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季)第20課 井岡翠竹【教學目標要求】1.朗讀課文,掌握主要內容,體會重點語段含義,掌握寓情于物寫法。2.了解革命根據地人民過去和現在所表現出來的崇高品質和革命精神。【教學重點難點】1.朗讀課文,掌握主要內容,體會重點語段的含義,感受作者的情感。2.品味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體會文章寓情于物(以物喻人)的寫法。【教學過程方法】教學過程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基礎過關】 1.我的資料 袁鷹(1924—2023),原名田鐘洛,江蘇淮安人,作家。其代表作有《井岡翠竹》《小站》《渡口》《白楊》等。他的散文題材廣泛,視野開闊。他善于以抒情、議論的手法和排句、疊句的形式渲染氣氛、突出主題,使作品詩意盎然。 2.我的檢測 (1)注音。 深坳(ào) 梭鏢(biāo) 稠密(chóu) 鬼哭狼嚎(háo) (2)釋義。 搖撼:搖動或動搖。 殷切:深厚而迫切。 絞盡腦汁:費盡心思。 懸崖絕壁:形容山勢險峻。 郁郁蒼蒼:草木蒼翠茂盛的樣子。 (3)根據課文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A.第3段中“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一句,說明毛竹的革命屬性,不同于其他竹子。( × ) B.第13段中“井岡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一句,表達了作者對井岡翠竹的贊美之情。( √ ) C.第6段寫竹筒的意義在于說明井岡翠竹為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 √ ) D.第7段說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老一輩革命家從此出發,擔起了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事業。( √ ) 3.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釋疑解惑】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第一部分(第 1~2 段):描寫竹子的外形。(神采) 第二部分(第 3~9 段):寫描寫竹子在革命戰爭年代的作用。(神勇) 第三部分(第10~12段):描寫竹子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貢獻。(成果) 第四部分(第 13段 ):總結全文,贊美井岡山的竹子。 主題:記敘了井岡翠竹的外形和功績,歌頌以井岡山人民為代表的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 二、再讀課文,探究問題 1.貫通全文的句子是什么? 明確: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2.第1段:聯系下文,說說井岡山的毛竹為什么使人難忘? 明確:它的外形使人難忘,它為中國革命做出的貢獻使人難忘。 3.第5段: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井岡翠竹? 明確:外觀、用途。 4.第6、7段:回憶有什么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①通過具體的事例,如竹筒飯、毛委員和朱軍長挑糧食等,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井岡山竹子在革命時期的重要作用,進一步突出了 “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這一主題,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情感更加真摯,也讓讀者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輩們的艱苦卓絕和偉大精神,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歷史厚重感。②表達了作者對井岡翠竹的贊美之情,以及對它們即將奔赴各地支援建設、繼續發揮作用的殷切期盼,展現出作者對竹子無私奉獻精神的歌頌,同時飽含著對革命精神傳承下去、為國家發展助力的美好愿景。 5.第8段層層推進,作者借此想表達什么? 明確:表達井岡山人民的堅貞不屈。 6.第11段中四個“一天比一天”,描摹出一番怎樣的場景?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明確:①描摹出一幅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②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寫出了井岡山人民為建設新中國而鼓足干勁、將竹子砍伐并送出的勞動場面。 7.第12段一連串的動詞(滑、轉、流、擠、走)有什么作用? 