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十八 區域地理-考點1 世界地理課件(共45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十八 區域地理-考點1 世界地理課件(共45張PPT)

資源簡介

(共45張PPT)
專題十八 區域地理
考點1 世界地理
2025年高考地理專題復習資料
考點切片
考向1世界地理概況
(2024甘肅蘭州一中月考)石冰川是由巖石碎塊和冰組成的舌狀或葉狀堆積體。與一般冰
川相比,它的表面通常只有很少的冰,大部分被巖石物質包裹,這些巖石物質通常是從崖
壁上掉落下來的崩塌巖屑。下表為各大洲石冰川面積及數量統計表。據此完成1—2題。
大洲 甲 亞洲 北美洲 乙 大洋洲 丙
面積/千米 3 558 2 624 1 757 896 43 3.2
數量/條 28 665 16 890 14 223 12 897 386 35
1.甲、乙、丙分別是( )
A
A.南美洲、歐洲、南極洲 B.南美洲、南極洲、非洲
C.歐洲、南極洲、非洲 D.南極洲、南美洲、歐洲
【解析】 據材料可知,石冰川是由巖石碎塊和冰組成的舌狀或葉狀堆積體,大部分被
巖石物質包裹,這些巖石物質通常是從崖壁上掉落下來的崩塌巖屑。讀表可知,甲大洲
石冰川面積最大、數量最多,丙大洲石冰川面積最小、數量最少。南美洲有巨大的海岸
山脈——安第斯山脈,該山脈在中緯度地區跨度較大,熱量季節變化大,風化、侵蝕作
用強,因此石冰川面積大、數量多,故甲為南美洲;乙大洲的石冰川面積較大洋洲大、
較北美洲小,應為歐洲;南極洲被冰雪覆蓋,氣候酷寒、干燥,冰川表面極少被碎石覆
蓋,所以丙為南極洲。A正確。
2.與一般冰川相比,石冰川受全球變暖的影響較小,最主要的原因是石冰川( )
D
A.分布的海拔更高,氣溫更低 B.內部的水分結冰吸熱更多
C.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更高 D.表面的巖塊阻隔熱量交換
【解析】 石冰川表面被巖石物質包裹,巖塊阻隔了熱量傳輸,進而使得其下部的冰川
氣溫偏低,融化速度慢,受全球變暖影響小,D正確。
(2024天津南開中學月考)讀固體地球表面隨高度的分布圖,完成3—4題。
3.據圖分析,下列關于主要陸地面和主要海底面說法正確
的是( )
D
A.主要海底面的深度差和主要陸地面的高度差大致相當
B.主要陸地面中最大面積的高度區域是丘陵地形
C.主要海底面中最大面積的深度區域是海洋漁業資源最豐
富的區域
D.陸地和海洋的分界線是海岸線
【解析】 讀圖可知,主要海底面的深度差大于主要陸地面的高度差,A錯誤;主要陸
地面中最大面積的高度區域是高原地形,B錯誤;主要海底面中最大面積的深度區域水
深約4千米,超過 200米,而海洋漁業資源最豐富的區域是大陸架,C錯誤;陸地和海
洋的分界線是海岸線,D正確。
4.關于圖中的說法正確的是( )
D
A.陸地最高點位于海洋最深處的西南方向
B.陸地最高點的成因是板塊的拉伸張裂
C.海洋最深處的成因是板塊的拉伸張裂
D.海洋最深處位于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洋
【解析】 陸地最高點是珠穆朗瑪峰,海洋最深處是馬
里亞納海溝,陸地最高點位于海洋最深處的西北方向,
A錯誤;陸地最高點的成因是板塊的碰撞擠壓,B錯誤;
海洋最深處的成因是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碰撞,大洋板塊向下俯沖,C錯誤;海洋最深
處位于太平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洋,D正確。
