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1張PPT)專題九 鄉村和城鎮考點2 城鎮化2025年高考地理專題復習資料考點切片考向1 城鎮化進程(2024重慶一中檢測)“點軸系統”是現實中社會經濟客體經過長時間發展而形成的空間結構形態,“點”指各級居民點和中心城市,“軸”指由交通、通信干線和能源、水源通道連接起來的“基礎設施束”,社會經濟要素在“點”上集聚,并由線狀基礎設施聯系在一起,是區域發展的最佳空間結構。下圖示意區域點軸式空間結構系統的形成過程。據此完成1—2題。1.圖中發展階段中( )DA.a階段,空間結構以小城鎮為主B.b階段,中心城鎮輻射作用明顯C.c階段,交通運輸網絡已經形成D.d階段,區域社會要素趨于均衡【解析】 a階段,居民點分散,缺少大中城市,沒有核心結構,構不成等級系統,A錯誤;b階段,在資源豐富、區位條件優越的地方,出現了城鎮,并建有交通線,但中心城鎮輻射作用并不明顯,B錯誤;c階段,出現新的集聚點,交通線路增加,但未形成完整的交通運輸網絡,C錯誤;d階段,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更大的集聚點,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交通網絡更加密集,區域內部的要素得以有效配置,區域社會要素趨于均衡,D正確。2.“點軸系統”中,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各縣級城市應該( )B①大力發展科研產業 ②提升綜合服務能力③推動縣城增容擴建 ④加強基礎設施建設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 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需要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各縣級城市應積極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綜合服務能力,改善投資環境,②④正確;科研產業主要布局在科技發達、人才較多的大城市,①錯誤;推動縣城增容擴建,會使資源集中到縣城,對區域協調發展不利,③錯誤。故選B。(2025廣東省一調)都市區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空間組織形式,表示一個擁有特定人口規模的核心城市及與其有著緊密社會經濟聯系的周邊鄰接地域組成的區域。下圖示意中美兩國典型都市區不同圈層結構。據此完成3—4題。3.與中國相比,美國都市區不同圈層結構的主要特征表現在( )DA.高收入群體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區B.主要通勤方向為內向通勤C.遠郊區與中心城區的聯系更加緊密D.郊區生產生活獨立性更強【解析】 如圖所示,與中國相比,美國都市區不同圈層結構的主要特征表現在高收入群體主要分布于郊區,A錯誤;內向通勤不是美國都市區主要通勤方向,B錯誤;中國的遠郊區與中心城區的聯系更加緊密,C錯誤;如圖所示,美國的遠郊區與中心城區的聯系不緊密,說明郊區生產生活獨立性更強,D正確。4.中美兩國都市區圈層結構出現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BA.城市規模大小 B.城市發展階段C.城市基礎設施 D.城市地域結構【解析】 中國為發展中國家,處于城鎮化發展的中期加速階段,表現為郊區城鎮化;美國為發達國家,處于城鎮化發展的后期緩慢停滯階段,出現逆城鎮化現象,B正確;與城市規模、基礎設施和城鎮地域結構關系不大,A、C、D錯誤。(2025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檢測)市民化是指遷居城市的流動人口在城市社會經濟環境中逐步向城市居民轉變的過程,由就業狀況、社會保障、生活方式、自身身份四個維度組成。下表示意我國不同區域流動人口市民化水平(單位:%)。據此完成5—6題。地區 總體市民化 二級指標 就業狀況市 民化 社會保障市 民化 生活方式市 民化 自身身份市民化東部地區 30.86 41.10 22.66 32.37 27.30中部地區 25.55 30.49 6.89 44.06 20.77西部地區 24.90 30.36 6.29 43.18 19.775.東部地區總體市民化水平較高,主要取決于( )CA.落戶門檻 B.財政實力 C.人力資本 D.交通條件【解析】 A(×)東部地區大城市較多,落戶門檻相對較高。B(×)財政實力強,有助于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但對總體市民化的直接帶動作用較弱。C(√)經濟發展優勢區域,往往具有人力資本優勢,能夠吸引更多高素質的流動人口,能夠得到更好的工作機會和更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導致總體市民化水平較高。D(×)交通條件與流動人口向市民轉變關系不大。6.為提高我國流動人口總體市民化水平,應重點( )BA.縮小區域差距 B.