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部分 物質科學第14講 機械運動01考情透視·目標導航02知識導圖·思維引航03考點突破·考法探究考點一 長度與長度測量考點二 時間與時間的測量考點三 機械運動考點四 參照物考點五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考點六 速度考點七 勻速直線運動考點八 變速直線運動與平均速度考點九 測量平均速度04題型精研·考向洞悉題型一 參照物 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題型二 速度公式及其應用題型三 平均速度的計算與測量題型四 運動的圖像05分層訓練·鞏固提升基礎鞏固能力提升考點要求 課標要求 考查頻次 命題預測機械運動 1、知道對物體運動的描述與所選的參照物有關。2、了解速度的定義和單位,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24年考查4分 1.長度、體積、溫度的測量,通常結合其他內容內容考查,主要考查一些細節。 2.通常以估測長度、時間、速度問題思維方法與解題規律。 1.參照物的考查大都在選擇題和填空題中結合相關圖片或背景材料出現,有時也會結合新信息考查.主要的考查形式有:根據物體的運動情況來判斷選取的參照物、根據給定的參照物來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等.命題時常結合生產、生活中的材料與其他力學知識綜合考查,個別地市也會單獨考查. 2.速度的相關計算基本在選擇題、填空題和計算題中出現;常結合相關背景材料、圖像等設題,涉及的主要考點有:運用v=及其變形公式計算路程、時間和平均速度;計算時要注意物理量的統一及單位的換算;對速度的理解多會考查對物體運動速度快慢的比較. 3.平均速度實驗器材的選擇及使用、實驗儀器的讀數、實驗步驟設計、實驗 原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論的總結等考點一 長度與長度測量1.長度單位(1)國際單位是 ,符號 。(2)常用單位有: (km)、 (dm)、 (cm)、 (mm)、 (μm)、 (nm)。2.單位換算(1)1km= m= mm= μm= nm。(2)1m= dm= cm。3.進行單位換算的步驟:數值不變,乘以原單位與目標單位之間的 ,將原單位改寫為目標單位。4.長度的測量(1)長度測量工具:皮尺、 、三角板、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2)認識刻度尺: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如圖所示:1)零刻度線:刻度尺的 刻度,使用時要注意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是否在端,是否磨損。2)量程:即 ,是指刻度尺一次能測出的 長度。3)分度值: 兩條刻度線之間的長度,它決定測量的 。(3)刻度尺的使用: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應做到“五會”:“會選”、“會放”、“會看”、“會讀”、“會記”。1)會選:根據測量對象和測量要求選擇適當的測量工具(適當量程和分度值)。①選量程:測量物體長度時,所選取的刻度尺的量程應盡量 被測物體的長度,這樣可以保證測量能一次完成,與分段多次測量相比可使測量結果更準確。②選分度值:根據測量 的要求選擇合適分度值的刻度尺。如安裝玻璃時,偏差在“mm”級別不影響安裝,選用分度值為1mm刻度尺即可。實際測量時,并不是測量工具越精密越好,只要能達到測量精度要求就可以了。2)會放:將刻度尺的 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線的一側要緊靠被測物體,與被測邊保持平行,不能歪斜,如圖甲是正確放置刻度尺情況,乙圖即為錯誤放置情況。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已經磨損,可使其整數刻度線對齊物體的一端,讀出長度后再減去這一整數刻度值,就可以得到物體的長度,如圖丙所示。3)會看:讀數時,視線要 刻度線,即視線與刻度尺垂直,不能斜視,圖中,A為錯誤的視線,B為正確的視線。4)會讀:讀數時,要注意區分大格和小格的數目,讀出 ,并估讀到分度值的 。如圖所示,上圖準確值是3cm,估讀值是0.2cm,所以該物體的長度為3.2cm;下圖準確值是3.1cm,估讀值是0.05cm,被測物體的長度為3.15cm。對刻度尺讀數時,應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讀值是“0”時不能省略,如讀數時3.50cm,小數點后的“0”是估讀的,不能省略。5)會記:記錄數據時,不但要記錄 ,還必須注明測量量的 。沒有單位的記錄是毫無意義的。5.長度的估測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需要對一些常見物體的長度進行估測,或采用一些簡便的方法粗略測量物體的長度,這就要求我們了解一些常見物體的尺度以便于進行估測。例如,一只鉛筆的尺度大約是17.5cm,一層住宅樓的高度大約是3m,課桌的高度大約是0.8m等。6.長度測量的特殊方法在測量物體長度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易直接測量的問題,這時就需要我們使用特殊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度。(1)積累法:當被測物體的長度太小,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測量時,可把n個相同的長度疊合起來,測出總長度后除以n就可以算出物體的長度。下圖就是利用此方法測量一張紙的厚度的示意圖。利用此方法還可以測量細銅絲的直徑等。(2)平移法:當待測物體的長度(如球的直徑、圓錐的高度等)隱藏在物體內部時,可將其等效平移到物體外部,再用刻度尺測量。如圖甲、乙所示,是分別測量硬幣直徑和圓錐高度的示意圖,其中硬幣直徑為3.10cm-2.00cm=1.10cm。(3)化曲為直法:測量如圖所示曲線長度時,可以用一端易彎曲的但不可伸長的絲線與曲線重合,標號兩端的記號,然后輕輕把細線拉直,用刻度尺測量出兩記號的長度,這就是曲線的長度。(4)滾輪法:當所測曲線長度較大,如測量跑道的長度,可用已知周長的滾輪,沿著跑道滾動,用滾輪周長乘以滾動周數即可計算出跑道的長度。(5)化整為零法:若被測物體的長度遠遠超過了刻度尺的量程(如測一卷鐵絲的長度),或不便于用刻度尺直接測量時,可先選取物體的一小部分,用刻度尺測量其長度,然后設法測出整個物體與這一小部分的倍數關系,最后根據這一倍數關系求出整個物體的長度。考點二 時間與時間的測量1.時間單位(1)國際單位是 ,符號 。(2)常用單位有: (h)、 (min)。2.單位換算:1h= min,1min= s,1h= s。3.時間與時刻的區別:時刻為某一時間點,時間表示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長短。例如:某同學周末從8:30開始做作業,9:40完成作業,這里的8:30、9:40就是時刻,所花費的70min為時間。4.時間測量工具:鐘表、手表、 等。(2024 江北區校級一模)小科同學用一把刻度尺4次測量科學書的寬度,數據如選項所示,最有可能是錯誤的數據是( )A.16.87cm B.16.86cm C.16.84cm D.16.95cm考點三 機械運動1.機械運動的定義在物理學中,我們把物體 隨時間的 叫做機械運動。如飛翔的小鳥、疾駛的列車航行的輪船等。2.機械運動的兩種形式(1)物體間距離發生變化的運動,如圖甲所示。(2)物體間距離不變,但它們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的運動,如圖乙所示。(2024 江北區模擬)將小球豎直向上拋出后,每隔0.1秒的位置如圖所示。假設小球運動至甲處時,所受所有外力都消失,則推測小球從甲處開始,其運動情況及每隔0.1秒的位置正確的是( )(2024 甌海區校級模擬)三位同學同時從東向西進行騎自行車比賽,到達終點時,甲說今天刮東風,乙說今天沒有風,丙說今天刮西風。那么當時實際刮風的風向和三人最先到達終點的分別是( )A.東風、甲 B.東風、丙 C.西風、甲 D.西風、丙考點四 參照物1.參照物:描述物體運動時,選做標準的物體叫 。選取參照物并不一定都是相對地面 的物體,只是選哪個物體為參照物,我們就假定該物體 。2.參照物的選擇原則 說明排己性 參照物不能選擇研究對象本身,因為若以研究對象為參照物,則它永遠是靜止的假定性 參照物一旦選定,就意味著該物體是靜止的任意性 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既可以選擇靜止的物體,也可以選擇運動的物體不唯一性 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可以選擇不同物體為參照物,若選擇了不同物體作為參照物,該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不同方便性 通常情況下,為了研究方便,一般選取地面或相對于地面靜止的物體作為參照物,此時可不指明參照物;若選取其他特殊物體為參照物,則必須指明所選取的參照物具體性 參照物必須是具體的物體,不能是抽象的事物,如“天空、宇宙”等同一性 當有多個研究對象時,應選取同一參照物,如果選取不同的參照物,就會引起混亂考點五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1.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如圖所示,觀察列車里的乘客,若以車外地面為參照物,乘客是運動的;若以列車為參照物,乘客和列車之間沒有發生位置的變化,乘客是靜止的。因此,判斷同一個物體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取的 。可見,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 。2.運動的相對性和絕對性分析(1)運動是絕對的:一切物體都在 ,絕對不動的物體是 的(2)靜止是相對的:通常所說的靜止,只是被研究的 相對于某一特定 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3)物體的運動狀態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描述某物體的運動狀態時,選擇的參照物不同,結論有可能不同,但都是正確的。