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藝版音樂七年級下冊學習設計課題 《繡荷包》 單元課時 第二單元第二課時一、學習內容分析 兩首《繡荷包》選自湘藝版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華夏之聲·文化根脈”。 兩首《繡荷包》雖歌名相同,但旋律、節奏、調式等存在明顯差異。山西民歌《繡荷包》多為徵調式,節奏平穩,音域適中;云南民歌《繡荷包》常是羽調式,節奏較為活潑,音程跨度稍大。山西民歌《繡荷包》情感質樸,演唱時注重氣息的平穩和音色的醇厚;云南民歌《繡荷包》風格靈動,需要更細膩的裝飾音處理和靈活的節奏把握 。學生在學唱過程中,能鍛煉氣息控制、音準把握、裝飾音運用等演唱技巧,提升音樂表現力。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情感豐富且逐漸細膩。山西民歌《繡荷包》中蘊含的深厚情感,如對家鄉、親人的眷戀,能讓學生體會到質樸的情感力量;云南民歌《繡荷包》傳遞的細膩情思,有助于學生情感的進一步深化和表達,增強情感共鳴。學習兩首不同地域的《繡荷包》,學生能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在學習和展示演唱過程中,學生不斷獲得成就感,自信心也會得到提升,更積極地參與音樂活動 。三、學習目標 審美感知:聆聽、哼唱兩首《繡荷包》,感受山西、云南民歌獨特的旋律、節奏和風格,提高對音樂要素的感知能力。 藝術表現:準確把握兩首歌曲的節奏、音準和裝飾音,用自然、富有表現力的聲音演唱,展現民歌韻味。 創意實踐:通過對兩首歌曲的分析,嘗試改編旋律、節奏或歌詞,培養音樂創作能力和創新思維。 文化理解:了解山西、云南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體會民歌與地域文化的緊密聯系,增強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一)學唱兩首《繡荷包》,掌握歌曲的旋律、節奏和裝飾音,體會其不同風格。引導學生從旋律、節奏、歌詞等方面對比兩首歌曲,感受地域文化對民歌的影響。 (二)精準表現兩首歌曲獨特的韻味和情感,把握裝飾音的運用。深入理解地域文化與民歌風格之間的內在聯系。五、學習活動設計 任務(一):課堂導入1.展示精美的荷包圖片,介紹荷包在傳統民俗中的寓意和用途,如定情信物、吉祥祝福等。 2.提問學生是否知道與荷包相關的歌曲,引出本節課主題——山西民歌《繡荷包》和云南民歌《繡荷包》。設計意圖 從直觀的實物圖片入手,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文化氛圍,自然導入教學內容。任務(二):學唱山西歌曲《繡荷包》1.初聽歌曲,播放音頻,學生閉眼聆聽,感受歌曲的整體情緒、速度和節奏,分享聽后印象。 2.介紹歌曲背景和歌詞含義,幫助學生理解歌曲中表達的少女對愛情的向往和細膩情感。 3.教師范唱,逐句教唱,講解歌曲中的裝飾音(如前倚音、滑音)和切分節奏,通過拍手、跺腳等方式感受節奏特點,對比示范,讓學生體會不同效果。 4.學生跟隨鋼琴輕聲哼唱,教師糾正音準和節奏,分組練習,互相傾聽、交流。 5.分組展示演唱,其他組評價,教師總結表揚,強調情感表達和韻味把握。4.教師范唱,逐句教唱,講解裝飾音(如前倚音、滑音)和切分節奏,通過拍手、跺腳感受節奏,對比示范唱,讓學生體會不同效果。設計意圖 通過初聽建立整體印象,了解背景加深理解,范唱、教唱解決演唱難點,分組練習與展示提升演唱能力和表現力。任務(三):學唱云南民歌《繡荷包》1.播放云南民歌《繡荷包》音頻,學生聆聽,對比與山西民歌的不同,分享感受。 2.介紹云南的地域文化、風土人情,闡述歌曲與當地文化的關聯。 3.教師范唱,教唱歌曲,重點講解云南民歌的獨特旋律特點(如五聲音階的運用)和節奏韻律,引導學生感受歌曲的活潑、歡快風格。 4.學生跟唱,注意音準、節奏和裝飾音的處理,分組練習,嘗試用云南方言演唱,體會獨特韻味。 5.小組展示,教師評價,鼓勵學生展現歌曲的歡快情緒。設計意圖: 通過對比聆聽引發思考,了解地域文化輔助理解歌曲,教唱和練習讓學生掌握演唱技巧,感受獨特風格。任務(四):對比分析與討論1.引導學生從旋律、節奏、歌詞、情感表達等方面對比兩首《繡荷包》,分組討論。 2.小組代表發言,分享討論結果,教師總結歸納,展示表格對比。 3.深入探討地域文化對民歌風格的影響,如山西的黃土高原文化與云南的少數民族文化對歌曲的影響。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和歸納能力,深入理解地域文化與民歌風格的緊密聯系。任務(五):創意實踐1.布置創意任務,學生選擇一首《繡荷包》,進行旋律、節奏或歌詞的改編,可加入特色樂器或和聲。 2.分組創作,教師巡視指導,鼓勵創新。 3.小組展示創作成果,其他組欣賞評價,教師肯定創意,提出建議。設計意圖: 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音樂創作能力,增強音樂實踐體驗。任務(六):課堂總結1.回顧兩首《繡荷包》的特點和地域文化內涵,強調民歌的價值。 2.鼓勵學生課后繼續欣賞各地民歌,感受多元音樂文化。五、教學資源 多媒體設備、兩首《繡荷包》的音頻和視頻資料、課件、鋼琴、特色樂器(如木魚、葫蘆絲等)六、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兩首《繡荷包》,學生積極參與,對民歌風格和地域文化有了一定理解。但在教學中,部分學生對裝飾音和方言演唱的把握不夠準確,需加強訓練;創意實踐環節中,個別學生創意不足,今后應提供更多啟發和引導。— 4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