投資教育醫療 C.改變消費觀念 D.促進文化傳播【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社會保障市民化是水平最低的維度,即使在東部地區其水平也較低,因此提高總體市民化水平的關鍵是提高社會保障市民化水平,主要體現在提高對流動人口的醫療、教育等保障,B正確;縮小區域差異主要會對人口流動產生影響,對提高我國流動人口總體市民化水平影響較小,A錯誤;改變消費觀念、促進文化傳播對提高我國流動人口總體市民化水平影響較小,C、D錯誤。考向2 城鎮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2024山東泰安模擬)成熟的都市圈一般要經歷5個空間擴展階段(如下圖所示),即由單一的空間組織結構向多極空間組織結構發展。當前,世界部分都市圈出現了“空心化”現象(人口、產業大量外流,導致中心城市輻射功能下降)。據此完成7—9題。7.都市圈5個空間擴展階段中( )CA.強核階段城市輻射功能最強 B.滲透導致中心城市規模擴大C.交通的發展加快布網的形成 D.融合階段各城市的產業趨同【解析】 A(×)結合材料可知,強核階段中心城市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此時城市數量少,處于剛起步的階段,城市輻射功能較弱。B(×)滲透階段中心城市出現“城市問題”,并非滲透導致中心城市規模擴大,城市發展過程中規模擴大是正常的經濟現象。C(√)布網階段形成了更多的次區域城市,且形成“網狀”結構,交通完善利于布網的形成。D(×)融合階段各區域城市功能整合,各城市的產業結構功能互補,合作共贏,并非產業趨同。8.都市圈“空心化”現象常出現在( )AA.滲透階段 B.布網階段 C.連接階段 D.融合階段【解析】 結合材料可知,“空心化”現象是指人口、產業大量外流,導致中心城市輻射功能下降。由5個空間擴展階段可知,連接階段和融合階段城市間聯系緊密,都市圈不易出現“空心化”現象,C、D錯誤。布網階段區域城市間形成網狀結構,彼此建立聯系,不易出現“空心化”,B錯誤。滲透階段中心城市出現“城市問題”,此時都市圈的“空心化”現象易出現,A正確。9.我國都市圈發展過程中為防止中心城市出現“空心化”現象,可以( )BA.加快衛星城的建設 B.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C.提高城市地價水平 D.減少城市人口流動【解析】 結合材料可知,“空心化”現象是指人口、產業大量外流,導致中心城市輻射功能下降,因此為了防止中心城市出現“空心化”現象,需要調整優化中心城市的產業結構,從而加強其輻射功能,B正確。加快衛星城建設利于衛星城的發展,無法防止中心城市出現“空心化”現象,A錯誤。提高城市地價水平不利于中心城市的經濟體系健康發展,C錯誤。減少城市人口流動的可操作性弱,且只考慮減少城市人口流動不利于增加城市的經濟活力,D錯誤。(2024長沙雅禮中學聯考)建設用地爬坡是指通過平整和梯化改造坡地進行城鄉建設的過程,在空間上表現為建設用地向坡度大的地區發展。下圖是我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地區建設用地平均爬坡指數(指數越大表示建設用地爬坡程度越強烈)與上限坡度圖。讀圖完成10—12題。10.建設用地爬坡可以( )DA.降低基礎設施成本 B.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狀況C.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D.減少占用優質耕地【解析】 A(×)根據材料可知,建設用地爬坡是指通過平整和梯化改造坡地進行城鄉建設的過程,不會降低基礎設施成本,反而會增加建設成本。B(×)建設用地爬坡并沒有改善交通條件,不能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狀況。C(×)建設用地爬坡擴展了城市建設空間,并不能改變產業結構。D(√)建設用地爬坡使城市向坡度大的地方擴展,可以減少對優質耕地的占用。11.四條曲線中,表示西部地區的是( )B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西部地區大部分位于地勢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為主,平原面積小,城市建設用地上限坡度大;東部、中部、東北地區大部分位于地勢第三級階梯,平原面積較大,地形平坦,城市建設用地上限坡度小。讀圖,乙曲線建設用地上限坡度明顯大于其他曲線,B正確。12.后期,東部地區建設用地平均爬坡指數也達到較高水平,原因最可能是( )CA.城鎮化水平高 B.城市人口多 C.耕地保護政策 D.社會經濟發展快【解析】 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達,近年來城市建設速度加快,城市建設用地需求大,由于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城市建設用地向坡度大的地區擴展,C正確;城鎮化水平高,與城市建設用地平均爬坡指數升高關系不大,A錯誤;城市人口多,社會經濟發展快,對城市建設用地的需求大,東部地區平原面積較大,與坡地相比,平地建設成本較低,在沒有耕地保護政策的要求下,建設用地平均爬坡指數不會升高,B、D錯誤。