它被稱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2019年10月底,上海市約1.2 萬個居住區垃圾分類達標率為80%,而在2018年底,這一數據還只是15%。繼上海之后,“垃圾分類”政策席卷全國。如圖是新型垃圾處理流程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3-5小題。5.目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推進較慢,相較于城市,農村推進慢的主要原因是 A.有害垃圾少 B.政策支持少C.垃圾處理技術水平低 D.垃圾分類條件不成熟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