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專題二 宇宙中的地球考點4 地球的歷史2025年高考地理專題復習資料考點切片(2025海南海口中學月考)百歲蘭,繁盛于中生代的沙漠地區,是遠古時代留下來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莖較短,一生只長兩片葉,葉片厚,葉片上多氣孔,且夜間張開,根極長,人工栽培十分困難,國際植物學會把它列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右圖為某地地質剖面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圖中百歲蘭出現的地層可能是( )A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 結合材料信息可知,百歲蘭為中生代植物,應位于中生代地層中。讀圖可知,①地層含恐龍化石,為中生代地層,可能有百歲蘭出現,A正確;②地層含裸子植物化石、煤層,說明該地質時期當地植被茂密,而百歲蘭生長于中生代荒漠地區,B錯誤;③地層含魚類化石,魚為水生動物,百歲蘭為陸生植物,不會出現在含魚類化石的地層中,C錯誤;④地層含三葉蟲化石,為古生代地層,D錯誤。2.下列對百歲蘭特征形成原因判斷正確的是( )AA.地下水埋藏深,根系發達B.太陽輻射強,莖較短C.動物活動多,葉片氣孔夜間張開D.常年氣溫低,葉片厚【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百歲蘭生活在沙漠地區,根極長,表明百歲蘭生長地區地下水埋藏深,促使其根系發達,A正確;沙漠地區動物活動少,白天氣溫高,莖短且只長兩片葉子可減少蒸發,因此莖短主要與水分條件差有關,而不是因為太陽輻射強,B錯誤;沙漠地區降水少,夜間地表附近冷卻速度快,水汽易凝結,葉片氣孔夜間張開可吸收水分,與動物活動多無關,C錯誤;葉片厚主要是為了保存更多水分,而不是因為常年氣溫低,D錯誤。(2025遼寧朝陽模擬)下圖示意寒武紀至新近紀生物多樣性和地表溫度的變化。據此完成3—4題。3.圖中( )CA.三疊紀至新近紀生物種類明顯遞增 B.二疊紀是爬行類動物的繁盛時期C.白堊紀后期裸子植物種類大量消失 D.物種大滅絕與地表溫度變化無關【解析】 讀圖可知,三疊紀至新近紀生物多樣性總體增加,但在白堊紀后期生物多樣性明顯減少,A錯誤;二疊紀處于晚古生代,中生代是爬行類動物的繁盛時期,B錯誤;白堊紀后期出現物種大滅絕,中生代繁盛的裸子植物種類大量消失,C正確;讀圖可知,物種大滅絕與地表溫度變化有明顯相關性,D錯誤。4.地質學者在皖南山區的上溪群地層中發現了大量寒武紀—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推測該地層可能抬升于( )AA.古生代后期 B.寒武紀時期 C.元古宙時期 D.太古宙時期【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上溪群地層中有寒武紀—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說明其在寒武紀—奧陶紀為海洋環境,推測古生代中晚期板塊碰撞隆升,地層出露形成陸地,A正確;太古宙、元古宙、寒武紀均早于奧陶紀,演化為陸地環境不會形成寒武紀—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B、C、D錯誤。拓展延伸地球的歷史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2025重慶渝中階段練習)地球的演化過程是指代紀的更替過程,包括距今的年份、地球的基本面貌、地殼運動的情況、古生物情況等。喜馬拉雅運動是始于距今6 600萬年的板塊運動,同時期也是被子植物繁盛的時代。科學家推斷,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喜馬拉雅運動與之相關。據此完成5—7題。5.地質學家劃分地球上巖層歷史的主要依據是( )AA.巖石中的化石 B.巖床和巖脈 C.巖層中的斷層線 D.巖石的顏色【解析】 地層是具有時間順序的層狀巖石。