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六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考點2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課件(共81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六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考點2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課件(共81張PPT)

資源簡介

(共81張PPT)
專題六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考點2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
2025年高考地理專題復習資料
考點切片
考向1 陸地地域分異規律
解題覺醒
五看 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
異規律
一看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二看延伸方向 多東西方向 多南北方向
三看自然帶變化 雨林→常綠闊(硬)葉林→落葉闊葉林 →針葉林→苔原→冰原 森林→草原→荒漠
四看形成基礎 熱量 水分
五看主導因素 緯度 海陸位置
(2022浙江卷)下圖為北美洲局部地區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完成1—2題。
1.圖中①②自然帶分別是( )
B
A.溫帶荒漠帶、亞寒帶針葉林帶
B.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C.亞寒帶針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D.溫帶草原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解析】 讀圖分析如下:
2.圖中②③④自然帶的分布體現了( )
A
A.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B.垂直分異規律
C.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D.地方性分異規律
【解析】 解答本題可利用“五看”進行分析:
快讀解題
根據圖中經緯度可知,①②都位于中緯度地區,屬溫帶氣候區,選B。
(2023浙江卷)某研學小組計劃在澳大利亞西部開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圖1示意該
團隊初擬的四條活動線路,圖2為澳大利亞三種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觀圖。據此完成第3題。
圖1
圖2
3.若想在沿途欣賞到三種典型自然植被景觀,則應選擇線路( )
C
圖1
圖2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圖2中三種典型自然植被景觀為森林、草原和荒漠,體現了從沿海向內陸的地
域分異規律。根據所學可知,澳大利亞西南部為地中海氣候,典型植被為亞熱帶常綠硬
葉林,是森林景觀,從西南沿海到內陸,隨著降水的減少,依次從森林過渡到草原、荒
漠。因此,線路③沿途可以欣賞到三種典型自然植被景觀,C正確。
圖1
圖2
(2024山東青島期中)高山林線交錯帶是山地森林與高山灌叢草甸之間的過渡地帶,其
上界為樹線,由孤立的樹木連接而成,下界為林線,是郁閉森林的海拔上限。博格達山
位于新疆天山山脈東段,自然景觀垂直分異十分明顯。下圖示意博格達山針葉林和灌叢
草甸的分布。據此完成4—5題。
4.博格達山南坡山麓自然帶體現了( )
A
A.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B.垂直分異規律
C.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D.地方性分異規律
【解析】 由所學知識可知,博格達山南坡山麓位于新疆天山北部,屬于溫帶大陸性氣
候,山麓自然帶為溫帶荒漠帶,與當地緯度的自然帶一致,體現了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A正確。
5.博格達山郁閉森林的海拔上限約是( )
B
A.2 400 m B.2 600 m C.2 800 m D.3 000 m
【解析】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圖中灌叢草甸主要位
