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堂教學設計【課型】欣賞課課型【教學內容】花城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經典名曲(一)》第2課時《山在虛無縹緲間》。【教材分析】《山在虛無縹緲間》是花城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經典名曲(一)》第2課時欣賞課。《山在虛無縹緲間》選自黃自清唱劇《長恨歌》的第八樂章。bE大調,4/4拍,中速,稍慢。用復調手法使樂曲生動韻味十足,描繪了虛無縹緲的蓬萊仙境,用清澈而輕柔的音色來營造虛無縹緲的感覺。【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音樂學習熱情較高,處于變聲期,對音樂感知力有所提升。在知識方面,能掌握基本音符、節拍,部分學生有一定演唱基礎,但在音準、節奏把控上參差不齊。多數學生對流行音樂興趣濃厚,喜歡跟唱。然而,音樂理論知識較為薄弱,對復雜音樂作品理解不足。學習能力上,接受能力較強,但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待提高。課堂上有時注意力不集中,參與度有待提升。【教學目標】以2022年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新頒布的課程目標為依據,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注重體現課程性質,重點反映課程理念,我們確立本節課的目標:(一)審美感知了解清唱劇和復調音樂,以及《長恨歌》的創作背景、意圖和情感。(二)藝術表現運用聆聽、分析、合作等方法,提升音樂鑒賞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三)創意實踐能用肢體語言和樂器簡單等多種形式表現音樂(四)文化理解欣賞《山在虛無縹緲間》,體會虛無縹緲的意境,了解清唱劇《長恨歌》借古喻今的手法所抒發的愛國情懷、無奈和憤懣。【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運用聆聽、分析、合作等方法,提升音樂鑒賞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二)教學難點能用肢體語言和樂器簡單等多種形式表現音樂【教學準備】多媒體、鋼琴【教學過程】一.問題導入教師:同學們,你們了解《長恨歌》嗎?預設:回答問題教師:《長恨歌》是中國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這首詩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回旋宛轉的動人故事,并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作曲家也被白居易的詩所感染,于是創作了清唱劇《長恨歌》今天我們學習清唱劇《長恨歌》之八《山在虛無縹緲間》(書寫板書《山在虛無縹緲間》)【設計意圖:通過提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同學們對于本節課有一個預熱的感覺,為后續引出主題奠定基礎】二、師生互動,走進音樂(一)聆聽音樂,感受情緒教師:下面聆聽歌曲,聽聽歌曲的已經是怎樣的?旋律有什么特點?歌曲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預設:回答問題教師:《山在虛無縹緲間》選自黃自清唱劇《長恨歌》的第八樂章。bE大調,4/4拍,中速,稍慢。用復調手法使樂曲生動韻味十足,描繪了虛無縹緲的蓬萊仙境,用清澈而輕柔的音色來營造虛無縹緲的感覺。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作曲家:黃自,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代表作有:歌曲《抗敵歌》《旗正飄飄》《踏雪尋梅》《西風的話》,清唱劇《長恨歌》等。接下來我們跟琴演唱其中樂句感受音樂的特點【設計意圖:通過聆聽提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初步的聆聽對音樂的情緒、速度建立初步的認知,為后續的教唱奠定基礎】(二)分析音樂,表現音樂教師:下面我們學唱第一樂句簡譜預設:學唱簡譜教師:填詞演唱預設:演唱教師:下面我們學唱第二樂句簡譜預設:學唱簡譜教師:填詞演唱預設:演唱教師:下面整體演唱預設:演唱教師:下面整體欣賞預設:學唱【設計意圖:通過感受、學唱音樂,體驗音樂表現的意境和情感,培養學生對于音樂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三、精彩演繹,自由發揮教師:下面我們找幾位同學上臺邊演唱邊做聲勢動作和樂器(三角鐵、碰鈴)表現音樂。預設:表現音樂【設計意圖:通過上臺表演,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讓同學們體會舞臺的樂趣,讓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讓歌聲、語言、動作充分融入歌曲當中,讓音樂教學面對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當中來。】四、拓展思路,開闊視野教師:下面通過視頻感受一下預設:欣賞視頻教師:通過學唱歌曲,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預設:回答問題【設計意圖:提升音樂鑒賞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同時加深對清唱劇和復調音樂的理解。】五、結語教師引導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總結。六、課堂小結(或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學唱《山在虛無縹緲間》,學生可以全面了解《山在虛無縹緲間》這首歌曲,提升音樂鑒賞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同時加深對清唱劇和復調音樂的理解。七、課堂達標1.歌曲《山在虛無縹緲間》選自清唱劇 。2.歌曲《山在虛無縹緲間》的曲作者是 。答案:1.《長恨歌》2.黃自【板書設計】《山在虛無縹緲間》1=bE 4/4 拍 中速 稍慢 清唱劇《長恨歌》之八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