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章 相交線與平行線7.2.1平行線的概念本節課學習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中的另一種情形——平行.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平行線的概念、平行公理及其推論.平行線的概念、平行公理及其推論這些知識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基礎知識,在以后的學習中經常要用到.本節課充分利用現實世界中的實物模型,讓學生直觀感受,通過設置觀察、討論等活動來鼓勵學生勤思考、多交流,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應用意識以及創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由于學生在前面的學段已初步接觸了平行線,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學生觀察、畫圖和討論共同探索平行公理的過程.七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處于初級階段,未接觸過反證思想,對于平行公理推論的理解存在很大困難.1.理解平行線的概念和同一平面內兩直線的位置關系;2.會用三角尺和直尺過已知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平行線;3.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論,培養空間想象能力;4.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學生準確作圖能力,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培養合作交流能力.重點:.會用三角尺和直尺過已知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平行線;難點: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論.情境導入問題1:如圖,欣賞這些圖片.思考:圖中游泳池中的分道線、車位線、跑道會不會出現交點 若把他們向兩方延長,看成直線,他們是相交直線嗎 答:不會出現交點 不是相交直線.師生活動:教師簡單介紹圖片內容,加以引導,自然而然地引入本節的課題,學生先獨立思考,再舉手回答問題.設計意圖:通過圖片的引入,更貼近學生的生活.通過現實生活背景,讓學生初步感受相交與不相交直線的特殊位置關系,教師通過提問,引出本節課學習內容,既能引發學生思考,又能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直觀想象能力,為后面探究平行公理及其推論的教學做鋪墊.探究新知活動一 探究平行的定義問題2:如圖,將兩根木條 a,b 分別與木條 c 釘在一起,并把它們想象成在同一平面內向兩端無限延伸的三條直線.固定木條b 和 c ,轉動木條 a,直線 a 從在 c 的左側與直線 b 相交逐步變為在 c 的右側與直線 b 相交.思考:想象一下,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直線 a 與直線 b 不相交的位置呢 師生活動:學生觀察圖片,對問題充分討論與交流,大膽發表觀點,再以小組形式匯報展示.答:在木條a轉動過程中,存在直線a與直線b不相交的位置.結論:在同一平面內,當直線a,b不相交時,我們說直線a與b互相平行,記作:a∥b.在同一平面內,不重合的兩條直線只有兩種位置關系:相交與平行.思考:平行線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你還能舉出其他一些例子嗎?平行線的理解平行線的3個特征:(1)在同一平面內;(2)不相交;(3)都是直線.平行線的表示方法我們通常用“//”表示平行.讀作:“AB 平行于 CD” 讀作:“a平行于b ” 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的理解在同一平面內,不重合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有兩種:①相交;②平行.注意:“重合”的直線視為一條直線,不屬于相交與平行中任何一種位置關系.設計意圖:教師播放PPt,通過觀察、思考,直觀了解兩直線平行的位置關系,讓學生感受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總結出在同一平面內,不重合的兩條直線只有兩種位置關系:相交和平行.對平行線的定義進行剖析,強調注意事項,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鞏固平行線的定義.活動二 探究如何畫平行線問題3:你能借助直尺和三角尺畫出一組平行線嗎?師生活動:學生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然后小組討論、探究班內交流討論后,聽教師的講解.(1)放 固定三角尺,沿三角尺的斜邊畫一條直線.(2)靠 用直尺緊靠三角尺的直角邊.(3)移 沿直尺向下平移三角尺一段距離.(4)畫 ④沿著三角尺斜邊畫另一條直線..注意:(1)在作圖時必須確保直尺定好位置后不再變動位置;(2)三角尺移動時,要始終保持一邊緊靠直尺.設計意圖:學生經歷動手操作、觀察、思考,總結出畫平行線的方法.讓學生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鍛煉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動三:探究平行公理問題4:(1)在之前轉動木條 a 的過程中,有幾個位置使得直線 a 與 b 平行?(2)如圖,過點 B 畫直線 a 的平行線,能畫出幾條?再過點 C 畫直線 a 的平行線,它和前面過點 B 畫出的直線平行嗎?師生活動:學生動手在草稿本上畫圖,教師巡視.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選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補充.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類比垂線的性質1,得出基本事實.答:(1)只有一個位置.(2)畫法:一放:把三角尺的一邊放在已知直線上;二靠:用直尺緊靠三角尺的另一邊;三移:沿直尺平移三角尺,使三角尺與已直線重合的邊過已知點;四畫:沿三角尺過已知點的邊畫直線.用同樣的方法可畫出過點 C 與直線 a 的平行線..過點 B 畫直線 a 的平行線,能畫出1條.由作圖可知,直線 b 與直線c平行.結論:平行公理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溫馨提示:(1)平行公理中強調“直線外一點”,若點在直線上,無法作出該直線的平行線;(2)“有且只有”強調這樣的直線是存在的,也是唯一的.平行公理的推論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么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平行線的傳遞性)幾何語言:如果b//a ,c//a,那么 b//c.