因而,不事先選定參照物,就無法對某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做出準確地描述3.運動分類(根據運動路線): 、 。(2024 鄞州區二模)如圖是小平周末同家人出門在路上行駛時的兩個畫面,判斷小平(甲車中)正在運動不能選擇的參照物是( )A.路面 B.路旁的廣告牌C.駕駛車輛的爸爸 D.旁邊經過的乙車輛(2024 杭州二模)北京時間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球,借助降落傘安全著陸,如圖所示,返回艙在下降過程中,我們說返回艙是靜止的,選擇的參照物是( )A.返回艙的降落傘 B.地面上的灌木叢C.太空中的空間站 D.地面運動的汽車考點六 速度1.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三種方法(1)在運動 相同情況下,比較所用 ,所用時間短的運動得快(裁判的比較方法)。如圖甲所示,兩輛汽車通過相同的路程,紅車用時45min,綠車用時30min,說明綠車運動得快。(2)在運動 相同情況下,比較經過的 ,經過路程長的運動得快(觀眾的比較方法)。如圖乙所示,百米比賽場上,運動員從同一起點出發,在相同時間內,跑到最前面的運動員(運動路程最長)運動的最快。(3)在運動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時,為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在物理學中,常采用“相同時間比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將物體運動的路程 所用時間,即換算成“在單位時間內物體通過的路程”。2.速度(1)定義:物理學中,把 與 之比叫做物體運動的 。(2)公式: 變形公式:。(3)物理意義:是描述物體 的物理量。在數值上,等于物體在 時間內通過的 。這個數值越大,表明物體運動得越快;這個數值越小,表明物體運動的越慢。(4)單位及換算: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 ,符號是 ,或者m·s-1,速度單位是由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組合而成的 單位。在交通運輸中,速度的單位常用 (km/h)表示。這兩個單位換算關系是:1m/s= km/h。(2024 舟山三模)如圖甲是小車甲運動的s﹣t圖象,圖乙是小車乙運動的v﹣t圖象,由圖象可知( )A.甲、乙都不受力的作用B.甲、乙都以2m/s勻速運動C.甲、乙兩車經過5s一定相遇D.甲車速度越來越大,乙車速度不變(2024 象山縣模擬)某“闖關游戲”在筆直通道上每隔16m設有一個關卡,總共9個關卡(如圖所示),各關卡同步放行和關閉,關卡放行時間為5s,關閉時間為2s,小科站在關卡1左側18m遠的A處,當關卡剛好放行時,他以4m/s的速度從A處勻速跑向關卡。之后,他從關卡5開始以5m/s的速度勻速通過剩下關卡到達距關卡9有20m的終點B。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小科從A到關卡5所用時間為22sB.18s后小科與A處之間的距離為64mC.小科總共會被關卡擋住3次D.小科從A到達終點B所用的時間為38s考點七 勻速直線運動1.按運動路徑分類按運動路徑分類,物體的機械運動分為 和 。2.勻速直線運動(1)定義:物體沿 且速度 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是最 的機械運動,是一種 狀態。在日常生活中,嚴格意義上的勻速直線運動是 的。為了簡化問題,便于研究,我們將某些運動,如在平直公路上以某一速度運動的汽車,在平直軌道上以某一速度行駛的列車等,都可以看成是勻速直線運動。(2)勻速直線運動特點①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其速度 和 都不變;②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相等的 內通過的 相等,或者說通過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時間相等;③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通過的路程與其時間成 。(3)勻速直線運動的圖像①速度-時間圖像(v-t圖像):表示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運動 與 的關系。如圖甲所示,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變,圖像是一條平行于 的直線,圖中速度大小是4m/s。②路程時間圖像(s-t圖像):表示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 與 的關系,圖像是一條直線,圖像傾斜程度反映了 大小,越傾斜速度越大。如圖乙所示,乙和丙兩物體同時從同地出發,乙的速度大于丙的速度。考點八 變速直線運動與平均速度1.變速直線運動(1)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做直線運動時,其 大小在發生變化,這種直線運動叫變速直線運動。例如,飛機起飛時速度越來越大,火車進站時速度越來越小等。(2)變速直線運動的圖像: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其s-t圖像不再是一條直線;其v-t圖像根據物體運動過程中速度變化情況,圖像形狀各異。如圖所示。2.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為了粗略描述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或某一段路程上)運動快慢,我們引入了“ ”的概念。平均速度等于物體運動的路程除以通過這段 。(2)平均速度的公式:。式中,“s”是通過的路程,“t”是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v”是這段時間內(或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3)由于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是不斷變化的,所以通過 的路程(或在不同時間內)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一般 。李軍的家距學校900m遠,某天他上學時,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的路程,為了不遲到,他改以1.5m/s的速度小跑完后面的路程,他上學時路上的平均速度是( )A.1.2m/s B.1.25m/s C.2m/s D.2.5m/s我國著名短跑運動員蘇炳添在某次百米賽跑中測得第5秒的速度為9.5m/s,第10秒到達終點的速度為10.2m/s,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前5秒內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4.75m/sB.在后5秒內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5.1m/sC.在本次百米賽跑中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10.0m/sD.在本次百米賽跑中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9.85m/s考點九 測量平均速度【實驗原理】。根據公式,用刻度尺測出物體運動的路程s,用停表測出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t,就可以算出物體在這段時間內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器材】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車、金屬片、木塊。【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塊墊起,使它保持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端或中部固定金屬片。【實驗步驟】(1)使斜面保持較小的坡度,把小車放在斜面的頂端,金屬片垂直固定在斜面的底端,用刻度尺測出小車將要通過的路程s1。(2)用停表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所用時間t1,將小車通過的路程s1和所用時間t1填入表格中。(3)將金屬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測出小車到金屬片的距離s2和所用時間t2,將數據填入表格對應的位置。(4)利用公式,分別計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即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為;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實驗結論】小車而在斜面上做變速直線運動,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車平均速度大小不同。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斜面底端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大。★特別提醒1.斜面的長度要足夠長、坡度要小(注意:坡度也不能過小,否則測出的平均速度大小會過于接近),且測量過程中不能改變斜面的坡度;2.