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5.2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學目標 1.使學生主動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能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2.在探究活動中發展觀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動手操作中體驗學習數學的興趣,在通過自主探究得出結論中體會成功的快樂,進一步激發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愿望,培養合作意識和科學探究的精神。教學重難點 1.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運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學準備 面積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若干 數學實踐活動單目標落實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在初步認識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基礎上,建立量感) (數學實踐活動第一個測量的是手掌面的面積,對比展示測量方法的選擇;第二項是測量中演草的面積,匯報交流,引導學生對比選擇面積單位的合理性) 一、情境導入 課前設計數學實踐活動和數學實踐活動單。 研究主題: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 研究準備:面積尺、直尺。 研究過程: 研究對象選用的 面積單位估測面積所用面積 單位的個數測量的面積 (取整數值)研究發現 一、發現問題 課前完成實踐活動。 據自己的所學所知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去實際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呈現測量較大的餐桌桌面和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的方法,讓學生感知選擇面積單位的合理性。在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在思考中發現,由具體到抽象,進而得出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形成量感) 2.匯報課前數學實踐活動的收獲 (1)在測量手掌面的面積時,我發現同學們用了不一樣的方法,誰來說說你是怎么測的? (2)同學們想一想,測量中演草和數學書的面積時,用哪個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比較兩種方法,你覺得哪種方法更好? 師總結: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非常重要。較小的物品我們可以選用平方厘米作單位,稍大的物品我們可以選用平方分米作單位,在這里我們用平方分米作單位測量能更快,但用平方厘米作單位數據更準確。 活動:匯報展示自己的數學實踐活動收獲 預設1:匯報展示。 生:因為上節課我們已經知道了我們的手掌大約接近 1平方分米,所以我選用了平方分米作單位。 生:我認為我們的手掌是比1平方分米小的,為了準確測量出我的手掌大小,我選用平方厘米作單位。 預設2:匯報展示。 生:我用平方厘米作單位,中演草封面是315平方厘米,數學書封面是468平方厘米。 生:我用平方分米作單位,中演草封面大約3平方分米,數學書封面大約5平方分米。 預設3:分析匯報。 生:用平方分米作單位測量更快。 生:用平方厘米作單位測量更準確。二、引導合作 1.探究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呈現滿鋪面積單位的中演草封面和數學課本,那是不是真的有315平方厘米、468平方厘米呢? 二、探究問題 活動一:探究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出示教室圖,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之間的聯系) (1)左邊這個中演草,一橫行有幾個面積單位?有這樣的幾行?也就是有幾個幾?所以就有多少個面積單位。它的面積就是多少。 (2)右邊這個數學課本的封面,誰能像剛才那樣具體說說它的面積呢? (3)在實踐活動中,你們還測量了餐桌桌面和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誰來匯報一下。 (4)這是一位同學家的餐桌,數一數它一共有多少個面積單位?你是怎么知道的? 長方形的面積:每行面積單位的個數×擺的行數 (5)觀察這個教室的面積,和你家客廳比,比你家客廳大還是小?大概相當于你家幾個客廳?如果我想知道這個教室的面積,我們應該選用哪個面積單位?那我還用1平方米的面積尺去量嗎? 預設1:觀察匯報。 生:左邊這個中演草,一橫行有15個面積單位,有這樣的21行,也就是21個15,所以就有315個面積單位,它的面積就是315平方厘米。 預設2:交流匯報。 生:右邊這個數學課本的封面,一橫行有18個面積單位,有這樣的26行,也就是26個18,所以就有468個面積單位,它的面積就是468平方厘米。 預設3:匯報交流。 生:我家的餐桌大約2平方米。 生:我的魔方的一個面,大約1平方分米。 生:我家的大床,大約4平方米。 預設4:觀察匯報。 生:一共有104個面積單位。一橫行有13個面積單位,有這樣的8行,所以一共有13×8=104(個) 面積單位:每行面積單位的個數×擺的行數。 預計5:觀察匯報。 生:教室的面積比客廳面積大。 生:大概相當于2個客廳大。 生:測量教室的面積肯(進一步鞏固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為下面探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做鋪墊) (6)要想知道這間教室的面積,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7)已知這間教室的長是8米,寬是7米,那它的面積是多少?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總結:每行面積單位的個數相當于長方形的長,擺的行數相當于長方形的寬。 因為長方形的面積=每行面積單位的個數×擺的行數,所以我們可以簡單的用長×寬來計算長方形的面積,這就是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同學們,你們太棒了!