于海拔 2 200—3 800 m,但在2 600 m以下分布較
少,針葉林主要分布于 1 651—3 000 m,高山林
線交錯帶是山地森林與高山灌叢草甸之間的過渡地
帶,所以高山林線交錯帶大致位于2 600 m以上、
3 000 m 以下,由材料可知,高山林線交錯帶下界
為林線,是郁閉森林的海拔上限,故博格達山郁閉
森林的海拔上限應為2 600 m,B正確。
(2024河北唐山一模)觀測表明,森林對局地氣候的影
響存在明顯的緯度差異,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晝夜不對
稱特征。下圖示意白天及夜間全球不同緯度森林及其開
敞地的年地表溫差(年地表溫差=森林年地表溫度-開敞
地年地表溫度)的分布。據此完成6—7題。
6.白天及夜間對局地均有增溫作用的森林主要為( )
A.亞寒帶針葉林
B.溫帶落葉闊葉林
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D.熱帶雨林
A
【解析】 依據圖文信息可知,年地表溫差=森林年地表
溫度-開敞地年地表溫度,說明當年地表溫差為正值時,
森林地表溫度較開敞地年地表溫度高,此時森林便對當
地起到增溫作用。讀圖可知,只有60°N附近白天和夜間的年
地表溫差都呈現正值,說明此處白天及夜間森林均有增溫作
用,而60°N對應的植被為亞寒帶針葉林,A對;溫帶落葉闊
葉林大致位于35°N—55°N大陸的東岸和40°—60°大陸的西岸,
從南半球來看白天年地表溫差為負值,說明該森林在白天不
起增溫作用,B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大致分布在25°—35°
大陸的東岸,C錯;熱帶雨林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大致分
布在0—10°,D錯。
7.全球大部分地區的森林在白天有降溫作用,原因主要
是森林覆蓋區的( )
B
A.降水量大 B.蒸發(騰)強
C.反射率低 D.大氣逆輻射弱
【解析】 A(×)森林覆蓋區的降水量并不一定大。
B(√)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森林覆蓋區植被多,白天
植被的蒸騰作用強,水汽蒸發量大,大氣中的水汽含量
多,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
射少,氣溫較低,所以森林覆蓋區白天有降溫作用。
C(×)反射率低,森林吸熱較多,應有增溫作用。
D(×)大氣逆輻射是指大氣層向地表發射的輻射,森
林地區的植被能夠吸收大氣逆輻射,從而減少地表的熱
量損失,使得森林地區的氣溫相對較高。
考向2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解題覺醒
山地垂直帶譜的分析思路
一看基帶 根據垂直帶譜的基帶判斷山地所在的溫度帶、氣候類型等
二看帶譜 根據垂直帶譜的數目判斷山地的緯度及海拔;根據同類自然帶的分布高
度判斷緯度高低
三看坡向 不同坡向的水熱狀況存在差異,影響植被分布。根據同一自然帶在不同
坡向的分布高度判斷山地所處的南北半球
四看雪線 根據雪線的高低判斷迎風坡和背風坡
(2023江蘇卷)下圖為我國某山地垂直帶譜及云杉林亞帶的植被垂直分層示意圖。據此
完成8—10題。
8.圖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帶分布高度存在差異,主要是由水分決定
的,其推斷依據是( )
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帶
C.山體海拔 D.基帶類型
B
【解析】 分析植被垂直分層示意圖從而得出結果:
A(×)山地兩側坡度差異小。
B(√)山地草原帶上方為山地疏林草原帶,說明隨著海拔的上升,
水分條件改善,植被從草原逐漸向森林過渡(【敲黑板】三看坡向:
不同坡向的水熱狀況存在差異,影響植被分布)。不同坡向的山地
草原帶分布上限高度不同,是由不同坡向的水分條件決定的。山地
草原帶分布上限為其上部林帶的分布下限,推斷水分是導致不同坡
向山地草原帶分布高度存在差異的主要因素。
C(×)不同坡向的山體海拔差異不大。
D(×)不同坡向的基帶類型沒有差異。
9.該山地高山灌叢草甸帶坡向差異不明顯,原因是山體頂部( )
A
A.面積小 B.降水多 C.風力大 D.氣溫低
【解析】 該山地高山灌叢草甸帶坡向差異不明顯,即該山地高
山灌叢草甸帶不同坡向水熱狀況差異小。讀圖可知,該山地高山
灌叢草甸帶分布在山體頂部,山體頂部面積較小,海拔高,不同
坡向水熱差異小,所以高山灌叢草甸帶坡向差異不明顯,A正確;
山頂海拔在3 000 m以上,降水較少,B錯誤;風力大和氣溫低不會導致不同坡向高山灌
叢草甸帶差異不明顯,C、D錯誤。