要測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測量其對應的路程及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某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將小車從帶刻度斜面的A點靜止釋放,并同時按下秒表開始計時,圖中圓圈內顯示了小車位于A、B、C三點的時刻(數字分別表示“時:分:秒”)。(1)小車下滑過程中在做 運動。(選填“加速”、“勻速”或“減速”)(2)小車從A點到C點的平均速度是 分米/秒。(3)為減小實驗中時間測量的誤差,可采取的措施 。小寧想研究氣泡運動的規律,氣泡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做出猜想】猜想一:跟氣泡的長度有關;猜想二:跟玻璃管與水平面間的傾角大小有關。【實驗過程】在細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個氣泡,讓玻璃管與水平面間保持不同的傾角,觀察氣泡的運動情況,如圖所示。為了便于研究,她在玻璃管上做出記號A、B,測出氣泡經過AB段所需時間。【實驗數據】氣泡長度約2cm實驗序號 傾角/° 氣泡經過AB段的時間/s1 15 22.52 30 14.93 45 12.24 60 13.85 90 19.9(1)實驗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還需要的測量儀器為 。(2)分析表中數據,可得出氣泡的運動快慢隨傾角大小的變化規律為: 。(3)老師建議小寧每一個傾角都做3次實驗,測出氣泡3次經過AB段的時間,再取其平均值,這樣做的目的是 。題型一 參照物 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2024 浙江模擬)如果沒有參照物,則不能對物體的運動狀態進行正確描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只能選擇靜止的物體作為參照物B.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描述同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得出不同結論C.地球同步衛星圍繞地球飛行時,以地面為參照物,衛星是運動的D.人在上升電梯中,以地面為參照物,人是靜止的(2023 桐廬縣二模)如圖,車站內并排停著甲、乙兩列動車,小金同學登上甲車,當他坐定后看窗外,突然感到自己坐的甲車開動了,后來他發現自己坐的車沒動,而是乙車開走了。前后兩次判斷甲車的運動狀態中,小金選擇的參照物分別是( )A.甲車 地面 B.乙車 地面C.甲車 甲車 D.乙車 乙車題型二 速度公式及其應用(2023 溫州模擬)如圖所示,兩個相同的光滑弧形槽,一個為A1B1C1凸形,一個為A2B2C2凹形,兩個相同小球分別進入兩弧形槽的速度都為v,運動到槽的末端速度也都為v,小球通過凸形槽的時間為t1,通過凹形槽的時間為t2,則t1、t2的關系為t1 t2(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024 慈溪市一模)如圖為甲、乙兩位同學在某景區河流內漂流時的位置——時間圖像。據圖分析。(1)甲同學在出發 分鐘后和乙同學位于同一個地方。(2)該源流河段距起點 m處水流開始比較湍急。題型三 平均速度的計算與測量如圖記錄了甲、乙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時,在某段時間內的運動過程,關于甲、乙兩車的運動情況,說法正確的是( )A.前300米內甲車運動的時間大于乙車運動的時間B.甲車運動的速度為20米每秒C.乙車在做勻速直線運動D.甲、乙兩車在20秒內的平均速度相同在研究“氣泡運動規律”時,小科在細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個小氣泡,將玻璃管翻轉后,觀察氣泡的運動情況,如圖所示。氣泡的運動快慢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他做出了如下猜想:猜想一:跟氣泡的大小有關;猜想二:跟玻璃管與水平面的傾角有關。為了便于研究,他在玻璃管上做上記號A、B,測出氣泡經過AB段的時間。實驗數據記錄如表。氣泡長度約為2cm實驗序號 傾角 氣泡經過AB段的時間/秒1 15° 22.52 30° 14.93 45° 12.24 60° 13.85 90° 19.9(1)實驗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還需要的測量器材為 ,AB段的路程為 cm。(2)分析表中的數據,可以發現氣泡運動的快慢隨傾角的變化關系: 。(3)若用上述器材探究氣泡的運動快慢與氣泡大小的關系,則需要控制 相同。題型四 運動的圖像(2024秋 余姚市期中)甲、乙兩物體從同一地點同時向相同方向做直線運動,其s﹣t圖象如圖所示,由圖象可知( )A.兩物體在0~10s內都做勻速運動,且v甲<v乙B.兩物體在15~20s內都做勻速運動,且v甲<v乙C.兩物體在15s末相遇,且0~15s內通過的路程相等D.兩物體在20s末相遇,且0~20s內通過的路程相等(2024秋 寧波期中)甲、乙兩同學從同一地點,同時向相同方向做直線運動,他們通過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由圖像可知下列選項錯誤的是( )A.0﹣10s內,甲同學比乙同學運動得快B.兩同學在距離出發點100m處相遇C.10﹣20s內,乙同學靜止不動D.0﹣10s內,乙同學的速度為10m/s(2024春 鎮海區校級期末)A、B是一條平直公路邊上的兩塊路牌,一只小鳥和一輛小車同時分別由A、B兩路牌相向運動,小鳥飛到小車正上方立即以同樣大小的速度折返飛回A并停留在路牌處:再過一段時間,小車也行駛到A,它們的位置與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圖中t2=2t1,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小鳥與汽車所用總時間之比為1:2B.小鳥與汽車通過的總路程之比是3:1C.小鳥回到A時,汽車到達AB中點D.從出發到相遇這段時間內,小鳥與汽車通過的路程之比為3:1基礎鞏固(2024春 濱江區期末)神舟十七號于2021年10月26日發射,在火箭加速上升階段,航天員湯洪波、唐勝杰、江新林感覺自己是靜止不動的,他們選擇的參照物是( )A.地面上的指揮人員 B.火箭發射塔C.火箭 D.地球(2024春 平湖市期末)雌蜻蜓在水面上飛行時,分多次將卵“點”在水中,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蜻蜓點水”。如圖所示,蜻蜓點水時,引起水面振動,就會形成以點水處為中心的圓形波紋(水波),并沿水面向四周勻速傳播。蜻蜓飛行時,翅膀扇動的頻率范圍是10Hz~40Hz,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一定不能聽到蜻蜓飛行的聲音B.蜻蜓飛行的方向沿y軸負方向C.蜻蜓飛行的速度大于水波的傳播速度D.若測得蜻蜓由第二次點水到第三次點水歷時1s,則蜻蜓飛行的平均速度為4m/s(2024 寧波模擬)甲、乙兩輛汽車沿平直公路從某地同時駛向同一目標,甲車在前一半時間里以速度v1做勻速直線運動,后一半時間里以速度v2做勻速直線運動(v1≠v2);乙車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勻速直線運動,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2做勻速直線運動(v1≠v2).則( )A.甲車先到達 B.乙車先到達C.甲、乙同時到達 D.不能確定(2024 寧波自主招生)從側面拍攝一輛以36千米/小時運動著的汽車,如果底片上汽車的像移動的尺寸不大于0.1毫米,底片上的像才不至于模糊,已知汽車車身長3米,在底片上汽車長為1.5厘米,那么曝光時間最多為( )A.秒 B.秒 C.秒 D.秒(2024春 平湖市期中)下列各種運動中,速度最大的是( )A.奔跑著的獵豹的速度可達40m/sB.在水中游動的旗魚的速度可達108km/hC.飛行的褐海燕1分鐘能前進5kmD.百米賽跑某一著名運動員的成績是9.96s(2024春 鎮海區校級期末)某同學觀察蜻蜓在靜的水面直線飛行時,獲得了一張蜻蜓點水的俯視圖片如圖所示,圖片反映了蜻蜓連續三次點水后某瞬間水面波紋的分布情況(每次點水只形成一個波紋),三個波紋剛好在O點內切。蜻蜓每次點水所用的時間忽略不計,請據圖片解答下列問題:①從圖片上看,蜻蜓的運動方向是沿x軸 。(填“向右”或“向左”)②蜻蜓飛行的速度 水波的傳播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024春 越城區期末)殲20是由我國自主飛機設計和制造的中國第五代隱身重型殲擊機,其部分技術參數如表所示:空載質量 最大飛行速度 作戰半徑 最大飛行高度17噸 2.8馬赫 2200千米 18500米其中,最大飛行速度2.8馬赫,表示殲20的最大飛行速度是空氣中聲速的2.8倍。(1)若空氣中聲速取340m/s,求殲20以2馬赫的速度飛行5min運動的路程。(2)“作戰半徑”是指戰機攜帶正常作戰載荷,在不進行空中加油,自機場起飛,沿指定航線飛行,執行完任務后,返回原機場所能達到的最遠距離。殲20以2馬赫的速度完成一次目標恰好在作戰半徑處的任務,請問需要多長時間(近似到小數點后面一位)?(2024春 鎮海區校級期末)一輛客車在高速公路上經過某直線路段時,司機駕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司機發現其正要通過正前方高山懸崖下的隧道,于是鳴笛,經t1=6秒后聽到回聲,聽到回聲后又行駛t2=16秒,司機第二次鳴笛,又經t3=2秒后聽到回聲,請根據以上數據計算:(已知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米/秒)(1)客車勻速行駛的速度并判斷客車是否超速行駛。(已知此高速路段最高限速為120千米/小時)(2)客車第一次鳴笛時與懸崖的距離。能力提升(2024春 柯橋區期末)某校組織初一學生去柯橋“會稽山研學國際營地”研學,司機根據車載導航把孩子們快速安全地送到了目的地。大家知道嗎?使用車載導航時,導航儀報出的車速和汽車儀表盤上顯示的車速往往不一樣。這是由于車載導航和汽車本身對于車速的計算方式不一樣所致。汽車本身是通過一定時間輪胎轉過的圈數來計算車速的,而車載導航是根據兩次接受到衛星信號的時間差和汽車經過的直線距離來計算車速的。