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 *鴻門宴【素養目標】1.積累有關《史記》的文學、文體知識。2.積累文言常用詞,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3.梳理并分析故事情節,歸納人物性格特征,分析文章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4.認識“鴻門宴”這場斗爭中劉邦、項羽二人勝敗的原因,學會正確評價人物。知人論世·入文本一、作者名片司馬遷(約前145或前135—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司馬談之子。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繼父職,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對歷法進行改革。后因對李陵軍敗降匈奴事有所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其書被人稱為《太史公書》(后稱《史記》),是中國最早的通史。二、背景透視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變,公元前209年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劉邦、項羽也相繼起兵。項梁擁立熊心為新的“楚懷王”作為反秦勢力的傀儡首領。熊心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邦、項羽兵分南北兩路,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入關,相子嬰,軍霸上;十二月項羽破關而入,屯軍新豐鴻門,揚言要同劉邦開戰。公元前206年十二月,雙方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斗爭開始。文學常識·廣儲備《史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一百三十篇。約太初元年(前104年)至征和二年(前91年)間撰成。作者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及諸子百家之書,利用皇家收藏的文獻,益以實地采訪的資料編寫而成,取材極富。記事起于傳說的黃帝,迄于漢武帝,首尾共三千年左右,尤詳于戰國、秦、漢之際。以本紀、世家、列傳記不同人物和國家、民族,以八書記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脈絡,為后世各史所沿用。《史記》史料廣泛可信,論斷精辟,文筆優美生動,魯迅評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堪稱我國歷史文學寶庫中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字詞通關·夯基礎一、通假字1.距關,毋內諸侯( )2.張良出,要項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5.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 )6.令將軍與臣有郤( )二、古今異義1.沛公居山東時古義: 今義:山東省。2.亡去不義古義: 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3.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義: 今義:副詞,十分,極,表程度。4.今人有大功而擊之古義: 今義:現在的人;當代的人。5.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古義: 今義:河北省;河南省。6.而聽細說古義: 今義:詳細地說。7.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古義: 今義:步行。8.再拜獻大王足下古義: 今義:又一次。三、一詞多義1.謝2.故3.因4.為四、詞類活用1.名詞活用(1)名詞作動詞①沛公軍霸上( )②沛公欲王關中( )③籍吏民( )④范增數目項王( )⑤刑人如恐不勝( )⑥道芷陽間行( )(2)名詞作狀語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②吾得兄事之( )③常以身翼蔽沛公( )④頭發上指( )⑤道芷陽間行( )2.形容詞活用(1)形容詞作名詞此其志不在小( )(2)形容詞作動詞素善留侯張良( )3.使動用法①項伯殺人,臣活之( )②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③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④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⑤拔劍撞而破之( )五、文言句式1.判斷句①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②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2.狀語后置句①具告以事( )②得復見將軍于此( )3.省略句①沛公軍霸上( )②為擊破沛公軍( )③欲呼張良與俱去( )④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4.