在沉積巖的形成過程中,有些生物的遺體或遺跡會在沉積物中保存下來,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時代的地層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生物總是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進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層含有越低級、越簡單的生物的化石,故地質學家劃分地球上巖層歷史的主要依據是巖石中的化石,與巖床和巖脈、巖層中的斷層線、巖石的顏色關系不大,故選A。6.喜馬拉雅運動對應的地質年代是( )DA.早古生代 B.中生代 C.晚古生代 D.新生代【解析】 喜馬拉雅運動是距今6 600萬年至300萬年的一次構造運動,新生代開始于距今約6 600萬年,同時材料中也提示了“被子植物”,因此該構造運動對應新生代,D正確;古生代、中生代都早于新生代,A、B、C錯誤。7.與喜馬拉雅運動相關的軟流層位于( )BA.地殼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外核【解析】 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溫度很高,巖石部分熔融,能緩慢流動。科學家推斷,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與喜馬拉雅運動相關的軟流層位于上地幔,B正確,A、C、D錯誤。(2024安徽黃山階段練習)下圖示意柴達木盆地某地層中發現的生活在新生代的伍氏獻文魚化石。經考證,該魚骨骼粗壯程度與環境變化密切相關,在圖示時期其骨骼異常粗壯。據此完成8—10題。8.造成該地環境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BA.氣候變干 B.地殼運動 C.火山活動 D.氣溫升高【解析】 結合材料可知,柴達木盆地發現了新生代時期的魚類化石,說明當時是水體環境,由于地殼運動,柴達木盆地逐漸隆起,導致原本的水域逐漸縮小甚至消失,進而影響到當地的氣候和環境,使得伍氏獻文魚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B正確;氣候變干、氣溫升高是受地殼運動的影響,A、D錯誤;該地環境變化與火山活動無關,C錯誤。9.圖示時期伍氏獻文魚骨骼粗壯的原因可能是( )BA.水體清澈 B.水體鈣化度高C.水域生物量多 D.水體酸化【解析】 水體鈣化度高意味著水體中含有大量的鈣離子,這些鈣離子在魚類骨骼形成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使得其骨骼較粗壯,B正確;水體清澈、水域生物量多并不會使伍氏獻文魚骨骼粗壯,A、C錯誤;水體酸化不利于魚類骨骼的發育,D錯誤。10.根據伍氏獻文魚化石可推測( )CA.巖層呈片理結構 B.當時裸子植物繁盛C.巖層的相對年齡 D.當時地質地貌格局【解析】 化石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遺體或遺跡由于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形成的,通過比較不同地層中化石的種類和特征,可以推斷出地層的相對年齡,C正確;巖層結構、植物生長狀況以及地質地貌格局并不能直接通過伍氏獻文魚化石推斷出,A、B、D錯誤。(2024浙江卷)右圖為某地喀斯特地貌發育區的巖層分布示意圖。在該地地下河沉積物中,發現有大熊貓、劍齒象等哺乳動物骨骼化石。據此完成11—12題。11.最有可能發育大型溶洞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C【解析】 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觀,其形成主要與石灰巖有關。石灰巖在水的溶蝕作用下,逐漸形成溶洞。據圖可知,③處古生代石灰巖分布廣泛且巖層較厚,具備形成大型溶洞的物質基礎。①處為中生代砂礫巖,砂礫巖的可溶性很低,難以形成溶洞;④處為古生代砂頁巖,砂頁巖的可溶性較差,不利于溶洞的形成;②處雖然也有石灰巖,但②處位于石灰巖巖層的上部,發育大型溶洞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最有可能發育大型溶洞的位置是③,C正確。12.大熊貓、劍齒象等骨骼化石來自( )DA.古生代砂頁巖 B.古生代石灰巖C.中生代砂礫巖 D.新生代沉積物【解析】 大熊貓、劍齒象等哺乳動物生活在新生代,古生代砂頁巖、古生代石灰巖、中生代砂礫巖形成的時代遠早于大熊貓、劍齒象等哺乳動物生活的時代,不可能保存有它們的骨骼化石。綜上,D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