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堂教學設計【課型】欣賞課型【教學內容】花城版六年級下冊第3課《名曲欣賞-黃河大合唱》第1課時《黃河大合唱》【教材分析】《黃河大合唱》是花城版六年級下冊第3課《名曲欣賞-黃河大合唱》第1課時欣賞課。《黃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一部史詩性大型聲樂作品,創作于1939年春天,正值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作品以黃河為背景,通過七種不同的演唱形式,包括合唱、齊唱、輪唱、獨唱、對唱、二重唱及配樂詩朗誦,展現了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年代的苦難與頑強斗爭,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偉大精神,控訴了侵略者的殘暴,并展現了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奮勇斗爭的英勇場面。【學情分析】六年級學生音樂基礎逐步提升,對音樂有一定感知力和表現力。多數學生能準確把握節奏、旋律,對音樂的理解和欣賞能力有所增強。在演唱方面,能較好地把握歌曲情感,部分學生展現出較高的演唱水平。課堂上積極參與音樂活動,但也存在個體差異。部分學生樂感強,對音樂的興趣濃厚,能主動學習;有的學生在節奏把握、音準等方面存在困難,學習積極性不高。此外,隨著年齡增長,學生對音樂的審美逐漸多元,對音樂風格的偏好也各有不同 。【教學目標】以2022年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新頒布的課程目標為依據,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注重體現課程性質,重點反映課程理念,我們確立本節課的目標:(一)審美感知了解《黃河大合唱》的內容及其表現的意義,欣賞并理解《黃河船夫曲》、《黃水謠》、《怒吼吧,黃河!》等曲目的曲調,體會音樂所表現的情感。(二)藝術表現通過音樂導入,獲得一種感性認識,通過配樂視頻觀賞、音樂欣賞,理解音樂所表現的內涵和情感。通過觀察、合作思考,理解音樂與詩歌的關系。(三)創意實踐能夠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夠與同伴合作進行簡單的表演。同時,通過歌曲的學習和表演,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四)文化理解通過學習《黃河大合唱》,學生能夠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藝術價值,感受樂曲中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精神。同時,作品也傳遞了友誼、團結、和平等積極價值觀。【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感受《黃河大合唱》的慷慨激昂情緒和動人的旋律,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藝術價值。(二)教學難點如何在演唱中準確表達作品的情感,以及理解作品所蘊含的深刻民族精神和時代意義。【教學準備】多媒體、鋼琴【教學過程】一、提問導入教師: 同學們,觀察圖片你們有什么發現?(展示黃河圖片)預設:回答問題教師:同學們真是善于觀察,黃河,是位于中國北方地區的大河,屬世界長河之一,中國第二長河(也有稱第二大河流)。黃河之“黃”,實為泥沙。你們聽過哪些和黃河有關的作品?預設:回答問題教師:今天欣賞的這首作品,它的名字叫作《黃河大合唱》(書寫板書《黃河大合唱》)【設計意圖:通過教師提問,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后續引出主題奠定基礎】二、師生互動,感受音樂(一)初步聆聽,感受情緒教師:首先我們聆聽音樂,判斷該作品的情緒是怎樣的?數一數有幾個樂章?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樂曲是激情的豪邁的,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偉大精神,控訴了侵略者的殘暴,并展現了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奮勇斗爭的英勇場面。《黃河大合唱》共分八個樂章,作品中出現了哪些演唱形式?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作品以黃河為背景,通過七種不同的演唱形式,包括合唱、齊唱、輪唱、獨唱、對唱、二重唱及配樂詩朗誦,展現了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年代的苦難與頑強斗爭,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偉大精神,控訴了侵略者的殘暴,并展現了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奮勇斗爭的英勇場面。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作曲家:冼星海,(1905-1945)人民音樂家,廣東番禺人。他短暫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歌曲和管張樂曲,尤是抗日戰爭期間創作的《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后方去》等歌曲唱遍全國,其中《黃河大合唱》被選入“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1939年春,詩人光末然在延安創作了歌領中華民族偉大精神、鼓舞中國人民抗戰斗志的長詩《黃河吟》。光未然來到冼星海居住的窯洞,為他朗誦了《黃河吟》。冼星海被長詩的宏偉氣魄所感動,建議光術然將詩改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歌詞寫成后,冼星海僅僅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就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設計意圖:通過聆聽提問,充分發揮學生對作品情緒、速度等音樂要素的初步認知和感受,為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掌握學生學情,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上開展音樂活動奠定基礎。】教師:《黃河大合唱》共分八個樂章,每個樂章都有其獨特的主題和情感表達下面我們聆聽第一個樂章《黃河船夫曲》聽聽有幾個主題?