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3.1 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教學目標 1.在嘗試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比較和分析,引導學生發現并概括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提高數感,培養學生的推理意識和應用意識。 2.在合作交流探索過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運算律,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建立模型意識和符號意識。 3.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教學 重難點 1.理解并掌握加法運算律。 2.發現和概括加法運算律。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加法運算律的信息目標落實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在故事中滲透加法交換律的知識,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 一、故事導入 1.引導學生從故事中初步理解加法交換律。 同學們,我們先來聽一個故事。你有什么想說的? 2.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加法交換律的含義。 怎么證明兩種吃法的總數量一樣多。 一、發現問題 1.活動一: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閱讀。 朝三暮四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位老人,他在家里養了很多很多的猴子。有一年碰上糧食歉收,老人對猴子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么樣?”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地說:“太少了!怎么早晨吃得還沒晚上多?”老人連忙說:“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么樣?”這群猴子們聽了都高興了起來。 預設:這些猴子太天真了,其實吃得一樣多。 2.活動二:活動要求:獨立思考,全班匯報。 預設1:用文字說明,早晨三顆和晚上四顆合起來是七顆。早晨四顆和晚上三顆合起來是七顆。所以這兩種吃法相同。 預設2:也可以列算式,3+4=7,4+3=7。在觀察交流過程中初步感知規律,發展數感。 在舉例驗證過程中,發現并總結規律,發展推理意識和模型意識。在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表示規律的過程中,培養了符號意識,為以后正式學習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二、引導合作 (一)理解加法交換律 1.引導學生通過列算式明確加法交換律的表達形式。 李叔叔計劃騎車旅行一個星期。他今天上午騎了40 km,下午騎了56 km。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分析題目,理解題意,可以怎樣列式?和小組同學說說你的什么發現? 板書:40+56=56+40 2.引導學生通過舉例子,進一步理解加法交換律。 這是一個等式(指著黑板40+56=56+40),能再寫出幾個這樣的等式嗎?你有什么發現? 二、探究問題 (一)理解加法交換律 1.活動一:合作要求:仔細讀題,要想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米?可以怎樣列式,你有什么發現? 預設1: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預設2:40+56=56+40 預設3:都是求李叔叔一共騎了多少千米,所以上午騎行的加下午騎行的等于下午騎行的加上午騎行的。 2.活動二:合作要求:先獨立思考,再模仿寫幾個這樣的等式,然后四人小組合作說一說有什么發現。 預設1:5+9=9+5 預設2:100+300=300+100 預設3:5000+6000=6000+5000 預設4:我發現這樣的例子很多。在游戲中鞏固加法交換律的理解,進一步發展模型思想。 在列式過程中,初步體會加法結合律。 3.總結概括。 (1)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什么叫加法交換律。 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什么規律?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符號或文字來表示一下這個發現? (2)引導小結:在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作運算律。 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叫作加法交換律。 4.游戲接龍:利用加法交換律,同桌倆合作對口令。 引導學生通過游戲鞏固加法交換律。 (二)理解加法結合律 1.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充分理解加法結合律。 引導學生通過列算式明確加法結合律表達形式。 下面是李叔叔前三天的騎行情況。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88 km104 km96 km這三天李叔叔一共騎行了多少千米? 獨立列式,并觀察這兩個算式你有什么發現?小組內討論一下。 3.活動三:合作要求:同桌先說說規律,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寫一寫。 預設1:三個數相加,可以先加前兩個數也可以先加后兩個數。 預設2:▲+★=★+▲ 預設3:甲數+乙數=乙數+甲數 預設4:a+b=b+a(明確a表示第一個加數,用b表示第二個加數) 4.