(2024河北保定聯考)從2006年開始,新加坡(2023年國土面積735.2 km )推行活躍、美麗和干凈的水計劃。為應對內澇頻發,該計劃融入水敏感城市設計理念,設計了基礎設施支撐生產、生活、生態三類空間,形成源頭—路徑—去向的技術路線,具有多維度、多效益的價值。下圖為新加坡綜合全過程水敏感城市設計流程圖。據此完成13—14題。13.新加坡生產空間大致可分為集中的產業園區和零散的商業空間,其主要原因是( )A.填海造陸面積小 B.產業結構不合理C.人口分布不均衡 D.用地需求競爭強D【解析】 由材料可知,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土地使用需求競爭強,產業園區集中分布,有利于節約用地,商業空間零散分布,用地需求小,且輻射范圍大,D正確;新加坡生產空間的分類與填海造陸面積小、產業結構不合理、人口分布不均衡關系不大,A、B、C錯誤。14.該水計劃融入水敏感城市設計理念首要考慮的關鍵點是( )CA.降低治污成本 B.避免洪水風險C.保護天然水系 D.蓄積城市飲用水【解析】 水敏感城市設計的關鍵在于保護天然水系,通過源頭—路徑—去向的設計將天然降水儲存起來,其中,源頭是產生雨水徑流的區域,路徑是雨水流經的排水溝等,去向是可能發生內澇的地區,C正確;將雨水儲存起來,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洪水發生,但降低洪水風險是其他城市設計也需要考慮的,B錯誤; 結合新加坡國情可知,降低治污成本并不是該設計的主要目的,A錯誤;城市蓄水只是該設計產生的額外效益,并不是城市居民的主要飲用水源,D錯誤。覺醒集訓(2024浙江聯考)下圖為我國某省級行政區城鎮化發展大致經歷的三個階段。據此完成1—2題。1.該省級行政區可能為( )A.甘肅 B.浙江 C.黑龍江 D.廣東A【解析】 城鎮化一般是指鄉村人口向城鎮地區集聚和鄉村地區轉變為城鎮地區的過程,圖中示意城鎮化發展的不同階段人口流動的方向。階段一,1978—2000年,農村生產力發展釋放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城鎮工業化提供大量就業崗位,鄉村人口向城鎮、縣城和中心城區流動;階段二,2001—2010年,城鎮人口向縣城流動,縣城人口向中心城區流動,說明城市間經濟發展不均衡;階段三,出現人口外流現象。說明該省級行政區城鎮化起步較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落后,故該省級行政區可能是甘肅,A正確;浙江、廣東目前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不會出現人口嚴重外流現象,B、D錯誤; 黑龍江工業化、城鎮化起步較早,C錯誤。2.2011—2020年,該省級行政區( )BA.經濟迅速發展 B.人口外流嚴重C.城鎮化水平降低 D.鄉村空心化減輕【解析】 由上題分析可知,2011—2020年,該省級行政區人口外流嚴重,說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發展速度較慢,B正確,A錯誤;2011—2020年,該省級行政區人口仍在由鄉村向城鎮流動,城鎮化水平仍在提高,C錯誤;大量鄉村人口流向城鎮和區域外,鄉村空心化加劇,D錯誤。(2024湖南師大附中校考)高層住宅會干擾近地面大氣的擾動,進而影響局部地區風速。風速過大會導致近地面風速局地增強,引起行人不適,風速過小會導致通風不暢,加劇局地污染。下面分別為福建省平潭縣風頻率及平均風速示意圖和該縣某小區建筑規劃方案圖。據此完成3—4題。3.該小區種植了許多根系發達、樹冠大且低的景觀行道樹,該樹主要分布在小區( )DA.西南 B.西北 C.東南 D.東北【解析】 樹木根系發達,樹冠大且低,抗風、阻風能力強,削弱風力的效果顯著。因此樹木多布局在風頻較高、風速較大的上風向,讀圖可知,該小區東北方風頻高,風速大,D正確。4.該小區建筑規劃方案的合理性主要體現在( )DA.主軸線與主導風向基本一致,利于通風 B.建筑南密北疏,利于采光C.東北部形成通風走廊,促進污染物擴散 D.西南部建筑高低錯落,提高了通風效率【解析】 該小區主軸線為南北方向,主導風向為東北風,主軸線與主導風向有一定夾角,A錯誤;建筑南密北疏,不利于采光,B錯誤;小區東北部位于最大風頻上風向,東北部布局多棟高層建筑降低了東北風的風速,并未形成明顯的通風走廊,C錯誤;小區西南部以10層以下建筑為主,通過高低錯落的建筑布局,提高了通風效率,D正確。(2025四川成都樹德中學檢測)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不同地區要根據自身條件合理地推進城鎮化。下圖示意我國某地區城鎮化發展路徑。據此完成5—7題。5.該地區最可能是( )A.東北平原 B.山東丘陵 C.秦嶺山區 D.青藏高原D【解析】 讀圖可知,“守土固邊型”“宿鎮牧鄉型”“護衛水塔型”等是該地區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路徑,由此可推斷該地區應位于我國邊疆地區,且該地區以發展牧業為主,最可能是青藏高原,D正確。