10.該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層結構不同,其主要影響因子
是( )
D
A.水分 B.土壤 C.溫度 D.光照
【解析】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Ⅲ2、Ⅲ3、Ⅲ4均為云杉林亞帶,
植被垂直分層結構不同,其中,Ⅲ4垂直分層結構最明顯,分為喬
木層、灌木層、草本層,Ⅲ3垂直分層結構最差,分為喬木層和蘚
類層,對比可以發現,Ⅲ3喬木層植株密集,林下光照條件差,地
表難以接受陽光照射,只能生長蘚類,因此,導致Ⅲ2、Ⅲ3、Ⅲ4
中植被垂直分層結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正確;Ⅲ2、Ⅲ3、
Ⅲ4均為云杉林亞帶,說明三者水熱差異小,水分和溫度不是影響植被垂直分層結構的
主要因素,A、C錯誤;土壤的形成受植被影響大,是植被差異形成的結果,不是影響
植被垂直分層結構的因素,B錯誤。
(2025湖南永州一模)某科研團隊通過研究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的氣候變化與森林碳庫,
發現其中針闊混交林植被碳庫量呈增加趨勢,暗針葉林植被碳庫量呈下降趨勢。圖1為
保護區年平均氣溫及年降水量的變化圖,圖2為保護區等高線圖。據此完成11—13題。
圖1
圖2
11.推斷長白山山麓基帶可能是( )
A
圖1
圖2
A.落葉闊葉林帶 B.針葉林帶 C.針闊混交林帶 D.常綠闊葉林帶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長白山位于我國東北地區,基帶所在地區屬于溫帶季風
氣候,因此山麓基帶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帶,A正確。
圖1
圖2
12.針闊混交林植被碳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圖1
圖2
A.氣溫升高 B.降水增加 C.風力加大 D.光照增強
【解析】 A(√)結合材料“針闊混交林植被碳庫量呈增加趨勢,暗針葉林植被碳庫量
呈下降趨勢”可推測,針闊混交林的碳庫量有所增加主要是因為針闊混交林的面積有所
擴大。由圖可知,針闊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 100 m以下地區,海拔較低,熱量條件
較好,而針闊混交林面積增加,意味著其生長空間向上拓展,這得益于氣溫升高,熱量
條件改善,且結合圖1保護區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可知,當地年平均氣溫確有升高。
B(×)長白山位于溫帶季風區,加之山地1 500 m左右受山地抬升作用影響較大,降
水較充沛,因此降水增加不是當地針闊混交林面積擴展的主要原因,結合圖1保護區年
降水量變化曲線可知,年降水量整體呈波動變化趨勢,總量沒有明顯增加。
C(×)風力加大不利于針闊混交林擴展。
D(×)光照是影響向陽植被分布以及植被垂直分層的主要因素,不是針闊混交林面積
增大的主要影響因素。
圖1
圖2
13.對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內生態環境變化的推測,可信的是( )
B
圖1
圖2
A.群落結構明顯改變 B.岳樺林帶分布上限上升
C.生物多樣性顯著降低 D.暗針葉林適生環境改善
【解析】 A(×)當地溫度變化在3 以內,降水量變化不大,當地的植物群落結構不
會明顯改變。
B(√)結合圖1保護區的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可知,當地熱量條件改善,因此岳樺林的
生長范圍有所擴大,岳樺林帶分布上限可能上升。
C(×)溫度升高,當地生物多樣性不會顯著降低。
D(×)根據材料可知,暗針葉林植被碳庫量呈下降趨勢,由此可推測暗針葉林的生長
環境沒有改善。
(2025江蘇部分學校月考)下圖為我國某一區域三座山峰植被垂直帶譜分布示意圖。據
此完成14—15題。
14.三座山峰緯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 )
A
A.甲、乙、丙 B.丙、乙、甲 C.甲、丙、乙 D.乙、甲、丙
【解析】 看帶譜:根據同類自然帶的分布高度判斷緯度高低。
一般緯度越低,熱量越豐富,同類自然帶在低緯度的山地分
布海拔較高,在高緯度山地分布海拔較低。
選取甲、乙、丙三座山峰中同一自然帶進行對比即可,甲山峰的針闊混交林分布海拔最
高,約為650—1 000米;乙山峰的針闊混交林分布海拔次之,約為500—900米;丙山峰
的針闊混交林分布海拔最低,為0—400米。根據山地某一垂直自然帶分布呈現隨緯度增
加海拔降低(【小提示】隨緯度增加,自然帶的水熱條件變差)的規律可判斷,三座山