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黃河船夫曲》中有兩個不同音樂形象的主題。下面聆聽第一主題,聽聽第一主題表現了怎樣的形象?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第一主題是黃河船夫拼著性命與驚濤駭浪搏斗的形象。下面聆聽第二主題,聽聽第一主題表現了怎樣的形象?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第二主題表現船夫經過萬眾一心、竭力拼搏,最后到達彼岸后的小憩及對勝利的向往。作曲家用什么手法創作了兩個反差極大的主題?讓我們從兩個主題音樂要素的運用、對比、變化,以及要素間不同的組合等方面來感知。請在下表的空格處填寫你的答案。教師:歌曲經過短暫的、向往勝利的小憩后,慢速而又豐滿的四部和聲,突然用快速、強力度地唱出“回頭來,再和那黃河怒濤決一死戰”,此時,音樂再回到第一主題的音調上,最后由強漸弱,由近到遠。總之第一樂章以齊唱和合唱的形式,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的斗爭精神和誓達彼岸的必勝信念。下面聆聽第二樂章《黃河頌》,聽聽這段音樂的演唱形式是什么?表現了什么?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黃河頌》是男高音獨唱,高歌贊頌黃河的偉大,體現了黃河奔流不息的蓬勃力量。下面聆聽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聽聽這段音樂的表現形式是什么?表現了什么?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第三樂章是配樂詩朗誦,痛訴民族的災難,歌頌時代的英雄。下面聆聽第四樂章《黃水謠》,聽聽這段音樂的演唱形式是什么?表現了什么?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這是一首與其他樂章形成很大反差的抒情性合唱,以歌謠式三段體寫成,旋律樸素,平易動人。下面聆聽第一樂章,聽聽這段音樂旋律有什么特點?描繪了怎樣的畫面?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第一段旋律抒情、優美、親切,表達人民群眾在苦難中對家鄉美景的追思,描繪了人們在美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景象。下面聆聽第二樂章,聽聽這段音樂旋律有什么特點?描繪了怎樣的畫面?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第二段以突然闖入的男聲低音區悲痛的音調,以及緩慢的速度,將人們帶到我國大好河山遭受敵寇踐踏、人民處于水深火熱的那段歷史中去。下面聆聽第三樂章,聽聽這段音樂旋律有什么特點?描繪了怎樣的畫面?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第三段是第一段主題減縮的再現。黃河奔騰依舊,但遭到侵略者踐踏的生活,呈現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凄慘景象。作曲家采用短小的尾聲,來漸漸平息人們的感情。總的說:《黃水謠》采用齊唱,歌謠式三段體歌曲,描繪了黃河兩岸的美麗風光,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敘述了人民的悲慘生活。下面聆聽第五樂章《河邊對口曲》,聽聽這段音樂的演唱形式是什么?表現了什么?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河邊對口曲》采用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用山西民歌方式表現敘事性的對唱歌曲,表現了兩個流離失所的老鄉在黃河邊上不期而遇,最終一起踏上戰斗征程的情景。下面聆聽第六樂章《黃河怨》,聽聽這段音樂的演唱形式是什么?表現了什么?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黃河怨》采用女高音獨唱,以悲慘纏綿的旋律唱出了被壓迫、被侮辱的淪陷區婦女的痛苦哀怨。【設計意圖:通過學唱歌曲體驗歌曲表達的情感和意境,培養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三、精彩演繹,自由發揮教師:下面我們上臺邊演唱邊利用聲勢動作和樂器為歌曲伴奏預設:表現音樂【設計意圖:通過上臺表演,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讓同學們體會舞臺的樂趣,讓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讓歌聲、語言、動作充分融入到歌曲當中,讓音樂教學面對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當中來。】四、拓展思路,開闊視野教師:下面我們欣賞一段視頻(播放視頻)預設:欣賞視頻教師:欣賞完視頻你們有什么想法 預設:討論回答【設計意圖:通過學習歌曲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五、結語教師引導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總結。六、課堂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一同領略了《黃河大合唱》的磅礴魅力。這部偉大的音樂作品,以黃河為背景,展現了中華民族在抗戰時期的英勇與堅韌。從激昂的旋律到深刻的歌詞,我們感受到了詞曲作者冼星海、光未然的創作激情與愛國情懷。通過欣賞七個樂章,我們仿佛看到了黃河的波濤洶涌,聽到了中華兒女的吶喊抗爭。它不僅是音樂上的經典,更是一部生動的歷史教材,激發著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與奮進精神。希望大家課后繼續聆聽這部作品,深入體會其蘊含的力量,銘記歷史,珍惜當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七、課堂達標1.《黃河大合唱》是由 作曲; 作詞。2.常見的演唱形式有: 。3.《國家》這首歌曲表現了 情感。答案:1.冼星海 光未然2.合唱、齊唱、領唱、輪唱等【板書設計】《黃河大合唱》全曲分為八個樂章: 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混聲合唱) 第二樂章《黃河頌》(男聲獨唱) 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一般演出略去) 第四樂章《黃水謠》(混聲合唱) 第五樂章《河邊對口曲》(男聲對唱與混聲合唱) 第六樂章《黃河怨》(女高音獨唱) 第七樂章《保衛黃河》(齊唱、輪唱) 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混聲合唱)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