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章 變量之間的關系4 用圖象表示變量之間的關系第2課時 折線型圖象※教學目標※1.理解分段圖象的意義,掌握分段圖象各個部分的含義。2.復習鞏固運用圖象表示變量間關系的方法,能夠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重難點)※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情境導入]我們已經學習的,表示變量之間關系的方法有__列表法________、__關系式法______、___圖象法_____。1.表格法 下表所列為一商店薄利多銷的情況,某種商品的原價為450元/件,隨著降價的幅度變化,日銷量(單位:件)的變化情況如下。降價/(元/件) 5 10 15 20 25 30 35日銷量/件 718 787 845 895 937 973 1000這個表反映了 兩 個變量之間的關系, 每件商品的降價 是自變量, 日銷量 是因變量。2.關系式法 某出租車每小時耗油 5 L,若設t小時耗油 q L,則自變量是 時間 ,因變量是_耗油量___,q 與 t 的關系式是 q=5t 。3.圖象法(曲線型圖象) 下圖呈現(xiàn)了某港口某日從 0:00到 6:00水深的情況。觀察圖象,回答下列問題:(1)什么時間港口的水最深?深度約為多少?3:00。約是7米。A點表示什么?4:00水深約為6.4米。(3)描述這個港口這一天從 0:00到 6:00的水深變化的情況。0:00至3:00水深在上升,3:00至6:00水深在下降。二、新知探究知識點:從折線型圖象中獲取變量間的信息[提出問題]汽車在行駛的過程中,速度往往是變化的。下圖表示一輛汽車某次行程中的速度情況。(1)汽車從出發(fā)到最后停止共經過了多長時間?它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解:24min。90km/h。(2)汽車在哪些時間段保持勻速行駛?速度分別是多少?解:2min至6min,18min至22min。30km/h。90km/h。(3)出發(fā)后8min到10min之間可能發(fā)生了什么情況?解:遇到紅燈(答案不唯一)。(4)用自己的語言大致描述這輛汽車的行駛情況。解:先用2min加速行駛至30km/h,然后勻速行駛4min,再用2min減速行駛至0km/h,然后停車等候2min,再用8min加速行駛至90km/h,然后勻速行駛4min,最后用2min減速行駛至0km/h。[歸納總結]在一個變化過程中,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隨著自變量的變化,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的關系也會發(fā)生變化,反映在圖象上就是分段圖象。根據(jù)圖象讀取信息時要注意:(1)橫軸和縱軸的意義;(2)對于某個具體點,可向橫、縱軸作垂線,從而求得具體的值;(3)在實際問題中,要注意圖象與橫、縱軸的交點代表的實際意義。[針對練習]小明放學回家,他從學校出發(fā),先勻速步行至輕軌車站,等了一會兒,小明搭輕軌回到家,下面能反映在此過程中小明到家的距離y與時間x之間的關系的大致圖象是( D )三、課堂小結在圖象中,上升線------表示因變量隨自變量的增大而增大;水平線-----表示因變量隨自變量的增大而不變;下降線------表示因變量隨自變量的增大而減小。以上三點是打開“解決圖象類問題”的一把萬能鑰匙。四、課堂訓練1.艷艷與君君約定去爬縉云山,開始兩人一起坐纜車至中轉點,休息片刻后步行登山至縉云山山頂欣賞美景。設所用的時間為x,離山腳的高度為y,下列能反映整個上山頂?shù)倪^程中離山腳的高度y的變化情況的是( B )A. B. C. D.2.小麗從家里出發(fā)去超市購物,購物完后從超市返回家中。小麗離家的距離y(米)和所經過的時間x(分)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D )A.小麗家到超市的距離是1000米B.小麗在超市購物用時20分鐘C.當x=35時,小麗離家的距離是600米D.小麗購物完從超市回到家用時7.5分鐘3.如圖,四幅圖象分別表示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請按圖象的順序,將下面的四種情境與之對應排序。a.運動員推出去的鉛球(鉛球的高度與時間的關系);b.一輛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勻速運動(汽車行駛路程與時間的關系);c.一個彈簧由不掛重物到所掛重物的質量逐漸增加(彈簧的長度與所掛重物的質量的關系);d.小明從A地到B地后,停留了一段時間,然后按原來的速度原路返回(小明離A地的距離與時間的關系)。正確的順序是( D )A.abcd B.abdc C.acbd D.acdb4.如圖1,在長方形ABCD中,動點E從點B出發(fā),沿B→A→D→C方向運動至點C處停止,設點E運動的路程為x,△BCE的面積為y,y與x之間的關系圖象如圖2所示,長方形ABCD的面積為 12 。5.在某次大型活動中用無人機進行航拍,在操控無人機時需要根據(jù)現(xiàn)場狀況調節(jié)高度,已知無人機在上升和下降過程中速度相同。設無人機的飛行高度h(米)與操控無人機的時間t(分)之間的關系如圖中的實線所示,根據(jù)圖象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的自變量是 t ,因變量是 h ;(2)圖中a表示的數(shù)是 2 ;b表示的數(shù)是 15 ;(3)求第14分鐘時無人機的飛行高度是多少米。解:(3)第14分鐘時無人機的飛行高度是75﹣25×(14﹣12 )=25(米)。6.某車間的甲、乙兩名工人分別同時生產同種零件,他們生產的零件數(shù)量y(個)與生產時間(h)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1)根據(jù)圖象填空:①甲、乙中, 甲 先完成40個零件的生產任務;在生產過程中, 甲 因機器故障停止生產 2 h;②當t= 3或5.5 時,甲、乙生產的零件數(shù)量相等。(2)誰在哪一段時間內的生產速度最快?求該段時間內他每小時生產零件的數(shù)量。解:(2)甲在4~7時的生產速度最快,因為10,所以甲在4~7時的生產速度最快,他在這段時間內每小時生產零件10個。※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同學們學會了分析圖象,用圖象解釋現(xiàn)實生活中變化著的量的關系,并能將圖象中的信息有條理地用語言表達出來。 經歷了一般規(guī)律的探索過程,培養(yǎng)了抽象思維能力,體驗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興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