峰緯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甲、乙、丙,故選A。
15.推測偃松的植被特征為( )
C
A.樹干粗壯 B.冬季落葉
C.枝干匍匐 D.葉面較寬
【解析】 圖示三座山峰的偃松林皆分布在山頂
附近。
A(×)山頂附近氣溫較低,熱量條件差,植物
生長緩慢,樹干并不粗壯。
B(×)偃松冬季并不落葉。
C(√)山頂風力較大,為適應強風環境,植物枝干匍匐生長。
D(×)偃松為針葉樹種,不會出現較寬葉面。
規律總結
影響山地某一垂直自然帶海拔的因素
①山體所在緯度——緯度低,海拔高;緯度高,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體,陽坡高,陰坡低;迎風坡低,背風坡高。
考向3 地方性分異規律
(2022山東卷)尼日利亞東南部的熱帶雨林是非洲僅存的原始熱帶雨林。1991年,尼日
利亞政府在熱帶雨林存量較大的地區建立了克羅斯河國家公園。某機構利用遙感等地理
信息技術對1986年和2010年國家公園所在區域的景觀進行了對比研究(下圖)。據此完
成16—17題。
16.與1986年相比,2010年克羅斯河國家公
園范圍內( )
B
A.分散林地和農場的面積縮小
B.生物生存環境的連通性下降
C.熱帶雨林景觀的完整性提高
D.雨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強
【解析】 讀圖可知,國家公園范圍內分散林地和農場的面積明顯擴大,A錯誤;農場
面積和定居點面積的擴大,使得國家公園內林地(熱帶雨林)面積縮小且分布日益碎片
化,熱帶雨林景觀的完整性降低,動物遷徙的一些路線被切斷,生物生存環境的連通性
下降,B正確,C錯誤;雖然國家公園內的熱帶雨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但林地分
布的日益破碎化使國家公園范圍內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減弱,D錯誤。
17.圖中國家公園內退化斑塊的景觀類型可
能是( )
A
①灌叢草地 ②草甸沼澤
③落葉闊葉林 ④常綠硬葉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受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圖中國家公園內局部雨林退化,其中地勢較高、水
土流失較多的地塊退化成耐旱的灌叢草地,而水流匯聚的低洼地則退化成草甸沼澤,①
②正確;落葉闊葉林是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地帶性植被,③錯
誤;常綠硬葉林是地中海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典型植被,④錯誤。故選A。
解后反思
本題中尼日利亞東南部的熱帶雨林是非洲僅存的原始熱帶雨林,屬于緯度地帶性現象,
但由于受當地地形因素的影響,局部地區出現了退化斑塊,形成了灌叢草地和草甸沼澤
等尺度較小的地域分異。
(2023浙江卷)鹽土是排水不暢或蒸發強烈地區具有明顯積鹽過程的土壤。下圖為我國
某內陸盆地山前沖積平原斷面圖,沿坡分布多種鹽土。據此完成18—19題。
18.該區域鹽土地域分布呈現( )
B
A.垂直分異規律 B.地方性分異規律
C.由低緯向高緯帶狀分異 D.由沿海向內陸帶狀分異
【解析】 垂直分異規律是指在一定高度的山
區,因水分和熱量條件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
自然環境及其組成要素出現逐漸變化更迭的現
象,圖示為我國某內陸盆地山前沖積平原斷面
圖,沿坡分布多種鹽土,不符合垂直分異規律,
A錯誤;地方性分異是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圖示內陸盆地山前沖積平原斷面區域的水
平范圍和垂直高差均較小,故該區域鹽土地域分布符合小尺度的地方性分異規律,B正
確;由低緯向高緯帶狀分異和由沿海向內陸帶狀分異,都是較大尺度的分異規律,C、
D錯誤。
19.符合甲地鹽土鹽分垂直變化的是( )
A
A. B. C.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鹽土是排水不暢或蒸
發強烈地區具有明顯積鹽過程的土壤,說明鹽
土鹽分集中在地表,根據材料“我國某內陸盆
地”可判斷,該區域氣候較干旱,降水較少,
蒸發強烈。甲地位于內陸盆地山前沖積平原,
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多大風天氣,土壤表層蒸發作用強烈。讀圖可知,甲地深層有潛
水排鹽,因此由地表向下隨深度增加,鹽分減少。A正確。
(2025浙江多校聯考)西拉木倫河發源于大興安嶺西側的內蒙古高原。下圖是西拉木倫