考向2 世界地理分區
(2025浙江杭州四中期中)某游記記載:“我駕車
離開P地時,太陽已經在巴爾喀什湖的水面上了。
在約200 km的行程中,車的影子始終在我的右側
一路伴行,快到終點時遠處的雪山開始出現在我
的視野中,雪峰在遠處閃耀著亮的白光。”讀圖完
成5—6題。
5.游記中的P地最可能位于圖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C
【解析】 材料提到,“我駕車離開P地時,太陽
已經在巴爾喀什湖的水面上了……快到終點時
遠處的雪山開始出現在我的視野中”,表明離開
P地時,正值日出,太陽日出方位在偏東方向,
太陽在巴爾喀什湖水面上,說明P地的偏東方向
臨近湖泊,圖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偏東方向臨
近湖泊的地點只有①地和③地,因此P地不可能
位于②地和④地,B、D不符合題意;讀圖可知,
該區域河流大致由東南流向西北注入巴爾喀什湖,因此東南部地勢較高,雪山和雪峰應
在圖示區域的東南部,材料信息表明,“快到終點時遠處的雪山開始出現在我的視野中,
雪峰在遠處閃耀著亮的白光”,說明駕車行駛約
200 km(根據圖中比例尺判斷在圖中移動約2 c
m)后,車應沿公路向該區域的東南方行駛,據
圖可知,如果從①地出發,行駛200 km后,行
車方向為西南,不可能在行駛方向見到雪山和
雪峰,A不符合題意;如果從③地出發,行駛
200 km后,行車方向為東南,有可能在遠處見
到雪山和雪峰,因此游記中的P地最可能位于圖
中的③地,C符合題意。
6.此段行程中較為可信的現象是( )
D
A.公路的限速值變得越來越高
B.牧民將成群的牛羊趕到山下
C.凌汛現象導致河水排泄困難
D.公路沿線植被覆蓋越來越好
【解析】 根據前面分析可知,此段行程自③地開往東南部
山區,地勢起伏逐漸變大,公路限速值應越來越低,A錯
誤;根據上題分析可知,駕車出發地為③地,材料信息表
明“我駕車離開P地時,太陽已經在巴爾喀什湖的水面上了”,
圖中顯示,③地東北方向臨近湖泊,由此推知,該日當地
日出東北,所以此時最有可能是北半球夏季,為了充分利
用草場資源,牧民會將牛羊趕至山上,B錯誤;此段行程最有可能在北半球夏季,該季
節當地河流早已解凍,無凌汛現象,C錯誤;車輛開往東南部山區,在該區域,西風受
地形抬升影響,東南部降水相對較多,且東南部山區受高山冰雪融水的影響,水分條件
較好,行程中水分條件逐漸改善,公路沿線植被覆蓋越來越好,D正確。
(2025江蘇梁豐高中檢測)洞里薩湖是東南
亞最大的淡水湖,通過洞里薩河與湄公河相
連,洞里薩河河水流向隨季節而變化。如圖
為洞里薩湖及其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7—8
題。
7.下列關于洞里薩河流向和湖泊面積大小的敘述,正確的是
( )
B
A.5—9月向南流,面積小
B.5—9月向北流,面積大
C.10月至次年4月向南流,面積大
D.10月至次年4月向北流,面積小
【解析】 據材料可知,洞里薩河是湄公河的支流,
并連接洞里薩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該區域位于
東南亞的中南半島,主要氣候類型為熱帶季風氣候,
分明顯的旱雨兩季,雨季時河流水位上漲速度快于
湖泊水位上漲速度,因此湄公河河水通過洞里薩河
流入洞里薩湖。所以每年5—9月份,湄公河部分河
水流向洞里薩河,最終向北流入洞里薩湖,此時為
雨季,湖泊受降水和河水補給量大,湖泊水量大,水位高,面積大,A錯,B對。10月
