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生活在法治社會單元內容導學學習主題 生命安全、健康教育、法治教育 知道保護隱私的重要性;感受法律對個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重要性;認識民法典對人身權、財產權的意義;認識不良行為的危害,知道違法要承擔責任,主動預防犯罪;認識犯罪,了解刑罰;認識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危害,培養和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自覺抵制校園欺凌和違法犯罪;了解網絡環境如何保護未成年人隱私等合法權益。核心素養 政治認同、法治觀念 理解我國法律的人民性;了解我國法治建設成就;認識法律作用;認識民法典及其對公民人身權、肖像權、隱私權、財產權的界定和保護;認識犯罪的三個特征。責任意識 明確各類違法行為的責任,樹立違法必擔責的意識,對違法犯罪要敢于并善于斗爭。學業質量標準 關注我國法律體系建設,知道法律在保障我們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認識民法典是如何保障我們從事民事活動中的權利的,能夠判斷不同類型的違法行為及其應承擔的責任,嚴于律己,增強法治意識,遠離違法犯罪。一、教材分析本單元是七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名稱為“生活在法治社會”,簡要介紹了法律的基礎理解和最常見的自保自護必備的相關法律知識,在設計上,整體基本了解我國法治建設——感知法律作用(對法律的特征沒有做學術化闡述)——公民意識初步培養(介紹民法典)——最相關最可能被侵犯的權利(人身權、財產權)——法治觀念(違法與犯罪的概念、責任,最重要)。本單元教材內容安排主要從學生視角展開,符合七年級學生實際。本單元分為“法律為我們護航”“走近民法典”和“遠離違法犯罪”三課。第九課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法治建設進程,從整體上對我國依法治國的法律體系有所了解,從生活入手簡要介紹法律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在高年級逐步滲透和明確,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呈現了教材編寫的“螺旋式結構”安排,更為科學。第十課安排最常用的民法典的學習,選取青少年目前最容易受到侵犯的民事權利(生命權、健康權、財產所有權、肖像權、知識產權、隱私權、繼承權)進行學習。培養法治意識,懂得依法維權。第十一課主要目的是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教材明確了不違法的底線,介紹了違法行為的類別及其要承擔的責任,明確違法必擔責。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齡化,安排了校園欺凌、網絡暴力等常見惡劣事件,分析后果,明確犯罪的特征。大篇幅提供違法犯罪的刑責年齡界定,提醒未成年人避免僥幸心理,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教法建議】1.要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由近及遠,感性和理性、個體與集體相互統一,課內與課外相聯系的原則,充分開發多種教學資源,靈活處理教材內容。2.課前要充分調研學情,有的放矢。3.在活動中學習,在體驗中收獲。為了避免單一的活動方式,可采取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如討論、交流、辯論等。二、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是一個處在由兒童向青少年時期過渡的特殊群體,具有半兒童半成人的特點,他們朝氣蓬勃,充滿活力,思想活躍,但認知能力、思維方式、人格特點及社會經驗等方面都有待進一步發展。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情緒不穩定,叛逆心出現端倪,做事易沖動;遇事開始有主見,勇于懷疑,但往往很片面,對法律、犯罪等內容了解不多,法律意識淡薄,所以容易誘發違法犯罪。目前,青少年違法犯罪與軍火走私、毒品犯罪并列為世界三大公害,引起全社會的重視。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問題已成為社會治安的一個突出問題:人數逐年增多,低齡化趨勢顯著,文化程度較低,輟學少年人數上升,暴力型、侵財型犯罪居多,趨于群體性、團伙性。通過本單元對違反法治建設、違法犯罪案例的分析,增強學生的法律敬畏感,提高預防違法犯罪的能力。【學法建議】1.認真預習:盡管換了視角,但法律知識的學習還是有一定的學術化特征,也不能僅僅停留在淺表的感知和生硬理解上,要閱讀教材內容,了解將要學習的主題和概念。標記出不理解的地方,帶著問題去學習。2.做好課堂筆記:記錄老師強調的重點知識、案例分析和結論。注意條理清晰,便于課后復習。3.積極參與課堂:大膽發言,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與同學進行小組討論,交流不同的見解。4.聯系生活實際:結合所學進一步搜集案例,將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經歷相聯系。思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知識的實用性。5.建立學習小組:與同學組成學習小組,互相督促、互相幫助、共同進步。本單元共用8課時完成教學,每框1課時。第九課 法律為我們護航(共計2課時) 第一框:日益完善的法律體系1課時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1課時第十課 走近民法典(共計3課時) 第一框:認識民法典1課時第二框:保護人身權1課時第三框:保障財產權1課時第十一課 遠離違法犯罪(共計3課時) 第一框:法不可違1課時第二框:犯罪與刑罰1課時第三框:嚴于律己1課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