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專題十六 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考點1 流域內協調發展2025年高考地理專題復習資料考點切片解題覺醒從整體和局部分析流域的開發治理1.整體從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生態環境問題分析河流上游、中游和下游河段不同的開發方向。2.局部主要是從分析水利設施建設對當地的有利影響,同時也是水利設施建設的目的。可以從調洪蓄洪、灌溉、發電、航運、養殖、旅游等方面具體分析。(2025貴州貴陽摸底)易北河(如圖)上游位于捷克境內,中下游流經德國東北部平原洼地,流域內人口兩千多萬,是歐洲人均水資源供給量較低的地區之一。堤防是德國境內易北河的一大特點,堤防裁彎取直使河流縮短了約60千米。1990年后,因易北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日益下降,促使兩國廣泛開展流域協作,成為流域國際協作的范例。據此完成1—3題。1.德國通過修建堤防對河道進行裁彎取直,可能會( )CA.提高洪水蓄積能力 B.增加河流水量供應C.減小流域滯洪面積 D.降低旱季災害威脅【解析】 裁彎取直是通過修建堤防使河道變直,能夠縮短河流長度,加快河流流速,使洪水更快地通過河道,提高泄洪能力,減小流域滯洪面積,C正確,A錯誤。裁彎取直不會直接影響河流水量供應和旱季災害威脅,B、D錯誤。2.為有效提高捷克參與易北河治理的積極性,德國可以( )BA.加強水源地生態建設 B.對其進行生態補償C.開展環境保護的宣傳 D.利用法律解決爭端【解析】 生態補償是指通過經濟手段補償因環境保護而受到損失的利益相關方,捷克位于易北河的上游,通過對其進行生態補償,可以有效提高捷克參與易北河治理的積極性,B正確。加強水源地生態建設、開展環境保護的宣傳和利用法律解決爭端雖然也有幫助,但直接的經濟補償能有效提高捷克參與易北河治理的積極性,A、C、D錯誤。3.在易北河綜合整治過程中,捷克可以( )D①開展河流水庫養殖 ②實施水土保持工程③建設地下引水管網 ④大力發展節水產業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 捷克位于易北河的上游,通過實施水土保持工程和大力發展節水產業,能夠改善流域生態環境和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促進易北河綜合整治效益的提高,②④正確。開展河流水庫養殖會加大水域污染,建設地下引水管網會減少下游水量,①③錯誤。故選D。規律總結流域的開發方向遵循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保護環境等原則,確定不同河段的開發重點和方向。例如:上游河段,針對水土流失問題,可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中上游地勢起伏大、流量大的河段,應側重水能資源的開發;河流下游地區,地勢平坦、水流平緩、河面寬闊、流量穩定,應側重發展航運、灌溉農業和養殖業,同時注意水污染的防治。(2025山西孝義三中檢測)海勃灣水庫位于黃河上游河段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境內,是黃河內蒙古干流河段唯一一座綜合利用平原型水庫。圖1示意海勃灣水庫位置,圖2示意2014—2021年海勃灣水庫入、出庫沙量及排沙比(反映水庫攔截泥沙程度的重要依據,排沙比越大,水庫淤積強度越小)變化。據此完成4—6題。圖1圖24.2014—2021年海勃灣水庫泥沙淤積狀況是( )C圖1圖2A.2017年后才開始淤積 B.泥沙淤積速度先快后慢C.泥沙淤積量持續增加 D.泥沙淤積速度持續增加【解析】 由圖2可知,2014—2021年,海勃灣水庫每年的入庫沙量均高于出庫沙量,說明在此期間該水庫泥沙淤積量持續增加,C正確,A錯誤;根據圖2中入庫沙量與出庫沙量之差的變化趨勢可知,該水庫泥沙的淤積速度呈現先降后增,最后又下降的趨勢,B、D錯誤。圖1圖25.2014—2021年海勃灣水庫泥沙淤積狀況的成因主要是( )B圖1圖2A.周邊地區多風沙天氣 B.壩前河流流速慢C.黃土高原植被蓋度低 D.壩體建設高度低【解析】 A(×)風沙天氣出現在干季,水庫泥沙淤積主要出現在汛期。B(√)由上題結論可知,2014—2021年海勃灣水庫泥沙淤積狀況以淤積為主,其成因是該水庫為一座綜合利用平原型水庫,壩前河流流速慢,導致泥沙大量淤積。C(×)黃土高原的植被在此期間一直處于恢復狀態,植被蓋度提升,河流含沙量降低。D(×)水庫泥沙淤積狀況與壩體建設的高度關系不大。圖1圖26.海勃灣水庫泥沙淤積狀況對水庫功能的影響是( )D圖1圖2A.發電量穩定性增加 B.