至次年4月,湄公河水量減少,水位低于洞里薩湖,湖水通過洞里薩河流入湄公河,洞
里薩河河水向南流,此時為旱季,湖泊補給河流,水量減少,面積小,C、D錯。
8.洞里薩河流向隨季節而變化帶來的有利影響有( )
B
①增加洞里薩湖的蓄水量
②減輕湄公河下游的洪水威脅
③緩解湄公河下游的旱情
④保障湄公河上游的航運穩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結合上題分析,洞里薩河流向因季節而發生
逆轉,這種逆轉能夠調節湄公河的徑流和洞里薩湖的蓄
水量,在雨季,湄公河部分河水經洞里薩河流入洞里薩
湖,湖泊蓄積了洪水,因而能減輕湄公河下游的洪水威
脅,②對;在旱季,洞里薩湖湖水補給河流,穩定了湄
公河下游的水位,從而緩解湄公河下游旱季的旱情,也
保障湄公河下游航運的穩定,但其不能調蓄湄公河上游水位,對上游航運作用不大,③
對,④錯。湖泊蓄水量,也被稱為湖泊容積,是指特定水位情況下湖泊中的水量,這個
水位通常是以豐水年的平均水位為標準來確定的。洞里薩河流向隨季節而變化,對湖泊
蓄水量影響不大,①錯。故選B。
拓展延伸
洞里薩河位于東南亞的柬埔寨,它是洞里薩
湖和湄公河之間的天然通道,也是世界上唯
一因季節不同而逆向流動的河流。中南半島
大部分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季分明。
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每年雨季時,由于湄公
河流域面積廣闊,河水水位大漲,河水經洞
里薩河流入洞里薩湖,洞里薩湖的面積能一
下子擴大10倍,此時,洞里薩河的流向為東
南至西北。
(2024江西豐城中學期中)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交界處,有一道奇
異的分界線。這道分界線兩側的海水顏色和高度存在差異。如圖
示意太平洋和大西洋交界處的奇異景觀。據此完成9—11題。
9.出現圖示景觀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交界處位于( )
B
A.北美洲北部 B.南美洲以南 C.非洲以南 D.北極地區
【解析】 北美洲北部和北極地區的太平洋與大西洋中間均隔著北冰洋,A、D錯誤;南美
洲以南為太平洋和大西洋交界地帶,B正確;非洲以南為大西洋和印度洋交界地帶,C錯誤。
10.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難以融合,可能是因為交界處的兩大洋
( )
A
A.密度和鹽度存在差異 B.溫度與鹽度存在差異
C.地轉偏向力大小不同 D.蒸發量與降水量不同
【解析】 由材料可知,兩大洋存在海水顏色和高度的差異。由所學知識可知,兩大洋交
界處,太平洋一側受寒流影響,大西洋一側受暖流影響,太平洋一側海水溫度低于大西洋一
側,導致太平洋和大西洋交界處太平洋一側密度高于大西洋一側,且鹽度低于大西洋一側。
兩大洋密度和鹽度的差異導致兩大洋交界處出現顏色和高度的差異,A正確。溫度、蒸發
量和降水量的差異并不能直接導致海水出現分界,B、D錯誤。兩大洋交界處緯度相同,地
轉偏向力相當,C錯誤。
11.太平洋和大西洋奇異的分界線成為游客關注的熱點,觀賞該美
景的最佳方式是( )
C
A.乘坐游輪穿梭觀看 B.潛游到海底觀看
C.乘坐飛機俯瞰 D.站在陸地高處遠眺
【解析】 該景觀位于海面,乘坐游輪觀看,無法整體感受景觀的效果,A錯誤;兩大洋分界
線在海面上看最為明顯,水下不易觀測到,B錯誤;乘坐飛機俯瞰可以從整體觀看該景觀,C
正確;該景觀位于海上,距離陸地相對較遠,站在陸地的高處遠眺難以觀賞全景,D錯誤。
覺醒集訓
