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季)第24課 “蛟龍”探海【教學目標要求】1.瀏覽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句。2.了解“蛟龍”探海的來龍去脈,拓展對課文內容的理解。3.理解“蛟龍”探海的科學價值,學習海試團隊探索精神。【教學重點難點】1.瀏覽課文,篩選信息,概括課文內容,了解取得的成就。2.揣摩重點語句的表現力,體會作者對探索者的贊美之情。【教學過程方法】教學過程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基礎過關】 1.我的資料 本文作者許晨,1955年生,山東德州人,作家,獲得第五屆冰心散文獎、第七屆魯迅文學獎。主要作品有《居者有其屋》《真情大援川》《巍巍泰山》等。2014年6月至8月,許晨受國家海洋局、中國大洋協會之邀,隨同我國深海潛水器“蛟龍號”前往太平洋科學考察。他走進一線,體驗生活,經受住了種種考驗,積累了豐厚的素材,創作了反映我國載人潛水器研發海試及其重大意義的長篇報告文學《第四極——中國“蛟龍”挑戰深?!贰?2.我的檢測 (1)給下列加點的字詞注音。 蛟龍(jiāo) 驀然(mò) 憧憬(chōng jǐng) 矗立(chù) 浩瀚(hàn) 蹣跚(pán shān) (2)解釋下列成語。 繪聲繪色:形容敘述或描寫生動逼真。 淋漓盡致:形容文章或說話表達得非常充分、透徹,或非常痛快。 波瀾起伏: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時的樣子;事物的發展變化起伏不定。 劈波斬浪:形容船只沖過波浪前進;比喻排除前進中的困難和障礙。 (3)填空。 本文是一篇關于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報告文學(體裁)?!膀札執枴钡纳顫摮晒酥局覈谏詈<夹g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對于我國海洋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3.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釋疑解惑】 一、瀏覽課文,整體把握 第一部分(第1段) 介紹人類對海洋的永恒向往和無盡探索。 第二部分(2—20段) 記述“蛟龍”探海以及海空連線的過程。 第三部分(第21段) 抒寫對我國一天內誕生兩項奇跡的自豪之情。 二、研讀文段,探究問題 1.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列舉古今中外神奇而美麗的神話傳說,寫人類對海洋的永恒向往和無盡探索,為后文寫“蛟龍”探海營造出富有詩意和歷史感的背景。 2.第4、6、7段:文中反復介紹馬里亞納海溝有什么作用?這次下潛至7000米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①側面表現了“蛟龍”探海難度之高、意義之大。②標志著我國具備了到達全球99%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標志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集成技術的成熟。 3.第8段:海試地點距出發港口萬里之遙,為什么是“親近”的? 明確:因為海試團隊渴望快點到達那片海域,去沖擊下潛7000米的目標,雖然空間距離遙遠,但在情感上是親近的。 4.第14段:作者是怎樣表現“緊張有序”的? 明確:作者抓住試驗母船上現場指揮部的情況,從視覺和聽覺上來說明水下任務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5.第16~20段:海空連線說明了什么? 明確:展現了我國科技事業的偉大成就。 三、品味語句 1.品析第5段倒數第二句中的詞語“懷抱”。 明確:準確生動地表達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貴重,流露出作者對“蛟龍號”的喜愛之情。 3.品析第5段中的比喻句。 明確:第二句將大海比作孩子,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大海上的瞬息萬變;第三句將科考船比作定海神針,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科考船停泊的穩定;第四句將“蛟龍號”潛水器比作小鯨魚,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潛水器的外形特點。 3.品析末段中的獨詞句“好啊”。 明確:簡要地表達了作者對“神舟”上天、“蛟龍”入海的贊美和自豪。 【檢測反饋,學以致用】 1.第2段的疑問句有什么作用? 答:引起讀者的注意,引出下文關于深海探測的話題。 2.指出第9段“蛟龍”一詞的雙重含義。 答:既指“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又指“蛟龍號”海試團隊。 3.第12段使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答:語言描寫,表現了他們接到任務的欣喜和做好準備的自信。 4.這次載人深潛的意義是什么? 答:(見第15段末句) 【拓展延伸,博聞強技】 ☆☆☆結合全文,談談你對我國深海探測事業發展的展望。 【總結提煉,知識升華】 1.學生總結 提示:歸納生字新詞、內容結構、人物形象、寫作特點。 2.教師補充 要務:補充學生遺漏的知識點,并強調本課的學習重點。 【課后訓練,鞏固提高】 完成語文練習冊本課作業(弱差生不做課外閱讀題)。 【課后反思,自悟自勵】 查閱書網, 積累知識。 借助資料,快速完成。 梳理信息,概括段意。 分工合作,討論交流, 教師點撥。 獨立完成, 教師巡查, 小組評改。 師生互動,鞏固所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