明確:描寫出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體現毛竹投身新時期建設的熱情和干勁,表現毛竹樂于奉獻的精神。 三、研讀語句,體會修辭 1.第2段:運用排比、擬人、比喻,生動形象地描寫毛竹的形與神。 2.第5段首句:運用反問,表現人民對翠竹當年豐功偉績的記憶之深,同時引起下文。 3.第8段:引用白居易的詩句,寫出翠竹的勃勃生機,表現其頑強、旺盛、永不屈服的生命力。 4.第12段:第一句的反復,飽含作者的欣喜和對井岡山人的欽佩;第5、6句的反復,寫毛竹為建設提供原材料,渲染出火熱的干勁;末句的反復,贊美了毛竹和井岡山人崇高、無私奉獻的精神。 四、瀏覽課文,歸納寫法 1.寓情于物的手法 通過豐富的聯想,把竹和人、過去和現在、井岡山和全國自然而巧妙地聯系起來,把對井岡山人(中國人民)的熱愛與歌頌融入對井岡翠竹的生動描寫之中。 井岡山竹:蔥郁秀美 堅貞不屈 建立功勛 井岡山人:英勇頑強 不屈不撓 無私奉獻 2.濃郁的抒情意味 (1)使用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的大量使用;(2)使用比喻、排比、反復的使用;(3)使用第二人稱。 【小結】以物喻人,借寫井岡翠竹來寫井岡人民;運用多種句式、多種修辭等來抒發對井岡翠竹和井岡人民(全國軍民)的贊美之情。 【拓展延伸,博聞強技】 閱讀短文,了解毛竹知識。(課件出示) 毛竹,禾本科剛竹屬,單軸散生型。常綠喬木狀竹類植物,高可達20米以上,粗可達18厘米。毛竹桿高,葉翠,四季常青,秀麗挺拔,經霜不凋,雅俗共賞。自古以來常置于庭園曲徑、池畔、溪澗、山坡、石跡、天井、景門,以及室內盆景觀賞。常與松梅共植,被譽為“歲寒三友”。毛竹林面積大、分布廣、經濟價值較高,生產潛力很大,發展毛竹生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收獲:(略) 【檢測反饋,學以致用】 閱讀課文相關語段,完成下列各題。 1.課文第2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描寫毛竹?有什么作用? 答:運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排比句 “有的…… 有的…… 有的……” 增強了語勢,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毛竹的各種形態;比喻句將毛竹比作崗哨、奇兵等,突出了毛竹的挺拔、茂密和生機勃勃,表現了作者對井岡翠竹的喜愛與贊美之情,也為下文寫井岡山竹子的革命精神作鋪墊。 2.作者為什么說 “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答:因為在革命年代,井岡山的竹子被用來搭帳篷、做梭鏢、當罐盛水、當碗蒸飯、做扁擔和吹火筒,還擺過竹釘陣打擊敵人,它與革命戰士們的生活和戰斗緊密相連,為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所以說它是革命的竹子。 3.第9段最后兩句在結構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過渡。前一句承接上文,后一句引出下文。 4.賞析下列句子。 (1)(見第2段) 答:運用了遠近結合的描寫方法,先從遠處寫竹子的整體形象 “郁郁蒼蒼,重重疊疊”,再從近處寫竹子的不同姿態,如 “修直挺拔”“密密麻麻”“亭亭玉立” 等,使讀者對井岡翠竹有了更全面、更直觀的感受,表現了竹子的繁茂與生機勃勃。 (2)他們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糧食?挑的是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 答: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強調了毛主席和老一輩革命家所肩負的責任重大,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糧食,更是精神上的革命使命,突出了井岡山毛竹扁擔所承載的歷史意義和革命精神,增強了語氣和情感表達。 5.文章末尾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直接抒情,揭示了毛竹的象征意義——億萬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抒發了作者對井岡翠竹和中國人民的贊美之情。 【總結提煉,知識升華】 1.學生總結 提示:歸納生字新詞、修辭手法、內容結構、寫作特點。 2.教師補充 要務:補充學生遺漏的知識點,并強調本課的學習重點。 【課后訓練,鞏固提高】 完成語文練習冊本課作業(弱差生不做課外閱讀題)。 【課后反思,自悟自勵】 書籍網絡,任你查閱。展示成果,與人分享。 課件出示,火速完成。 字音詞義,務必夯實。 朗讀課文, 劃分層次, 概括內容,展示匯報。 分組討論,形成共識,代表發言。 師生互動,結出碩果:修辭手法,表達效果。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緊扣短文,淺談收獲。 獨立思考,快速作答。 積極參與,了然于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