河上游河谷的景觀照片,該處河谷近處段呈東西向延伸, 一側坡面植被茂密,另一側
坡面植被稀少。據此完成 20—21題。
20.與植被稀少一側坡面相比,另一側坡面植
被茂密主要是因為( )
C
A.河谷陽坡光照充足
B.夏季風迎風坡降水較多
C.河谷陰坡蒸發較弱
D.冬季風背風坡氣溫較高
【解析】 分析如下:
21.河谷兩側坡面的植被差異符合( )
D
A.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B.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C.垂直分異規律 D.地方性分異規律
【解析】 A(×)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形成基礎是
熱量。
B(×)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形成基礎是水分。
C(×)垂直分異規律的形成基礎是熱量、水分隨海拔的變化而變化。
D(√)河谷兩側坡面的植被差異是由坡向差異導致的水熱狀況差異引起的,體現的是
地方性分異規律。
覺醒集訓
(2025江蘇常州檢測)重慶金佛山被兩級陡峭的石灰巖崖壁環繞(見下圖),每級崖壁
水平延伸超過50 km,山頂為波狀起伏的古夷平面,被稱為“喀斯特桌山”。金佛山最高
峰海拔2 238.2 m,相對高度約1 900 m。歷史上氣候由暖轉冷時期動植物迎來大滅絕,
金佛山卻保留了大量的孑遺植物(起源久遠的植物)。目前,金佛山是我國罕見的“生
物基因庫”,山上特有、孑遺植物保存較好且成片分布。據此完成1—3題。
1.金佛山所在區域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地殼
經歷了( )
D
A.持續下降 B.持續抬升
C.間歇性下降 D.間歇性抬升
【解析】 每一級崖壁都需要先經歷地殼抬升,
再經歷地質穩定時期的風化剝蝕才能形成,根據材料“金佛山被兩級陡峭的石灰巖崖壁
環繞” 可知,該地經歷了至少兩次間歇性的抬升,D正確。
2.與太行山相比,金佛山孑遺植物種類豐富的
原因是( )
A
A.緯度較低 B.山體海拔低
C.降水較多 D.山體坡度緩
【解析】 A(√)金佛山位于重慶,與太行山
相比,金佛山緯度較低,氣候更為溫暖,使得全球變冷時期許多植物被保留下來。
B、C(×)山體海拔、降水量對孑遺植物種類的影響較小。
D(×)山體坡度主要影響的是植物的分布數量而不是種類。
3.待發現的金佛山特有植物最可能隱藏在( )
C
A.坡度平緩的山腰 B.大型溶洞的深處
C.人跡罕至的山谷 D.波狀起伏的山頂
【解析】 坡度平緩的山腰和波狀起伏的山頂區
域,人類活動較多,不容易存在未被人類發現
的植物,A、D錯誤;大型溶洞的深處由于缺少光照等植物生長的關鍵條件,幾乎沒有
植物生存,排除B;人跡罕至的山谷地區人類活動少,可能有部分特有植物未被發現,
C正確。
(2024江蘇揚州中學模擬)土壤有機質的垂向分布特征可以反映植被對土壤的影響深度
和強度。下圖為鹽城潮灘濕地生態結構斷面圖。據此完成4—5題。
4.該潮灘地域分布呈現( )
A.垂直分異規律
B.地方性分異規律
C.由低緯向高緯帶狀分異
D.由沿海向內陸帶狀分異
B
【解析】 讀圖可知,該潮灘地域平行于海岸線由陸向海依次分布著禾草灘—堿蓬灘—
互米花灘—光灘,其分布特點符合地方性分異規律,B正確;該潮灘垂直高差小,不符
合垂直分異規律,A錯誤;該潮灘緯度差異小,不符合由低緯向高緯帶狀分異,C錯誤;
該潮灘位于沿海,不符合由沿海向內陸帶狀分異,D錯誤。
5.該潮灘有機質垂向變化最小的區域是
( )
D
A.禾草灘 B.堿蓬灘
C.互米花灘 D.光灘
【解析】 讀圖可知,光灘海拔最低,土層
薄,且由材料可知,土壤有機質的垂向分布
特征與植被對土壤的影響深度和強度有關,光灘幾乎無植被覆蓋,因此有機質垂向變化
最小,D正確。
(2021天津卷)川藏鐵路東起成都,西至拉薩,2021年雅安至林芝段開工建設。林芝附
近的山地有雪豹活動。雪豹通常在雪線之下、林線之上的地帶活動(林線指森林分布高
度的上限)。據此完成6—7題。
6.據圖判斷,川藏鐵路沿線( )
B
A.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B.氣溫和干濕狀況差異大
C.位于地勢的第一級階梯
D.所有河流均注入印度洋
【解析】 分析如下:
金沙江、瀾滄江最終注入太平洋,D錯誤。
7.林芝附近的山地中,雪豹在迎風坡的活動
范圍比背風坡小,這是因為迎風坡( )
C
A.雪線低、林線低 B.雪線高、林線高
C.雪線低、林線高 D.雪線高、林線低
【解析】 由材料可知,雪豹通常在雪線之
下、林線之上的地帶活動,林芝附近的山地
中,西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較多,水熱條件較好,植被生長狀況較好,因此雪線較低、
林線較高,適合雪豹活動的范圍相對背風坡小。故選C。
