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堂教學設計【課型】欣賞課課型【教學內容】花城版五年級下冊第 1 課《音樂的織體》第2課時《映山紅》+《樓臺會》+《嘉陵江上》+《牧童短笛》。【教材分析】《映山紅》+《樓臺會》+《嘉陵江上》+《牧童短笛》是花城版五年級下冊第 1 課《音樂的織體》第3課時欣賞課。本節課是通過欣賞三首作品感受音樂中兩類主要的織體形式——主調織體和復調織體。《牧童短笛》是我國著名音樂家賀綠汀創作的鋼琴獨奏曲。這首作品短小精致,形象鮮明,旋律優美生動,富有田園風味和濃郁的江南地方色彩。結構嚴謹,是帶再現的三部曲式。這首鋼琴小品以清新、流暢的線條,呼應、對答式的二聲部復調旋律,成功模仿了中國民間樂器笛子的特色,為聽眾描繪了一幅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學情分析】五年級學生音樂基礎參差不齊。部分學生節奏感強,能準確把握旋律,唱歌不跑調,還熟悉常見音樂記號,能較好詮釋作品情感。而有的學生識譜困難,音準欠佳,唱歌易跑調。整體上,他們對流行音樂興趣濃厚,一聽便能哼唱;但對古典音樂接受度低,覺得沉悶。在課堂上,學生偏愛活潑互動環節,如小組合唱、音樂游戲,對樂理知識學習則較被動。教師需因材施教,用多元教學法激發興趣,提升學生音樂素養。【教學目標】以2022年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新頒布的課程目標為依據,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注重體現課程性質,重點反映課程理念,我們確立本節課的目標:(一)審美感知通過聆聽、演唱歌曲,感受音樂中兩類主要的織體形式——主調織體和復調織體(二)藝術表現了解樂曲的結構,能賞析作品,能分析樂曲的A-B-A三段體曲式。(三)創意實踐能用肢體語言和樂器簡單等多種形式表現音樂(四)文化理解通過欣賞作品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感受音樂情緒,了解樂曲結構。(二)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感受音樂作品的情緒,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樂形象和所描繪的內容。【教學準備】多媒體、鋼琴【教學過程】一.問題導入教師:同學們聽第一段旋律和第二段旋律有什么區別?(教師展示一段單手旋律和帶有伴奏的雙手旋律)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第一段旋律感覺很單薄,第二段旋律更加飽滿豐富,在音樂作品中,聲部的組合方式叫織體。今天,老師帶同學們走進復調音樂《映山紅》+《樓臺會》+《嘉陵江上》+《牧童短笛》(書寫板書《映山紅》+《樓臺會》+《嘉陵江上》+《牧童短笛》)【設計意圖:通過提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同學們對于本節課有一個預熱的感覺,為后續引出主題奠定基礎】二、師生互動,走進音樂(一)聆聽音樂,感受情緒教師:請同學們聆聽音樂,聆聽下面三段音樂,感受這三首作品在旋律方面有什么不一樣?首先聆聽音樂《映山紅》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樣的?旋律有什么特點?(播放《映山紅》)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映山紅》歌曲以其細膩、柔和的旋律線條,營造出優美抒情的氛圍。它融合了江西民歌的音樂元素,采用了五聲音階,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歌曲的節奏運用較為豐富,既有平穩舒緩的部分,《映山紅》是女生獨唱屬于主調織體接來下我們聆聽音樂《樓臺會》旋律有什么特點?(播放《樓臺會》)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樓臺會》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第四樂章,以獨特的和聲與精妙曲式,將梁祝愛情悲劇推向高潮。 民族化和聲運用:《樓臺會》在傳統大小調和聲基礎上融入民族調式和聲營造出東方音樂特有的柔和、婉轉氛圍。 和聲色彩豐富:借助和弦結構變化與和聲進行手法來豐富色彩,給人寧靜、悠遠之感,契合樓臺相會中深情、無奈的情緒。和聲節奏布局:和聲節奏依據音樂情緒靈活調整。呈示部敘述時,和聲節奏平穩,營造舒緩氛圍。高潮部分,和聲節奏加快,頻繁更換和弦,增強緊張感與動力性,凸顯梁祝愛情受阻的痛苦與掙扎。接來下我們聆聽音樂《嘉陵江上》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樣的?旋律有什么特點?(播放《嘉陵江上》)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嘉陵江上》是一首具有深刻感染力的藝術歌曲,歌曲開始的旋律以一種較為平穩的方式引入,但隨著歌曲的推進,旋律逐漸起伏,特別是在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敵人的憤恨時,旋律線條出現了大幅度的上升和下降,如“我必須回去,從敵人的槍彈底下回去”,這種起伏跌宕的旋律線條,生動地展現了歌者內心的復雜情感和情緒的劇烈波動。