(1)根據車載導航顯示,最后司機選擇了用時最少的“高速多”線路(全程40km),假設汽車全程做勻速直線運動,司機的行駛速度是多少m/s?(請寫出計算過程)(2)根據國家規定,汽車儀表盤指示車速和實際車速之間應滿足:指示車速>實際車速,且滿足指示車速<1.1×實際車速+4km/h;若汽車的指示車速為70km/h,則汽車實際車速不小于 km/h。(3)若汽車實際行駛的路線不是直線,則汽車實際行駛速度要 車載導航計算速度。(選填“>”或“<”)(2024春 溫州期末)溫州龍舟(圖甲)是傳統歲時習俗,觀察發現龍舟的船身總是做得很窄。為探究其原因,小明利用圖乙裝置進行實驗:在足夠長的水槽中裝滿水,放入質量和長度相同、寬度不同的A、B兩艘小船,小船一端通過細線與質量相同的重物相連。實驗時,將兩艘小船拉至水槽一端,同時松開小船,用頻閃照相機記錄小船的運動過程,處理數據繪制成丙圖。(1)若以A船為參照物,第5秒時,B船的運動狀態為 。(2)分析圖丙可知,B船受平衡力的時間段為 秒。(3)求第2秒到第5秒,A船運動的距離。(4)小明分析實驗結果,認為龍舟的船身做得很窄是為了減少龍舟運動過程中所受的阻力。他的依據是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部分 物質科學第14講 機械運動01考情透視·目標導航02知識導圖·思維引航03考點突破·考法探究考點一 長度與長度測量考點二 時間與時間的測量考點三 機械運動考點四 參照物考點五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考點六 速度考點七 勻速直線運動考點八 變速直線運動與平均速度考點九 測量平均速度04題型精研·考向洞悉題型一 參照物 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題型二 速度公式及其應用題型三 平均速度的計算與測量題型四 運動的圖像05分層訓練·鞏固提升基礎鞏固能力提升考點要求 課標要求 考查頻次 命題預測機械運動 1、知道對物體運動的描述與所選的參照物有關。2、了解速度的定義和單位,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24年考查4分 1.長度、體積、溫度的測量,通常結合其他內容內容考查,主要考查一些細節。 2.通常以估測長度、時間、速度問題思維方法與解題規律。 1.參照物的考查大都在選擇題和填空題中結合相關圖片或背景材料出現,有時也會結合新信息考查.主要的考查形式有:根據物體的運動情況來判斷選取的參照物、根據給定的參照物來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等.命題時常結合生產、生活中的材料與其他力學知識綜合考查,個別地市也會單獨考查. 2.速度的相關計算基本在選擇題、填空題和計算題中出現;常結合相關背景材料、圖像等設題,涉及的主要考點有:運用v=及其變形公式計算路程、時間和平均速度;計算時要注意物理量的統一及單位的換算;對速度的理解多會考查對物體運動速度快慢的比較. 3.平均速度實驗器材的選擇及使用、實驗儀器的讀數、實驗步驟設計、實驗 原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論的總結等考點一 長度與長度測量1.長度單位(1)國際單位是 米,符號m。(2)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2.單位換算(1)1km=103m=106mm=109μm=1012nm。(2)1m=10dm=100cm。3.進行單位換算的步驟:數值不變,乘以原單位與目標單位之間的進率,將原單位改寫為目標單位。4.長度的測量(1)長度測量工具:皮尺、刻度尺、三角板、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2)認識刻度尺: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如圖所示:1)零刻度線:刻度尺的起始刻度,使用時要注意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是否在端,是否磨損。2)量程:即測量范圍,是指刻度尺一次能測出的最大長度。3)分度值:相鄰兩條刻度線之間的長度,它決定測量的精確程度。(3)刻度尺的使用: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應做到“五會”:“會選”、“會放”、“會看”、“會讀”、“會記”。1)會選:根據測量對象和測量要求選擇適當的測量工具(適當量程和分度值)。①選量程:測量物體長度時,所選取的刻度尺的量程應盡量大于被測物體的長度,這樣可以保證測量能一次完成,與分段多次測量相比可使測量結果更準確。②選分度值:根據測量精確度的要求選擇合適分度值的刻度尺。如安裝玻璃時,偏差在“mm”級別不影響安裝,選用分度值為1mm刻度尺即可。實際測量時,并不是測量工具越精密越好,只要能達到測量精度要求就可以了。2)會放:將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線的一側要緊靠被測物體,與被測邊保持平行,不能歪斜,如圖甲是正確放置刻度尺情況,乙圖即為錯誤放置情況。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已經磨損,可使其整數刻度線對齊物體的一端,讀出長度后再減去這一整數刻度值,就可以得到物體的長度,如圖丙所示。3)會看:讀數時,視線要正對刻度線,即視線與刻度尺垂直,不能斜視,圖中,A為錯誤的視線,B為正確的視線。4)會讀:讀數時,要注意區分大格和小格的數目,讀出準確值,并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圖所示,上圖準確值是3cm,估讀值是0.2cm,所以該物體的長度為3.2cm;下圖準確值是3.1cm,估讀值是0.05cm,被測物體的長度為3.15cm。對刻度尺讀數時,應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讀值是“0”時不能省略,如讀數時3.50cm,小數點后的“0”是估讀的,不能省略。5)會記:記錄數據時,不但要記錄數字,還必須注明測量量的單位。沒有單位的記錄是毫無意義的。5.長度的估測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需要對一些常見物體的長度進行估測,或采用一些簡便的方法粗略測量物體的長度,這就要求我們了解一些常見物體的尺度以便于進行估測。例如,一只鉛筆的尺度大約是17.5cm,一層住宅樓的高度大約是3m,課桌的高度大約是0.8m等。6.長度測量的特殊方法在測量物體長度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易直接測量的問題,這時就需要我們使用特殊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度。(1)積累法:當被測物體的長度太小,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測量時,可把n個相同的長度疊合起來,測出總長度后除以n就可以算出物體的長度。下圖就是利用此方法測量一張紙的厚度的示意圖。利用此方法還可以測量細銅絲的直徑等。(2)平移法:當待測物體的長度(如球的直徑、圓錐的高度等)隱藏在物體內部時,可將其等效平移到物體外部,再用刻度尺測量。如圖甲、乙所示,是分別測量硬幣直徑和圓錐高度的示意圖,其中硬幣直徑為3.10cm-2.00cm=1.10cm。(3)化曲為直法:測量如圖所示曲線長度時,可以用一端易彎曲的但不可伸長的絲線與曲線重合,標號兩端的記號,然后輕輕把細線拉直,用刻度尺測量出兩記號的長度,這就是曲線的長度。(4)滾輪法:當所測曲線長度較大,如測量跑道的長度,可用已知周長的滾輪,沿著跑道滾動,用滾輪周長乘以滾動周數即可計算出跑道的長度。(5)化整為零法:若被測物體的長度遠遠超過了刻度尺的量程(如測一卷鐵絲的長度),或不便于用刻度尺直接測量時,可先選取物體的一小部分,用刻度尺測量其長度,然后設法測出整個物體與這一小部分的倍數關系,最后根據這一倍數關系求出整個物體的長度。考點二 時間與時間的測量1.時間單位(1)國際單位是 秒,符號s。(2)常用單位有:小時(h)、分鐘(min)。2.單位換算:1h=60min,1min=60s,1h=3600s。3.時間與時刻的區別:時刻為某一時間點,時間表示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長短。例如:某同學周末從8:30開始做作業,9:40完成作業,這里的8:30、9:40就是時刻,所花費的70min為時間。4.時間測量工具:鐘表、手表、停表等。(2024 江北區校級一模)小科同學用一把刻度尺4次測量科學書的寬度,數據如選項所示,最有可能是錯誤的數據是( )A.16.87cm B.16.86cm C.16.84cm D.16.95cm【解答】解:由測量數據可以看出,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cm,ABC選項中的記錄數據的準確值都是16.8cm,D選項記錄數據的準確值是16.9cm,與其他三個的準確值相差太大,所以D選項錯誤。故選:D。考點三 機械運動1.機械運動的定義在物理學中,我們把物體位置隨時間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如飛翔的小鳥、疾駛的列車航行的輪船等。2.機械運動的兩種形式(1)物體間距離發生變化的運動,如圖甲所示。(2)物體間距離不變,但它們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的運動,如圖乙所示。(2024 江北區模擬)將小球豎直向上拋出后,每隔0.1秒的位置如圖所示。假設小球運動至甲處時,所受所有外力都消失,則推測小球從甲處開始,其運動情況及每隔0.1秒的位置正確的是( )【解答】解:由圖可知,小球運動至甲處時,速度大于其上方位置的速度,方向豎直向上,當所受所有外力都消失后,由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可知,小球將以甲處的速度豎直向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故B正確。故選:B。(2024 甌海區校級模擬)三位同學同時從東向西進行騎自行車比賽,到達終點時,甲說今天刮東風,乙說今天沒有風,丙說今天刮西風。那么當時實際刮風的風向和三人最先到達終點的分別是( )A.東風、甲 B.東風、丙 C.西風、甲 D.