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3課時 解決問題(3)課題 連續兩問的實際問題 課型 新授課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3頁例3的內容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會解決連續兩問的實際問題。2.學會分析題意,明確兩問中第一問的結果與第二問的關系,會連貫思考。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重點 掌握用加、減法解決連續兩個問題的方法。教學難點 準確地找出解決問題時所需要的條件。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 學 過 程 備 注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同學們,你們參加過志愿活動嗎?學生據實回答。教師:你知道志愿活動都經常組織什么活動嗎?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小紅和媽媽也參加了志愿活動。(出示課件)從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課堂預設:小紅的媽媽參加了14次志愿活動,小紅比媽媽少參加5次。教師: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什么問題?(指名學生回答)課堂預設:學生1:小紅參加了多少次志愿活動?學生2:媽媽和小紅一共參加了多少次志愿活動?教師:這節課我們就來解決這些問題。(板書:解決問題(3))二、自主活動,探索新知1.學習例3。(1)深入探究,解決問題。教師: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你們能解決嗎?怎樣列式?學生:要求小紅參加了多少次志愿活動,就是求比14少5的數是多少,用減法計算,列式為14-5=9(次)。教師:第二個問題呢?誰來說一說?學生:小紅參加了9次志愿活動,媽媽參加了14次志愿活動,求小紅和媽媽一共參加了多少次,就要把小紅參加的次數和媽媽參加的次數合起來,用加法計算,列式為9+14=23(人)。(2)分組討論。教師:可不可以直接求出第二個問題?為什么?課堂預設:學生討論交流后明確:不可以。因為要求一共參加了多少次,就必須知道小紅參加的次數。可題里只給了媽媽參加的次數,所以一定要先求出小紅參加的次數,才能求一共參加了多少次。教師:解決連續兩問的問題,最關鍵的是什么?學生:最關鍵的是要先求出中間量。(3)驗算結果。教師:解答正確嗎?怎樣驗算?學生:把所得的小紅參加的次數與媽媽參加的次數比較,看是不是比媽媽參加的次數少5次,再將小紅參加的次數和媽媽參加的次數加起來,看看是不是23次。通過驗算發現,解答正確。課堂小結:教師:這道題我們解決了幾個問題?解答時要做到什么?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教師:解決連續兩問的問題要做到:“一想”“二用”“三查”。“一想”:想一想第二問與第一問之間的聯系;“二用”:靈活運用第一問求出的結果當成第二問的條件;“三查”:做完后檢查答案是否正確。三、當堂訓練1.課件出示教科書P74“做一做”第4題。學生獨立完成后,指名學生回答并要求學生分析問題,找出已知條件和要解決的問題。列式計算:84-40=44(個),44-26=18(個)。教師:把自己檢驗的過程和同桌說一說。四、課堂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用加法和減法解決連續兩問的應用題要先分析數量關系,通過題中給出的已知條件求出第一個問題,然后把第一個問題的結果當成新的已知條件解決第二個問題。你有什么收獲呢?學生談收獲,教師根據學生談話歸納整理成板書。五、布置作業教科書P74“做一做”第5題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解答第二個問題時,重在引導學生分析已知的條件、還缺少的條件及到哪里去找等。把探索知識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匯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開闊學生的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3)小紅參加志愿活動次數14-5=9(次)媽媽和小紅一共參加志愿活動的次數14+9=23(次)教后反思 本節課教學依據兩個已知條件,解決相關聯的兩個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領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今后學習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基礎。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簡單的一步計算解決問題的基礎上,解決第二個問題。兩個已知條件是重點,第三個已知條件是過渡,通過連續問,把所求第一個問題的結果作為已知條件,再求第二個問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根據相關信息分析數量關系,解決需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通過問題的解決,一方面使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推理,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另一方面,體會身邊的許多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