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下南洋,波瀾壯闊的海洋移民東南亞:華人足跡與熱帶風情人教版七下 地理 8.2 東南亞(課時1)1、運用地圖,熟悉東南亞的地理位置、范圍及主要國家,理解其“十字路口”的地理意義。(區域認知)2、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分析氣候、地形等因素對東南亞熱帶農業發展的影響。(綜合思維)3、通過情境模擬和問題探究,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地理實踐力)4、理解人類活動(如華人移民、農業生產)與東南亞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人地協調觀)學習目標01 從故鄉到異鄉:華人的東南亞足跡?02“尋找東南亞:十字路口的明珠”03 “海上咽喉:馬六甲海峽”04 “火山與地震:自然的威力”05 “熱帶風情:氣候與農業”06 “稻田里的故事:水稻的生長”07 “從過去到未來:區域合作的紐帶”版權所有:四點鐘地理 請勿傳于網絡01 從故鄉到異鄉:華人的東南亞足跡?任務1:我國一位華人后代——林先生,想探訪祖先曾經生活的地方——東南亞。林先生的祖輩在明清時期從中國福建遷往東南亞謀生,如今東南亞各國生活著大量華人。提問:① 為什么東南亞生活著大量華人?② 東南亞位于哪里?如何描述它的地理位置?東南亞位于亞洲東南部而得名主要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組成中南半島A馬來半島BA中島半島B馬來半島02 尋找東南亞:十字路口的明珠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南半島馬來群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找出中南半島、馬來群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及馬六甲海峽。組成:中南半島馬來群島中南半島因位于中國以南而得名,與我國山水相連。南部狹長的是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在中南半島的東南方,有大小島嶼兩萬多個。我們習慣上叫它南洋群島。02 尋找東南亞:十字路口的明珠23°26′N0°100°E120°E02 尋找東南亞:十字路口的明珠① 半球位置:主要位于半球,跨南北兩個半球。③經緯度位置② 海陸位置大部分位于10°S-23.5°N,地處 緯度,絕大部分位于 帶地區。位于亞洲 部,東臨 洋、西臨 洋,東南與 洲隔海相望“十字路口”東東南太平印度大洋低熱版權所有:四點鐘地理 請勿傳于網絡中 國緬甸泰國印度西亞尼菲律賓東帝汶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東南亞共有11個國家,可分為:老撾越南補充: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02 尋找東南亞:十字路口的明珠版權所有:四點鐘地理 請勿傳于網絡中 國緬甸泰國印度西亞尼菲律賓東帝汶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東南亞共有11個國家,可分為:老撾越南02 尋找東南亞:十字路口的明珠(1)與中國陸上相鄰的國家有:越南、老撾、緬甸(2)唯一的內陸國家是:老撾(3)瀕臨中國南海的國家:越南、馬來西亞文萊、菲律賓03 海上咽喉:馬六甲海峽任務2:“林先生的船隊經過一個狹窄的海峽,這里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必經之路,商船往來頻繁,貿易繁榮。每年有超過10萬艘船只通過這里,運送著全球40%的貿易貨物。”。亞洲大洋洲太平洋印度洋馬六甲海峽①是歐洲、非洲與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②是連接南海(太平洋)與_____________的重要海上通道;③是西亞、非洲石油運輸到東亞的重要通道,被日本稱為“海上生命線”“十字路口的咽喉”印度洋版權所有:四點鐘地理 請勿傳于網絡石油豐富日本為什么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日本每年需要從非洲和中東地區進口的90%的石油和大量原料,且日本出口的商品也由此航線輸送,因此馬六甲海峽又被視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馬六甲海峽雖狹窄,但水深大,可通過萬噸巨輪,且海峽內風平浪靜利于航運,故成為當今世界最繁忙的海峽之一,一旦關閉會影響到全球近一半的海上運輸。03 海上咽喉:馬六甲海峽思考:東南亞火山、地震頻發的原因。位于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亞——火山之國03 海上咽喉:馬六甲海峽任務3:船隊在印度尼西亞停靠時,突然感受到地面震動,遠處一座火山正在噴發,濃煙滾滾。林先生了解到,印度尼西亞被稱為“火山王國”,全國有超過130座活火山。04 熱帶風情:氣候與農業任務4:林先生上岸后,發現這里的氣候與家鄉截然不同,終年炎熱多雨。沿途他看到了許多從未見過的植物,如橡膠樹、油棕、椰子樹等。蕉麻天然橡膠椰子樹油棕主要是熱帶季風氣候主要是熱帶雨林氣候中南半島馬來群島為什么這里適合種植熱帶經濟作物?東南亞都有哪些氣候類型?04 熱帶風情:氣候與農業全年高溫降水充沛大部分位于23.5°N~10°S之間熱帶以熱帶氣候為主共同點:濕熱適合種植:水稻 熱帶水果 熱帶經濟作物04 熱帶風情:氣候與農業版權所有:四點鐘地理 請勿傳于網絡咖喱飯東南亞的糧食作物:水稻,居民喜食米飯;重要稻米出口國05 稻田里的故事:水稻的生長任務5:林先生發現當地人許多美食原材料都與米飯有關,這里水稻種植非常普遍。他了解到,水稻喜歡高溫多雨的環境,生長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陽光。菠蘿飯香蕉葉飯糯米飯泰國、越南、緬甸小組合作:結合東南亞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東南亞種植水稻的條件。