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章 相交線與平行線7.1.1 兩條直線相交本節課《兩條直線相交》是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一節《相交線》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射線、線段以及角的基本概念后,進一步探究平面內兩條不重合直線的位置關系,特別是相交的情形.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將掌握相交線所形成的角的位置關系和數量關系,理解對頂角、鄰補角等概念,并學會運用這些概念解決相關的幾何問題.到了七年級下冊,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基礎和幾何知識,對平面幾何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部分學生在理解相交線的性質和角的性質時可能會遇到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1. 學生能從生活中所見的事物里抽象出相交線.2. 在對相交線的認識過程中,能理解對頂角與鄰補角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3. 學生能夠通過對對頂角與鄰補角定義的理解總結出對頂角的性質,體會轉化思想,并能利用這些知識在實際問題中進行應用.4.經歷各式各樣的生活情境,體會幾何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點:理解對頂角與鄰補角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難點:通過對對頂角與鄰補角定義的理解總結出對頂角的性質,體會轉化思想,并能利用這些知識在實際問題中進行應用.本章引入問題1:你能再舉出一些相交線和平行線的實例嗎?師生活動:教師投影展示本章章頭圖,引出上述問題,與學生共同感受,章頭圖中涉及許多相交線,本章將研究平面內不重合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相交與平行.在此基礎上,再學習平移的有關知識.本章我們還將學習通過簡單的推理得出數學結論的方法,培養言之有據的思考習慣.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本章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利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全章的思維導圖,形成體系.情境導入問題2:如圖,取兩根木條a,b,將它們釘在一起,并把它們想象成兩條直線,就得到一個相交線的模型.在轉動木條的過程中,它們所成的角也在變化,你能發現這些角之間不變的關系嗎?師生活動:小組形式匯報.結論:這些角互補或相等.設計意圖:通過提前布置預習作業,觀察圖片,培養學生檢索整理信息的能力,并引發學生的思考,為學習新課做鋪墊.探究新知問題3:任意畫兩條相交的直線,形成四個角,∠1和∠2有怎樣的位置關系?∠1和∠3呢?分別量一下各個角的度數,∠1和∠2的度數有什么關系?∠1和∠3呢?利用信息技術工具,改變兩條直線相交所成的角的大小,這個關系還保持嗎?為什么?答:∠1和∠2有一條公共邊OC,它們的另一邊互為反向延長線(∠1和∠2互補).∠1和∠3有一個公共頂點O,并且∠1的兩邊分別是∠3的兩邊的反向延長線(在圖中,∠1和∠2互補,∠3和∠2互補,所以∠1=∠3).概念歸納:∠1和∠2的位置關系稱為鄰補角;∠1和∠3的位置關系稱為對頂角;對頂角相等;如∠3和∠4為鄰補角,∠2=∠4為對頂角且角度的變化不影響它們之間的關系.師生活動: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最后以小組為代表匯報展示.應用新知例1:如圖,直線AB,CD相交與點E,∠AEC=50°,求∠BED的度數.答:解:因為直線AB,CD相交與點E所以∠AEC和∠BED是對頂角所以∠AEC=∠BED=50°(對頂角相等)師生活動:老師提問學生代表展示問題答案.例2:如圖,直線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數.答:由∠1和∠2鄰補角,得∠2=180° ∠1=180° 40°=140°.由對頂角相等,得∠3=∠1=40°,∠4=∠2=140°.師生活動:老師提問學生代表展示問題答案.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參與活動,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使學生進入問題情境,讓學生加深對相交線的印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感受幾何的魅力.課堂練習【教材練習】1. 在下列各圖中,∠1和∠2是不是對頂角?答:(1)不是;∠1和∠2的兩邊不是互為反向延長線;(2)不是;∠1和∠2沒有公共頂點;(3)不是;∠1和∠2沒有公共頂點;(4)是;∠1和∠2有公共頂點,且兩邊互為反向延長線.師生活動:老師提問學生舉手回答問題.2. 如圖,在相交線的模型中,如果兩根木條a,b所成的角中有一個角∠α=35°,其他三個角分別是多少度?如果∠α等于90°,115°,m°呢?答:(1)∠α=35°,則對頂角為35°,鄰補角為145°;(2)若∠α=90°,則對頂角為90°,鄰補角為90°;(3)若∠α=115°,則對頂角為115°,鄰補角為65°;(4)若∠α=m°,則對頂角為m°,鄰補角為180° m°.師生活動:學生先獨立思考再作答.3. 如圖,直線AB,CD相交于點O,∠AOC:∠BOC=2:7,則∠BOC= °,∠AOD= °.答:140,140.解:∵∠AOC:∠BOC=2:7,且互為鄰補角∴設∠AOC=2x,∠BOC=7x則2x+7x=180°解得x=20°.∴∠BOC=140°,∴∠AOD=140°(對頂角相等)師生活動:學生先獨立思考再作答.【限時訓練】1. 如圖,直線AB、CD分別于直線EF相交于點O、N、G,說出圖中的對頂角.答:解:由圖形可得:①∠EGC=∠DGF ∠EGD=∠CGF;②∠AOC=∠GON ∠AOG=∠COB;③∠BNF=∠ONG ∠ONF=∠BNG.師生活動:老師提問學生舉手回答問題.2. 如圖,直線AB、CD相交于點O,∠AOC=35°,∠BOD=180° ∠M,則∠M的度數是多少?答:解:由圖形可得:∠AOC=∠DOB=35°(對頂角相等)因為∠BOD=180° ∠M所以∠M=180° ∠BOD=180° 35°=145°.3. 如圖,直線a、b相交,形成∠1、∠2、∠3、∠4.已知∠1=40°,則∠2= ,∠3= ,∠4= .答:140°,40°,140°.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加深理解幾何圖形所研究的方向.歸納總結師生活動: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講的內容.1.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2.鄰補角與對頂角的概念分別是什么?3.鄰補角與對頂角間有何聯系?設計意圖:通過小結讓學生進一步熟悉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實踐作業觀察剪刀剪開布片過程中有關角的變化.握緊剪刀的把手時,隨著兩個把手之間的角逐漸變小,剪刀刃之間的角會怎樣變化?兩個把手之間的角逐漸變大時呢?本節課是第七章“相交線與平行線”的第一節《相交線》中的第一課時《兩條直線相交》,本節課是平面幾何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射線、線段以及角的基本概念后,進一步探究平面內兩條不重合直線的位置關系,特別是相交的情形.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生動的實例和有趣的練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提高教學效果.針對學生的學情,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準備,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動手操作、游戲競賽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