西風、丙【解答】解:甲:速度比風慢,所以感覺到了正常的風向。乙:速度和風速一樣,所以感覺不到風。丙:速度比風快,所以感覺到了相反的風向。綜上分析,當時實際刮風的風向是東風;因為三人經過的路程相同,丙的速度最大,所以丙最先到達終點。故ACD錯誤,B正確。故選:B。考點四 參照物1.參照物:描述物體運動時,選做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選取參照物并不一定都是相對地面靜止不動的物體,只是選哪個物體為參照物,我們就假定該物體不動。2.參照物的選擇原則 說明排己性 參照物不能選擇研究對象本身,因為若以研究對象為參照物,則它永遠是靜止的假定性 參照物一旦選定,就意味著該物體是靜止的任意性 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既可以選擇靜止的物體,也可以選擇運動的物體不唯一性 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可以選擇不同物體為參照物,若選擇了不同物體作為參照物,該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不同方便性 通常情況下,為了研究方便,一般選取地面或相對于地面靜止的物體作為參照物,此時可不指明參照物;若選取其他特殊物體為參照物,則必須指明所選取的參照物具體性 參照物必須是具體的物體,不能是抽象的事物,如“天空、宇宙”等同一性 當有多個研究對象時,應選取同一參照物,如果選取不同的參照物,就會引起混亂考點五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1.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如圖所示,觀察列車里的乘客,若以車外地面為參照物,乘客是運動的;若以列車為參照物,乘客和列車之間沒有發生位置的變化,乘客是靜止的。因此,判斷同一個物體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取的參照物。可見,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2.運動的相對性和絕對性分析(1)運動是絕對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絕對不動的物體是不存在的(2)靜止是相對的:通常所說的靜止,只是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某一特定參照物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3)物體的運動狀態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描述某物體的運動狀態時,選擇的參照物不同,結論有可能不同,但都是正確的。因而,不事先選定參照物,就無法對某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做出準確地描述3.運動分類(根據運動路線):曲線運動、直線運動。(2024 鄞州區二模)如圖是小平周末同家人出門在路上行駛時的兩個畫面,判斷小平(甲車中)正在運動不能選擇的參照物是( )A.路面 B.路旁的廣告牌C.駕駛車輛的爸爸 D.旁邊經過的乙車輛【解答】解:ABD、選擇路面、路旁的廣告牌、旁邊經過的乙車輛為參照物時,甲車的位置發生變化,可以判斷甲車中小平正在運動,故ABD不符合題意;B、選擇駕駛車輛的爸爸為參照物,小平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小平是靜止的,故C符合題意。故選:C。(2024 杭州二模)北京時間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球,借助降落傘安全著陸,如圖所示,返回艙在下降過程中,我們說返回艙是靜止的,選擇的參照物是( )A.返回艙的降落傘 B.地面上的灌木叢C.太空中的空間站 D.地面運動的汽車【解答】解:A、在返回艙下降過程中,以返回艙的降落傘為參照物,兩者之間沒有發生位置變化,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態,則以降落傘為參照物,返回艙是靜止的,故A符合題意;BD、在返回艙下降過程中,以地面上的灌木叢和運動的汽車為參照物,返回艙相對于地面發生了位置的變化,所以返回艙是運動的,故BD不符合題意;C、在返回艙下降過程中,以太空中的空間站為參照物,返回艙相對于空間站發生了位置的變化,所以返回艙是運動的,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A。考點六 速度1.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三種方法(1)在運動路程相同情況下,比較所用時間,所用時間短的運動得快(裁判的比較方法)。如圖甲所示,兩輛汽車通過相同的路程,紅車用時45min,綠車用時30min,說明綠車運動得快。(2)在運動時間相同情況下,比較經過的路程,經過路程長的運動得快(觀眾的比較方法)。如圖乙所示,百米比賽場上,運動員從同一起點出發,在相同時間內,跑到最前面的運動員(運動路程最長)運動的最快。(3)在運動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時,為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在物理學中,常采用“相同時間比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將物體運動的路程除以所用時間,即換算成“在單位時間內物體通過的路程”。2.速度(1)定義:物理學中,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物體運動的速度。(2)公式: 變形公式:。(3)物理意義: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在數值上,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這個數值越大,表明物體運動得越快;這個數值越小,表明物體運動的越慢。(4)單位及換算: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米每秒,符號是m/s,或者m·s-1,速度單位是由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組合而成的組合單位。在交通運輸中,速度的單位常用千米每小時(km/h)表示。這兩個單位換算關系是:1m/s=3.6km/h。(2024 舟山三模)如圖甲是小車甲運動的s﹣t圖象,圖乙是小車乙運動的v﹣t圖象,由圖象可知( )A.甲、乙都不受力的作用B.甲、乙都以2m/s勻速運動C.甲、乙兩車經過5s一定相遇D.甲車速度越來越大,乙車速度不變【解答】解:AB、小車甲運動的s﹣t圖象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漸的變大,所以甲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v甲2m/s;小車乙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平行于橫軸的直線,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乙的速度不變,所以乙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2m/s;所以,甲、乙都以2m/s勻速運動。根據力與運動的關系可知,甲、乙兩車都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A錯誤,B正確;C、甲、乙都以2m/s勻速運動,所以,如果兩車反向運動,則5s可能相遇;如果兩車同向運動,則兩車不能相遇。故C錯誤;D、甲、乙都以2m/s勻速運動,速度均不變。故D錯誤。故選:B。(2024 象山縣模擬)某“闖關游戲”在筆直通道上每隔16m設有一個關卡,總共9個關卡(如圖所示),各關卡同步放行和關閉,關卡放行時間為5s,關閉時間為2s,小科站在關卡1左側18m遠的A處,當關卡剛好放行時,他以4m/s的速度從A處勻速跑向關卡。之后,他從關卡5開始以5m/s的速度勻速通過剩下關卡到達距關卡9有20m的終點B。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小科從A到關卡5所用時間為22sB.18s后小科與A處之間的距離為64mC.小科總共會被關卡擋住3次D.小科從A到達終點B所用的時間為38s【解答】解:各關卡同步放行和關閉,關卡放行時間為5s,關閉時間為2s,因此第一個關閉時間為5s~7s,第二個關閉時間為12s~14s,第三個關閉時間為19s~21s,以此類推;第四個關閉時間為26s~28s,第五個關閉時間為33s~35s,第六個關閉時間為40s~42s;AB、小科到達關卡1用的時間:t14.5s;關卡放行時間為5s,小科過了關卡1后0.5s才閉合,因此關卡1小科能順利通過,以后以4m/s的速度走過16m所用的時間:t4s;到達關卡2的時間為8.5s,不在關閉時間內,小科能順利通過關卡2,小科到達關卡3所用時間為8s+4.5s=12.5s,在第二個關閉時間內,此時關卡已經關閉了12.5s﹣12s=0.5s,小科不能通過順利關卡3,需等待14s﹣12.5s=1.5s,小科過關卡3時的時間為14s,小科到達關卡4的時間為18s,小科能順利通過關卡4,小科到達關卡5的時間為22s,小科能順利通過關卡5。18s時小科到達關卡4,此時小科與A處之間的距離為:s4=18m+3×16m=66m;故A正確、B錯誤;CD、他從關卡5開始以5m/s的速度勻速通過剩下關卡,走完每個關卡所用的時間:t′3.2s;小科到達關卡6,所用的時間為:t6=22s+3.2s=25.2s,小科能順利通過關卡6,小科到達關卡7,所用的時間為:t7=25.2s+3.2s=28.4s,小科能順利通過關卡7,小科到達關卡8,所用的時間為:t8=28.4s+3.2s=31.6s,小科能順利通過關卡8,小科到達關卡9,所用的時間為:t9=31.6s+3.2s=34.8s,此時關卡關閉34.8s﹣33s=1.8s,小科需等待t=35s﹣34.8s=0.2s,小科從A到通過關卡9時,所用的時間為35s,小科被擋住兩次,小科從A到達終點B所用的時間為:t總=t935s39s,故CD錯誤。故選:A。