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6.1.2 數的運算教學目標 1.通過系統的復習,學生能熟練地進行整數、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和估算,能靈活運用運算律進行簡算,提高運算能力;理解、掌握運用分數乘法、除法知識解決有關問題的方法,初步生成模型意識。 2.經歷四則混合運算及法則的歸納過程,體驗遷移、歸納的學習方法,發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方法,提升數據應用意識。 3.培養學生的數感,養成認真做題的良好習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 重難點 1.理解并掌握四則運算法則,會正確地進行計算。 2.能夠靈活運用分數乘法、除法知識解決有關問題。教學準備 整理的相關信息目標落實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引導學生提出與本節課相關的問題,初步構建知識框架。 一、情境導入 看到這幅圖,你有什么想說的? 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帶著這些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復習“數的運算”。 【板書課題:數的運算】 一、發現問題 小組互說,全班交流。學生看到圖后說說自己想知道什么問題? 預設1:這是小學階段所學的計算的類型。 預設2:什么是加法?什么是減法?什么是乘法?什么是除法?預設3:怎樣進行整數、小數、分數乘除運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四則運算意義的整理和復習,使學生系統掌握四則運算的意義;引導學生對四則運算法則進行整理和復習,強化對法則的理解,提高運算能力。 二、引導合作 1.口算、筆算、估算。 (1)問題一: ①小學階段,我們一直都在學習數的運算,我們學過哪幾種運算? ②你能舉例說明每種運算的含義嗎? ③什么是加法?什么是減法? 什么是乘法?什么是除法? 二、探究問題 1.活動一: (1)學生小組內交流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 預設1: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 預設2:加法是把兩個數合成一個數的運算。 預設3:減法是已知兩個加數的和與其中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通過復習四則混合運算,在掌握運算順序的基礎上,學會在計算過程中根據運算符號、運算律和性質、數據特點以及運算順序之間的聯系,合理靈活地選擇計算方法,提高運算能力。 小結: 四則 運算舉例意義加法3.6+0.5 +把兩個數合成一個數的運算減法3.6-0.5 -已知兩個加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乘法17×9 1.4×5 ×24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9×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運算除法3.6÷0.5 ÷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2)問題二: ①整數和小數的加、減法計算法則是什么? ②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什么? ③怎樣進行整數、小數、分數乘除法運算? ④想一想0與1在四則運算中有哪些特性? (3)問題三: ①什么叫估算?一般怎么估一個數? ②加、減、乘、除法的估算各應怎樣進行? 2.四則運算(簡算) 問題: ①四則運算間到底有什么聯系? ②四則運算的順序是什么呢? ③在學習四則運算時,我們學過哪些運算律? ④這幾種運算律有什么特點呢? ⑤減法的性質是什么?除法的性質是什么? 預設4: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預設5:乘分數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運算。 預設6:除法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2)活動二:學生小組內交流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 預設1:相同數位對齊。 預設2: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數后才能直接相加減。 預設3: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計算,小數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計算,分數除法轉化成分數乘法計算。 預設4:任何數加0得原數,任何數減0得原數;0乘任何數得0,0除以任何數(0除外)得0,0不能作除數;任何數乘1得原數,任何數除以1得原數。 (3)活動三: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估算方法,集體交流訂正。 預設1:加、減法估算是把相加、減的各數最高位后面的尾數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數,然后用近似數求和、差。 預設2:乘法估算和加、減法估算類似。 預設3:除法的估算是先分別求出除數和被除數的近似數,把除數后面的尾數“四舍五入”。 預設4:如果被除數最高位上的數比除數最高位上的數大,就把被除數最高位后面的尾數“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數最高位上的數比除數最高位上的數小,就把被除數左起第二位后面的尾數“四舍五入”,再求這兩個近似數的商。 2.活動: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全班同學匯報交流。 預設1: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 預設2:同級運算,從左往右計算;不同級運算,先乘除,后加減;有括號的先算括號里面的。 預設3:加法交換律、結合律能綜合運用于連加運算,加數經過交換、結合,運算符號不變,還是連加。 預設4: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也類似。只有乘法分配律涉及乘加或乘減兩種運算。 預設5:減法的性質: a-b-c=a-(b+c) a-(b+c)=a-c-b 除法的性質: a÷(b×c)=a÷b÷c a÷(b÷c)=a÷b×c解決問題,學生要借助線段圖分析題意,數形結合,更準確地理解題意,快速找到相對應的數量關系,提取解決問題的主要步驟。形成模型意識,提高應用能力。 3.解決問題 出示題目: 六年級舉行“小發明”比賽,六(1)班同學上交32件作品,六(2)班比六(1)班多交,兩個班共交了多少件作品? 問題: ①題目中已知什么信息?要求的是什么問題? ②要求兩個班共交多少件作品,必須先求什么?求它要用到什么條件? ③你能畫出線段圖并解答嗎? ④解決問題時一般可以分成哪幾個主要步驟?每一步做什么? ⑤相應的數量關系對于解決問題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常見的數量關系有哪些呢? 3.活動: 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內討論,全班反饋交流。 預設1: 預設2: 首先,理解題意,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問題。 其次,分析數量關系,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再次,確定每一步該怎樣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數。 最后,進行檢驗,寫出答案。 預設3:速度×時間=路程 單價×數量=總價 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收入-支出=結余 本金×利率×時間=利息檢測學生對“數的運算”的掌握情況,并學會利用數的運算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輔導練習 1.基礎練習 (1)在一道減法算式中,已知被減數、減數與差的和是90,那么被減數是( )。 (2)□÷15=12……□,要使余數最大,被除數是( )。你是怎么想的?說說你的做法。 三、解決問題 1.基礎練習 預設1:是45。因為被減數是減數與差的和,也就是90的一半。 預設2:194。余數最大是14,被除數=除數×商+余數。綜合檢測學生對“簡便運算”的掌握情況,能夠靈活運用運算律。 檢測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掌握情況,會靈活運用。 2.變式練習 用簡便方法計算。 1.25×3.2×2.5 怎么做?你是怎么想的? 3.提升練習 五年級94名師生去游覽動物園,平均每人門票為32元,估一估,2800元購買門票,夠嗎? 怎么求?你是怎么想的? 2.變式練習 預設: 1.25×3.2×2.5 =1.25×(8×0.4)×2.5 =(1.25×8)×(0.4×2.5) =10×1 =10 3.提升練習 預設1:94×32≈2700(元) 夠 預設2:94×32≈2820(元) 不夠 預設3:94×32≈3000(元) 不夠 預設4:在估算時不要把兩個數都估成小的數,不利于計算結果的近似。所以預設1是不對的。對本節課的相關知識和方法進行歸納匯總和鞏固。 四、引導反思 通過學習,說一說你的收獲。 四、提升問題 預設:復習鞏固了各種運算的方法,使自己對算理的理解更透徹。板書設計 數的運算 六(2)班:32× =40(件) 六(1)班交了32件,所以兩個班一共交了40+32=72(件) 答:兩個班共交了72件作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