(2024浙江鎮海中學模擬)距離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以南約450千米處有一個古村落,乍
看上去,村落仿佛隱形于沙漠之中,地面上并沒有任何建筑聳立,而是一個又一個大坑分布
其中。這些凹陷的圓坑洞直徑在十米左右,深達六七米,一個個小的窯洞鑲嵌在大洞四壁,
形成懸空于地面和洞底之間的“懸屋”(如圖)。據此完成1—2題。
1.“懸屋”反映的當地地域特色有( )
B
①風沙肆虐,人煙稀少 ②氣候干熱,土層深厚
③茫茫沙漠,林木稀疏 ④綠洲地帶,農耕發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由材料“一個又一個大坑分布其中”和“一個個小的窯洞鑲嵌在大洞四壁”可知,
當地有一定的人口數量,①錯誤。“懸屋”是在圓坑洞壁中鑿出的窯洞,這一建筑形式說明
當地氣候干燥,窯洞幾乎不受雨水與洪澇的沖蝕;沙漠地帶林木短缺,只能夠使用泥土作為
建筑材料;能夠鑿出多層的窯洞,說明這里的土層比較深厚。②③正確。“懸屋”沒有體現
當地綠洲分布和農耕情況,④錯誤。故選B。
2.“懸屋”建筑體現的地域文化內涵是( )
C
A.就地取材,主宰自然 B.安全防范,抵御外敵
C.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D.調節降水,改造氣候
【解析】 “懸屋”是在圓坑洞壁的深厚泥土層中鑿出的窯洞,
屬于就地取材,體現了人與自然相協調,但并沒有“主宰自
然”,A錯誤;圖中建筑沒有體現抵御外敵的防御性作用,B錯誤; “懸屋”建筑充分展現了當地
居民因地制宜、人地和諧的智慧,是當地地域文化的重要內涵,C正確;該種建筑不能調節
降水、改造氣候,D錯誤。
(2021北京卷)讀圖完成3—4題。
3.喀麥隆( )
D
A.地處東非高原,最高峰海拔超過4 000 m
B.沿岸主要受寒流影響,多海霧
C.鐵路線貫穿南北,與山脈平行
D.禁獵區數量多,加強物種保護
【解析】 根據喀麥隆區域概況圖分析可知:
A(×)喀麥隆西南瀕臨幾內亞灣,位于非洲中西部。
B(×)幾內亞灣沿岸主要受暖流影響(【提示】根據所
學知識可知,此處受幾內亞暖流影響)。
C(×)鐵路線貫穿其中南部,基本與河流平行。
D(√)圖中的禁獵區數量較多,加強了對物種的保護。
4.2018年9月,連接喀麥隆克里比和巴西福塔雷薩的國際直
連海底電纜全線貫通。該電纜由中喀兩國企業合作修建,
全長約 6 000千米。為保證海底電纜安全運行,需重點防
范( )
A
A.大西洋洋中脊地震 B.印度洋海嘯
C.環太平洋火山 D.北冰洋浮冰
【解析】 該國際直連海底電纜途經大西洋中脊,該區域為
板塊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這會影響
海底電纜的安全運行,需要重點防范,A正確;該海底電纜
不經過印度洋、太平洋和北冰洋,B、C、D錯誤。
(2024四川遂寧中學月考)2023年3月26日中國
和洪都拉斯建立外交關系。洪都拉斯全境多山,
內陸多火山熔巖高原,年平均氣溫約為 23 ,
雨量充沛,部分地區會在5月到7月間下“魚雨”。
據說在“魚雨”到來之前,天上烏云滾滾,大風呼
嘯,強風暴雨大約持續2到3小時之后,數百條活
魚出現地面上。自1989年以來,洪都拉斯的Yoro(約羅省)城市在每年都會過這個“魚
雨節”。如圖示意洪都拉斯地理位置。完成5—7題。
5.洪都拉斯( )
B
A.屬于南美洲臨海國 B.山脈大致呈東西延伸
C.河流徑流季節變化小 D.首都氣候炎熱濕潤
【解析】 洪都拉斯位于中美洲北部,屬于北美
洲,A錯誤;洪都拉斯全境四分之三以上地區為
山地和高原,山脈自西向東延伸,內陸為火山熔
