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煥發青春活力單元內容導學學習主題 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 弘揚自信自強,踐行青春格調。核心素養 健全人格 自尊的人知廉恥、明是非,明確自尊與虛榮的區別,感受自強對一個人成長的巨大作用。責任意識 體會到責任擔當對自信的促發作用和對自信內涵的升華理解,認識自強不息對國家和民族的意義,嘗試做自強少年,以適應將來時代的要求。法治觀念 依法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學業質量標準 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能夠結合生活實例闡述如何做到自尊、自信、自強,能夠自我保護,抵制不良行為和違法行為,能用相關法律維護合法權益。一、教材分析本單元是七年級下冊教材的第二單元,名稱為“煥發青春活力”,充分展示了初中學生生活的核心風貌,煥發青春活力,以“自尊、自信、自強”展示青春精彩,為后續第三單元的文化底蘊培養和第四單元的法治觀念培養奠定基礎。在設計上,它基于自尊、自信、自強的相互關系和內在邏輯:自尊是自信的基礎,一個有強烈自尊心的人更可能對自己的能力和潛力有信心,從而培養出更多的自信;自信促進自尊的增強,當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和潛力充滿信心時,他會更積極地看待自己,提高對自己整體的評價和尊重,從而增強自尊;自信是自強的前提,失去自信就難以做到自強,自信者對未來充滿希望,積極向上、奮發進取。本單元分為“人貴自尊”“自信給人力量”和“人生當自強”三課。第三課“人貴自尊”,引導學生認識理解自尊的內涵,糾正對自尊的偏狹理解,能夠自覺尊重他人,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自覺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第四課“自信給人力量”,引導學生養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態度,在生活中磨煉意志,形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對學生提出了理解自信、發展自信、熔鑄自信的明確要求。第五課“人生當自強”,引導學生懂得自強的含義,知道自強精神的表現,感受自強對一個人成長的巨大作用,體會自強不息對國家和民族的意義,在實踐中不斷培養自強精神,嘗試做自強少年,以適應將來時代的要求。【教法建議】1.引導學生準確掌握知識,把握自尊自信的確切含義。運用小品表演、討論、舉例等形式,多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2.由于自卑、自負等概念較為抽象,學生在理解時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應注意采取多種形式,直觀、具體的進行講解,化理性為感性,化抽象為具體。3.對于自尊自信和虛榮忌妒、自卑自負的本質區別,應注意從正反兩方面舉例來對比、學習。啟發引導學生真正地把握自尊不是虛榮、自信不能忌妒、虛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現等命題的確切含義。從正反兩方面引導學生準確地把握此單元的內容。4.對于自強的提升——做自強不息的中國人,由近及遠,從學生生活入手到社會生活再到國家發展慢慢關聯,啟思導行,逐步明確價值導向。二、學情分析自尊和自信是個體對自己的評價和認知,影響著個人的情感、行為以及應對挑戰的方式。在社會交往和人際互動中,積極健康的自尊能夠增強個體的自信心和適應性,提高其積極性和成功的可能性。自尊、自信不僅有助于自強——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還能提高幸福感和滿足感,更好地克服困難,促進自我成長。然而,中學生在青春期會經歷許多身心上的變化和挑戰(常常面臨成績壓力、人際關系問題以及自我認同的掙扎),渴望支持和理解,但是往往容易受到低自信和自尊的困擾,進而影響其人生態度的端正、人生目標的確立,消極對待、躺平擺爛甚至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在中國,約有3 000萬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曾經或正在受到各種情緒問題的困擾。不良心理健康狀態不僅會誘發青少年“學習無動力、對真實世界無興趣、社交無能力、對生命價值無感受”等“四無”表現,制約個體成長,更可能對家庭團結、校園安全、社會穩定等多領域發展造成潛藏性的長期影響。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培養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學法建議】1.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課堂上,老師通常會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心理測驗、團體訓練、案例分析等。學生應積極參與這些活動,通過互動和體驗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尊、自信、自強的內容。2.保持開放的心態:學生應保持開放的心態,勇于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過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尊、自信、自強的概念和要求。3.注重課后復習和反饋:課后,學生應復習課堂內容,并積極向老師反饋自己的學習情況和遇到的問題。通過不斷的反饋和調整,掌握自尊、自信、自強的相關內容。4.培養積極的心態:自尊、自信、自強內容不僅僅是要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積極的心態。學生應通過課堂上的正面鼓勵和引導,學會面對挫折和困難時應保持冷靜和自信,明確自己的責任和擔當。本單元共用6課時完成教學,每框1課時。第三課 人貴自尊(共計2課時) 第一框:人須有自尊1課時第二框:做自尊的人1課時第四課 自信給人力量(共計2課時) 第一框:人要有自信1課時第二框:做自信的人1課時第五課 人生當自強(共計2課時) 第一框:人要自強1課時第二框:做自強不息的中國人1課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