水庫運行成本降低 C.河流航運價值提升 D.削峰補枯能力減弱【解析】 A(×)海勃灣水庫泥沙淤積嚴重,發電量穩定性下降。B(×)水庫需清理庫容,及時排沙,水庫運行成本提升。C(×)河道淤塞,河流的航運價值降低。D(√)泥沙占據庫容,水庫的削峰補枯能力減弱。圖1圖2擴展延伸海勃灣水庫排沙比變化的核心控制性因素有3個:一是入庫流量越大、入出庫水沙協調性越好,則排沙比越大;二是水庫長期處于高水位、小流量狀態,尤其是汛期滯洪時間較長,泥沙在庫區沉積概率大;三是水庫地形上窄下寬、上陡下緩,烏蘭布和沙漠泥沙入庫導致庫區縱比降越來越小,泥沙易淤積。熱考知識水庫建設的區位條件分析(1)壩址應選在等高線較密集的河流峽谷處,借助地形優勢,節省筑壩工程投資。(2)充分考慮氣候、水文條件,保證水源充足。(3)考慮占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減少對水庫修建地區的影響。(4)庫區宜選在河谷、山谷地區或口袋形的洼地、小盆地,以保證有較大的集水面積和庫容。(5)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地形、地質復雜地段,選擇無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區域,以保障工程安全。7.(2025內蒙古呼和浩特質檢,20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南四湖是我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輸水干線和重要的調蓄水庫,中部建有二級壩樞紐工程,把其分成上級湖(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和下級湖(微山湖)。南四湖流域面積達3萬多平方千米,主要有魯蘇皖豫4省的53條河流匯入,一度成為“集中納污區”。2023年9月,四省發布《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著力加強區域協同治理,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圖1為南四湖流域示意圖,圖2為2003—2022年南四湖綜合污染指數示意圖。圖1(1) 據圖2概括南四湖流域內水污染程度特點。(8分)圖1【答案】 時間:水污染程度總體波動下降,(2分)2003—2010年水污染較重且波動大,(2分)2010年后水質較好且穩定。(2分)空間:上級湖水污染程度高于下級湖。(2分)【解析】 圖2反映了2003—2022年南四湖各區域水污染程度,因此南四湖流域內水污染程度特點應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分析。綜合污染指數越大,水污染越嚴重。從時間看,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程度總體波動下降,2003—2010年水污染較重且波動大,2010年后綜合污染指數低且起伏小,說明水質較好且穩定。從空間看,上級湖水污染程度高于下級湖。圖1(2) 分析上級湖和下級湖水質差異的主要成因。(6分)圖1【答案】 上級湖周圍來水較多,污染源多;(2分)上級湖與下級湖之間水道狹窄(中部建有二級壩樞紐),水體交換能力弱(水體流動性差);(2分)下級湖有出湖河流,水體流動性好。(2分)【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影響湖水水質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入湖徑流:徑流量大,稀釋污染物能力強,湖水水質較好。②含沙量:補給類型、流域內植被覆蓋率、入湖水量、湖水流動性、盛行風等因素會影響湖水含沙量,進而影響水質。③浮游生物:浮游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會影響湖水水質。④風沙:風沙可能帶來污染物,影響湖水水質。⑤水體自凈能力:湖水的流動速度、循環周期、溶解氧含量等因素會影響其自凈能力,從而影響水質。⑥污染物:由圖1可知,上級湖入湖河流多,污染源多,上級湖污染程度高于下級湖;上級湖與下級湖之間建有二級壩樞紐,水道狹窄,水體交換能力弱,水體流動性差,水質差;下級湖有出湖河流,水體流動性好,自凈能力強,水質好。圖1(3) 說明南四湖流域協同治理對保證供水安全的有利影響。(6分)圖1【答案】 (協調各地區用水總量)優化水資源配置,保證供水量;(2分)各地區協同制定統一的排放標準,加強監測與管理,減少污水排放;(2分)建立協同機制,提高污水處理能力。(2分)【解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