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藝版音樂七年級下冊學習設計課題 《少年》 單元課時 第三單元第一課時一、學習內容分析 《少年》選自湘藝版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真善美的真情呼喚”。 歌曲旋律簡潔流暢,易于傳唱,音域適中,適合初中學生演唱。旋律線條起伏明顯,以級進和小跳進為主,既便于記憶,又充滿動感活力,如主歌部分的平穩進行,展現堅定信念;副歌部分的上揚旋律,激發情感共鳴。采用富有動力感的節奏型,如切分節奏、附點音符,增強了歌曲的律動感和節奏感,使歌曲充滿青春活力,契合少年朝氣蓬勃的形象。歌詞以簡潔質樸的語言,回顧黨的百年征程,從“不怕苦難,不懼艱險”到“初心從未有改變”,展現黨的偉大成就與不變初心,激勵當代少年傳承紅色精神。歌曲將激昂的情感與溫暖的情懷融合,既表達對黨的崇敬與贊美,又傳遞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奮斗精神。二、學情分析 (一)知識基礎:初中一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音樂基礎知識,能辨別簡單節奏、音高,對音樂要素有初步認知,但對音樂作品的深度分析和情感表達把握不足。 (二)興趣特點:這一階段學生好奇心強,對流行音樂興趣濃厚,建黨百年版《少年》作為具有時代特色的流行歌曲,易吸引學生關注,激發學習熱情。 (三)學習能力:學生具備一定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但在音樂創作和舞臺表現方面經驗欠缺,需要教師引導和鼓勵,挖掘創新潛能,提升藝術表現力。三、學習目標 審美感知:聆聽建黨百年版《少年》,感受歌曲激昂向上的情感與活力,分析旋律、節奏、和聲等音樂要素,提升對音樂的感知和審美能力。 藝術表現:準確把握歌曲的節奏、音準和情感,自信且富有表現力地演唱,運用恰當的肢體動作和表情增強舞臺表現力。 創意實踐:對歌曲進行改編或重新演繹,如創編新歌詞、設計獨特的演唱形式,培養創新思維與音樂實踐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歌曲創作背景與百年黨史,體會歌曲蘊含的時代精神和民族情感,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重點:感受歌曲情感,理解音樂要素,體會歌曲蘊含的時代精神。準確演唱歌曲,把握節奏、音準和情感表達。 難點:深入理解歌曲與百年黨史的聯系,精準表達歌曲情感。在創意實踐中,結合歌曲內涵進行創新,展現獨特藝術風格。五、教學方法:講授法、欣賞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六、學習活動設計 任務(一):課堂導入1.播放一段關于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歷程的視頻,展示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再到新時代成就的重要畫面。 2.提問學生觀看視頻的感受,引導思考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中體現的精神,引出建黨百年版《少年》,介紹其與百年黨史的關聯。設計意圖 通過直觀的視頻展示,激發學生興趣,引發情感共鳴,自然導入課程,為理解歌曲內涵奠定基礎。任務(二):初聽全曲1. 播放建黨百年版《少年》音頻,學生閉眼聆聽,感受歌曲整體情緒、速度和節奏。 2. 聽完后,分享初聽感受,交流對歌曲情感、速度、節奏的體會,教師總結,引導關注音樂要素。設計意圖 讓學生對歌曲形成初步印象,培養音樂感知和表達能力。任務(三):分段欣賞與分析1.分段播放歌曲,分析每段旋律、節奏和歌詞特點。講解主歌部分如何用平穩旋律和質樸歌詞講述黨的奮斗歷程;副歌部分如何通過激昂旋律和重復歌詞強化情感,表達對黨的贊美與對未來的信心。 2.引導學生感受節奏變化對情感表達的作用,如切分節奏增強動力感,附點音符強調情感。設計意圖: 深入剖析歌曲,幫助學生理解音樂要素與情感表達的關系,提升音樂分析能力。任務(四):學唱歌曲1.教師范唱,逐句教唱,講解歌曲中的裝飾音、節奏難點,如切分節奏、附點音符的演唱技巧,通過拍手、跺腳感受節奏。 2.學生跟隨鋼琴輕聲哼唱,教師糾正音準和節奏,分組練習,互相傾聽、交流。 3.分組展示演唱,其他組評價,教師總結表揚,強調情感表達。設計意圖: 通過范唱、教唱解決演唱難點,分組練習與展示提升演唱能力和表現力。任務(五):創意實踐1.布置創意任務,學生分組為歌曲創編新歌詞,描繪新時代少年的奮斗與夢想;或設計獨特演唱形式,如加入和聲、朗誦、舞蹈等。 2.分組創作,教師巡視指導,鼓勵創新。 3.小組展示創作成果,其他組欣賞評價,教師肯定創意,提出建議。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音樂實踐能力,增強團隊協作與藝術表現力。任務(六):課堂總結1. 回顧歌曲內容、音樂特點和黨史知識,強調歌曲蘊含的時代精神和民族情感。 2. 鼓勵學生傳承紅色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愛國愛黨情懷。設計意圖: 鞏固知識,加深印象,激發學生愛國愛黨情感和社會責任感。七、教學資源 多媒體設備、建黨百年版《少年》音頻和視頻資料、課件、鋼琴八、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建黨百年版《少年》,學生積極參與,對歌曲和黨史有一定理解。但教學中,部分學生對節奏難點把握不準,創意實踐時受思維局限。今后教學需加強節奏訓練,提供更多啟發,提升學生音樂素養和創新能力。— 4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