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嶺南版下冊《土地上的人民》教學設計(第1課)課題 畫中有話:土地上的人民 單元 第一單元 學科 美術 年級 七年級核心素養教學目標 審美感知:通過引導學生欣賞不同藝術形式描繪農民形象的美術作品,從紋理、色調、構圖等方面感知作品的形式美,提升對藝術作品的審美鑒賞能力,體會作品中蘊含的情感美,感受中國農民勤勞、堅韌、樸實等精神品質在藝術作品中的呈現方式。藝術表現:學生能夠分析作品中藝術家運用的表現手法,如雕塑的材質選擇、油畫的色彩搭配、中國畫的構圖特點等,并嘗試運用這些知識進行簡單的藝術創作。會用繪畫、作文、歌唱、舞蹈等多種形式,表達對勞動人民和土地情感的理解,提高藝術表現能力。創意實踐:鼓勵學生在課后創意實踐中,21世紀教育網大膽創新,選擇獨特的視角和表現方式,展現勞動人民與土地的關系,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學會在創作過程中,根據不同的藝術形式和主題需求,靈活運用各種材料和方法,提升創意實踐素養。文化理解:通過對不同時期美術作品的分析,感受時代變遷對藝術創作的影響,體會藝術作品所反映的社會文化內涵。理解農民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土地對于農民的深遠意義,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21世紀教育網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圍繞 “土地上的農民” 這一主題展開,以袁隆平的雕塑作品和多幅描繪農民形象的美術作品為載體。通過對這些作品的賞析,讓學生從藝術角度認識中國農民的精神品質,了解不同藝術形式的特點和表現手法。同時,引導學生思考農民與土地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珍惜糧食、尊重勞動的意識,兼具藝術教育和品德教育功能。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對藝術作品有一定的興趣和感知能力,但審美鑒賞能力尚待提高,對于藝術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深層意義理解不夠深入。他們生活在現代社會,21世紀教育網部分學生對農民的生活和勞動場景缺乏直觀感受,需要教師引導他們通過藝術作品去體會農民的精神世界,激發對土地和勞動人民的情感共鳴。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從材質、色彩、構圖、情感等方面欣賞和分析不同藝術形式下的農民形象,理解作品所傳達的情感和文化內涵。21世紀教育網2.通過袁隆平院士的事跡和形象塑造,讓學生感受科學家的偉大精神和藝術作品的魅力,培養學生對科學家的崇敬之情和對藝術的熱愛之情。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從文化和歷史的角度深入理解藝術作品,挖掘作品背后的社會意義和時代價值,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21世紀教育網2.讓學生在創意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以獨特的方式表達勞動人民對土地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觀察法、實踐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環節一: 導入 播放袁隆平的視頻,介紹袁隆平院士的生平事跡和對雜交水稻研究的巨大貢獻,展示相關圖片和資料。21世紀教育網提問學生是否了解袁隆平以及他的貢獻。簡單介紹本節課的主題“土地上的農民”,并提出問題:21世紀教育網“在藝術作品中,農民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和表現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欣賞和探討。”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分享自己對袁隆平的認識。 通過學生熟悉的人物引入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續對袁隆平雕塑作品的賞析做鋪墊。環節二:新授 1.布置活動一:中國是農業大國,土地上的人民為新中國的建設鞠躬盡瘁。新中國的美術作品中出現大量的農民形象,思考這些形象體現了中國農民怎樣的精神。21世紀教育網2.袁隆平院士的貢獻與形象塑造展示雕塑《圓夢 — 記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從紋理與細節、材質與色調、面部表情、衣著等方面進行詳細講解,引導學生觀察作品,分析其藝術特點和所展現的袁隆平的精神品質。隨后展示《千年土地翻了身》,講解作品的構圖特點、人物及動物組合、精神品質展現和歷史意義。3.總結袁隆平院士的偉大精神和藝術作品的創作意圖,強調科學家的高尚品質和藝術作品的魅力。4.不同藝術形式下的農民形象布置活動二:你喜歡本課的哪幅作品?從構圖、色彩、情感等方面分析這件作品。師:展示《又是一個豐收年》《潮》《山地》《粒粒皆辛苦》《耕者有其田》等作品,引導學生從構圖、色彩、情感等方面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進行分析。21世紀教育網 學生分組討論,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結果。認真聆聽教師講解,觀察作品細節,思考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積極參與課堂討論。21世紀教育網學生選擇作品,獨立思考后進行小組交流,然后每組派代表在全班分享自己的分析結果。 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加深學生對中國農民精神品質的理解。通過介紹袁隆平院士的事跡和欣賞雕塑作品,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的偉大精神和藝術作品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感受科學家的高尚品質和藝術作品的魅力,培養學生對科學家的崇敬之情和對藝術的熱愛之情。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賞析方法,自主分析作品,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21世紀教育網環節三:創意實踐 布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用繪畫、作文、歌唱、舞蹈等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勞動人民對土地的情感。 記錄作業要求,思考自己的創作方向。21世紀教育網 鼓勵學生進行創意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讓學生進一步深化對勞動人民和土地情感的理解。課堂小結 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包括不同藝術作品中農民形象的特點、中國農民的精神品質、藝術作品的賞析方法等,強調珍惜糧食、尊重勞動的重要性。21世紀教育網 認真聆聽,鞏固所學知識。 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強化記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課后拓展 推薦學生觀看視頻《一粒米的歷程》,讓學生了解糧食的生產過程。21世紀教育網 課后觀看視頻,加深對糧食來之不易的理解。 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珍惜糧食的意識。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展示豐富的藝術作品,學生對中國農民形象和精神有了較直觀地認識,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分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審美鑒賞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但部分學生在分析作品時,對文化和歷史背景的挖掘不夠深入,21世紀教育網在創意實踐環節,部分學生的創新思維還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對作品文化背景的介紹,引導學生從更廣闊的視角理解藝術作品;同時,在創意實踐指導中,給予學生更多啟發,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圖形圖文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