音樂中兩類主要的織體形式——主調織體和復調織體。就像各種不同質地的衣料,是用不同的材料按不同的方法編織而成的。如圖: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主調織體示意圖和復調織體示意圖談談你的感受?預設:回答問題教師:接下來我們欣賞這首作品是由鋼琴獨奏的,它的名字叫作《牧童短笛》。【設計意圖:通過聆聽提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初步的聆聽對音樂的情緒、速度建立初步的認知,為后續的教唱奠定基礎】(二)分析音樂,表現音樂教師: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作曲背景,《牧童短笛》是我國著名音樂家賀綠汀創作的鋼琴獨奏曲。曲名原為《牧童之笛》,接下來,我們聆聽音樂,通過聆聽判斷這段旋律給你什么感受?你們的眼前出現一幅怎樣的畫面?(播放音樂)預設:回答問題教師:這首作品短小精致,形象鮮明,旋律優美生動,富有田園風味和濃郁的江南地方色彩。通過聆聽,判斷這首作品是由幾個樂段組成?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該作品結構嚴謹,是帶再現的三部曲式。下面我們欣賞第一樂段,感受第一樂段的旋律、速度、節奏有什么特點?(播放音樂)預設:回答問題教師:第一樂段,樂曲速度徐緩,旋律寧靜悠揚。猶如牧童騎在牛背上,信口吹奏,悠揚動人,構成一幅田園牧歌式的優美、抒情畫面。下面我們用“啦”模唱這段旋律(播放音樂)預設:跟音樂模唱教師:接下來我們聆聽第二樂段,感受這一樂段和第一樂段在速度、調式、旋律、情緒有什么變化?(播放音樂)預設:聆聽音樂回答問題教師:第二樂段,由C調轉為G調,四二拍,采用主調和聲的寫法,活潑歡愉,具有傳統民間舞蹈風格,與第一樂段形成鮮明對比。右手是活潑、流暢的旋律,左手是跳躍、半分解和弦的伴奏,通過模進、轉調的方法,將樂曲推向高潮,酣暢淋漓地表現了牧童天真爛漫的形象和快樂的心情。其中,裝飾音的運用更加突出了牧童歡快、活潑的情緒,仿佛是天真的牧童在田野里追逐、嬉戲。下面我們邊聽音樂邊用肢體伴奏(播放音樂)預設:表演教師:接下來我們欣賞第三樂段,說一說這段音樂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和之前的樂段由什么異同?(播放音樂)預設:聆聽音樂回答問題教師:第三樂段采用我國民間音樂“加花變奏”的手法,再現第一樂段主題,旋律顯得格外流暢。樂曲的末尾漸慢漸弱,音區上升,在富有民族風味的和弦上結束全曲,給人以余音裊裊、回味無窮的感覺。下面我們用“啦”模唱這段旋律(播放音樂)預設:表現【設計意圖:通過感受、學唱音樂,體驗音樂表現的意境和情感,培養學生對于音樂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三、精彩演繹,自由發揮教師:下面我們用不同的伴奏形式表現音樂。預設:演唱【設計意圖:通過上臺表演,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讓同學們體會舞臺的樂趣,讓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讓歌聲、語言、動作充分融入歌曲當中,讓音樂教學面對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當中來。】四、拓展思路,開闊視野教師:下面通過視頻感受一下預設:欣賞視頻教師:通過學唱歌曲,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預設:回答問題【設計意圖:通過欣賞作品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五、結語在剛剛結束的這堂音樂課上,我們深入領略了《牧童短笛》的獨特魅力。課程伊始,通過一段充滿童趣的音頻,引出了賀綠汀先生的這首經典之作。同學們立刻被悠揚的笛聲和活潑的旋律吸引,對這首曲子充滿好奇與期待。在欣賞環節,大家逐步感受《牧童短笛》的美妙之處。A段旋律優美、節奏舒緩,像是描繪了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牛背上,在寧靜的鄉間吹奏短笛的畫面,同學們仿佛身臨其境。B段節奏加快,旋律跳躍,展現出牧童與伙伴們嬉戲玩耍的歡樂場景,大家的情緒也隨之高漲。隨后A段再現,樂曲在寧靜、悠遠的氛圍中結束,讓人回味無窮。通過這堂課,同學們不僅提升了音樂欣賞能力,還加深了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繼續保持對音樂的熱情,發現更多美好的音樂作品。六、課堂小結教師引導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總結。七、課堂達標1.作品《牧童短笛》的曲作者是 。2.作品《牧童短笛》是一首 獨奏曲。答案:1.賀綠汀2.鋼琴【板書設計】《映山紅》+《樓臺會》+《嘉陵江上》織體主調織體示意圖和復調織體示意圖《牧童短笛》鋼琴獨奏曲 賀綠汀 帶再現的三部曲式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