賓語前置句①籍何以至此( )②客何為者( )③大王來何操( )④沛公安在( )5.被動句①若屬皆且為所虜( )②吾屬今為之虜矣( )結構梳理·明思路① ② ③ 主旨歸納·悟意圖本文記敘的是一次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宴會。在這次宴會上,劉邦集團和項羽集團斗智斗勇,矛盾激烈。劉邦 ,善于應變,集團內部團結一致,成功脫險,化解了危機;項羽則優柔寡斷, ,集團內部意見不統一,放走了劉邦,失去了一次除掉劉邦的絕佳機會。“鴻門宴”也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兩個集團斗爭的結局。 文白對譯·通文意段解:介紹初入函谷關時,項、劉的實力對比和矛盾的起因。段解:寫劉邦適時采取退讓策略,籠絡項伯,疏通關系。層解: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在駐地,力量上的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后活動。段解:寫劉邦到鴻門謝罪,項羽擺下鴻門宴,斗爭時緊時弛,變化莫測。段解:寫危急時,樊噲闖帳威懾項羽,項羽不用范增之計,鑄成大錯。層解:宴中。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斗爭。段解:詳述劉邦離開鴻門時的情景。段解:劉邦逃離項營后,項羽、范增等人的不同態度。段解:寫劉邦殺了曹無傷,內部更加團結。層解:宴后。寫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任務驅動·攻重點任務驅動一:分析文本情節1.劉邦、項羽雙方形勢關系的轉換是鴻門宴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地方,請你分析一下雙方被動、主動的關系是怎么轉換的。任務驅動二:賞析人物形象及描寫手法2.試從鴻門宴的斗爭中分析劉邦、項羽的性格特點。3.作者是通過哪些手法來塑造項羽的形象的 4.張良、范增是兩個什么樣的人物 他們在“鴻門宴”中處于什么地位 任務驅動三:正確認識歷史人物5.有人說在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表現了他的“婦人之仁”,但蘇軾卻認為表現了他的“君子之度”。對于項羽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你是怎樣認為的 人文主題·背名言1.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2.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3.故禍莫大于無信。——(晉)傅玄4.知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后漢書》5.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寧可艱于擇人,不可輕任而不信。——(宋)歐陽修素材聚焦·挖教材“鴻門宴”本是項羽除掉劉邦的絕好時機。然而,項羽由于狂妄自大,剛愎自用,最后痛失良機。宴會上,他為劉邦的忍辱屈從所迷惑,為樊噲的“義正詞嚴”所折服,完全忘記了當初與范增的約定,范增使眼色,一再提醒,他佯裝不見。劉邦已成歸山之虎,他還欣然收受劉邦的禮品;范增怒罵“豎子不足與謀”,他依舊渾然不覺。項羽兵敗垓下,烏江自刎,原因很多,但“鴻門宴”放走劉邦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應用角度] 團隊力量、知人善任、合作共贏、性格與命運、英雄與成敗、尊重對手、兼聽與偏聽、自信與自負、憂患意識、強和弱等。[運用范例]劉邦之所以能成就千秋大業,那是因為他擁有一個優秀的團隊。在激烈險惡的斗爭中,好的團隊凝聚的力量無可抵擋。劉邦的縝密、張良的智慧、樊噲的勇猛,在鴻門宴中凝聚成了一股力挽狂瀾、絕處逢生的力量。然而,項羽的團隊缺乏溝通,人心渙散,項羽優柔寡斷,最后項伯夜會劉邦,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結局已初露端倪。團隊的力量可以決定個人命運,甚至可以決定歷史的走向。而劉邦能夠打造出這樣優秀的團隊,關鍵之一在于他的“容”。凡對自己有用的人才,不分高低貴賤、出身門第,如張良是貴族,陳平是游士,蕭何是縣吏,夏侯嬰是車夫,樊噲是屠狗之輩,灌嬰是布販走卒,劉邦一律招致麾下因量器使,各盡其能。價值領悟·微寫作近來,“見字如面”活動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假如我們可以和文學人物進行交流,你打算跟他們談論什么問題 請從項羽、劉邦、張良、范增、樊噲等人物中選擇一位,寫一段話給他。不少于300字。答案:(示例)項羽,你的一生注定是風光的,但也是充滿遺憾的,為何 只因你的優柔寡斷。公元前206年,那時的你,如果除掉劉邦這個心腹之患,你就可以離完成你的霸業更近一步。可是,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就在那鴻門宴上,你本可讓劉邦有去無回,可你卻沒有這么做,范增多次暗示,你也視而不見。就這樣,你讓劉邦跑了,也讓你的將士們的努力付之東流。這也難怪范增會說你“豎子不足與謀”,依我之見,你確實不過如此。戰場上的你,早已殺紅了眼,戰甲上的血跡,是你奮勇殺敵的最好證明。可就在那一天,就在那烏江河畔,河影中的人已是萬念俱灰。你本是可以逃生的,但你卻自刎了,你覺得自己不應敗在此處,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但若是你肯回去,東山再起也未為可知。