規律總結
夏季氣溫低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積雪分布,即夏季氣溫 0 等溫線大致為山體的雪
線。影響雪線分布高度的因素如下:
溫度(熱量)因素 低緯度地區雪線高,高緯度地區雪線低;陽坡雪線高,陰坡雪線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線越高。迎風坡雪線
低,背風坡雪線高
坡度因素 坡度越大,積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積雪保存,雪線越高
自然環境變遷、人 類活動因素 臭氧層破壞、全球變暖,雪線上升;沙漠化導致氣候變干,局部
地區雪線有所上升;礦物能源燃燒產生的粉塵污染雪面,雪面吸
收太陽輻射的能力上升,導致冰雪融化,雪線上升
氣候、地貌等因素 綜合作用 如喜馬拉雅山南坡既是陽坡,又是迎風坡,但水分條件較熱量條
件影響大,因此其雪線高度較北坡低
(2021海南卷)下圖中曲線示意自然帶的分界線。
2020年4月20日,某科考隊從甲地出發,沿此線開展
為期兩個月的自然科學考察活動。據此完成8—10題。
8.該線南緣的地帶性植被類型是( )
A.亞寒帶針葉林 B.溫帶落葉闊葉林
C.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D.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A
【解析】 根據圖示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考
線路南緣屬于亞寒帶氣候區,地帶性植被為亞寒帶針
葉林,A正確。
9.假如該科考隊乘飛機從甲地飛往乙地,下列敘述正
確的是( )
B
A.甲地日出東北,日落西南
B.最短航線的方向是先東北后東南
C.乙地晝長與夜長之差比北京小
D.在乙地考察期間正午物影越來越長
【解析】 A(×)4月20日,太陽直射北半球,甲地
日出東北,日落西北。
B(√)從甲地飛往乙地的最短航線應向北極點方向彎
曲,即最短航線的方向是先向東北后向東南。
C(×)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緯度越高晝越長。
乙地緯度比北京高,晝夜長短差異更大。
D(×)在乙地考察期間,太陽直射點北移,乙地正
午太陽高度增大,正午物影越來越短。
10.考察期間,沿途現象可信的是( )
D
A.甲地盛行東南信風 B.乙地風吹草低見牛羊
C.丙地附近有著名漁場 D.丁地地熱資源豐富
【解析】 A(×)東南信風帶位于南半球低緯度地區,
不可能影響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
B(×)乙地典型植被是寒帶苔原或高山植物,乙地
不是草原分布區。
C(×)丙地附近沒有著名漁場分布。
D(√)丁地位于冰島附近,冰島位于板塊的生長邊界
附近,地熱資源豐富。
(2025山東臨沂檢測)金沙江干熱河谷山高谷深,南北連
綿,平均蒸發量為降水量的3.76倍。下圖示意金沙江北部
干溫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熱河谷的植被演替趨勢。
據此完成11—13題。
11.金沙江北部干溫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熱河谷分
別對應圖中( )
A.甲、乙、丙 B.丙、甲、乙
C.丙、乙、甲 D.乙、丙、甲
C
【解析】 甲河谷原生植被是河谷季雨林,相對于乙河谷
處的常綠闊葉林、硬葉常綠林及丙河谷處的常綠針葉林而
言,季雨林對應的是熱帶植被,而常綠闊葉林、硬葉常綠林
對應的是亞熱帶植被,常綠針葉林對應的是亞寒帶植被,所
以由甲到乙再到丙熱量條件越來越差,而金沙江北部干溫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
熱河谷熱量條件應越來越好。故金沙江北部干溫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熱河谷分
別對應圖中丙、乙、甲,C正確。
12.整個金沙江干熱河谷植被演替的主要趨勢是( )
D
A.多向進化 B.多向退化 C.單向進化 D.同向退化
【解析】 據上題分析可知,金沙江干熱河谷在甲地,原生
植被是季雨林、稀樹喬木林、稀樹肉質灌叢,隨著植被破壞,
當地植被退化為以灌生草叢為主的次生植被,隨著破壞加
劇,再退化成單一的禾草叢,這種植被演替趨勢是同向退
化,D正確。
13.圖中甲地區內部干旱程度的差異主要取決于( )
B
A.土壤、水源 B.坡度、水源
C.海拔、植被 D.熱量、光照
【解析】 甲地區為南部干熱河谷,河谷、山坡、陡坡等
不同地形區,水源條件不同,原生植被不同。由材料可知,
甲地區山高谷深,地形坡度大,盛行下沉氣流,氣流下沉