巖高原,多山間谷地,沿海有平原,B正確;洪都拉斯沿海屬于熱帶雨林氣候,中部山
區屬于熱帶草原氣候,河流徑流季節變化大,C錯誤;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爾巴位于
內陸高原,氣候較為涼爽,D錯誤。
6.洪都拉斯部分地區會在5月到7月間下“魚雨”,
其形成的主要天氣系統為( )
C
A.暖鋒 B.冷鋒
C.氣旋 D.準靜止鋒
【解析】
暖鋒過境時,會伴有連續性降水,不是強風暴雨 A錯誤
冷鋒多發于當地冬季,不是在5—7月,有時會造成雨雪天氣 B錯誤
讀材料“據說在‘魚雨’到來之前,天上烏云滾滾,大風呼嘯,強風暴雨大約持 續2到3小時之后”可知,氣旋中心盛行上升氣流,氣流上升的過程中冷卻成 云致雨,強烈的氣旋活動會導致強風暴雨,形成“海龍卷”,龍卷風把海里的 魚卷到天上,又把它卷到部分地區扔下來,形成“魚雨” C正確
準靜止鋒,是冷暖氣團交匯形成的,降雨強度小,常細雨綿綿 D錯誤
7.推測Yoro城市位于洪都拉斯( )
A
A.北部 B.南部 C.中部 D.西部
【解析】 該區域位于加勒比海南部,其北部的
美洲大陸中部為平原,干冷空氣經過平原順利進
入墨西哥灣及加勒比海,遇到海洋上的高溫高濕
氣團后形成“海龍卷”,在洪都拉斯北部形成“魚
雨”,故每年都會出現“魚雨”現象的Yoro城市應位
于洪都拉斯北部,故選A。
8.(2025江蘇淮安漣水一中月考,18分)閱讀圖文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2月7日,我國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秦嶺
站開站。秦嶺站位于羅斯海區域沿岸,西臨南森冰架,
東臨特拉諾瓦灣冰間湖(南極大陸邊緣海域內,達到
結冰溫度的天氣條件下,仍長期或較長時間保持無冰
或少冰的冰間水域,是冰封的海洋與大氣相通的窗
口)。秦嶺站填補了我國在南極太平洋扇區長期觀測
的空白,讓我國能更好地研究南極地區生態環境、海洋環境與氣候變化等科學問題。如
圖示意我國南極科考站位置。
(1) 指出南極地區自然環境對秦嶺站建筑設計的要求。(6分)
【答案】 保溫、抗風、防火、防積雪掩埋。(6分,任答3點即可)
【解析】 依據圖文材料及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南極地區自
然環境對秦嶺站建筑設計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保溫:南極地區極端寒冷,建筑設計需考慮保暖,使用高
效的保溫材料,確保室內溫度適宜。
②抗風:南極地區的風速高、風力強,建筑設計需考慮抗風,
結構要穩固,防止被強風吹翻或損壞。
③防火:南極地區氣候干燥,建筑設計需考慮防火,使用阻
燃材料,配備消防設備,確保安全。
④防積雪掩埋:南極地區降雪頻繁,建筑設計需考慮防積雪,屋頂和墻面應有傾斜角度,
防止積雪過厚,主體建筑應采用架空離地設計,避免被積雪掩埋。
(2) 一般而言,南極科考站的用水主要來自陸地湖水、融雪和
海水淡化。推測秦嶺站用水主要來自海水淡化的自然原因。(6分)
【答案】 周邊缺乏淡水湖,可直接利用的湖水少;(2分)緯度
較低且風力大,積雪不易保存,冰雪層薄;(2分)臨海且臨近冰
間湖,取海水方便。(2分)
【解析】 南極科考站的用水主要來自陸地湖水、融雪
和海水淡化。其中,秦嶺站用水主要來自海水淡化的
自然原因在于:南極地區雖然有陸地湖水,但集中在
內陸地區,秦嶺站位于沿海地區,周邊缺乏淡水湖,
可直接利用的湖水少;南極地區雖然降雪頻繁,但秦
嶺站位于沿海地區,緯度相對偏低,氣溫相對較高,
