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相交線與平行線1 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第1課時 對頂角、余角和補角※教學目標※1.理解相交線、平行線、對頂角、補角和余角的概念,并能在圖形中辨認。(重點)2.掌握對頂角相等的性質及其推理過程。(難點)3.掌握對頂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補角相等,并能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情境導入]觀察下列圖片,說一說直線與直線有哪些位置關系?二、新知探究(一)相交線與平行線[提出問題]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有哪幾種?[歸納總結]若兩條直線只有一個公共點,我們稱這兩條直線為相交線。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作平行線。[針對練習]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D )A. 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是平行線B. 在同一平面內, 不相交的兩條射線叫作平行線C. 在同一平面內, 兩條直線不相交就重合D. 在同一平面內, 沒有公共點的兩條直線是平行線(二)對頂角及其性質[提出問題]請動手畫出兩條直線,直線AB與CD相交于點O。(1)∠1與∠3的位置有什么關系?解:∠1與∠3有公共頂點O,它們的兩邊互為反向延長線。(2)它們的大小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解:∠1=∠3。因為∠AOB和∠COD都是平角,所以∠2+∠3=180°,∠1+∠2=180°,所以∠3=180-∠2,∠1=180°-∠2,所以∠1=∠3。(3)圖中還有其他的角也構成這樣的關系嗎?解:∠2和∠4。[歸納總結]1.對頂角的概念:一個角的兩邊分別是另一個角的兩邊的反向延長線,且這兩個角有公共頂點,具有這種位置關系的兩個角叫作對頂角。2.對頂角的性質:對頂角相等。[針對練習]如圖,直線AE與CD相交于點O,OC 平分∠AOB。(1)請找出圖中∠3的對頂角;解:∠3的對頂角是∠2。(2)若∠3=25°,求∠1的度數。解:由對頂角相等,得∠2=∠3=25°。因為OC平分∠AOB,所以∠1=∠2=25°。注意:1.對頂角是成對出現的,不能單獨說一個角是對頂角。2.位置關系:有公共頂點,兩邊互為反向延長線。3.數量關系:對頂角相等。(三)余角和補角及其性質[歸納總結]1.余角:如果兩個角的和是90°,那么稱這兩個角互為余角。幾何語言——如圖1,若∠1+∠2=90°,則∠1是∠2的余角或∠1與∠2互為余角。2.補角:如果兩個角的和是180°,那么稱這兩個角互為補角。幾何語言——如圖2,若∠3+∠4=180°,則∠3是∠4的補角或∠3與∠4互為補角。注意:互余與互補是指兩個角之間的數量關系,與它們的位置無關。[典型例題]如圖 1,打臺球時,選擇適當的方向用白球擊打紅球,反彈后的紅球會直接入袋,此時∠1=∠2,將圖1簡化成圖2,ON與DC相交于點O,∠DON=∠CON=90°,∠1=∠2。圖1[交流討論]小組合作交流,解決下列問題:在圖2中,(1) 哪些角互為補角?哪些角互為余角?解:互為補角的有∠1和∠AOC,∠1和∠BOD,∠2和∠AOC,∠2和∠BOD;互為余角的有∠1和∠3,∠2和∠4,∠2和∠3,∠1和∠4。(2) ∠3 與∠4 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解:∠3=∠4。因為∠1=∠2,∠1+∠3=90°,∠2+∠4=90°,所以∠3=∠4。(3) ∠AOC 與∠BOD 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解:∠AOC=∠BOD。因為∠1=∠2,∠1+∠AOC=180°,∠2+∠BOD=180°,所以∠AOC=∠BOD。[歸納總結]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補角相等。三、課堂小結1.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有相交和平行兩種。2.對頂角的性質:對頂角相等。3.互余 互補兩角間的數量關系對應圖形性質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補角相等四、課堂訓練1.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 B )①對頂角相等;②相等的角是對頂角;③不是對頂角的兩個角就不相等;④不相等的角不是對頂角。A.1個 B.2個 C.3個 D.0個2. 如圖,已知直線AB與CD交于點O,∠EOD = 90°,回答下列問題:(1)∠AOE的余角是 ∠AOC,∠BOD ,補角是 ∠BOE ;(2) ∠AOC的余角是 ∠AOE ,補角是 ∠AOD,∠BOC ,對頂角是 ∠BOD 。3. 若一個角的補角等于它的余角的 4 倍,求這個角的度數。解:設這個角的度數為x°,由題意,得180-x=4(90-x),解得x=60,所以這個角的度數為60°。4. 要測量兩堵墻所成的角(即∠AOB)的度數,但人不能進入圍墻,如何測量?解:可沿兩墻作反向延長線,根據對頂角相等,測量∠AOB的角度,即可得到兩堵墻所成角的度數。※教學反思※這節課用學生身邊的事例呈現教學內容,增強了數學教學的現實性。舉生活中的例子,學生能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動手操作,從中滲透了猜想、驗證、歸納等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了解問題解決的過程和方法,在有意義的數學活動中,建構數學知識,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學會數學思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