增溫,水分不斷蒸發,干旱程度不斷加劇;山谷不同地形區
的水源條件直接決定了山谷內部不同地區的干旱程度,所以
坡度、水源決定了甲地區內部干旱程度的差異。B正確。
(2025云南昆明檢測)烏拉爾山全長2 500千米以上,是亞、歐兩洲分界線。下圖為烏
拉爾山脈位置及其自然帶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14—15題。
14.對于烏拉爾山脈兩側地理現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
C
A.凍土 東側零星分布,西側廣泛成片 B.地勢 東側南高北低,西側北高南低
C.資源 東側油氣充足,西側缺鐵多煤 D.航運 東側較為發達,西側同樣發達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烏拉爾山脈東西兩側地理環境特征存在明顯差異,烏拉
爾山脈東側地區凍土廣泛發育,西側地區凍土零星分布,排除A;烏拉爾山脈東側地勢
南高北低,西側地勢也是南高北低,排除B;烏拉爾山脈東側油氣資源較為充足,西側
地區煤炭資源較為充足,但是鐵礦資源較為缺乏,C正確;烏拉爾山脈東側河流自南向
北流,由于河流結冰期較長,航運并不發達,而西側地區河流結冰期較短,航運相對發
達,排除D。
15.同為海拔800米處,圖中55°N與65°N兩地的自然帶不同主要是因為( )
B
A.水分差異 B.熱量不同 C.土壤肥力不同 D.光照條件不同
【解析】 結合材料信息可知,同在海拔800米處,北緯55度和北緯65度兩地的自然帶存
在明顯差異,主要原因在于兩地緯度不同,因此獲得的太陽輻射不同,熱量條件不同,
B正確;水分、土壤以及光照條件在不同緯度也具有一定差異,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
除A、C、D。
16.(2021河北卷,19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
陜北延安至榆林間的森林草原區(圖1)黃
土丘陵溝壑地貌發育,圖2為該區自溝壑底部到
丘陵頂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圖。長
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態平衡。1999年以來,該區域實施了大規模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大
范圍坡耕地轉為林草地,在植被覆蓋率提高、水土流失減弱的同時,坡面林地土壤也出
現了明顯干燥化趨勢,給林木正常生長帶來潛在威脅。
(1) 據圖2分析該區自然植被空間分異的原因。
(6分)
【答案】 該地區為森林草原過渡區,黃土丘陵
溝壑地貌發育,地勢起伏大,水熱條件變化使
得自然植被出現垂直分異規律;(2分)溝壑處
【解析】 結合自然植被的垂直分異規律可知,在山體不同海拔,由于水熱條件差異形
成不同自然帶。該地區為丘陵,海拔較低,熱量差異小,因此自然植被垂直分布差異的
主要影響因素為水分。
流水匯集,水分相對充足,且土壤肥沃,因此主要植被為落葉闊葉林;(2分)坡面坡
度較大,土壤水分易流失,因此主要植被為疏林草原,頂部風力大,蒸發量大,土壤儲
水最少,主要植被為灌木草原。(2分)
(2) 說明該區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過程。(9分)
【答案】 林地枝葉茂密,樹冠截留雨水作用強,落到地表的降水減少,導致土壤水分
補給減少;(3分)林地植被生長旺盛且根系發達,消耗土壤水分多;(3分)森林蒸騰
作用強,土壤水分不斷減少,林地土壤逐漸干燥化。(3分)
【解析】 由材料可知,退耕還林之后該地出現了土壤干燥化現象,因此要從林地土壤
水分收支角度進行分析。
(3) 提出該區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則與途徑。(4分)
【答案】 原則:因地制宜,依據原生植物特點,進行合理布局。(2分)
途徑:科學規劃,有計劃按步驟進行。(2分)
【解析】 由第(1)問分析可知,不同地形及水分條件適宜不同植物的生長,因此需要
科學規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康市| 镇安县| 清镇市| 泸州市| 宝应县| 达州市| 专栏| 昔阳县| 林州市| 敦化市| 资兴市| 屏东县| 县级市| 磐安县| 隆尧县| 阜宁县| 县级市| 左云县| 惠水县| 康定县| 唐山市| 卢湾区| 荆门市| 监利县| 扶绥县| 青浦区| 石林| 会理县| 巫溪县| 新疆| 博罗县| 新余市| 昭苏县| 蒲江县| 陵川县| 江都市| 菏泽市| 剑河县| 白银市| 达州市| 通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