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依法履行義務”教學設計總議題:探究公民如何依法履行義務教材分析《依法履行義務》是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四課《公民義務》中的第二框內容。本課是幫助學生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系,養成和增強權利意識和義務觀念,懂得法定義務須履行,違反法定義務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懂得積極履行義務。據此,本課采用議題式教學模式,設置總議題:“探究公民如何依法履行義務”。設置三個子議題【明·權利義務相統一;行·法定義務須履行;思·違反義務須擔責】,讓學生厘清關系,辨析行為,最后總結反思。學情分析中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學生由兒童時期向青少年時期過渡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 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領域不斷擴展,他們不僅需要知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知曉如何保護自己的權利, 也需要知曉自己應盡的法定義務,理解履行法定義務的社會價值,自覺樹立義務觀念,承擔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然而,現階段中學生義務觀念和責任感缺失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有些中學生義務觀念淡薄,只懂得強調自己的權利,不愿履行義務,甚至有些學生只要一聽到“義務”二字,馬上想到的就是逼迫、責任、壓力,乃至全身每個細胞都對此充滿了拒絕。因此,讓學生了解自己應當自覺履行的基本法定義務,體味自己對他人、社會和國家的價值,就顯得非常重要和迫切。(來自陳友祥老師觀點)核心素養目標政治認同:正確理解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明白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健全人格:通過搜集有關材料,培養學習的主動性,通過案例分析,增強自己的分析能力。法治觀念:自覺地履行義務,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權利意識和義務觀念。責任意識:我們要時時處處心中有法,認真學習法律,嚴格依法辦事,以法作為自己行為選擇的首要標準,努力做有高度法治觀念的好公民。教材重難點分析1.教材重點:權利和義務的關系2.教材難點:自覺依法履行義務,違反義務需擔責教學過程【導入】熱身游戲:動物園里有什么?(可做可不做)游戲規則1.拍手大家有節奏地拍手掌,邊問“動物園里有什么”,開始游戲,一次接龍2.說動物名稱組成員依次一邊拍掌一邊回答“動物園里有某某”,“某某”指的是動物的名字,需要快速說出,不能重復3.抽出一名答錯的同學回答今天的小問題。熱點推送:田某某、周某某,終身禁入2月18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微信公眾號發布“關于不文明行為情況的通報”:田某某(女,47歲),2月17日在熊貓基地參觀時,向大熊貓2號別墅活動場內投擲蘋果。鑒于田某某的不文明參觀及對大熊貓可能造成危害的行為,禁止其終身再次進入熊貓基地(含熊貓谷)參觀。周某某(男,25歲),2月17日在熊貓基地參觀時,向小熊貓2號別墅活動場內投擲蘋果。鑒于周某某的不文明參觀及對小熊貓可能造成危害的行為,禁止其終身再次進入熊貓基地(含熊貓谷)參觀。如何評價田某某和周某某的行為。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展示法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第十三條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應當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愛護旅游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遵守旅游文明行為規范。《民法典》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預設答案:亮明觀點:這是一種錯誤的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理論依據:依法履行法定義務,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責任。意義危害:他們的行為危害公共財產,對大熊貓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傷害正確做法:我們要依法履行公民義務,法律禁止做的堅決不做。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依法履行義務》子議題一:明·權利義務相統一議學情景:旅行準備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你知道我們在游玩時擁有哪些權利,需履行何種義務嗎?推送議學素材: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第二章 旅游者第九條旅游者有權自主選擇旅游產品和服務,有權拒絕旅游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旅游者有權知悉其購買的旅游產品和服務的真實情況。旅游者有權要求旅游經營者按照約定提供產品和服務。第十條旅游者的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應當得到尊重。第十一條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享受便利和優惠。第十二條旅游者在人身、財產安全遇有危險時,有請求救助和保護的權利。旅游者人身、財產受到侵害的,有依法獲得賠償的權利。第十三條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應當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愛護旅游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遵守旅游文明行為規范。第十四條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或者在解決糾紛時,不得損害當地居民的合法權益,不得干擾他人的旅游活動,不得損害旅游經營者和旅游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第十五條旅游者購買、接受旅游服務時,應當向旅游經營者如實告知與旅游活動相關的個人健康信息,遵守旅游活動中的安全警示規定。