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堂教學設計【課型】欣賞課課型【教學內容】花城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經典名曲(一)》第4課時《G弦上的詠嘆調+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第二樂章(選段)》。【教材分析】《G弦上的詠嘆調+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第二樂章(選段)》是花城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經典名曲(一)》第4課時欣賞課。《G弦上的詠嘆調》是德國作曲家巴赫的代表作之一,原曲創作于1727年至1736年之間,是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主題。巴赫一生寫過四部管弦樂組曲,其中以第三部(D大調)最為杰出。《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第二樂章(選段)》該作品是海頓晚年創作的12首《倫敦交響曲》中的第二首,寫于1791年,并于次年的3月23日在倫敦漢諾威廣場音樂廳首演。據說,因為當時的觀眾在聆聽演奏會時經常睡著,海頓特意譜寫了這首曲子。在第二樂章中,他先用極弱的力度陳述主題,然后立即加入樂隊全體的強奏,這種力度和情緒的對比產生了巨大的戲劇性效果,使觀眾為之驚愕,作品因此得名,第二樂章為C大調,四二拍子,變奏曲式。樂章開始部分非常輕,幾乎沒有什么變化,剎那間樂隊用強音量演奏,爆發出強烈的聲音,定音鼓猛烈地敲擊,模仿驚雷的聲音,使聽眾瞬間感到驚愕。這種對比鮮明的音樂處理,不僅凸顯了海頓的幽默感和對音樂的掌控力,也成功地實現了他嘲笑那些對音樂一知半解的貴婦人們的初衷。【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音樂學習熱情較高,處于變聲期,對音樂感知力有所提升。在知識方面,能掌握基本音符、節拍,部分學生有一定演唱基礎,但在音準、節奏把控上參差不齊。多數學生對流行音樂興趣濃厚,喜歡跟唱。然而,音樂理論知識較為薄弱,對復雜音樂作品理解不足。學習能力上,接受能力較強,但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待提高。課堂上有時注意力不集中,參與度有待提升。【教學目標】以2022年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新頒布的課程目標為依據,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注重體現課程性質,重點反映課程理念,我們確立本節課的目標:(一)審美感知通過欣賞,學生可以感受到音樂的風格特點,提升音樂鑒賞能力。(二)藝術表現通過該曲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小提琴及其音色特點,以及小提琴在樂曲演奏中的重要作用。(三)創意實踐能用肢體語言和樂器簡單等多種形式表現音樂(四)文化理解該曲深邃的情感表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共鳴和人文關懷精神。【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旋律特點及情感表達。(二)教學難點幫助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節奏、力度和速度變化,以及小提琴G弦的音色特點。【教學準備】多媒體、鋼琴【教學過程】一.問題導入教師:同學們,欣賞圖片,說一說圖片中的樂器你們認識嗎?(教師展示小提琴)預設:回答問題教師:小提琴(violin),俗稱“樂器之后”,源于阿拉伯,后傳至意大利,是一種古代東方弦樂器傳入歐洲長期演變而成的弓弦樂器,總共有四根弦,是具有高難度演奏技巧的獨奏樂器,與鋼琴、古典吉他并稱為世界三大樂器。小提琴的音色有什么特點?預設:回答問題教師:今天我們就走進西方音樂《G弦上的詠嘆調+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第二樂章(選段)》(書寫板書《G弦上的詠嘆調+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第二樂章(選段)》)【設計意圖:通過提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同學們對于本節課有一個預熱的感覺,為后續引出主題奠定基礎】二、師生互動,走進音樂(一)聆聽音樂,感受情緒教師:下面聆聽歌曲,聽聽樂曲的旋律有什么特點?預設:回答問題教師:該曲旋律充滿詩意,富有歌唱性和抒情性,通過聆聽說一說小提琴的音色有什么特點?預設:回答問題教師:小提琴的音色特點包括陰柔之美、陽剛之美和中庸之美。這首作品由誰創作的?預設:《G弦上的詠嘆調》是德國作曲家巴赫的代表作之一,原曲創作于1727年至1736年之間,是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主題。巴赫一生寫過四部管弦樂組曲,其中以第三部(D大調)最為杰出。你們了解巴赫嗎?預設:回答問題教師:巴赫,德國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代表作有:《平均律鋼琴曲集》(上、下)、《賦格的藝術》,《勃蘭登堡協奏曲》等。該作品的結構是怎樣的?預設:回答問題教師:該曲旋律充滿詩意,富有歌唱性和抒情性,后來由德國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改編為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須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該曲旋律線條流暢而富有表現力,以D大調寫成,結構上采用了簡單而優雅的A-B-A形式,即主題—對比—主題的復現。