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自由平等的真諦”教學設計總議題:從守護“英烈紅”尋自由平等的真諦教材分析從教材的編寫邏輯看:本課是部編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崇尚法治精神”第七課“尊重自由平等”的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諦》。自由是珍貴的但是自由也是有限制的;同樣,平等是珍貴的,但絕對的平等是不可能的。本課作為單元起始課為學生踐行法治精神提供理論依據從而引導學生認識法治精神,分析社會生活事件,樹立公民的責任意識,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據此,本課以議題式教學方式展開探討。導入以熱點千萬網紅博主貓一杯編造內容導入,激發學生的議學興趣,同時引發本課的思考;議學情境一以開國少將被造謠成叛徒案為主線,從不同角度析因探討自由的真諦及法治與自由的關系;議學情境二以軍人依法優先為話題讓學生思考何為法治上的平等,引用案例百萬網紅博主飛機延誤要求航空公司特殊照顧學習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后共讀名言,思自由平等的真諦。學情分析初中學生富有生命的活力,精力旺盛,求知欲強,但認知能力、思維方式和社會經驗等有待進一步發展,對于自由和平等的認識尚處于懵懵懂懂的初始階段。少數學生不認真履行義務教育法規定的受教育的法定義務,不珍惜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的受教育的神圣權利,欺凌弱小同學,隨意曠課、逃學甚至輕學。錯誤地認為“這是我的自由”。一部分學生盡管知曉自由和平等都不是絕對的,但對二者的認識停留在淺表層面。例如,僅僅認為自由受班規和校紀的約束和限制,很難把自由與法治聯系在一起。對于平等的認識,更多的是在道德層面上有相關的生活經驗,很難從法律的高度“法眼看平等”,尤其從憲法的角度來理性地加以看待基于以上學情考慮,設計本課內容,引導學生感受自由都是法律之內的自由,體會法治規范自由又保障自由,體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增強平等意識和珍視自由的意識,樹立自由平等觀,形成尊崇法治和尊重法律權威的法治意識,崇尚和弘揚法治精神。核心素養目標政治認同:認同法治精神的核心內涵,知道我國推進法治精神的努力。法治觀念:知道白由、平等在法治意義上的內涵;懂得自由都是法律之內的自由,法治與自由相互聯系;掌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包含的主要內容的法治知識。責任意識:感受自由都是法律之內的自由,體會法治規范自由又保障自由。體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領會平等的真諦所在,樹立公民的責任意識。道德修養:在生活中見到不平等和不公正的事敢于見義勇為,見義智為。教材重難點分析教學重點:自由和平等的內涵和與法治之間的關系教學難點:從法治角度看自由平等教學過程導入:播放視頻:承認"秦朗巴黎丟寒假作業"是編造,網紅"貓一杯"道歉今年年初的時候,一則短視頻在網上被大量傳播。千萬博主“貓一杯”發視頻自稱在巴黎街頭,突然被一位外國人遞寒假作業,并稱一年級八班秦朗在巴黎丟寒假作業。后相關話題迅速登上社交平臺熱搜榜且引來大量網友關注,而且出現了“秦朗舅舅”等自媒體賬號,事件持續發酵。2月19日,該博主再次發布視頻,稱自己從未說過秦朗是某小學的學生,寒假作業上有寫是哪所小學,但因為涉及隱私,并沒有在視頻中公布,目前已經聯系上秦朗母親,事件已經“圓滿結束”。事情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聽聽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區分局采訪。話題評論:有網友認為貓一杯遭受處罰是“小題大做”,她只是以調侃玩笑為原始動機,很多自媒體都有“劇本”“文案”創作本能,就像一步步經過藝術加工,并在市面上投放的電視劇,本質上是為了博大眾一樂。你怎么看待這種看法?預設答案:不認同電視劇因其在獲準投放大眾市場之前,需要經過主管部門對其價值導向、內容方向、加工尺度等一系列可能會讓觀眾產生的影響進行前置審核,往往不會給讀者以即時發生的心理印象,而這起炮制的秦朗丟作業本事件則完全不同。也就是說,雖然貓一杯可能是出于劇本演繹的“玩笑”本能,但網絡社會特有的即時性、真實性、互動性往往注定了圍觀群體會本能地認定這是一起真實的社會事件,并且以此為話題展開大范圍的公共討論,比如“涉事學校違規給一年級布置作業”“到底是哪所學校”等,最終導致公共輿論資源的浪費,且作為博主更應該以身作則,在法律的規范下自由創作。自媒體博主傳播虛假視頻非個別現象。2024年最高檢察院工作報告中指出一則“開國少將被造謠成叛徒案”也引發公眾關注。到底怎么回事兒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自由平等的真諦》了解。