項羽,我想對你說,不要在意那過去的繁華,忘掉那一次失敗,放下那兒女情長,那樣的你,才是真正的西楚霸王!鳳凰在烈火中涅槃,那是一種偉大而美麗的重生。而沉睡千年的你,或許早已聽不到這人世的喧囂。今天,我提起筆重新呼喚你,你可會在暮色蒼茫中蘇醒……一、基礎知識鞏固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刑人如恐不勝 勝:盡。B.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王:使……為王。C.竊為大王不取也 竊:急切。D.籍吏民,封府庫 籍:造冊登記。2.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B.C.D.3.下列句子組合中,都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①距關,毋內諸侯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范增數目項王 ④秋毫不敢有所近 ⑤張良出,要項伯 ⑥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⑦拔劍切而啖之 ⑧沛公已去,間至軍中A.①②⑤⑥ B.②④⑥⑧C.①③⑤⑦ D.①④⑤⑧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A.于是項伯復夜去B.頭發上指,目眥盡裂C.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D.常以身翼蔽沛公5.從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②客何為者 ③大王來何操 ④具告以事 ⑤豎子不足與謀⑥長于臣 ⑦吾屬今為之虜矣 ⑧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⑨此天子氣也 ⑩沛公安在A.①⑧⑨/②③④⑥/⑤⑩/⑦B.①⑧⑨/②③⑩/④⑤⑥/⑦C.①⑧⑨/②③⑩/④⑥/⑤/⑦D.①⑧/②③④⑥/⑤⑩/⑦⑨6.下列對文中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軍門,指軍營的門,清代開始成為對提督的尊稱。B.西向,即面向西,其面對的是朝著東坐著的東道主。C.跽,是古代坐姿的一種,挺直上身,兩膝著地。與“跪”接近。D.參乘,亦作“驂乘”,古時站在車右陪乘或擔任警衛的人。7.下列對本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項莊是項羽手下的一個武將,他在接受了趁舞劍時刺殺劉邦的任務后,總是手軟,總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項伯的保護,所以他未能把劉邦刺死。B.樊噲雖為參乘,但能言善辯,口齒伶俐,居然把項羽說得無言以對。C.樊噲在危急關頭不顧衛士阻攔,闖入軍帳中,表現出極大的勇氣。但入帳后的種種行為都是有禮有節的,表現了他有勇有謀、粗中有細的性格。D.從樊噲的一番話來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辭令的。他先指桑罵槐地怒斥一頓,然后又不失時機、恰到好處地講出劉邦這樣做都是為了項羽,在道義上搶占了制高點。二、閱讀鑒賞提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 材料一:高祖置酒洛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節選自《史記·高祖本紀》,有刪改)材料二: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 ”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 ”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 ”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咤①,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②,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③,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④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余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于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節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有刪改)[注] ①喑惡叱咤:形容厲聲怒喝。②嘔嘔:和悅的樣子。③刓敝:刓,磨去棱角;敝,損壞。④三秦王:秦朝三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被項羽分封為王。8.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寫出相應位置的標號。列侯諸將無敢A隱朕B皆C言D其情E吾所以有天下F者何G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H何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籌策,亦作“籌筴”,意思是竹碼子,原是古時計算用具,在這里用作“計謀,謀略”之意。