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下語文重點梳理 古詩 文言文 日積月累 解釋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宋 范成大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初夏時節,金黃的梅子掛滿枝頭,杏子也變得鮮亮飽滿,格外誘人。田里麥花已雪白,油菜花卻謝了,顯得稀稀落落。白天變長了,路邊的籬笆在夏日映照下,沒有行人經過,一切都是那樣安靜,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宿新市徐公店宋 楊萬里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稀稀疏疏的籬笆旁,一條鄉間小路伸向遠方。客店旁的樹還未形成濃密的綠蔭,樹枝上綻出嫩綠的新葉,迎著春光生長。忽有幾個兒童笑著跑來,追捕兩三只翩飛的黃蝴蝶,卻見蝴蝶飛入黃燦燦的菜花從中,怎么也找不到了。清平樂 村居宋 辛棄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低矮的茅屋旁,一條小溪緩緩流淌,溪邊青草茂密,映襯得小溪更加清澈。那是誰家的老兩口啊,在屋前用吳地方言聊著天,喝酒逗樂,真是其樂融融。大兒勤勞,在溪東的豆田間鋤草;二兒手巧,正在編織雞籠;小兒最淘氣可愛,在溪邊剝蓮蓬,自由自在。芙蓉樓送辛漸唐 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迷蒙的煙雨在夜中籠罩著吳地,與浩渺的江水連成一片,天亮時我將送你啟程,而我卻要獨自留下,如同這形單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陽的親友詢問我的情況,請你一定轉告他們,我的一顆心如晶瑩剔透的冰貯藏在玉壺中一般。塞下曲唐 盧綸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在這月黑風高的不尋常的夜晚,敵軍偷偷地逃跑了。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帶著輕裝騎兵去追擊,正準備出發之際,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從天而降,剎那間弓刀上落滿了雪花。墨梅元 王冕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梅花生長在池水邊,那一朵朵開放的梅花上都點染著淡淡的墨痕。墨梅不要別人夸贊顏色好看,只愿留下一股清香彌漫在天地間。日積月累語文園地一卜算子 詠梅毛澤東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語文園地二江畔獨步尋花唐 杜甫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語文園地三詩和音樂一樣,生命全在節奏。—— 朱光潛詩是人類向未來寄發的信息,詩給人類以朝向理想的勇氣。—— 艾青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寧靜中回憶起來的情感。——(英國)華茲華斯語文園地四蜂唐 羅隱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語文園地六獨坐敬亭山唐 李白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語文園地七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不怨天,不尤人。——《論語》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孟子》語文園地八少年不知勤學苦,老來方知讀書遲。一日讀書一日功,一日不讀十日空。學習不怕根底淺,只要邁步總不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文言文 囊螢夜讀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車胤勤勉認真、學習不知疲倦他學問淵博,通曉許多門知識。曾經由于家境貧寒,夜晚沒有油點燈,夏天他就用白絹袋裝幾十只螢火蟲來照亮讀書,夜以繼日地學習。 鐵杵成針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 太白感其意,還卒業。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學業就放棄了。他路過一條小溪,見到一位老婦人在那里磨一根鐵棒,于是就問這位老婦人在干什么。老婦人說:“我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李白被這位老婦人的意志所感動,于是就回去勤奮學習,完成學業。《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無論是在平坦的地面還是在高高的山峰上,所有美好的風光都被蜜蜂占據了。這兩句詩描繪了蜜蜂到處采集花蜜的忙碌身影,“不論…… 盡” 的句式,強調了蜜蜂采集范圍之廣,也暗示了蜜蜂為了采蜜付出了辛勤的勞動。“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蜜蜂采集了無數的百花釀成蜜后,到底是為誰在辛苦忙碌,又是為誰釀造這香甜的蜂蜜呢?這兩句以反問的形式,引發人們對蜜蜂命運的思考,同時也借蜜蜂的辛勤勞作卻不知為誰所得,暗喻了社會中那些像蜜蜂一樣辛勤勞動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的人,表達了詩人對這種不公平現象的感慨和對勞動者的同情。《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天上的眾多鳥兒都高高地飛走了,一片孤獨的云彩也悠閑地飄走了。“眾鳥高飛盡” 描繪出鳥兒紛紛離去的景象,給人一種空曠、寂寥之感。“孤云獨去閑” 中,“孤云” 強調了云的孤單,“獨去閑” 則寫出了云的自在悠閑,進一步烘托出了一種孤獨、靜謐的氛圍,為下文詩人與敬亭山的對視做鋪墊。“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詩人和敬亭山互相看著,彼此都不會覺得厭煩,此時此刻,能與自己相伴的只有敬亭山了。這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敬亭山當作自己的知己,賦予了山以人的情感,生動地表現出詩人在孤獨寂寞中與自然景物的心靈交流,也體現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和依賴,在與山的對視中,詩人找到了心靈的慰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