子議題一:自由是無所限制的嗎?——探究法治中的自由議學情境:開國少將被造謠成叛徒案2023年8月,開國少將何克希將軍的家屬發現,部分短視頻自媒體在視頻中使用何克希同志的照片,并惡意曲解其形象,相關視頻被大量轉發。隨后,何克希將軍家屬向公益訴訟起訴人反映上述情況。播放視頻有同學可能不知道何克希,何克希是浙東抗日根據地的創始者與領導者之一,為了開辟浙東抗日根據地,發展浙東敵后抗日游擊戰爭,壯大浙東黨和人民的進步勢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杰出貢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和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就是這樣的英雄被造謠成叛徒,引發他家人的傷心。據何克希外孫女石女士不完全統計,這些視頻被22個自媒體賬號,轉載或發布在8個不同的社交平臺上,其中最早的視頻發布于23年4月。石女士及家人對這些自媒體賬號的行為表示不理解,“為什么會將外公的照片與顧順章聯系在一起,不僅是對我外公,還對我們全家造成了傷害。”議學任務一:多主體分析①作為網絡的傳播者:你知道我國對網絡言論有哪些相關的法律規定嗎?有人認為“有規定限制的自由不是真的自由”你認同嗎?那什么是真的自由?②作為視頻的創作者:請你評析涉案博主的行為。并說說你有過在自媒體發布自己言論的經歷嗎?公民言論自由有何價值?③作為平臺的管理者:自媒體創作者在平臺發布的內容都需要遵守平臺的規范,請小組議學一起制定社交平臺社區公約,規范自媒體博主的創作行為。(要求:內容包括制定目的、至少2條具體內容)預設答案:1得出自由的含義我國部分法律對于自由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第三十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 侮辱罪、誹謗罪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預設答案2得出如何正確認識自由及自由意義評析行為①亮明觀點:涉案博主的行為是一種違法及不遵守規則及沒有傳遞正能量的行為。②理論依據:自由不是為所欲為,它是有限制的、相對的。必要的限制是對自由的保護。無限制的自由只會走向自由的反面,導致混亂與傷害。無論現實世界還是網絡空間,自由都是法律之內的自由。③意義/危害:涉案博主的行為傷害了烈士家屬的感情,侵害了烈士的榮譽,并且對自身造成了傷害。④做法: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權利及自由預設答案3:踐行法治與自由的關系社交平臺社區公約制定目的:網絡平臺有邊界才有秩序,守底線才享自由,為了大家的自由一起努力吧!具體內容:①內容要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制作。②創作內容不能涉及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公開侮辱造謠他人、違反公序良俗的內容。③發布內容要傳播正能量,有利于他人的幸福生活和社會的繁榮穩定。議學成果一:自由的意義99①自由對個人的作用:擁有自由,能增強個人的幸福感(個人)。②自由對社會的作用:擁有自由,能激發每個人的活力,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繁榮(社會)。議學成果二:如何正確認識自由99①自由不是為所欲為,它是有限制的、相對的。必要的限制是對自由的保護。無限制的自由只會走向自由的反面,導致混亂與傷害。②無論現實世界還是網絡空間,自由都是法律之內的自由。議學成果三:自由的含義100自由主要指人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依照自己意志活動的權利。自由在法律上的體現,就是我們享有的和正當行使的各項權利。議學成果四:自由與法治的關系100法治與自由相互聯系,不可分割。①法治標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實現不能觸碰法律的紅線,違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價;②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們合法的自由和權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損害。法治既規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會生活中,有邊界才有秩序,守底線才享自由。子議題二:軍人優先是不平等嗎?——共研法治中的平等議學情境:在乘車時就醫時辦業務時我們有時候會看到這幾個字——軍人優先思考:為什么軍人可以優先?你認為這屬于不平等的現象嗎?生活中還有哪些你認為平等或不平等的現象,舉例探討。讓我們在這首歌中找尋答案——《軍人依法優先》播放歌曲探討后展示依據:軍人為什么可以優先?