旅游者對國家應對重大突發事件暫時限制旅游活動的措施以及有關部門、機構或者旅游經營者采取的安全防范和應急處置措施,應當予以配合。旅游者違反安全警示規定,或者對國家應對重大突發事件暫時限制旅游活動的措施、安全防范和應急處置措施不予配合的,依法承擔相應責任。議學任務一:厘清關系①結合議學素材《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節選內容,請小組合作議學探討游客的權利與義務(游客享有什么權利;游客須履行什么義務),限時3分鐘。②請你作為游客代表說說你如何看待游客所擁有的權利及需要履行的義務?議學成果一:權利與義務的關系P54①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權利的實現需要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促進權利的實現。②公民既是合法權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義務的承擔者。③公民的某些權利同時也是義務。勞動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也是公民的基本義務。議學成果二:如何正確處理權利與義務的關系P55①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一,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承擔義務,也不應只承擔義務而不享受權利。②我們不僅要增強權利意識,依法行使權利,而且要增強義務觀念,自覺履行法定的義務。子議題二:行·法定義務須履行議學情境:親身經歷小穎和媽媽在景區購物,在試背一款書包時,不小心將鑰匙落在書包里。她們返回景區商店尋找,撿到鑰匙的店員要求買一杯飲料“請客”。本來對店員心存感激的小穎,轉而感覺心情不悅,但還是照辦了。當晚,小穎就此事發社交平臺,引發熱議,那么歸還失物能否索要報酬?議學任務二:行為辯論①請就“歸還失物能否索要報酬”展開辯論最后結論:店員必須歸還從道德的角度看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公民應該自覺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法律的角度看撿到失物歸還失主是法定義務,作為公民應該自覺履行,必須歸還.但是另:必須歸還的同時不是非法侵占可以要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物權法》第一百一十二條: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民法通則》第七十九條: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②舉例在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法律要求必須要做,哪些事情法律禁止堅決不能做?必須做的:依法納稅、依法服兵役等禁止做的:破壞公物,逃學等議學成果三:公民履行法定義務原因、做法56-57原因:法定義務是由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具有強制性(特點)。自覺履行法定義務,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責任。56做法:(1)依據法律規定,我們要依法履行公民義務,法律要求做的必須去做。(2)我國法律明確規定禁止公民實施某些行為。我們要依法履行公民義務,法律禁止做的堅決不做。那么如果做了法律禁止做的,會有何后果呢?對的,就是實施法律所禁止的行為,會受到法律制裁子議題三:思·違反義務須擔責議學情境:所見所聞探討下面案例涉事主體應當承擔何種法律責任?見聞一:劉女士與揚中某旅行社簽訂旅游合同,約定揚中某旅行社為劉女士提供西北雙飛8日游的旅游服務。后劉女士因旅行社安排不力,在旅游巴士行車過程中受傷,其傷情經鑒定構成人體損傷十級傷殘, 其后劉女士以旅游合同糾紛為由將該旅行社起訴至揚中法院要求賠償其包括精神損害撫慰金5000元,后法院判決支持其主張的違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民事責任見聞二:2024年2月16日,一游客發視頻稱,在麗江旅途中因未購買5萬元的手鐲而與導游產生糾紛被趕下車。經查實,麗江市文化和旅游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第一百條第三項之規定,擬對云南金樹葉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作出吊銷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的行政處罰;擬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黃某作出罰款二萬元的行政處罰;擬對導游張某作出罰款二萬元、暫扣導游證三個月的行政處罰。行政責任見聞三:播放視頻:2023年4月12日,雷山縣人民法院“雙碳”巡回法庭在劍河縣城關廣場巡回宣判一起以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楠木為犯罪對象的案件,被告人陸某州、張某發等11名被告人被以犯危害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罪追究刑事責任,同時判決11名被告人及4名附帶民事被告以認購碳匯的方式,對致死的楠木承擔替代性修復,對受損壞的一株樹年齡為2600年的“古楠木王”承擔修復救助費用29萬余元。此外,15人共同承擔懲罰賠償金15萬余元。刑事責任議學任務三:總結宣傳①總結上述案例共同闡述的道理是什么?預設答案:違反法定義務,必須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②結合本節課知識,如果請你為景區設計一個宣傳標語提醒游客承擔相應的責任,你會如何設計?例:做文明游客,行法定義務議學成果四:違反法定義務需要承擔的責任57-59在社會生活中,公民實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為,或者沒有實施法律要求做的行為,都是違反法定義務的行為。違反法定義務,必須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57①違反民事法律,應當承擔民事責任②違法行政法律,應當承擔行政責任③違法刑事法律,構成犯罪,應當承擔刑事責任。59創新作業你知道“旅行和名單”嗎?對旅行不文明行為,在查實問題之后會將涉事游客拉入黑名單,對其進行失信懲戒。然而,也有人說“防治旅游不文明行為不能過于依賴黑名單”。黑名單屬于事后懲戒措施,而且黑名單的落地需要按程序核實旅游不文明問題的存在,即便有相關舉報線索,但取證、調查也存在很大難度,實際上,被列入黑名單的只占不文明游客的很小比例。另外,各地旅游黑名單機制還沒有有效對接,且黑名單都有一定的期限,因而黑名單的制約力是有限的。對此你怎么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