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1相交線7.1.1 兩條直線相交1.理解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概念并能在圖形中辨認.(重點)2.掌握對頂角相等的性質和它的推證過程.(重點)3.通過在圖形中辨認對頂角和鄰補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難點)一、新課導入[情境導入]觀察下列圖片,說一說直線與直線的位置關系.二、新知探究(一)鄰補角與對頂角的概念[課件展示][提出問題]你發現了什么?直線與直線相交于一點,并形成了四個角.[課件展示]把四個角兩兩組合,按照兩個角的位置關系將角分類:∠1和∠2,∠1和∠4,∠2和∠3,∠3和∠4,有一條公共邊,另一條邊互為反向延長線.∠1和∠3,∠2和∠4,頂點相同,角的兩邊互為反向延長線.[歸納總結]鄰補角:如果兩個角有一條公共邊,它們的另一邊互為 反向延長線 ,那么這兩個角互為鄰補角.下圖中∠1 的鄰補角有 ∠2,∠3 .對頂角:如果兩個角有一個公共頂點,并且其中一個角的兩邊是另一個角的兩邊的 反向延長線 ,那么這兩個角互為對頂角.下圖中∠1 的對頂角是 ∠2 .[典型例題]例1 下列各圖中,∠1 與∠2 是對頂角的是( D )[歸納總結]對頂角是由兩條相交直線構成的,交點就是公共頂點,兩邊互為反向延長線.[典型例題]例2 下列各圖中,∠1 與∠2 是鄰補角的是 ② .(二)鄰補角與對頂角的性質[提出問題]剪刀剪東西的過程中,你能說說∠AOC與∠AOD,∠AOC與∠BOD 這兩對角的大小保持怎樣的關系嗎?∠AOC和∠AOD相加始終是一個180°的平角,∠AOC和∠BOD的大小始終相等.[課件展示]探究 大膽猜想并驗證相交線中角的大小關系,可以運用量角器測量或幾何推導的方法進行證明.猜想:對頂角相等.方法一:量角器測量各個角的度數.學生分組進行測量,說出每組測得的角度,并說說各個角之間有什么關系,嘗試自己得出結論.方法二:幾何推導證明.已知:如圖,直線 AB 與 CD 相交于點 O.試說明∠1 =∠3, ∠2 =∠4.解:因為直線 AB 與 CD 相交于點 O,所以∠1 +∠2 = 180°, ∠3 +∠2 = 180°.所以∠1 =∠3.同理可得∠2 =∠4.小結:對頂角相等.[典型例題]例3 如圖所示,直線 a,b 相交,∠1 = 40°,求∠2,∠3,∠4 的度數.分析:已知角的度數,通過鄰補角的定義和對頂角的性質來求未知角的度數.解:由鄰補角的定義,得∠2 = 180°-∠1=180°- 40°= 140°.由對頂角相等,得∠3 =∠1 =40°,∠4 =∠2 = 140°.[歸納總結]請同學們自己嘗試完成表格中的內容![針對練習]1.如圖,若∠1 +∠3 = 60°,則∠1,∠2,∠3,∠4 的度數分別為 30°,150°,30°,150° .2. 如圖,若∠2 是∠1 的 3 倍,則∠1,∠2,∠3,∠4 的度數分別為 45°,135°,45°,135° .3. 如圖,若1∶2 = 2∶7 ,則∠1,∠2,∠3,∠4 的度數分別為 40°,140°,40°,140° .三、課堂小結四、課堂訓練1.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A. 互補的兩個角是鄰補角B. 相等的角是對頂角C. 有公共邊的兩個角互為鄰補角D. 兩邊互為反向延長線的角是對頂角2. 如圖,直線 AB,CD,EF 兩兩相交,若∠1 +∠5 = 180°,找出圖中與∠1 相等的角.解:∠1 =∠3 (對頂角相等).因為∠5 +∠8 = 180,且∠1 +∠5 = 180°,所以∠8 =∠1.又∠8 =∠6 (對頂角相等),所以∠6 =∠1.綜上所述,與∠1 相等的角有∠3,∠6,∠8.3. 如圖,直線 AB,CD,EF,MN 相交,若∠2=∠5,找出圖中與∠2 互補的角.解:因為∠1和∠3都是∠2的鄰補角,所以∠1+∠2 = 180°,∠2 +∠3 = 180°.因為∠6和∠8都是∠5的鄰補角,所以∠5 +∠6 = 180°,∠5 +∠8 = 180°.因為∠2 =∠5,所以∠2 +∠6 = 180°,∠2 +∠8 = 180°.綜上所述,與∠2互補的角有∠1,∠3,∠6,∠8.4. 如圖,直線 AB,CD 相交于點 O,OE 是一條射線,∠1:∠3 = 2:7,∠2 = 70°.(1) 求∠1的度數.(2) 試說明OE平分∠COB.解:(1) 因為∠1:∠3 = 2:7,∠1 + ∠3 = 180°,所以∠1 = 180°× = 40°.(2)因為∠1+∠2+∠COE = 180°,∠2 = 70°,所以∠COE = 180°-∠1-∠2 = 70°.所以∠2 = ∠COE .所以OE平分∠COB .本節課中,學生通過度量等方法,猜想出“對頂角相等”的性質,并通過推理得到一般結論,了解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 因此本節課需要重視從動手操作到推理的教學過程,這是學生對知識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發展.另外,如何把圖形語言翻譯成符號語言,也是對學生提出的新的挑戰,為今后證明的學習與幾何證明打下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