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感受平行公理,并得出公理及其推論,并將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即符號語言,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應用新知【經典例題】例1 如圖,P是三角形ABC內部的任意一點.(1)過P點向左畫射線PM∥BC交AB于點M,過P點向右畫射線PN∥BC交AC于點N;(2)在(1)中畫出的圖形中,∠MPN的度數一定等于180°,你能說明其中的道理嗎?師生活動:選取幾個小組,讓他們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本小組的畫圖過程,然后組織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點評,指出優點和不足之處,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畫圖過程中的易錯點和關鍵步驟.解:(1)畫出的射線PM,PN,如圖所示.(2)因為射線PM∥BC,射線PN∥BC,所以直線PM∥BC,直線PN∥BC.所以直線PM與直線PN是同一條直線(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即點M, P, N在同一條直線上.所以∠MPN=180°.例2 如圖AB,CD是一條河的兩岸,并且AB∥CD,E為直線AB,CD外一點,現想過點E作岸邊CD的平行線,請寫出作法,并在圖中作圖.分析:我們可以先作一條與已知直線AB平行的直線,因為AB∥CD,所以這條直線也平行于CD.解:作法:將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直線AB重合;然后將直尺靠在三角尺的另一條直角邊上;保持直尺不動,平移三角尺,使三角尺經過點E;沿著三角尺經過點E的直角邊作直線MN.則MN即為所求直線.設計意圖:通過例題,在進一步加強學生的作圖能力的同時,加深對平行線的概念、公理及推論知識的理解,為后續學習平行線的判定與性質做鋪墊.課堂練習【教材練習】如圖,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1)過點A畫MN∥BC;(2)過點C畫CE∥DA,與AB交于點E;過點C畫CF∥DB,與AB的延長線交于點F.解:(1)過點A畫MN∥BC,如圖所示.(2)分別過點C畫CE∥DA,CF∥DB,如圖所示.【限時訓練】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1)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2)平行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3)一條直線的平行線有且只有一條;(4)若a∥b,b∥c,則a∥c.A.(1)(2) B.(2)(3) C.(1)(3) D.(2)(4)分析:過不在直線上的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而過直線上的一點畫不出與該直線平行的直線,故(1)錯誤;一條直線的平行線有無數條,故(3)錯誤;根據平行線的公理及其推論可知(2)(4)正確,故選D.答:D.2.如圖,OM∥a,ON∥a,則O,M,N三點共線的理由是( )A.三點確定一條直線B.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么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C.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D.過三點可作一條直線與己知直線平行答:C.3.觀察如圖所示的長方體,回答問題:(1)與線段AB平行的線段是 ;(2)AB與DH所在直線不相交,它們 平行線(填“是”或“不是”),由此可知,在 內,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才是平行線.分析:(1)由平行線的定義可知,與線段AB平行的線段有CD,EF,GH故答案為:CD,EF,GH;(2)直線AB與DH不在同一個平面,所以它們雖然沒有交點,但是它們不是平行線.答:(1)CD,EF,GH; (2) 不是;同一平面4. 如圖,當風車的一片葉子AB旋轉到與地面MN平行時,葉子CD所在的直線與地面MN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______ .分析:設AB與CD相交于點O,即AB經過點O,CD也經過點O,AB與CD有夾角.(如圖)在同一平面內,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故風車的一片葉子AB旋轉到與地面MN平行的位置時,葉子CD所在直線與地面MN相交.答:相交;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練習鞏固新知,加深對本節課的理解及應用.歸納總結師生活動: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講的內容.1.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2.什么是平行線?3.平行線的公理是什么?平行公理的推論是什么?設計意圖:通過小結讓學生進一步熟悉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平行線的定義和平行線的公理及其推論,在這節課中盡可能地把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整堂課以問題思維為主線,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與學具及計算機輔助教學,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設置反饋練習來鞏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平行公理及平行線的畫法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在這節課中,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1.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知識、鞏固知識、形成能力;2.對學有余力的學生給予邏輯推理能力的鍛煉;3.有意識地鍛煉學生使用規范性的幾何語言同時訓練書寫能力.通過對生活中平行線的認識,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師生的共同活動,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與人交流,培養學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動參與意識.學生經歷觀察、動手操作、發現、討論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探索性與創造性,促進學生樂于探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