考點七 勻速直線運動1.按運動路徑分類按運動路徑分類,物體的機械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2.勻速直線運動(1)定義:物體沿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是一種理想狀態。在日常生活中,嚴格意義上的勻速直線運動是不存在的。為了簡化問題,便于研究,我們將某些運動,如在平直公路上以某一速度運動的汽車,在平直軌道上以某一速度行駛的列車等,都可以看成是勻速直線運動。(2)勻速直線運動特點①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其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變;②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或者說通過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時間相等;③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通過的路程與其時間成正比。(3)勻速直線運動的圖像①速度-時間圖像(v-t圖像):表示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運動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如圖甲所示,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變,圖像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圖中速度大小是4m/s。②路程時間圖像(s-t圖像):表示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圖像是一條直線,圖像傾斜程度反映了速度大小,越傾斜速度越大。如圖乙所示,乙和丙兩物體同時從同地出發,乙的速度大于丙的速度。考點八 變速直線運動與平均速度1.變速直線運動(1)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做直線運動時,其速度大小在發生變化,這種直線運動叫變速直線運動。例如,飛機起飛時速度越來越大,火車進站時速度越來越小等。(2)變速直線運動的圖像: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其s-t圖像不再是一條直線;其v-t圖像根據物體運動過程中速度變化情況,圖像形狀各異。如圖所示。2.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為了粗略描述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或某一段路程上)運動快慢,我們引入了“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等于物體運動的路程除以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2)平均速度的公式:。式中,“s”是通過的路程,“t”是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v”是這段時間內(或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3)由于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是不斷變化的,所以通過不同的路程(或在不同時間內)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一般不相同。李軍的家距學校900m遠,某天他上學時,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的路程,為了不遲到,他改以1.5m/s的速度小跑完后面的路程,他上學時路上的平均速度是( )A.1.2m/s B.1.25m/s C.2m/s D.2.5m/s【解答】解:設總路程為s,前半段與后半段的路程s1=s2,由v可得,小明前半段路程的運動時間t1,小明后半段路程的運動時間t2,小明運動的總時間t=t1+t2,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v1.2m/s。故選:A。我國著名短跑運動員蘇炳添在某次百米賽跑中測得第5秒的速度為9.5m/s,第10秒到達終點的速度為10.2m/s,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前5秒內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4.75m/sB.在后5秒內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5.1m/sC.在本次百米賽跑中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10.0m/sD.在本次百米賽跑中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9.85m/s【解答】解:AB、根據v,平均速度的計算應為路程和對應時間的比值,前5秒和后5秒的路程未知,則無法計算平均速度,故AB錯誤;CD、百米賽跑中的總路程為s=100m,總時間為t=10s,則平均速度為:v10m/s,故C正確,D錯誤。故選:C。考點九 測量平均速度【實驗原理】。根據公式,用刻度尺測出物體運動的路程s,用停表測出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t,就可以算出物體在這段時間內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器材】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車、金屬片、木塊。【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塊墊起,使它保持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端或中部固定金屬片。【實驗步驟】(1)使斜面保持較小的坡度,把小車放在斜面的頂端,金屬片垂直固定在斜面的底端,用刻度尺測出小車將要通過的路程s1。(2)用停表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所用時間t1,將小車通過的路程s1和所用時間t1填入表格中。(3)將金屬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測出小車到金屬片的距離s2和所用時間t2,將數據填入表格對應的位置。(4)利用公式,分別計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即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為;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實驗結論】小車而在斜面上做變速直線運動,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車平均速度大小不同。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斜面底端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大。★特別提醒1.斜面的長度要足夠長、坡度要小(注意:坡度也不能過小,否則測出的平均速度大小會過于接近),且測量過程中不能改變斜面的坡度;2.要測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測量其對應的路程及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某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將小車從帶刻度斜面的A點靜止釋放,并同時按下秒表開始計時,圖中圓圈內顯示了小車位于A、B、C三點的時刻(數字分別表示“時:分:秒”)。(1)小車下滑過程中在做 運動。(選填“加速”、“勻速”或“減速”)(2)小車從A點到C點的平均速度是 分米/秒。(3)為減小實驗中時間測量的誤差,可采取的措施 。【解答】解:(1)小車下滑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快,做加速運動;(2)小車從A點到C點的平均速度 ;(3)為減小實驗中時間測量的誤差,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慢一點,所用時間長一點,這樣便于測量時間,可采取的措施是可以減小斜面的坡度。故答案為:(1)加速;(2)3;(3)減小斜面的坡度。小寧想研究氣泡運動的規律,氣泡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做出猜想】猜想一:跟氣泡的長度有關;猜想二:跟玻璃管與水平面間的傾角大小有關。【實驗過程】在細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個氣泡,讓玻璃管與水平面間保持不同的傾角,觀察氣泡的運動情況,如圖所示。為了便于研究,她在玻璃管上做出記號A、B,測出氣泡經過AB段所需時間。【實驗數據】氣泡長度約2cm實驗序號 傾角/° 氣泡經過AB段的時間/s1 15 22.52 30 14.93 45 12.24 60 13.85 90 19.9(1)實驗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還需要的測量儀器為 。(2)分析表中數據,可得出氣泡的運動快慢隨傾角大小的變化規律為: 。(3)老師建議小寧每一個傾角都做3次實驗,測出氣泡3次經過AB段的時間,再取其平均值,這樣做的目的是 。【解答】解:(1)實驗需測量氣泡的運動時間,故要用到秒表,所以實驗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還需要的測量器材為秒表;(2)根據表格中數據可以看出,氣泡長度相同時,當傾角變大,氣泡在上升過程中,時間先變短再變長,根據v知速度先變大后變小,當夾角為45度時,氣泡運動的速度最大;(3)本實驗應該重復進行測量,取幾次的平均值,目的是為了減小誤差。