積雪容易融化,冰雪層較薄,無法滿足科考站的用水
需求;秦嶺站東臨特拉諾瓦灣冰間湖,海水資源豐富,
通過海水淡化技術可以獲得大量的淡水,滿足科考站的用水需求。
(3) 從地理位置的角度,說明建設秦嶺站對我國南極科學
考察的意義。(6分)
【答案】 面向南極太平洋扇區,能填補我國在此海域長期
觀測的空白,利于全面、系統地觀測南極地區;(2分)臨
近距離南極點最近的海域——羅斯海,有利于開展高緯度海
洋環境研究;(2分)周邊分布有冰架和冰間湖,便于深入
研究氣候變化與南極冰架、冰間湖的相互作用等科學問題。
(2分)
【解析】 從地理位置的角度,建設秦嶺站對我國南極科
學考察的意義主要包括填補觀測空白、增強科學研究能力、
提升國際影響力。秦嶺站面向南極太平洋扇區,填補了我
國在這一區域長期觀測的空白,有助于我國全面了解南極
地區的生態環境、海洋環境與氣候變化等科學問題;秦嶺
站臨近距離南極點最近的海域——羅斯海,秦嶺站的建立
使得我國在南極地區的科學研究能力進一步增強,有利于
開展高緯度海洋環境研究;秦嶺站周邊分布有冰架和冰間
湖,便于深入研究氣候變化與南極冰架、冰間湖的相互作用,開展更多的科學實驗和研
究項目,推動南極科學問題研究的發展。
9.(2021浙江卷,12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
列問題。
材料一 日本農業發達,但該國糧食價格缺乏競
爭力,隨著國內農產品市場逐步放開,糧食自給
率從1960年的79%下降到2018年的37%。如圖為
亞洲部分地區略圖。
材料二 圖中甲地某農業企業開發出一種新型溫
室大棚,通過調節地下管道中的水溫,控制大棚
內溫度,種植原產于熱帶的杧果,可使其在冬季
上市。
(1) 簡述圖示區域的地形特征。(3分)
【答案】 以山地、丘陵為主;(1分)平原狹小;(1分)
海岸線曲折。(1分)
【解析】 圖示區域的地形特征從地形類型及其分布、海岸
線特征等方面描述即可。
(2) 說明該企業可在冬季種植杧果的自然優勢,并簡述利
用新型溫室大棚生產的社會經濟意義。(5分)
【答案】 優勢:地熱資源豐富,利用地熱為大棚增溫;
(1分)利用地熱融化積雪,提供灌溉水源。(1分)
意義:增加就業機會;(1分)增加農產品供給;(1分)杧
果品質好,經濟效益高。(1分)
【解析】 自然優勢主要從熱量、水分兩個方面分析。熱量:
甲地附近有溫泉→地熱資源豐富,可充分利用地熱為大棚增溫。水分:甲地冬季降雪較
多→可利用地熱融化積雪,為杧果種植提供灌溉水源。利用新型溫室大棚生產的社會經
濟意義可從就業、農產品供給和經濟效益等方面分析。
(3) 分析日本糧食競爭力較弱的主要原因。
(4分)
【答案】 農業勞動力短缺,生產成本高;(2分)
山地多,耕地破碎,難以實施大規模生產。
(2分)
【解析】 日本糧食競爭力較弱的原因可結合日
本概況,從農業勞動力數量、地形等方面分析。
日本經濟發達,人口老齡化嚴重,勞動力數量較
少;日本為島國,多山地,可耕土地較少且分散,
不利于開展大規模農業生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安县| 灵寿县| 霍山县| 剑河县| 分宜县| 攀枝花市| 新蔡县| 开封市| 萝北县| 滦平县| 改则县| 广昌县| 江西省| 东乌珠穆沁旗| 平乐县| 法库县| 新郑市| 正蓝旗| 华宁县| 巍山| 高邑县| 崇仁县| 濉溪县| 茶陵县| 东平县| 麻江县| 增城市| 密山市| 涿州市| 清镇市| 六安市| 隆子县| 措美县| 临猗县| 黔东| 河西区| 合肥市| 高密市| 盐津县| 泾源县| 德令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