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年級數學下冊跨學科融合課教學設計設計窗花教學目標:1、將數學中的軸對稱知識與美術、勞動、信息技術及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從欣賞美、體驗美到創造美,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學生)2、通過主動思考、動手操作,成果展示等環節,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科學素養、信息素養和創新素養。(學生)3、體驗跨學科知識融合式學習的課程,探索項目式學習的基本模式。(教師)教學重難點:1、重點:借助軸對稱知識動手操作,體驗窗花圖案的剪裁。2、難點:動手設計創作窗花圖案。教學準備:1、基本軸對稱知識的回顧:軸對稱圖形,兩個圖形成軸對稱,軸對稱基本性質2、剪紙基本知識的介紹:陰陽剪法,剪紙的符號語言,對折方式3、基本操作工具:剪刀、紅紙及配套工具;希沃課件,幾何畫板教學過程設計:一、情景引入:師生活動1:教師提問——如果用一種顏色來代表中國,那一定是?學生齊答——中國紅。教師提問——如果用一個平面圖形來代表中國,你認為哪一個最合適?請大家觀看一個小視頻之后給出答案。(播放視頻《幾何中國》)教師總結——我的答案是:沒有任何一個圖形可以單獨代表中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多元一體,是融合型的文化,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的課程也可以是融合的,因為將來我們要從事的工作,都不是單一學科知識可以解決的,今天這節課,我們以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剪紙窗花藝術為載體,感受文化之美,數學之美,體會多學科知識的學習方式。教師播放中國剪紙藝術簡介的短視頻,并展示一組美麗的窗花圖案。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大美中國,增強民族自豪感,體會生活中處處蘊含著數學元素,感受美麗中國中的幾何元素,蘊含的數學之美。二、知識準備:師生活動2:教師提問——請大家觀察老師給出的窗花圖案,能不能從數學的角度找一找不同?學生觀察發現,指出其中與多數不同的幾張。教師追問——剩下的幾張窗花,共同點在哪里?學生回答——都是軸對稱圖形。教師追問——大家剛剛學習了軸對稱的相關知識,有沒有同學可以幫大家回顧一下?(教師引領同學們回顧軸對稱圖形,兩個圖形成軸對稱,軸對稱基本性質等數學知識。)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回顧,復習基本的軸對稱知識,為后續操作活動中的思考打下基礎。師生活動3:教師提問——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了軸對稱的知識,是不是現在我們就可以開始剪窗花了?學生回答——好像不能。教師提問——想要剪出美麗的窗花,還需要什么知識?學生回答——窗花的知識。教師追問——除了前面視頻介紹的,大家還知道哪些關于剪紙藝術的知識,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學生思考回答(有,分享;無,教師展示課件,普及基本剪紙技法,重點展示折法,學生跟著老師一起進行折法學習)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思考發現得出基本結論:單一學科知識無法解決問題,自然過渡到剪紙藝術知識的學習上來,激發學習動力,認識到學科融合的必要性,認識到各種知識之間的關聯性,為剪紙操作打下基礎。三、實踐操作:師生活動4:教師提問——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相信同學們已經躍躍欲試,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我們的學習都是從模仿和體驗開始。請大家觀察老師給出的各種剪法的圖例,從最簡單的剪一組對稱的菱形開始嘗試:(1)剪兩個軸對稱的菱形該折幾折?怎樣剪?——學生思考嘗試(對折即可實現)(2)剪四個成軸對稱的菱形有那些方法?——學生思考嘗試,在原來對折基礎上增加圖形或再對折一次。(3)學生思考:還可以如何去創意這個圖形?(體驗三角剪,二方連剪,六角剪等不同折法得出的不同圖案)(4)學生操作——結合上面實踐體驗嗎,利用教師提供的模版初步體驗剪紙窗花藝術。(10分鐘)(教師巡查,與同學們共同參與,互動)教師提問——(1)剪窗花中的折線處與數學知識有什么關聯?(2)折疊后剪裁的窗花是否都是軸對稱圖形?(3)你是否還在剪紙中發現了其他圖形變換?(4)影響窗花最終形態的因素有哪些?(對折次數、折紙方向、美術功底、剪裁功底等)(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回答)設計意圖:通過模仿式實踐活動,初步體驗如何剪窗花,感受剪紙藝術之美,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四、總結歸納:師生活動5:教師提問——在體驗和模仿后,同學們有沒有想自主剪一幅圖案?思考并動手嘗試一下。(5分鐘)學生展示作品,分享感受:為什么要剪這個圖案,有什么美好寓意?(如果沒完成,可下次課完成,本節課只闡述思路和寓意)教師追問——想要剪出一件漂亮的窗花,都需要那些知識和技能?(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回答)教師總結:生活中處處有學問,同學們要堅持全面發展,才能在未來的社會上立足。想要剪出美麗的窗花,我們不僅要掌握基本的數學原理,還要學習剪紙的基本技法,具備一定的美術功底,未來還需要掌握信息技術,熟練運用各種制圖軟件,還有正在興起的AI技術,而最重要的是有創造性的頭腦,我們可以進行團隊合作,解決很多技術性問題,但思維的創造力是任何機器和其他人都不可替代的,這才是同學們創造的最美的作品,也是民族復興的最重要的力量。設計意圖:在模仿的基礎上,激發同學們的創造力,并體會到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差距,體會綜合能力提升的必要性,樹立全面發展的理念,培養創新能力。五、總結反思:1、本節課既是跨學科的融合課,課程中包括數學、美術、信息技術、語文等多學科知識的學習與體驗;同時也是項目式課程的第一課時,本節課重在體驗,激發同學們的創作欲和求知欲,為了創作更好的作品,之后會自主去學習和探究相關知識,并動手實踐,最終形成成果展示。2、在融合課的主體選取上基本上實現了以數學知識為根本,以動手能力為核心的理念,但多學科知識的比例輕重,融合程度等尚不明確,后續要通過課程反饋進行探索和修正。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也需要在實踐中把握。3、從實際課堂情況來看,第一,對學生能力的預估有些偏差,理論掌握不及預期,動手操作能力比預期要好。第二,課程中各學科比重的把握比較困難,尤其是數學的地位體現很不明顯。4、時間分配上,在各種課堂生成的影響下,45分鐘的課堂很難完成全部內容,可以把本堂課安排2課時,或者作為項目式學習的第一課時,從體驗中激發興趣,激發探索欲,形成學習需求,后續以剪紙為項目開展更多學習和活動,激發創造力,最終形成成果并展示。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