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 年、月、日單元設計一、單元核心素養分析《年、月、日》這一單元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年、月、日的認識,其中包括了解年、月、日和平年、閏年的含義以及相互關系,知道大月、小月、2月的相關知識,會判斷平年、閏年等;二是學習24時計時法,包括認識24時計時法,學會兩種計時法的轉換等;三是解決簡單的計算經過時間的數學問題,這部分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屬于綜合與實踐領域的內容。本單元核心素養指向:應用意識、推理意識。依據課程標準,應用意識主要是指有意識地利用數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釋現實世界中的現象與規律,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初步了解數學作為一種通用的科學語言在其他學科中的應用,通過跨學科主題學習建立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應用意識有助于用學過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發展實踐能力。本單元教學中,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著手,以豐富的生活情境為基礎,多元化的教學活動為載體,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探究、理解知識,發展應用能力。推理意識主要是指對邏輯推理過程及其意義的初步感悟。知道可以從一些事實和命題出發,依據規則推出其他命題或結論;能夠通過簡單的歸納或類比,猜想或發現一些初步的結論。推理意識有助于養成講道理、有條理的思維習慣,增強交流能力,是形成推理能力的經驗基礎。本單元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經歷一個觀察比較、實驗論證、合作交流、總結概括的學習過程,增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提升推理意識。二、單元教學目標1.掌握年、月、日之間的關系,知道大月、小月、2月及相關知識,能正確判斷平年、閏年;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并能夠與普通計時法相互轉化;初步理解時間和時刻的意義,掌握簡單的經過時間的計算方法。2.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經歷觀察、記錄、猜想、交流、推理等學習過程,積累活動經驗,培養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提升思維水平,發展應用意識和推理意識。3.通過豐富多彩的探究、實踐活動,深刻地體驗事件與時間的關系,更好地建立時間觀念,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三、單元教學整體結構單元板塊 主概念 (主要任務) 教師主要問題鏈 學生主要活動 評價目標板塊一 年、月、日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 (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 1.為了提高免疫力,媽媽給奶奶買了一瓶30片的維生素C,夠奶奶吃一個月的嗎? 2.觀察2023年、2024年的年歷,填寫統計表。 3.這么多的大月和小月,怎樣才能很快地記住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呢? 4.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了解了年和月的關系,那么一年到底有多少天呢? 5.為什么2023年和2024年的天數還不一樣呢?原因出在哪兒?認識大月、小月,探究不同年份中2月份的天數。 6.如果只給你2月份的天數,你能判斷全年 1.學生活動:觀察情景圖,找出“30片、每日一片”等關鍵信息,獨立思考,交流不同看法。 2.學生活動:觀察2023年、2024年年歷,完成表格,探究每個月的天數,完成相關的探究問題。匯報交流統計結果,并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發言。 3.學生活動:學生分享歌訣記憶法和拳頭記憶法記“大月”和“小月”。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憶各月的天數。同桌之間互相背一背、考一考。4.學生活動:學生探究2023年、2024年的天數,并匯報交流。 5.學生活動:對比觀察2023年、2024年年歷,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想法。發現只有2月份發生變化,其他月份不變。找出一年中的大月、小月各有哪些月份。 6.學生活動:學生獨立思考,根據2月份判的天數嗎? 1.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驅動,引發學生思考,形成對“月”的初步認識。 2.學生通過觀察、填表、對比等數學活動,進一步感知年、月、日的含義及關系,自主歸納得出大小月、2月的天數和規律。 3.在任務設計中使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提高應用意識。 4.列式計算的過程可以促進學生計算方法優化。 5.讓學生不計算求出2024年的天數,培養學生的推理意識。 6.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分析 7.利用加4減4的辦法可以推斷出最近哪些年份是閏年。判斷任意年份是不是閏年方便嗎?年份和4會不會有關系? 斷哪些年份的天數是365天,哪些年份的天數是366天。認識平年和閏年。 7.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判斷任意年份是不是閏年的簡便方法,小組內交流討論。 等過程來獲得平年和閏年的知識,凸顯學習的價值。 7.能初步推算任意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進一步發現閏年的規律,提升推理意識。板塊二 24時計時法 (24時計時法) 1.誰來說一說周末自己一天的時間安排?這是小麗周末的一天,在這些不同的時刻,她都分別在做什么? 2.為什么一天出現了3個12時? 3.從0時到中午12時,經過了幾小時?從中午12時再到0時,又經過了幾小時?一天是多少小時?經過一天,鐘表上的時針轉了幾圈? 4.比較時間尺上面和下面的時間,你發現了什么? 1.學生活動:學生說一說自己周末一天的安排。觀察情境圖,說一說小麗周末的一天。 2.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在解釋各個鐘面表示不同時刻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計時法的必要性。 3.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問題,撥鐘表學具,交流匯報。 4.學生活動:觀察比較時間尺的上面和下面的時間,發現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聯系。 1.通過情境圖的教學充分了解學生的已有經驗,更好的激發認知沖突。 2.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幫助學生理解0時的特殊性,深刻地體會一天是從0時開始的。 3.通過組織學生撥鐘,讓學生觀察鐘面上時針的轉動,發現1日的時間里,可分為兩個時間段,1日有24個小時。 4.學生在對比、分析中理解原理,把握關系,從而探究12時計時法轉化為24時計時法的方法。板塊二 24時計時法 5.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12時計時法應該怎樣轉換成24時計時法?需要分幾種情況來考慮呢? 6.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一天24小時。當時針轉到每一時刻的時候,想一想,這個時候你在干什么? 5.學生活動:思考12時計時法如何轉換成24時計時法,并進行匯報交流。6.學生活動:學生自己想一想、說一說每個時刻分別在干什么。 5.讓學生經歷探究和發現的過程,切實理解原理。 6.學生一天的生活與24時計時法時針走的格數相結合,學生借助自己熟悉的生活,感受一天有24小時,感知12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區別和聯系。板塊三 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1.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一節課多長時間嗎? 2.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出我們這節課的下課時間,大家知道時間和時刻的區別嗎? 3.大家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小紅坐了多長時間的火車嗎? 1.學生活動:學生說出一節課的時間,然后觀察鐘表,說出本節課的上課時間。 2.學生活動:學生思考時間和時刻的區別后,根據課件出示齊讀概念,通過練習題,能夠初步區分時間和時刻。 3.學生活動:學生根據情境圖,找出信息和問題。先獨立思考如何計算,再匯報交流計算方法。 1.通過學習的場景,引入本節課的內容,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時間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讓學生有親切感。 2.引導學生明確時間與時刻的概念,理解時間與時刻的區別。 3.培養學生提取信息、處理信息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進一步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結束時刻-開始時刻=經過時間) 4.誰能根據剛才同學們的方法,總結一下怎么計算經過時間? 5.同學們說一說你解決問題的過程,想一想怎樣知道你解答得對不對呢? 4.學生活動:嘗試總結計算經過時間的方法,分享交流后,歸納總結計算方法。 5.學生活動:學生說一說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并想一想應該怎么檢驗。 4.在理解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計算方法。 5.引導學生對解答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回顧與反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