故答案為:(1)秒表;(2)當氣泡長度相同時,傾角越大,氣泡運動速度先變大后變小;(3)減少實驗誤差。題型一 參照物 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2024 浙江模擬)如果沒有參照物,則不能對物體的運動狀態進行正確描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只能選擇靜止的物體作為參照物B.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描述同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得出不同結論C.地球同步衛星圍繞地球飛行時,以地面為參照物,衛星是運動的D.人在上升電梯中,以地面為參照物,人是靜止的【解答】解:A、參照物可以是靜止的,也可以是運動的,故A錯誤;B、運動和靜止具有相對性,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描述同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得出不同結論,故B正確;C、地球同步衛星圍繞地球飛行時,以地面為參照物,衛星是靜止的,故C錯誤;D、人在上升電梯中,人和地面的距離發生了變化,以地面為參照物,人是運動的,故D錯誤。故選:B。(2023 桐廬縣二模)如圖,車站內并排停著甲、乙兩列動車,小金同學登上甲車,當他坐定后看窗外,突然感到自己坐的甲車開動了,后來他發現自己坐的車沒動,而是乙車開走了。前后兩次判斷甲車的運動狀態中,小金選擇的參照物分別是( )A.甲車 地面 B.乙車 地面C.甲車 甲車 D.乙車 乙車【解答】解:行駛的乙車與自己乘坐的甲車的位置不斷發生變化,坐在靜止的甲車中的人覺得自己坐的火車前進了,所選的參照物是乙車,后來他發現自己坐的車沒動,所選的參照物是地面,故ACD錯誤,B正確。故選:B。題型二 速度公式及其應用(2023 溫州模擬)如圖所示,兩個相同的光滑弧形槽,一個為A1B1C1凸形,一個為A2B2C2凹形,兩個相同小球分別進入兩弧形槽的速度都為v,運動到槽的末端速度也都為v,小球通過凸形槽的時間為t1,通過凹形槽的時間為t2,則t1、t2的關系為t1 t2(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解答】解:(1)在凸形光滑弧形槽中運動的小球,從以速度v進入弧形槽到運動到最高點的過程中,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運動速度減小,小于初速度;在從最高點運動到槽末端的過程中,小球的重力勢能再轉化為動能,到達槽末端時,速度又增大為到初速度v;(2)在凹形光滑弧形槽中運動的小球,從以速度v進入軌道到運動到最低點的過程中,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速度變大,大于初速度;在從最低點運動到弧形槽末端的過程中,小球的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速度變小,到達槽末端時,速度減小為到等于初速度v;(3)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凸形光滑軌道中運動的小球,平均速度v凸小;在凹形光滑弧形槽中運動的小球,平均速度v凹大;即v凸<v凹,由因為兩小球的路程s相等,由公式v知:在凸形軌道的小球運動時間t1大,在凹形軌道中的小球運動時間小t2,即:t1>t2。故答案為:大于。(2024 慈溪市一模)如圖為甲、乙兩位同學在某景區河流內漂流時的位置——時間圖像。據圖分析。(1)甲同學在出發 分鐘后和乙同學位于同一個地方。(2)該源流河段距起點 m處水流開始比較湍急。【解答】解:(1)由圖象可以看出兩同學在10min時圖像相交,通過的路程相等,且在此時相遇;(2)該源流河段距起點150m處,圖像的斜率變大,漂流的速度變大,說明水流開始比較湍急。故答案為:(1)10;(2)150。題型三 平均速度的計算與測量如圖記錄了甲、乙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時,在某段時間內的運動過程,關于甲、乙兩車的運動情況,說法正確的是( )A.前300米內甲車運動的時間大于乙車運動的時間B.甲車運動的速度為20米每秒C.乙車在做勻速直線運動D.甲、乙兩車在20秒內的平均速度相同【解答】解:A、由圖可知,甲車到達300m處所用的時間為15s,乙車到達300m處所用的時間也等于15s,所以甲、乙兩車前300m內所用時間相等,故A錯誤;B、由圖可知,甲車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說明甲車做勻速直線運動,甲車通過400m所用的時間為20s,所以甲車的速度:v20m/s,故B正確;C、由圖可知,乙車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在變大,說明乙車在做變速運動,故C錯誤;D、甲在20s內通過的路程s甲=400m,乙在20s內通過的路程s乙=450m,即甲、乙兩車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則根據v可知,甲、乙兩車的平均速度不相同,故D錯誤。故選:B。在研究“氣泡運動規律”時,小科在細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個小氣泡,將玻璃管翻轉后,觀察氣泡的運動情況,如圖所示。氣泡的運動快慢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他做出了如下猜想:猜想一:跟氣泡的大小有關;猜想二:跟玻璃管與水平面的傾角有關。為了便于研究,他在玻璃管上做上記號A、B,測出氣泡經過AB段的時間。實驗數據記錄如表。氣泡長度約為2cm實驗序號 傾角 氣泡經過AB段的時間/秒1 15° 22.52 30° 14.93 45° 12.24 60° 13.85 90° 19.9(1)實驗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還需要的測量器材為 ,AB段的路程為 cm。(2)分析表中的數據,可以發現氣泡運動的快慢隨傾角的變化關系: 。(3)若用上述器材探究氣泡的運動快慢與氣泡大小的關系,則需要控制 相同。【解答】解:(1)需要改變試管的傾角大小,除刻度尺、量角器外,還需要的測量時間的秒表,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氣泡通過AB段的路程為100.0cm﹣20.0cm=80.0cm;(2)根據表格中數據可以看出,氣泡大小相同時,當傾角變大,氣泡在上升過程中,時間先變小后變大,說明速度先變大后變小,當夾角為45度時,氣泡運動的速度最大;(3)若用上述器材探究氣泡的運動快慢與氣泡大小的關系,則需要控制相同的是玻璃管與水平面的傾角。故答案為:(1)秒表;80.0;(2)氣泡大小相同時,當傾角變大,運動速度先變大后變小;(3)玻璃管與水平面的傾角。題型四 運動的圖像(2024秋 余姚市期中)甲、乙兩物體從同一地點同時向相同方向做直線運動,其s﹣t圖象如圖所示,由圖象可知( )A.兩物體在0~10s內都做勻速運動,且v甲<v乙B.兩物體在15~20s內都做勻速運動,且v甲<v乙C.兩物體在15s末相遇,且0~15s內通過的路程相等D.兩物體在20s末相遇,且0~20s內通過的路程相等【解答】解:A、由圖象看出兩物體在0~10s內的圖象是一條斜線,表示物體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且在此時間內甲物體通過的路程大于乙物體通過的路程,所以v甲>v乙.此選項錯誤;B、甲物體在15~20s內的圖象是一條和時間軸平行的直線,所以甲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此選項錯誤;C、由圖象看出兩物體在15s末相遇,且0~15s內通過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此選項正確;D、由圖象看出兩物體在15s末相遇,不是在20s末相遇,0~20s內通過乙通過的路程大于甲。此選項錯誤。故選:C。(2024秋 寧波期中)甲、乙兩同學從同一地點,同時向相同方向做直線運動,他們通過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由圖像可知下列選項錯誤的是( )A.0﹣10s內,甲同學比乙同學運動得快B.兩同學在距離出發點100m處相遇C.10﹣20s內,乙同學靜止不動D.0﹣10s內,乙同學的速度為10m/s【解答】解:A、由圖像看出在0~10s內乙通過的路程為100m,甲通過的路程小于100m,根據v可知,0﹣10s內,甲同學比乙同學運動得慢,故A錯誤;B、由圖像看出兩同學在15s末相遇,且15s內通過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故B正確;C、由圖可知,在10~20s內,乙同學的運動圖像是一條時間軸平行的線段,表示乙同學處于靜止狀態,故C正確;D、由圖可知,在0~10s內,乙同學運動的路程s=100m,則乙同學的速度為v10m/s,故D正確。故選:A。(2024春 鎮海區校級期末)A、B是一條平直公路邊上的兩塊路牌,一只小鳥和一輛小車同時分別由A、B兩路牌相向運動,小鳥飛到小車正上方立即以同樣大小的速度折返飛回A并停留在路牌處:再過一段時間,小車也行駛到A,它們的位置與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圖中t2=2t1,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小鳥與汽車所用總時間之比為1:2B.小鳥與汽車通過的總路程之比是3:1C.小鳥回到A時,汽車到達AB中點D.從出發到相遇這段時間內,小鳥與汽車通過的路程之比為3:1【解答】解:A.根據題意和圖示可知,小鳥所用總時間為t1,汽車所用總時間為t2,且t2=2t1,所以,小鳥與汽車所用總時間之比為t1:t2=1:2,故A正確;D.