05 稻田里的故事:水稻的生長東南亞的地形東南亞的氣候東南亞的人口密度1.自然:①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② 全年高溫、降水豐沛有利于水稻的生長。2.人文:①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②耕地較少,水稻是單產高的糧食作物。②水稻種植歷史悠久。05 稻田里的故事:水稻的生長東南亞的糧食作物----東南亞水稻種植條件水稻是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的糧食作物③ 河流眾多,灌溉水源充足讀“東南亞國家主要農作物的分布”圖,說出東南亞主要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及分布。集中于河流沿岸和沿海平原05 稻田里的故事:水稻的生長油棕馬來西亞世界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油棕的果肉含油量約50%,油棕果榨取的油脂被稱為棕櫚油。棕櫚油可作為食用油,也可用于生產工業產品和制作生物燃料。棕櫚油肥皂棕櫚油橡膠泰國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國橡膠樹含有豐富的乳狀汁液,通過割膠可以從樹汁中得到天然橡膠,天然橡膠是重要的工業原料??捎糜谥谱鬏喬?、膠管、膠帶、電纜等。蕉麻菲律賓世界最大的蕉麻生產國蕉麻和香蕉看起來相似,蕉麻葉片和莖稈中提取的纖維被稱為蕉麻纖維。蕉麻纖維是強度很高的天然纖維,可用于紡織,制作繩索、漁網等。椰子印度尼西亞世界最大的椰子生產國菲律賓世界最大的椰子出口國水稻泰國、越南、緬甸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把下列物產與相應的國家用線連接起來A.印度尼西亞C.泰國D.馬來西亞B.菲律賓①世界最大的橡膠生產國②世界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③世界最大的椰子生產國④世界最大的椰子出口國⑤世界最大的蕉麻生產國⑥世界第大的稻米生產國05 稻田里的故事:水稻的生長馬棕泰橡菲麻椰,印尼椰子泰國米06 從過去到未來:區域合作的紐帶任務6:林先生回到國內,在碼頭看到一艘來自東南亞的貨輪停靠在珠三角港口旁,船上載滿了熱帶水果。東南亞大量向我國出口熱帶水果的優勢有哪些?(1)東南亞全年鮮果不斷,熱帶水果種類多、產量大,出口量大;(2)東南亞是距離我國最近的熱帶地區,運輸成本低;(3)東南亞與我國貨物貿易和文化交流歷史悠久,近年來更為密切。06 從過去到未來:區域合作的紐帶【活動】認識東南亞熱帶雨林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1.以新加坡為例,描述熱帶雨林氣候的特征。全年高溫多雨2.簡述熱帶雨林氣候區白天的天氣過程。日出到中午是晴天,午后天氣轉多云,到下午兩三點出現雷雨天氣,日落前天氣轉晴。(1)常年高溫,充足的熱量有利于作物常年生長,一年可收獲多次。但高溫也會誘發病蟲害(2)常年多雨,給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有利于作物正常生長。但降水過多,會導致洪澇災害3.說說熱帶雨林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活動】認識東南亞熱帶雨林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思與學】東南亞為什么生活著大量的華人?東南亞華人總數超過3000萬,是海外華人數量最多的地區。東南亞北部與我國山水相連,唐宋時期我國與東南亞就有頻繁的交流,明代已有大量華人在東南亞定居。19—20世紀,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特別是廣東、福建,有很多人漂洋過海前往東南亞謀生,俗稱“下南洋”。近些年,我國與東南亞各國的經濟、文化等交流漸趨廣泛,前往東南亞投資、務工、學習的人員也在增加。【思與學】:東南亞的華人新加坡的華人社區泰國總理他信家族兄妹(祖籍:廣東)新加坡總統李光耀父子(祖籍:廣東)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祖籍:福建)東南亞政壇的華裔領導人板書設計位置、氣候和農業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十字路口”的位置重要性: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組成: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馬六甲海峽火山、地震頻發印度尼西亞“火山王國”板塊交界地帶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熱帶經濟作物:馬棕泰橡菲麻椰,印尼椰子泰國米糧食作物稻米:泰國、越南、緬甸原因自然:地形、氣候、水源社會經濟:市場、勞動力和技術讀圖左東南亞部分區域圖和圖右蘇門答臘島傳統民居圖,完成下面小題。1.蘇門答臘島連同周圍的島嶼構成( )A.半島 B.群島 C.大洲 D.海灣2.蘇門答臘島村鎮的分布特點是( )A.全島均勻分布 B.多分布在南部山區C.沿海、沿河分布 D.多分布在沼澤地3.蘇門答臘島傳統民居的建筑結構是為了適應當地( )A.高溫多雨的氣候 B.干旱少雨的氣候C.寒冷干燥的氣候 D.酷寒多暴雪的氣候BCA圖1是中南半島山河分布圖,圖2是泰國首都曼谷氣候統計圖,圖3是泰國農作物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4.據圖1分析,中南半島山河分布特點可概括為( )A.南高北低,橫向分布 B.北高南低,縱向分布C.東高西低,橫向分布 D.西高東低,縱向分布B5.泰國熱帶經濟作物廣泛分布,最主要的原因是該地區(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C.氣候濕熱 D.土壤肥沃6.圖中B地區與A地區相比,河流( )A.水量更小 B.流速更慢C.水面更窄 D.落差更大CB期待下次旅途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