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2.2 中國的能源安全第二課時通過圖表判讀,了解我國能源供需現狀及我國能源分布現狀。通過圖文資料和實例分析,認識我國石油開發利用現狀,并了解石油供需安全對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性。通過圖文資料,了解我國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性,理解煤炭資源的利用過程,給環境帶來的危害。通過圖文數據,認識我國未來的能源消費趨勢。導入:為什么在我國 煤炭是能源的頂梁柱?煤炭有哪些方面的用途?主要消費區在哪里?目錄一、煤炭開發利用與我國能源安全二、我國未來能源需求與能源安全一、煤炭開發利用與我國能源安全一、煤炭開發利用與我國能源安全2016年世界主要產煤國煤炭產量占比情況1.我國煤炭資源的特點:煤炭資源豐富,在數量上足以滿足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需求2016年-2022年,我國原煤產量不斷提高。煤炭產量全球占比達46.1%,位居世界第一。2013—2022年全國原煤產量及增速2.與煤炭相關的能源安全風險①供需空間明顯錯位導致的運輸安全風險煤炭運輸距離長、成本高,能源輸送環節的安全保障十分重要。主要消費區:東部地區主要生產區:生態脆弱西北地區和黃土高原地區②煤炭生產、消費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對煤炭開發利用的限制煤炭開發利用所造成的各種環境問題,嚴重制約我國煤炭的生產和消費,成為我國能源安全的重大隱患。因此,需要保障能源安全與保護環境之間做出權衡。煤炭開發過程中應采取的環保措施環保措施實行礦區土地的復墾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建立循環型經濟模式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特色產業回填塌陷區,煤矸石、粉煤灰合理利用加大技術投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流程開發旅游資源,使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保護土地資源減輕運輸負擔,減少廢棄物排放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調整產業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活動分析能源結構對碳排放的影響在消耗相同數量能源情況下,不同類型能源所排放二氧化碳量存在差別。燃燒單位能源所產生的碳排放數量稱為碳排放系數。碳排放系數越大,排放量越多;優化能源結構,可以有效減少碳排放。消費某種能源i的碳排放量計算公式為: Ai=Bi×Ci式中,Ai為i類能源碳排放量; Bi為i類能源碳排放系數;Ci為i類能源消費量。各類能源的碳排放系數:煤炭為0.7,石油為0.54,天然氣為0.39,非化石能源約為0。主體 各類能源所占比例/% 煤炭 石油 天然氣 非化石能源2016年中國能源結構 61.8 19.0 6.2 132016年世界能源結構 28.1 33.3 24.1 14.51.消耗相同數量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時,煤炭、石油、天然氣碳排放的比例關系怎樣?試簡要計算。ABC各類能源的碳排放系數:煤炭為0.7,石油為0.54,天然氣為0.39,非化石能源為0。2.根據表2.1的數據,如果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調整到世界平均水平,可減少多少比例碳排放?8.887%二、我國未來能源需求與能源安全二、我國未來能源需求與能源安全1.世界能源發展趨勢①能源生產、儲存、輸送等技術創新活躍;②能源利用向清潔、低碳、高效方向轉型;③能源需求總量增長變緩。能源科技創新包括:①在能源生產端,大力開發大型風電、高效低成本太陽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積極研發碳捕集與利用技術,以期降低化石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并將氫能開發利用作為重要戰略儲備技術和新興產業培育;②在能源消費端,研發新工藝、新材料,并利用自動化控制以及智能能源管理系統,提高建筑、工業和交通等行業終端用能效率;③在能源系統集成層面,融合儲能、智能微網、大數據分析、計算機仿真模擬、物聯網等技術,優化各類能源系統,構建高效、經濟、安全的新型智慧化能源系統。國際能源發展趨勢是我國未來能源發展的背景。2.我國未來的能源消費特點①能源消費總量將繼續增長,但增速降低。②煤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但其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將不斷降低,消費總量也將在率先達到峰值后持續下降。③核能、水電、太陽能和風能等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將顯著提高。④石油、天然氣消費量將進一步增長,但受我國油氣資源儲量和生產能力限制,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對國外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高度依賴的狀況可能難以得到根本改善。思考1.我國主要能源消費類型的未來變化與我國資源特點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①我國富煤,所以煤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為主要能源;②少油、缺氣,所以未來石油、天然氣的使用增長緩慢;③豐水、多風,所以水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增長較多2.