6.該地區城鎮化率長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根本原因是( )CA.資源枯竭,人口大量外遷B.水資源較為短缺,環境承載力低C.地形阻隔,交通不便D.產業集聚能力弱,聚落零散分布【解析】 A(×)青藏高原人口密度小,開發利用程度低,并沒有出現資源枯竭、人口大量外遷的現象。B(×)青藏高原有“亞洲水塔”之稱,水資源豐富。C(√)青藏高原由于地形阻隔,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當地城鎮化率長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D(×)產業集聚能力弱也是由于當地地形阻隔,交通不便。7.推進該地區城鎮化發展的合理措施有( )B①優化升級交通設施,加強口岸城鎮建設②推動都市圈同城化,構建特大型城市群③積極發展生態旅游,做好文化傳承保護④大力發展智慧農業,促進城鎮綠色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我國在青藏高原與多國接壤,但青藏高原交通落后,對外聯系不便,可優化升級交通設施,加強口岸城鎮建設,①正確;青藏高原自然條件惡劣,經濟不發達,環境承載力低,人口稀少,不適合建設特大型城市群,②錯誤;青藏高原可以依托當地獨特的生態環境和少數民族文化,積極發展生態旅游,做好文化傳承保護,③正確;當地科教發展水平不高且生態環境脆弱,不適宜大力發展智慧農業,④錯誤。故選B。(2024重慶七校模擬)20世紀60年代,東京高速發展,大城市病突出。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日本“東京都市圈通勤”計劃實施,充分挖掘東京5條最重要鐵路通道的運輸能力,滿足對外運輸和通勤的需求。1966—2010年,東京的就業人口、公司數量和產值都大幅下降,而周邊7縣的比例卻保持平穩甚至增長。據此完成8—10題。8.下列選項中,不屬于20世紀60年代大城市病對東京中心城區影響的是( )CA.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加劇 B.房價飆升,居住環境惡化C.企業用工壓力大,成本高 D.公共服務設施超負荷運轉【解析】 由材料“20世紀60年代,東京高速發展”可以判斷,此時東京處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對周邊地區的虹吸作用顯著,人口和經濟活動大量向東京聚集,出現大城市病,所以大城市病對東京中心城區的影響有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加劇;房價飆升,居住環境惡化;公共服務設施超負荷運轉,A、B、D不符合題意,排除A、B、D。結合以上分析20世紀60年代“人口和經濟活動大量向東京聚集”,所以勞動力豐富且廉價,企業用工壓力不大,成本不高,C符合題意。9.屬于“東京都市圈通勤”計劃對東京及其周邊地區影響的是( )CA.東京中心城區產業結構以第一、二產業為主B.周邊地區人口激增,大城市病突出C.東京中心城區人口減少,人口密度降低D.周邊地區的自然環境質量顯著提高【解析】 東京中心城區產業結構以第二、三產業為主,A錯誤;周邊地區人口激增,自然環境質量變差,但是處于城鎮化發展階段,大城市病問題不突出,B、D錯誤;為緩解大城市病,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日本實施“東京都市圈通勤”計劃,人口和經濟活動向周邊地區擴散,東京中心城區人口減少,人口密度降低,C正確。10.依據1966—2010年東京與周邊7縣就業人口、公司數量和產值的變化趨勢,下列說法最合理的是( )DA.東京中心城區衰退與周邊地區興起此消彼長B.該時期日本國內經濟發展陷入停滯C.人口和產業的擴散必然導致區域均衡發展D.東京的轉型與周邊地區的崛起是區域協同發展的體現【解析】 A(×)依據1966—2010年東京與周邊7縣就業人口、公司數量和產值的變化趨勢(1966—2010年,東京的就業人口、公司數量和產值都大幅下降,而周邊7縣的比例卻保持平穩甚至增長)可知,“東京都市圈通勤”計劃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利于東京中心城區產業結構升級,不會降低其經濟中心地位,所以東京中心城區衰退與周邊地區興起此消彼長說法不合理。B(×)由題意“20世紀60年代,東京高速發展”可以判斷,1966—2010年日本國內經濟發展不會陷入停滯。C(×)人口和產業的擴散不會導致區域“均衡”發展,而是會導致區域協同發展。D(√)為緩解大城市病問題,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日本實施“東京都市圈通勤”計劃,人口和經濟活動向周圍地區擴散,促進周邊地區的發展,逐漸形成多核多圈層結構。通過東京都市圈的協同發展,最終形成分工合理、功能緊湊的城市空間網絡。所以東京的轉型與周邊地區的崛起是區域協同發展的體現說法合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