活動四:合作要求:同桌利用加法交換律,一人說算式,另一個同學馬上接龍。 預設1:(問)36+65=? (答)等于65+36 預設2:(問)78+36=? (答)36+78 (二)理解加法結合律 1.活動一: (1)活動要求:學生獨立列式,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后并匯報。 預設1: 88+104+96 =192+96 =288(km) 預設2: 88+(104+96) =88+200 =288(km) 預設3:都是求的三天騎行多少米,所以這兩個算式相等,用等號連接。在舉例子過程充分理解加法結合律,進一步發展符號意識和模型思想。 在總結對比過程中,加深對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理解,進一步發展推理意識。 (教師板書)88+104+96=88+(104+96) 2.舉例子、總結概括。 (1)引導學生通過舉例子,進一步理解加法結合律。能再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2)引導觀察這些算式,用自己的話說說發現什么規律?并試著用符號表示。 (3)引導學生小結: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叫作加法結合律。 (三)對比提升 引導學生對比加法的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2.活動二: (1)合作要求:獨立思考舉例子,與小組內同學說發現,然后全班匯報。 預設1:12+23+32=12+(23+32) 預設2:36+48+12=36+(48+12) (2)合作要求:觀察這些算式,把你的發現與同桌說一說。 預設1:三個數相加,可以先加前兩個數也可以先加后兩個數。 預設2:(▲+★)+○=▲+(★+○) 預設3:(a+b)+c=a+(b+c)(明確a、b、c各表示一個加數) (三)對比提升 合作要求:與同桌說說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異同。 預設1:加法的交換律是加數不變,和不變,只是位置改變。加法結合律是加數不變,位置也不變,僅僅是運算順序變了,也就是括號的位置變了。 預設2:加法交換律是兩個數相加,加法結合律是三個數相加。進一步深化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認識,鞏固應用,發展模型意識。 三、輔導練習 1.基礎練習 算一算,比一比。 73+85=152+261= 83+75= 252+161= 4502+1210= 1502+4210= 三、解決問題 1.基礎練習 (1)算一算、比一比。 預設1:73+85=158 152+261=413 83+75=158 252+161=413 4502+1210=5712 1502+4210=5712深化對加法運算律的理解,發展應用意識。 (1)我發現:兩個數相加,交換( ?。滴簧系臄底?,( ?。┎蛔?。 (2)利用上面的發現,請你再寫出兩組得數相等的算式。 根據加法結合律填空。 (25+68)+32=25+( + ) 130+(70+4)=(130+ ?。? 引導學生讀懂題意,正確作答。 2.變式練習 (1)下面的算式分別運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76+18=18+76 56+72+28=56+(72+28) 31+67+19=31+19+67 24+42+76+58=(24+76)+(42+58) 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特征。 (2)實驗小學四年級三個班的同學分別向山區捐書225本、328本和175本。三個班一共向山區捐書多少本? 輔導學生通過解決問題體會簡便運算的實用性。 我發現,兩個數相加,交換相同數位上的數字,和不變。 (2)根據加法結合律填空。 預設: (25+68)+32=25+(68+32) 130+(70+4)=(130+70)+4 2.變式練習 (1)下面的算式分別運用了什么運算律。 預設1:76+18=18+76 加法交換律 預設2:56+72+28=56+(72+28) 加法結合律 預設3:31+67+19=31+19+67 加法交換律 預設4:24+42+76+58=(24+76)+(42+58) 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實驗小學四年級三個班的同學分別向山區捐書225本、328本和175本。三個班一共向山區捐書多少本? 預設: 225+328+175 =225+175+328 =400+328 =728(本)應用湊整十數的數學思想,為下節課做好鋪墊。 3.提升練習 1+3+5+7+…+17+19=(?。?輔導學生運用湊整的數學思想發現規律。 3.提升練習 預設1: 1+19=20,3+17=20,4+16=20,5+15=20,一共5個20,也就是有100 預設2: 1+3+5+7+…+17+19 =(1+19)×(10÷2) =20×5 =100加深對加法運算律的理解和應用。 四、引導反思 引導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方法和素養的提升。 四、提升問題 預設1:知道了什么叫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預設2:用字母表達運算律更簡單更清晰明了。板書設計 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加法交換律 加法結合律 40+56=96(km) 88+104+96 88+(104+96) 56+40=96(km) =192+96 =88+200 40+56=56+40 =288(km) =288(km) 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 和不變,這叫作加法交換律。 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這叫作加法結合律。 a+b=b+a (a+b)+c=a+(b+c)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