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藝版音樂七年級下冊學習設計課題 《藍花花》 單元課時 第二單元第一課時一、學習內容分析 《藍花花》選自湘藝版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華夏之聲·文化根脈”。 兩首歌曲都承載著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藍花花》具有濃郁陜北民歌特色,其獨特的信天游曲調,采用七聲音階,音域寬廣,旋律起伏大,常出現大跳音程。七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進一步熟悉音階運用,掌握大跳音程的演唱技巧,提升音準和氣息控制能力。歌曲中復雜的裝飾音,如滑音、顫音的運用,能讓學生了解裝飾音對豐富音樂表現力的作用,增強對音樂細節的處理能力。歌曲背后蘊含著深厚的陜北地域文化,包括陜北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歷史變遷等。學生通過學習,能了解陜北地區的傳統婚戀觀、勞動生活場景等,拓寬文化視野,豐富對民間傳統文化的認知,將音樂學習與地域文化研究相聯系,提升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情感豐富且逐漸細膩,《藍花花》中藍花花追求自由愛情、反抗封建禮教的故事極易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在感受歌曲情感的過程中,學生能體會到愛情的美好、抗爭的勇氣等,有助于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愛情觀。同時,歌曲獨特的藝術魅力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其學會欣賞民間音樂質樸、真摯的美,豐富審美體驗。三、學習目標 (一)能夠感受《藍花花》中蘊含的情感,體會陜北民歌的獨特魅力。 (二)能夠準確哼唱《藍花花》的旋律,掌握裝飾音和切分節奏,提升演唱技巧。 (三)通過對比欣賞,了解同一主題在不同體裁音樂中的表現手法,培養音樂感知和分析能力。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一)體會歌曲情感,準確演唱《藍花花》,感受陜北民歌風格。熟悉管弦樂曲《藍花花》的結構與主題變奏。 (二)把握裝飾音、切分節奏,準確表現歌曲韻味。理解管弦樂曲中不同樂器對情感和意境的塑造。五、學習活動設計 任務(一):課堂導入1.播放《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音頻,展示陜北黃土高原、窯洞、信天游場景的圖片。 2.提問學生對聽到的音樂和看到的畫面的感受,引導其描述陜北地區的印象。 3.總結引出陜北民歌,介紹其信天游、山曲、勞動號子等種類,著重講解信天游的特點,如歌詞即興、旋律高亢悠長、多用比興手法。設計意圖 通過視聽結合,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氛圍,自然引出陜北民歌主題。任務(二):學唱歌曲《藍花花》1.介紹《藍花花》的故事背景:以敘事方式講述藍花花對封建婚姻的反抗,展現她追求自由愛情的勇敢形象。 2.初聽歌曲,播放音頻,學生閉眼聆聽,感受歌曲整體情緒、速度和節奏,分享聽后感受。 3.再次聆聽,跟隨音頻輕輕哼唱,感受旋律起伏。 4.教師范唱,逐句教唱,講解裝飾音(如前倚音、滑音)和切分節奏,通過拍手、跺腳感受節奏,對比示范唱,讓學生體會不同效果。 5.學生分組練習,互相傾聽糾正,教師巡視指導。 6.分組展示,其他組評價,教師總結表揚,強調情感表達。設計意圖 了解背景幫助理解歌曲內涵,多次聆聽建立旋律印象,范唱、教唱解決演唱難點,分組練習與展示培養合作與表現力。任務(三):管弦樂曲《藍花花》欣賞1.介紹鮑元愷和管弦樂曲《藍花花》,說明其改編自同名民歌,保留旋律特色,運用管弦樂隊豐富表現力。 2.初聽樂曲,播放音頻,學生閉眼想象畫面,感受整體情緒、速度和樂器音色。 3.分段欣賞,介紹各主題段落,分析旋律、節奏、和聲和樂器運用,感受不同主題表達的情感。 4.再次完整聆聽,學生跟隨音樂用簡單動作表現感受,討論分享樂曲與歌曲的異同。設計意圖: 了解創作背景助于理解作品,分段欣賞培養分析能力,對比討論加深對不同體裁音樂的理解。任務(四):拓展與創作1.引導學生根據《藍花花》的旋律或主題,進行簡單音樂創作,如改編歌詞、為旋律編配新節奏或用簡單樂器為歌曲伴奏。 2.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分享創作思路和成果,互相欣賞評價。設計意圖: 培養創造力和音樂實踐能力,增強對音樂的理解運用。任務(五):課堂總結1.回顧本節課內容,強調陜北民歌《藍花花》的特點和兩首作品的異同。 2.總結陜北民歌的價值和意義,鼓勵學生課后搜集欣賞更多民歌。設計意圖: 鞏固知識,加深印象,激發學生對民歌的熱愛。五、教學資源 多媒體設備、《藍花花》的音頻和視頻資料、課件、簡單樂器(如木魚、沙錘等)六、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通過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感受和學習《藍花花》,學生對陜北民歌有了一定了解。但在教學中,部分學生對裝飾音和切分節奏的掌握仍有困難,在今后教學中應加強節奏訓練;小組討論和創作環節中,個別學生參與度不高,需進一步引導和鼓勵。— 1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