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美術 年級 六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竹教學目標1. 欣賞生活中的竹子,感受竹子的內在精神,通過欣賞,感知竹的結構形態特征。 2. 能用濃淡不同的墨色中鋒用筆的方法表現一幅國畫竹子。 3. 領會古代文人在書畫中竹的內涵,感受竹文化的魅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了解竹的結構特征和精神品質,掌握畫竹的技法。 教學難點: 掌握濃淡不同墨色中鋒表現墨竹,感悟國畫竹所傳遞的精神內涵。教學過程一、謎語導入并揭題 1.猜謎語,打一植物 謎語:青枝綠葉少開花,農家園里便有它,三更半夜大風起,嘩啦嘩啦嘩啦啦!小時候吃得用不得,大時候用得吃不得。 學生:竹子。 2.教師總結:對,竹子一直以來跟我們的衣、食、住、行、用有著密切的關系。揭示課題《竹》 (設計意圖:用猜謎語的方式,引起學生注意,為深入了解竹子做好鋪墊。) 二、探究竹文化,感受竹子的內在精神 1.欣賞鄭燮詩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說說作者想表達竹子怎樣的一種精神? 學生:用“咬定”二字,把巖竹擬人化,傳達出它的神韻和頑強的生命力。整首詩表現竹子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2.你還能說出有哪些有關竹子的詩句和成語嗎? 學生:高風亮節 教師總結:竹子有節,節節挺拔,四季常綠,雖入隆冬而不凋零,所以竹節的形態成為中國古代文人畫家歌頌“氣節”、“節操”等的重要載體。 3.欣賞古代畫家表現竹子的作品視頻。 說說:(1)畫家的作品你感受到了一種怎樣的美感?(2)為什么文人墨客都喜歡畫竹,他們 表達了竹子怎樣的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詩歌等文學作品感受竹子的文化內涵。感受了竹子的內涵后,進一步了解古代畫家表現竹子的原因。) 三、欣賞竹,了解竹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畫法 1.出現竹,探究其結構。 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竹子,說說竹子結構大概由哪幾部分組成? 學生:竹子分成竹干、竹枝、竹葉。 2.出示竹干枝節圖,了解結構,討論畫法 (1)提問:仔細觀察,分別說說竹干和竹枝的特點。可以用什么(淡墨或者濃墨)墨色、什么(中鋒或者側鋒)筆法畫? (2)學生活動:觀看課件,小組討論。 (3)學生說,教師總結:竹干竹枝用淡墨中鋒表現,竹節用濃墨中分勾勒。 (4)觀看教師示范竹干竹枝微課,進一步了解其表現手法。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生活做中竹干竹枝的結構特征和討論竹干竹枝的用筆用墨技法為后續的水墨表現做鋪墊。) 3.出示竹葉圖,了解結構,討論畫法 (1)提問:竹葉有什么特點?可以用什么(淡墨或者濃墨)墨色、什么(中鋒或者側鋒)筆法畫? (2)學生活動:觀看課件,小組討論。 (3)學生說,教師總結:竹葉根部圓,頭上尖,可用濃墨中鋒表現,跟竹干的淡墨形成對比。(4) 觀看教師示范竹葉的幾種畫法微課,進一步了解其表現手法。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生活做中竹葉的結構特征和討論葉的用筆用墨技法為后續的水墨表現做鋪墊。) 四、欣賞畫家吳鎮表現的墨竹 1.說說元代畫家吳鎮墨竹哪些地方用了濃墨,哪些地方用了淡墨? 學生:竹干和竹枝主要是淡墨,竹葉主要是用墨 2.在構圖上有什么不同? 學生:出枝不同,有的往左,有的往右,有的向上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元鎮墨竹作品,分析作品用筆用墨手法和構圖方法。) 五、欣賞教師畫《墨竹》微課 1.欣賞老師用筆用墨的表現手法。 2.了解枝干的穿插和畫面的疏密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教師示范,進一步明確畫竹的步驟和方法。為學生創作做鋪墊。) 六、學生作業要求 1.根據竹子的結構,用水墨的方式表現一幅竹子圖。 2.中鋒用筆,墨色分明。 3.能干的同學還可以給你的作品取個名字,賦予它意義。 七、點評交流 1.學生自評:說一說用怎樣的筆法和墨色表現竹,表達竹子怎樣的精神? 2.同學互評:你喜歡哪一幅作品,你覺得好在哪里?說說理由。 3.教師評價:根據激勵性的原則,在學生互評的過程中,結合學生作品的不同特點,肯定孩子們的各種表現,并指出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 (設計意圖:采用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學生之間相互談談自己的看法,讓他們在共同的參與過程中產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審美能力。) 八、課后拓展 導語:竹子全身都是寶,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精美而實用的竹制品。 1.說說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用竹子做的東西,它有什么作用? 2.欣賞生活中各種竹制品,感受竹手工藝品的巨大魅力。 九、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