B.“信謝,因問王曰”中的“謝”與《鴻門宴》“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中的“謝”,意思不同。C.“故曰其強易弱”中的“易”與《燭之武退秦師》“以亂易整,不武”中的“易”,意思相同。D.檄,檄文,檄書,舊時寫在木簡上,是古代官府中重要的往來文書,多用以征召、曉諭、聲討等。10.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相較于高祖為人傲慢、侮辱他人的特點,高起、王陵肯定了項羽仁厚待人的一面。B.高祖高度評價了韓信統率大軍、為漢朝得天下立下赫赫戰功的卓越軍事才能。C.韓信在比較分析劉、項二人時,高度評價了劉邦守約撫民、惜才納諫等做法的正確性。D.韓信對項羽的為人和天下形勢的分析精辟獨到,劉邦大加贊賞,深感相見恨晚。11.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譯文:(2)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譯文:12.項羽最終兵敗的原因體現在哪些方面 請結合兩則材料概括說明。3 *鴻門宴【素養目標】1.積累有關《史記》的文學、文體知識。2.積累文言常用詞,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3.梳理并分析故事情節,歸納人物性格特征,分析文章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4.認識“鴻門宴”這場斗爭中劉邦、項羽二人勝敗的原因,學會正確評價人物。知人論世·入文本一、作者名片司馬遷(約前145或前135—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司馬談之子。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繼父職,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對歷法進行改革。后因對李陵軍敗降匈奴事有所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其書被人稱為《太史公書》(后稱《史記》),是中國最早的通史。二、背景透視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變,公元前209年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劉邦、項羽也相繼起兵。項梁擁立熊心為新的“楚懷王”作為反秦勢力的傀儡首領。熊心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邦、項羽兵分南北兩路,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入關,相子嬰,軍霸上;十二月項羽破關而入,屯軍新豐鴻門,揚言要同劉邦開戰。公元前206年十二月,雙方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斗爭開始。文學常識·廣儲備《史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一百三十篇。約太初元年(前104年)至征和二年(前91年)間撰成。作者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及諸子百家之書,利用皇家收藏的文獻,益以實地采訪的資料編寫而成,取材極富。記事起于傳說的黃帝,迄于漢武帝,首尾共三千年左右,尤詳于戰國、秦、漢之際。以本紀、世家、列傳記不同人物和國家、民族,以八書記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脈絡,為后世各史所沿用。《史記》史料廣泛可信,論斷精辟,文筆優美生動,魯迅評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堪稱我國歷史文學寶庫中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字詞通關·夯基礎一、通假字1.距關,毋內諸侯( )2.張良出,要項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5.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 )6.令將軍與臣有郤( )答案:1.“距”同“拒”,據守;“內”同“納”,接納 2.“要”同“邀”,邀請 3.“倍”同“背”,背棄、違背 4.“蚤”同“早”,早些 5.“戮”同“勠”,合、并 6.“郤”同“隙”,隔閡、嫌怨二、古今異義1.沛公居山東時古義: 今義:山東省。2.亡去不義古義: 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3.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義: 今義:副詞,十分,極,表程度。4.今人有大功而擊之古義: 今義:現在的人;當代的人。5.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古義: 今義:河北省;河南省。6.而聽細說古義: 今義:詳細地說。7.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古義: 今義:步行。8.再拜獻大王足下古義: 今義:又一次。答案:1.崤山以東,泛指東方六國之地。 2.離開。 3.意外的變故。 4.現在人家。 5.黃河以北;黃河以南。 6.