把這么復雜的公式用這么簡單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就是我們數學上一種非常重要的思想——化繁為簡。 (8)反饋練習。 計算下面各圖形的面積。(單位:分米) 2.探究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1)剛才這3個練習題的最后一個長方形,如果我想在它里面剪一個最大的正方形,應該怎么辦? (2)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積該怎么求呢? 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是什么? 定要用平方米作面積單位。 生:教室太大了,用1平方米的面積尺量太麻煩了。 預設6:觀察推理。 生:教室太大了,用1平方米的面積尺量太麻煩了。我只要知道這間教室的長和寬是多少米就行。 預設7:計算匯報。 生:8×7=56(平方米) 因為,每行面積單位的個數相當于長方形的長,擺的行數相當于長方形的寬。長方形的面積=每行面積單位的個數×擺的行數,所以我們可以簡單的用長×寬來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每行面積單位個數×擺的行數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預設8:解決問題。 生:6×4=24(平方分米) 7×2=14(平方分米) 8×6=48(平方分米) 活動二:探究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預設1:觀察匯報 生:因為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所以我們讓這個長方形的長邊也變成6分米,長和寬相等了,這個長方形就變成正方形了。 預設2:觀察推理 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和寬在正方形里變成了邊長。 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3.教學例5 利用數學書封面的面積,估計一下你的課桌面的面積。 (1)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數學書封面的面積了,你能利用數學書封面的面積估計課桌面的面積嗎? 活動三:教學例5 利用數學書封面的面積估計課桌面的面積。 預設:學生大膽猜測 生:數學書封面的長大約是26厘米,寬大約是18厘米。面積大約是500平方厘米。課桌大約有x個數學書封面那么大,所以,課桌的面積大約是x×500平方厘米。 (因各地課桌大小不同,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估計)(解決問題,拓展延伸) 三、輔導練習 1.基礎練習 媽媽拿出了一個正方形畫框。明明說:“這個邊長4分米的正方形畫框的周長和面積相等”,這種說法對嗎?說說你的想法。 周長:4×4=16(分米) 面積:4×4=16(平方分米) 這種說法對嗎?先請同意這種說法的同學說說你的理由。誰不同意?說說你的看法。 三、解決問題 1.基礎練習 生獨立完成,然后在小組內交流,集體訂正。 預設:周長是四條邊的總長度,面積是這個畫框表面的大小,一個測量的是長度,一個測量的是面積,它們的意義本質上是不同的,不能互相比較。所以,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辯一辯,探究周長和面積的內涵,突破難點) (變一變,利用公式的變式,培養學生逆向思維) 2.變式練習 一個長方形網球場的面積是54平方米,它的寬是6米,長是多少米? 54÷6=9(米) 答:長是9米。 長=長方形的面積÷寬 寬=長方形的面積÷長 想一想,如果知道任意一個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寬,怎樣求長呢?如果知道了它的面積和長,怎樣求寬呢? 3.提升練習 有兩根繩子,一根長48厘米,另一根長50厘米,如果用這兩根繩子分別圍成一個長方形,是不是長50厘米的繩子圍成的長方形一定比長48厘米的繩子圍成的長方形面積大? 2.變式練習 學生思考推理,交流匯報。 預設:已知一個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寬,長方形的面積÷寬=長。 已知一個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3.提升練習 學生思考實踐,計算推理。 預設:不一定,因為周長相同的長方形的面積都不一樣大,長和寬越接近,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越大,比如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48厘米,長13厘米,寬11厘米,面積是143平方厘米;另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50厘米,長24厘米,寬1厘米,面積才是24平方厘米。可見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四、引導反思 問題: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呢? 四、提升問題 生暢所欲言。 預設1: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預設2: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五、數學文化,深入理解數學本質。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這節課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其實,在遙遠的古代,咱們已經研究出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九章算術》中有這樣一句話“方田術曰:廣從步數相乘得積步”。 五、了解數學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強化文化自信。六、課堂檢測 1.如圖,一塊正方形手帕的周長是104厘米。做這塊正方形手帕,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花布? 2.如圖,用兩個這樣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各是多少? 3. 上圖中每個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計算出長方形的面積嗎? 六、課堂檢測 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訂正時注意單位有沒有填錯。板書設計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