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8張PPT)《陽光總在風雨后》背景介紹音樂賞析課堂思考課堂小結你從歌譜中獲取到哪些音樂知識?試聽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后》4/4拍強弱規律: 強 弱 次強 弱 ●○○節奏型:二八節奏型大切分節奏型大附點節奏型簡譜:弱起小節:從弱拍、弱位起音的小節稱為弱起小節,又稱為不完全小節。樂曲開始處為不完全小節,樂曲結束處一般也為不完全小節,開始與結束兩個小節相加為一個完整小節。背景介紹音樂賞析課堂思考課堂小結《陽光總在風雨后》由陳佳明作詞作曲,歌曲一度還稱為中國女排的隊歌,也因為女排的演唱而風靡一時。背景介紹音樂賞析課堂思考課堂小結陳佳明,新加坡著名的擁有“新加坡李宗盛”之稱的金牌制作人,首席詞曲創作人。自上世紀80年代與高中同學馬拉西亞歌手巫啟賢共同在校園里組織了“地下鐵合唱團”后,一直為巫啟賢的專職歌詞創作人。曾寫過《太傻》、《城里的月光》、《蔓延》、《過火》等大量廣為傳唱的曲目。《陽光總在風雨后》試聽試聽歌曲背景介紹音樂賞析課堂思考課堂小結《陽光總在風雨后》試聽歌曲背景介紹音樂賞析課堂思考課堂小結課堂思考背景介紹課堂思考課堂小結音樂賞析背景介紹音樂賞析課堂思考課堂小結1.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難,我們應該如何讓對待?答: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不放棄的精神來面對人生中的每一個困難。背景介紹音樂賞析課堂思考課堂小結音樂知識愛迪生曾經試用過1200種不同的材料作白熾燈燈泡的燈絲,都沒有成功。有人批評他:“你已經失敗了1200次了。”可是愛迪生不這么認為,他充滿自信地說:“我的成功就在于發現了1200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請同學們跟著伴奏輕聲讀歌詞感受節奏吧課堂小結經歷過風雨,才能有美麗的彩虹。雨后的世界特別的清新與美麗。黎明前,是最黑暗的;陽光前,是有風雨的。不經歷風雨,怎么知道陽光的燦爛明媚。背景介紹課堂思考課堂小結音樂賞析背景介紹音樂賞析課堂思考課堂小結初中音樂湘文藝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陽光總在風雨后》教學設計1教學目標1、過程與方法:運用體驗法、情景教學法;通過游戲引入,自學歌曲,分組檢測,引導學生熟悉歌曲旋律。 2、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歌曲掌握切分節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幫助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挫折,學會正確面對人生中的艱難困苦。正確認識挫折,勇于挑戰困難,從而形成能夠經受考驗的健康心理。2學情分析學生掌握切分節奏有點困難。3重點難點1、學會演唱歌曲,并體會歌曲中的情感表達;2、培養學生積極面對挫折的人生態度4教學過程4.1第一學時4.1.1教學活動活動1【講授】陽光總在風雨后一、視頻導入,感受生命的頑強 (一)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看一個“2011年度感動中國—無臂鋼琴師劉偉的視頻”,看了之后從他的身上我們學到了什么 表達你此刻的心情。(學生回答) (二)師小結:劉偉雖身殘,但志堅。對生命的珍惜和對夢想的執著,是他的生活態度和成功原因,他身上散發出堅毅、勇敢、頑強、自強不息和對生活無比的熱愛之情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我們為他的命運多舛而惋惜,同時也為他的自強而感動。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后》。看看我們能從中體會到什么。(放音樂)二、學習歌曲 (一)理解歌詞1、學生看歌詞、聽歌曲,并思考從這首歌的歌詞中,你能歸納出歌曲所表達的什么情感 (學生回答)師總結:是的。在人的一生中難免遇到困難與挫折,但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怎么去克服關鍵看你用什么心態去對待。今天這首歌可以教會我們很多。下面我們再完整地聽一次音樂,同學們跟著學一下。(復聽音樂)(二)歌曲教學1、學生自主學習歌曲的拍號以及調號,補充樂理知識(升號、降號)。2、詞曲作者簡介(幻燈片放映)3、每小組請一位同學做代表,檢測學習情況。其他同學齊唱副歌部分。(多檢測幾個小組,能更好的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4、教師糾正學生演唱中出錯的地方。 5、學生交流找出歌曲中比較難學的地方進行討論,教師再教(如弱起、休止)。6、全班跟音樂齊唱。7、列舉出其他的勵志流行歌曲,唱出一小段。(三個小組)。三、心靈撞擊 1、同組交流:在生活和學習中也遇到挫折,如某同學學習很勤奮,但考試卻意外不及格。某學生高興地約同學到家玩,卻遭到父母的反對,很努力的做一件事情了卻沒有成功等,這些都是挫折。說說自己遭遇了挫折、遇到傷心難過的事情我們采取怎樣的發泄方式去緩解壓力釋放情緒,讓自己快樂起來 (學生分組暢談、交流)。2、學生代表發言四、總結 在一個人漫長的生命歷程中,沒有人能永遠成功。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只要我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面對困難和挫折,就可以做到“不在失敗中倒下,而在挫折中奮起”。沒有登不上的山峰,也沒有趟不過去的河流。因為我們的耳邊時常都響起一位水手的聲音,他怎么對我們說的 放音樂,全班齊唱歌曲《水手》,在歌聲中結束這節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陽光總在風雨后》教學設計.docx 第六單元《陽光總在風雨后》教學課件初中音樂九年級上冊.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