小人的讒言。 7.跑。8.連續兩次。三、一詞多義1.謝2.故3.因4.為答案:1.①動詞,道歉 ②動詞,感謝 ③動詞,辭別 2.①名詞,交情 ②副詞,特意 ③名詞,原因,緣故 3.①副詞,于是,就 ②介詞,趁機 ③介詞,依靠 4.①介詞,替;動詞,制訂 ②介詞,替 ③動詞,認為 ④動詞,表判斷,是⑤語氣助詞,用于句末,表示反問四、詞類活用1.名詞活用(1)名詞作動詞①沛公軍霸上( )②沛公欲王關中( )③籍吏民( )④范增數目項王( )⑤刑人如恐不勝( )⑥道芷陽間行( )(2)名詞作狀語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②吾得兄事之( )③常以身翼蔽沛公( )④頭發上指( )⑤道芷陽間行( )2.形容詞活用(1)形容詞作名詞此其志不在小( )(2)形容詞作動詞素善留侯張良( )3.使動用法①項伯殺人,臣活之( )②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③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④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⑤拔劍撞而破之( )答案:1.(1)①駐軍 ②稱王 ③造冊登記 ④遞眼色 ⑤給……用刑 ⑥取道 (2)①在夜里 ②用侍奉兄長的禮節 ③像翅膀一樣 ④向上 ⑤秘密地 2.(1)小的方面 (2)交好、友善 3.①使……活命 ②使……跟從,可譯為“率領、帶領” ③使……止步 使……進入 ④使……為王 ⑤使……破碎五、文言句式1.判斷句①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②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2.狀語后置句①具告以事( )②得復見將軍于此( )3.省略句①沛公軍霸上( )②為擊破沛公軍( )③欲呼張良與俱去( )④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4.賓語前置句①籍何以至此( )②客何為者( )③大王來何操( )④沛公安在( )5.被動句①若屬皆且為所虜( )②吾屬今為之虜矣( )答案:1.①“……者,……也”為標志 ②“……者也”為標志 2.①即“以事具告” ②即“得于此復見將軍” 3.①“軍”的后面省略了介詞“于” ②“為”的后面省略了“我” ③“與”的后面省略了“之” ④兩個“戰”的后面皆省略了介詞“于” 4.①“何以”即“以何” ②“何為”即“為何” ③“何操”即“操何” ④“安在”即“在安” 5.①“為所”表被動 ②“為”表被動結構梳理·明思路① ② ③ 答案:①張良獻計 ②項莊舞劍 ③立誅無傷主旨歸納·悟意圖本文記敘的是一次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宴會。在這次宴會上,劉邦集團和項羽集團斗智斗勇,矛盾激烈。劉邦 ,善于應變,集團內部團結一致,成功脫險,化解了危機;項羽則優柔寡斷, ,集團內部意見不統一,放走了劉邦,失去了一次除掉劉邦的絕佳機會。“鴻門宴”也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兩個集團斗爭的結局。 答案:善于用人 剛愎自用文白對譯·通文意段解:介紹初入函谷關時,項、劉的實力對比和矛盾的起因。段解:寫劉邦適時采取退讓策略,籠絡項伯,疏通關系。層解: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在駐地,力量上的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后活動。段解:寫劉邦到鴻門謝罪,項羽擺下鴻門宴,斗爭時緊時弛,變化莫測。段解:寫危急時,樊噲闖帳威懾項羽,項羽不用范增之計,鑄成大錯。層解:宴中。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斗爭。段解:詳述劉邦離開鴻門時的情景。段解:劉邦逃離項營后,項羽、范增等人的不同態度。段解:寫劉邦殺了曹無傷,內部更加團結。層解:宴后。寫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任務驅動·攻重點任務驅動一:分析文本情節1.劉邦、項羽雙方形勢關系的轉換是鴻門宴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地方,請你分析一下雙方被動、主動的關系是怎么轉換的。答案:宴前(非正面交鋒):劉邦被動,項羽主動,兩告兩定。曹無傷告密是導火線,項、劉雙方間戰云密布;項伯夜告卻是一個轉折點,氣氛緩和。項羽攻劉邦的決定是一時之氣,不久“風止云散”;劉邦見項羽的決定卻是深思熟慮之舉,次日即成行。宴中(正面交鋒):劉邦被動,項羽主動,三起三落。范增“數目”“舉玦”,一起;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二起;樊噲闖帳,項羽“按劍而跽”,三起。一場血肉橫飛的爭斗似乎不可避免。但項羽對范增的暗示“默然不應”,一落;項伯以身翼蔽沛公,二落;樊噲闖帳,項羽賜給酒肉,三落。樊噲的慷慨陳詞竟讓項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劉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將危險消弭于無形。宴后(非正面交鋒):劉邦主動,項羽被動,兩毀兩受。劉邦借故離席畢竟是權宜之計,毀約逃席、脫身回營則徹底扭轉了被動局面。項羽受璧既預示了情節的徹底緩和,也更強烈地體現了項羽的悲劇性格。至于張良受托,是其忠心之舉;范增毀玉,則是憤怒之為。任務驅動二:賞析人物形象及描寫手法2.