設AB之間的距離為L,小鳥的速度是v1,汽車的速度是v2,由于小鳥飛到小車正上方立即以同樣大小的速度折返飛回A,則小鳥從出發到與汽車相遇的時間與小鳥返回的時間相同,故它們相向運動的時間為t1,則由v可得,在小鳥和汽車相向運動的過程中有v1t1+v2t1=L,即(v1+v2)t1=L﹣﹣﹣﹣﹣﹣﹣﹣﹣﹣﹣﹣﹣①對于汽車來說有v2t2=L﹣﹣﹣﹣﹣﹣﹣﹣﹣﹣﹣﹣﹣②聯立以上兩式可得v1=3v2,即小鳥的速度是汽車速度的3倍,由s=vt可知,小鳥從出發到與汽車相遇的路程之比為3:1,故D正確;C.因為t2=2t1,所以小鳥回到出發點A時,汽車通過的路程為s2′=v2t1=v2t2L,即小鳥回到A時汽車到達AB中點,故C正確;B.汽車通過的總路程為s2=v2t2=L,小鳥飛行的總路程為s1=v1t1=3v2t2s2L,所以,小鳥與汽車通過的總路程之比是3:2,故B錯誤。故選:B。基礎鞏固(2024春 濱江區期末)神舟十七號于2021年10月26日發射,在火箭加速上升階段,航天員湯洪波、唐勝杰、江新林感覺自己是靜止不動的,他們選擇的參照物是( )A.地面上的指揮人員 B.火箭發射塔C.火箭 D.地球【解答】解:航天員湯洪波、唐勝杰、江新林他們相對于地面上的指揮人員、火箭發射塔和地球的位置在發生變化,是運動的,相對于火箭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是靜止的,因此他們選擇的參照物是火箭,故ABD錯誤,C正確。故選:C。(2024春 平湖市期末)雌蜻蜓在水面上飛行時,分多次將卵“點”在水中,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蜻蜓點水”。如圖所示,蜻蜓點水時,引起水面振動,就會形成以點水處為中心的圓形波紋(水波),并沿水面向四周勻速傳播。蜻蜓飛行時,翅膀扇動的頻率范圍是10Hz~40Hz,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一定不能聽到蜻蜓飛行的聲音B.蜻蜓飛行的方向沿y軸負方向C.蜻蜓飛行的速度大于水波的傳播速度D.若測得蜻蜓由第二次點水到第三次點水歷時1s,則蜻蜓飛行的平均速度為4m/s【解答】解:A、蜻蜓飛行的頻率在10~40Hz范圍內,而人耳可以聽到的最低頻率為20Hz,因此有可能被人聽到,故A選項錯誤。B、根據圖像,三個水波出現的時間應該是大圓最早、中圓其次、小圓最后,即蜻蜓三次點水位置是三個水波的圓心,坐標依次為(0,10)、(0,3)、(0,1),因此蜻蜓飛行方向是向y軸負方向,故B選項正確。C、三個水波的半徑依次為:10m、3m、1m,即在蜻蜓點水的整個過程所經歷的時間,水波向外擴張了9m;而蜻蜓從(0,10)到(0,1)也是飛行了9m,故兩者速度相同,C選項錯誤。D、蜻蜓第二次點水和第三次點水坐標分別為(0,3)、(0,1),故飛行距離為2m,飛行速度為:。故D選項錯誤。故選:B。(2024 寧波模擬)甲、乙兩輛汽車沿平直公路從某地同時駛向同一目標,甲車在前一半時間里以速度v1做勻速直線運動,后一半時間里以速度v2做勻速直線運動(v1≠v2);乙車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勻速直線運動,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2做勻速直線運動(v1≠v2).則( )A.甲車先到達 B.乙車先到達C.甲、乙同時到達 D.不能確定【解答】解:將A、B兩地間的距離看成1,設甲從A地出發到達B地所用的時間為t1,乙從A地出發到達B地所用的時間為t2,則甲從A地出發到達B地所用的時間t1,乙從A地出發到達B地所用的時間t2,因 t1﹣t20,即t1<t2所以甲車先到達。故選:A。(2024 寧波自主招生)從側面拍攝一輛以36千米/小時運動著的汽車,如果底片上汽車的像移動的尺寸不大于0.1毫米,底片上的像才不至于模糊,已知汽車車身長3米,在底片上汽車長為1.5厘米,那么曝光時間最多為( )A.秒 B.秒 C.秒 D.秒【解答】解:汽車速度v=36km/h=10m/s,物體長度與成像間的比例為:200,則0.1mm所對應的距離s=200×0.1mm=2×10﹣2m,則曝光時間t2×10﹣3ss,由以上選項可知,曝光時間不得超過s。故選:B。(2024春 平湖市期中)下列各種運動中,速度最大的是( )A.奔跑著的獵豹的速度可達40m/sB.在水中游動的旗魚的速度可達108km/hC.飛行的褐海燕1分鐘能前進5kmD.百米賽跑某一著名運動員的成績是9.96s【解答】解:獵豹的速度可達40m/s。旗魚的速度:108km/h=30m/s。飛行海燕的速度:v83.3m/s。百米運動員的速度:v'10m/s。所以速度最大的是飛行的海燕。故選:C。(2024春 鎮海區校級期末)某同學觀察蜻蜓在靜的水面直線飛行時,獲得了一張蜻蜓點水的俯視圖片如圖所示,圖片反映了蜻蜓連續三次點水后某瞬間水面波紋的分布情況(每次點水只形成一個波紋),三個波紋剛好在O點內切。蜻蜓每次點水所用的時間忽略不計,請據圖片解答下列問題:①從圖片上看,蜻蜓的運動方向是沿x軸 。(填“向右”或“向左”)②蜻蜓飛行的速度 水波的傳播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解答】解:①因為蜻蜓連續三次點水后,形成三個波紋剛好在O點內切,所以蜻蜓向左飛行;②因為蜻蜓點水后的三個波紋剛好在O點內切,蜻蜓第二次點水的位置剛好是第一次水波運動到的位置,所以水波的速度和蜻蜓飛行的速度相同。故答案為:①向左;②等于。(2024春 越城區期末)殲20是由我國自主飛機設計和制造的中國第五代隱身重型殲擊機,其部分技術參數如表所示:空載質量 最大飛行速度 作戰半徑 最大飛行高度17噸 2.8馬赫 2200千米 18500米其中,最大飛行速度2.8馬赫,表示殲20的最大飛行速度是空氣中聲速的2.8倍。(1)若空氣中聲速取340m/s,求殲20以2馬赫的速度飛行5min運動的路程。(2)“作戰半徑”是指戰機攜帶正常作戰載荷,在不進行空中加油,自機場起飛,沿指定航線飛行,執行完任務后,返回原機場所能達到的最遠距離。殲20以2馬赫的速度完成一次目標恰好在作戰半徑處的任務,請問需要多長時間(近似到小數點后面一位)?【解答】解:(1)殲20飛行的速度:v=2×340m/s=680m/s,由v可得,飛行5min運動的路程:s=vt=680m×5×60s=2.04×105m;(2)“殲20”一個作戰半徑的飛行路程s′=2×2200km=4400km,由v可得飛行一個作戰半徑的來回需要的時間:t′6470.6s≈1.8h。答:(1)殲20以2馬赫的速度飛行5min運動的路程為2.04×105m;(2)需要1.8h的時間。(2024春 鎮海區校級期末)一輛客車在高速公路上經過某直線路段時,司機駕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司機發現其正要通過正前方高山懸崖下的隧道,于是鳴笛,經t1=6秒后聽到回聲,聽到回聲后又行駛t2=16秒,司機第二次鳴笛,又經t3=2秒后聽到回聲,請根據以上數據計算:(已知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米/秒)(1)客車勻速行駛的速度并判斷客車是否超速行駛。(已知此高速路段最高限速為120千米/小時)(2)客車第一次鳴笛時與懸崖的距離。【解答】解:(1)設客車第一次鳴笛時與懸崖的距離為L,客車勻速行駛的速度為v。根據題意可知,第一次鳴笛時客車到懸崖距離的2倍等于聲音傳播距離與客車行駛距離之和,即:vt1+v聲t1=2L①聽到回聲后客車繼續行駛t2=16秒,司機第二次鳴笛,此時客車距離懸崖的距離為:L﹣vt1﹣vt2,根據題意可知,第二次鳴笛時客車到懸崖距離的2倍等于聲音傳播距離與客車行駛距離之和,即:vt3+v聲t3=2×(L﹣vt1﹣vt2)②①式﹣②式則有:vv聲340m/s=34m/s=34×3.6km/h=122.4km/h;因為122.4km/h>120km/h。所以客車是超速行駛;(2)客車第一次鳴笛時與懸崖的距離為:L1122m。答:(1)客車是超速行駛;(2)客車第一次鳴笛時與懸崖的距離為1122m。能力提升(2024春 柯橋區期末)某校組織初一學生去柯橋“會稽山研學國際營地”研學,司機根據車載導航把孩子們快速安全地送到了目的地。大家知道嗎?使用車載導航時,導航儀報出的車速和汽車儀表盤上顯示的車速往往不一樣。這是由于車載導航和汽車本身對于車速的計算方式不一樣所致。汽車本身是通過一定時間輪胎轉過的圈數來計算車速的,而車載導航是根據兩次接受到衛星信號的時間差和汽車經過的直線距離來計算車速的。(1)根據車載導航顯示,最后司機選擇了用時最少的“高速多”線路(全程40km),假設汽車全程做勻速直線運動,司機的行駛速度是多少m/s?(請寫出計算過程)(2)根據國家規定,汽車儀表盤指示車速和實際車速之間應滿足:指示車速>實際車速,且滿足指示車速<1.1×實際車速+4km/h;若汽車的指示車速為70km/h,則汽車實際車速不小于 km/h。(3)若汽車實際行駛的路線不是直線,則汽車實際行駛速度要 車載導航計算速度。(選填“>”或“<”)【解答】解:(1)汽車的行駛速度是v19m/s;(2)根據題意可知,70km/h<1.1×v實+4km/h,解得:v實>60km/h;(3)如果路線是曲線,則實際路程肯定大于導航上顯示的路程,根據v可知,在時間相同的條件下,汽車實際行駛的速度大于車載導航計算的速度。答:(1)汽車的平均速度為19m/s;(2)60;(3)>。(2024春 溫州期末)溫州龍舟(圖甲)是傳統歲時習俗,觀察發現龍舟的船身總是做得很窄。為探究其原因,小明利用圖乙裝置進行實驗:在足夠長的水槽中裝滿水,放入質量和長度相同、寬度不同的A、B兩艘小船,小船一端通過細線與質量相同的重物相連。實驗時,將兩艘小船拉至水槽一端,同時松開小船,用頻閃照相機記錄小船的運動過程,處理數據繪制成丙圖。(1)若以A船為參照物,第5秒時,B船的運動狀態為 。(2)分析圖丙可知,B船受平衡力的時間段為 秒。(3)求第2秒到第5秒,A船運動的距離。(4)小明分析實驗結果,認為龍舟的船身做得很窄是為了減少龍舟運動過程中所受的阻力。他的依據是 。【解答】解:(1)由圖丙的速度—時間圖像可知,第五秒時速度大小不變了,因此B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2)由(1)及圖丙,5﹣6秒B做勻速直線運動,受力平衡,因此時間為1秒;(3)由圖丙,第2秒到第5秒,A船運動的時間t=3s,速度為v=0.3m/s。則路程s=vt=0.3m/s×3s=0.9m;(4)由實驗結論,船身越窄,速度提升的越快,因此受到的阻力越小。故答案為:(1)勻速直線運動;(2)1;(3)0.9m;(4)船身越窄,速度提升的越快。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4講 機械運動(學案)(學生版).docx 第14講 機械運動(學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