煤炭的使用預期何時達到峰值?煤炭消費減少對改善我國環境有哪些意義 我國煤炭的使用約在2022年達到峰值。①煤炭消費減少,有利于減少大氣污染,提高大氣環境質量;②有利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抑制氣候變暖;③有利于減少水土流失與地表塌陷,保護耕地。3.保障我國未來能源安全的措施①充分發掘常規能源的資源潛力,通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節能技術、提倡節約消費等途徑,提高能源利用率。2025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在京召開②改善能源結構,大力發展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潮汐能、垃圾能源化利用等)、核能和天然氣等種類 優點 缺點 利用形式 我國主要分布地區太陽能 能量巨大、無污染、可再生 較分散,受天氣、季節影響大 光熱轉換、光電轉換 降水較少、光照充足的地區:西北、青藏高原等地區風能 發電成本較低,無污染 風速不穩且風力豐富地區與能源消費區不匹配 風力發電 青藏高原、西北、東部沿海地區水能 發電成本較低,無污染 可能對庫區及其周圍地區的環境帶來不利影響 水力發電 水量豐富、落差大的地區潮汐能 干凈,無污染 能源密度小,修建大壩會阻礙船只和魚類進出 利用潮汐進行發電 沿海地區生物能 可再生 直接燃燒會導致環境污染,造成資源浪費 比較理想的利用方式是沼氣 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地熱能 成本低廉 可供開發的地點不多,更新速度較慢,地熱蒸汽中常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質 發電、取暖、建地熱溫室等 地熱能豐富的地區,如青藏高原新能源的開發利用③開辟多源、穩定的國際能源供應市場,確保能源運輸通道暢通;中國石油儲備基地分布④加強國家戰略能源儲備,提高應對國際能源市場沖擊的能力。中國石油儲備基地分布20世紀40年代末之前,世界發現的油氣田主要分布在地質時期的海洋沉積地層(稱為海相沉積)中。由此總結、升華形成的石油成因理論,稱為“海相生油理論”。中國缺少可生成石油的海相沉積地層。因此,在20世紀20-40年代國內外盛行“中國貧油論”的悲觀論調,認為“中國絕不會生產大量石油”。1955年,我國正式在東部中生代、新生代陸相沉積盆地進行石油勘探。1959年國慶前夕,在松遼盆地發現大慶油田,從而宣告“中國貧油論”終結,并由此總結、升華形成了“陸相生油理論”。自學窗理論創新幫助中國摘掉“貧油國”的帽子中國科學家建立和發展的陸相生油理論是與海相生油理論并列的重要理論體系,是對石油地質學的極大豐富和完善。在陸相生油理論指導下,我國繼大慶油田之后。在華北平原、江漢平原等陸相沉積盆地中,又發現了勝利、大港、任丘、遼河、東濮、南陽等多個儲量在億噸以上的大油田。中國的能源安全煤炭開發利用與我國能源安全我國未來能源需求與能源安全我國未來的能源消費特點保障我國未來能源安全的主要措施我國煤炭資源現狀煤炭供需空間錯位及產生的影響1.下列措施中,能從“開源”方面有效保證我國“石油安全”的是( )①大力在海外投資石油的開發和經營 ②加速研究開發石油替代產品 ③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庫 ④建立多元化的石油進口渠道 ⑤加速國內石油資源的勘探與開采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 D.①②⑤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累計進口原油2.82億噸,同比攀升4.03%,其中12月當月進口原油2 678萬噸。2013年我國原油進口依存度已由前一年的58.0%上升到58.6%。讀2012—2013年我國最大的10個原油供應國示意圖,完成1~2題。B2.下列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的途徑,正確的是( )A.控制生產規模以減少能源消耗B.加強技術研發,提高能源利用率C.壓縮不穩定性能源的利用比例D.立足國內能源,減少利用國外能源B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累計進口原油2.82億噸,同比攀升4.03%,其中12月當月進口原油2 678萬噸。2013年我國原油進口依存度已由前一年的58.0%上升到58.6%。讀2012—2013年我國最大的10個原油供應國示意圖,完成1~2題。干熱巖是溫度大于200 ℃、埋深3~10千米的高溫巖體,這種巖體絕大部分為侵入巖。可燃冰是天然氣水合物。當海洋板塊下沉到地球內部時,海底天然氣便在板塊交界帶邊緣上涌,在接觸冰冷海水和深海壓力下形成水合物。下圖為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讀圖,完成3~5題。AC3.圖中導致干熱巖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和巖石類型是( )A.①、乙 B.②、丙C.③、沉積巖 D.④、甲4.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國干熱巖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這是因為這里( )A.地處高海拔的高原 B.地殼的厚度較薄C.靠近板塊交界地帶 D.玄武巖地層廣布干熱巖是溫度大于200 ℃、埋深3~10千米的高溫巖體,這種巖體絕大部分為侵入巖。可燃冰是天然氣水合物。當海洋板塊下沉到地球內部時,海底天然氣便在板塊交界帶邊緣上涌,在接觸冰冷海水和深海壓力下形成水合物。下圖為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讀圖,完成3~5題。5.可燃冰多形成于( )A.海嶺附近的深海盆B.海溝附近的沉積巖C.三角洲附近的淺海D.高緯的較寒冷海域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