巴赫通過巧妙的和聲與旋律構造,創造出一種超越時間的寧靜與和諧。小提琴G弦渾厚、豐滿的音色,使這首樂曲達到了迷人的境地。樂曲的開頭旋律極簡單,但隨著音樂的展開,卻能展現出整個宇宙的深邃。它以純樸典雅的旋律,營造出一種悲天憫人的神曲般的意境和氛圍,能夠撫平聽眾內心的緊張和憂郁,讓人們陷入沉思和靜謐之中。下面再次聆聽預設:聆聽【設計意圖:通過聆聽提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初步的聆聽對音樂的情緒、速度建立初步的認知,為后續的教唱奠定基礎】(二)分析音樂,表現音樂教師:接下來我們繼續欣賞西方音樂《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第二樂章(選段)》,聆聽音樂,聽聽樂曲給你的感受是怎樣的?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會被音樂被嚇到,驚愕到,這是為什么呢?預設:回答問題教師:樂曲中的力度由弱突然變強變化造成,下面我們了解一下背景:《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第二樂章(選段)》該作品是海頓晚年創作的12首《倫敦交響曲》中的第二首,寫于1791年,在第二樂章中,他先用極弱的力度陳述主題,然后立即加入樂隊全體的強奏,這種力度和情緒的對比產生了巨大的戲劇性效果,使觀眾為之驚愕,作品因此得名,第二樂章為C大調,四二拍子,變奏曲式。樂章開始部分非常輕,幾乎沒有什么變化,剎那間樂隊用強音量演奏,爆發出強烈的聲音,定音鼓猛烈地敲擊,模仿驚雷的聲音,使聽眾瞬間感到驚愕。這種對比鮮明的音樂處理,不僅凸顯了海頓的幽默感和對音樂的掌控力,也成功地實現了他嘲笑那些對音樂一知半解的貴婦人們的初衷。樂曲中幾次出現驚愕 音樂主題出現了幾次?每次出現的主題旋律都是一樣的嗎?預設:回答問題教師:樂曲出現三次驚愕,音樂主題出現了五次,每次出現是不一樣的,這就是變奏,什么是變奏曲?預設:回答問題教師:變奏:將音樂中同一主題進行節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樂要素的改變,來達到音樂既統一又有變化的目的,這種手法稱為變奏。以變奏手法構成的曲式稱為變奏曲式。《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第二樂章》就是一首變奏曲。樂曲的結構 A+A1+A2+A3+A4+尾聲,接下來分段聆聽樂曲的四次變奏。下面聆聽聆聽變奏一:對比音樂主題是如何變化的?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在主題的基礎上加入小提琴演奏的副旋律,輕快流暢。下面我們用身勢或律動表現音樂。預設:律動教師:下面聆聽聆聽變奏二:對比音樂主題是如何變化的?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 C大調轉為c小調, 力度強。第二次“驚愕”。下面我們用身勢或律動表現音樂。預設:律動教師:下面聆聽聆聽變奏三:對比音樂主題是如何變化的?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這段音樂是節奏變化。雙簧管與與小提琴演奏,力度較弱,旋律歡快優美。下面我們用身勢或律動表現音樂。預設:律動教師:下面聆聽聆聽變奏四:對比音樂主題是如何變化的?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這段音樂加強了配器和力度,運用了琶音,旋律熱情、沸騰。下面我們用身勢或律動表現音樂。預設:律動教師:下面我們再次完整聆聽樂曲預設:聆聽教師:樂曲中出現了哪些音樂記號?預設:回答問題教師:主題中的力度記號(p、pp、ff)和音樂記號“▼”。【設計意圖:通過感受、學唱音樂,體驗音樂表現的意境和情感,培養學生對于音樂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三、精彩演繹,自由發揮教師:下面我們找幾位同學上臺邊演唱邊做聲勢動作和樂器(三角鐵、碰鈴)表現音樂。預設:表現音樂【設計意圖:通過上臺表演,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讓同學們體會舞臺的樂趣,讓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讓歌聲、語言、動作充分融入歌曲當中,讓音樂教學面對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當中來。】四、拓展思路,開闊視野教師:下面通過視頻感受一下預設:欣賞視頻教師:通過學唱歌曲,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預設:回答問題【設計意圖:該曲深邃的情感表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共鳴和人文關懷精神。】五、結語教師引導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總結。六、課堂小結(或教學反思)本節課學習了德國作曲家巴赫的小提琴獨奏《G弦上的詠嘆調》和海頓的《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第二樂章,了解了變奏曲式結構,感受了樂曲中力度和情緒的對比,體會了海頓的幽默與音樂掌控力。通過欣賞與分析,提升了音樂鑒賞能力,加深了對古典音樂的理解。七、課堂達標1.樂曲《G弦上的詠嘆調》是一首 獨奏曲。2.樂曲《G弦上的詠嘆調》曲作者是 (國家) (作曲家)。3.《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第二樂章(選段)》曲作者是 (國家) (作曲家)。答案:1.小提琴2.德國 巴赫3.奧地利 海頓【板書設計】《G弦上的詠嘆調》小提琴獨奏 巴赫 德國作曲家《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第二樂章(選段)》海頓 奧地利作曲家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