試從鴻門宴的斗爭中分析劉邦、項羽的性格特點。答案:項羽的性格特點:①胸無城府,缺乏政治遠見——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游說,便放棄進攻。②剛愎自用——范增獻計,先納計后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示意,默然不應。③沽名釣譽,優柔寡斷——經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武士樊噲的態度更是如此。④寡謀輕信,輕敵大意——對項伯盲目聽信,對范增的話置若罔聞。劉邦的性格特點:①既膽怯又勇敢——聞項羽怒則怯,赴宴會則勇。②既機智又狡詐——拉攏項伯,先責己是智,罵鯫生、責告密者則是狡詐。③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無怨言。④既知人善任又善納忠言——任用張良為輔佐并聽從其建議。3.作者是通過哪些手法來塑造項羽的形象的 答案:首先,傳神的語言和動作描寫。①項羽聽到曹無傷的密報與范增的勸說后,大怒,決心“擊破沛公軍”,充分體現了其赳赳武夫的直率性格。②可是當他聽到項伯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時,又立即改變了主意,答應“善遇”劉邦,并且告訴劉邦“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這充分體現了項羽沽名釣譽、寡謀輕信,在虛偽的“仁義”幌子下輕易妥協的軟弱性格。③宴會上范增多次示意殺劉邦,項羽置之不理;項莊舞劍,項伯護衛劉邦,他視若無睹,到樊噲闖帳,怒目而視,他不但沒有暴跳如雷,反而稱之為壯士,賜酒與生彘肩,賜座。這又充分展現了他優柔寡斷的性格。 其次,出色的細節描寫。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的座次,表現了項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弱點。最后,鮮明的對比描寫。一是在項羽在殺不殺劉邦這件事前后不一的態度上,反映了他的有勇無謀和缺乏決斷;二是項羽與劉邦的對比,反映了項羽的盲目自尊和夜郎自大的心理;三是項羽與范增的對比,如結尾處中對劉邦所送禮物的不同表現,項羽安然收下,范增丟在地上,并用劍敲碎。范增的堅決果斷,反襯了項羽的優柔寡斷、自命不凡;范增的老謀深算,更是襯托出項羽的幼稚輕率、不善權謀。4.張良、范增是兩個什么樣的人物 他們在“鴻門宴”中處于什么地位 答案:張良是劉邦的主要謀士,他多謀善斷,精通韜略,臨變不驚,處事有方。他為劉邦定下了“韜晦之計”,以“不敢倍德”、無意于稱王的說法來蒙蔽項伯,欺騙項羽,終于化險為夷。他為劉邦做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準備,從而贏得了斗爭的勝利。劉邦遠不像項羽那樣自信,張良卻仍然處處留心,始終把自己放在謀臣的位置上。這是劉邦對他絕對信任的關鍵。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項羽稱其為“亞父”,可見其地位不同尋常。他的政治觀察力、他的才智謀略絕不遜于張良。但他對項羽,尤其是對項羽妄自尊大的性格,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項羽攻打劉邦“急擊勿失”;他在席上“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項羽“按既定方針辦”,項羽都置之不理。他擅自布置項莊舞劍,已經造成欲取項羽而代之的客觀影響,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這是范增的致命弱點。他與張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鴻門宴”這場斗爭可以說是張良與范增的智斗。兩人對整個事件演變的影響舉足輕重,可謂關鍵人物。任務驅動三:正確認識歷史人物5.有人說在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表現了他的“婦人之仁”,但蘇軾卻認為表現了他的“君子之度”。對于項羽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你是怎樣認為的 答案:(觀點一)項羽是情意綿綿的偉丈夫。在項羽被困于垓下時,他長歌當哭,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垓下歌》。項羽的淚使人“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后人讀到這里,無不為之涕泣。項羽是一個富于人性和人情的偉丈夫、硬漢子。(觀點二)項羽是氣蓋一世的英雄,自我精神世界的國王。“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這段話不僅表現了項羽的英勇善戰,叱咤風云,同時,那富于個性化的語言也把他性格中極端自信和自尊的成分明顯地表現出來了。項羽自始至終一直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國王,他非常相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求,他的精神世界總處于自然舒展的狀態而很少受倫常的約束。(觀點三)項羽既是勝利的勇士,又是失敗的英雄。他既兇狠殘暴,又善良不忍;既剛愎自用,又輕信多疑;既暴烈急躁,又優柔寡斷。我們不能單以是否成就了帝業來評價項羽的是非功過,而是要按他的歷史成績來評價。