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等都明確規定,現役軍人、殘疾軍人優先購票乘坐境內運行的火車、輪船、長途汽車以及民航班機。此外,《軍人撫恤優待條例》《國防交通條例》等法規條文,也都明確規定了軍人在出行過程中享有的優先權利。現實依據:還因為——效命疆場也是“軍人優先”;直面危險也是“軍人優先”;患難當前,也是“軍人優先”...可以說,“軍人依法優先”,于法有據,是合法權益。總結:究竟何為法律上的平等呢?議學成果六:平等的含義101在法律意義上,平等具有兩層含義:(1)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例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選舉一人一票(2)不同情況差別對待。例如:老人、兒童、孕婦、殘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應獲得優先權和得到特殊關照。議學任務二:多方法思考①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下列情境是否符合法律上的平等②根據歌曲材料及我國多部重要法律關于平等的規定,探究平等有何重要價值?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民法典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刑法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教育法規定,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議學成果五:平等的意義101①平等是人類的崇高理想,是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之一。展示素材:關于“優待”新鮮事“我是網紅,我有280萬粉絲。航班延誤了5個小時,我要求航空公司給我特殊照顧。”近日,一男子因不滿航班延誤,亮出自己網紅的身份,指責空姐、質問機長名字,之后又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維權視頻,引發廣泛關注。據上述事件的目擊者介紹,當天因暴雪天氣導致航班延誤,當時這名男子情緒激動,要求上飛機等著,否則就投訴,還威脅要發視頻曝光工作人員,讓工作人員都下崗、失業,并辱罵工作人員。延誤航班所屬航空公司工作人員證實,當天確實有航班因天氣原因延誤,計劃12點20分起飛,實際起飛時間是18點25分。天氣導致航班延誤非航司的原因,因此沒有賠償,但有發放餐食。航司對網紅沒有特殊優待,都是一視同仁。③預測結局:你認為此網紅可以維權成功嗎?評析他的言行并給出相關理論依據。預設答案:①該男子的言行是錯誤的。他沒有意識到法律面前無網紅,網紅可以維權,但沒有特權;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地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平等地適用法律,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享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該男子以網紅的名義要求特殊照顧,損害了社會公平正義,違背了平等原則和法治精神;③航班延誤導致乘客權益受損,可以通過合理合法的途徑進行維權;公民在維權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以及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權利;損害他人的合法啊權益也會受到法律的處罰④作為網紅,該男子應該以身作則,遵守社會公德和法律法規,要尊重他人,文明有禮;議學成果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表現102——103①平等享有權利,平等履行義務: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同時必須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102②權益受到保護,違法予以追究:我國公民的合法權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違法或犯罪行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103總結:在學生共讀名言欣賞中結束本課創新作業:在課堂學習中,同學們對法律意義上平等的兩層含義有了一定的認識,但也有同學認為:“同等情況同等對待”與“不同情況差別對待”是不是存在矛盾呢 針對這一疑惑,以小組為單位分類搜集整理相關案例,并結合案例在班級組織一次“以案說法”活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