項羽固然沒有成就帝業,但他順應人民的心愿和歷史發展的潮流推翻了暴秦統治,又自刎而死,西楚敗亡,楚漢戰爭結束,漢統一了全國,從客觀上說他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功臣。項羽是一座金鑄的豐碑,將永遠矗立在歷史的戰車上,令后人瞻仰。人文主題·背名言1.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2.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3.故禍莫大于無信。——(晉)傅玄4.知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后漢書》5.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寧可艱于擇人,不可輕任而不信。——(宋)歐陽修素材聚焦·挖教材“鴻門宴”本是項羽除掉劉邦的絕好時機。然而,項羽由于狂妄自大,剛愎自用,最后痛失良機。宴會上,他為劉邦的忍辱屈從所迷惑,為樊噲的“義正詞嚴”所折服,完全忘記了當初與范增的約定,范增使眼色,一再提醒,他佯裝不見。劉邦已成歸山之虎,他還欣然收受劉邦的禮品;范增怒罵“豎子不足與謀”,他依舊渾然不覺。項羽兵敗垓下,烏江自刎,原因很多,但“鴻門宴”放走劉邦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應用角度] 團隊力量、知人善任、合作共贏、性格與命運、英雄與成敗、尊重對手、兼聽與偏聽、自信與自負、憂患意識、強和弱等。[運用范例]劉邦之所以能成就千秋大業,那是因為他擁有一個優秀的團隊。在激烈險惡的斗爭中,好的團隊凝聚的力量無可抵擋。劉邦的縝密、張良的智慧、樊噲的勇猛,在鴻門宴中凝聚成了一股力挽狂瀾、絕處逢生的力量。然而,項羽的團隊缺乏溝通,人心渙散,項羽優柔寡斷,最后項伯夜會劉邦,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結局已初露端倪。團隊的力量可以決定個人命運,甚至可以決定歷史的走向。而劉邦能夠打造出這樣優秀的團隊,關鍵之一在于他的“容”。凡對自己有用的人才,不分高低貴賤、出身門第,如張良是貴族,陳平是游士,蕭何是縣吏,夏侯嬰是車夫,樊噲是屠狗之輩,灌嬰是布販走卒,劉邦一律招致麾下因量器使,各盡其能。價值領悟·微寫作近來,“見字如面”活動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假如我們可以和文學人物進行交流,你打算跟他們談論什么問題 請從項羽、劉邦、張良、范增、樊噲等人物中選擇一位,寫一段話給他。不少于300字。答案:(示例)項羽,你的一生注定是風光的,但也是充滿遺憾的,為何 只因你的優柔寡斷。公元前206年,那時的你,如果除掉劉邦這個心腹之患,你就可以離完成你的霸業更近一步。可是,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就在那鴻門宴上,你本可讓劉邦有去無回,可你卻沒有這么做,范增多次暗示,你也視而不見。就這樣,你讓劉邦跑了,也讓你的將士們的努力付之東流。這也難怪范增會說你“豎子不足與謀”,依我之見,你確實不過如此。戰場上的你,早已殺紅了眼,戰甲上的血跡,是你奮勇殺敵的最好證明。可就在那一天,就在那烏江河畔,河影中的人已是萬念俱灰。你本是可以逃生的,但你卻自刎了,你覺得自己不應敗在此處,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但若是你肯回去,東山再起也未為可知。項羽,我想對你說,不要在意那過去的繁華,忘掉那一次失敗,放下那兒女情長,那樣的你,才是真正的西楚霸王!鳳凰在烈火中涅槃,那是一種偉大而美麗的重生。而沉睡千年的你,或許早已聽不到這人世的喧囂。今天,我提起筆重新呼喚你,你可會在暮色蒼茫中蘇醒……一、基礎知識鞏固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刑人如恐不勝 勝:盡。B.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王:使……為王。C.竊為大王不取也 竊:急切。D.籍吏民,封府庫 籍:造冊登記。解析:C “竊”,常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辭,私下里,私意。2.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B.C.D.解析:C A項,連詞,表修飾,不譯;連詞,表轉折,卻。B項,副詞,于是,就;介詞,趁機。C項,均為連詞,表目的,用來。D項,助詞,補足音節;代詞,……的人。3.下列句子組合中,都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①距關,毋內諸侯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范增數目項王 ④秋毫不敢有所近 ⑤張良出,要項伯 ⑥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⑦拔劍切而啖之 ⑧沛公已去,間至軍中A.①②⑤⑥ B.②④⑥⑧C.①③⑤⑦ D.①④⑤⑧解析:A ①“距”同“拒”,“內”同“納”;②“倍”同“背”;⑤“要”同“邀”;⑥“蚤”同“早”。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A.于是項伯復夜去B.頭發上指,目眥盡裂C.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D.常以身翼蔽沛公解析:C C項,“活”為使動用法,其余三項和例句均為名詞作狀語。5.從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②客何為者 ③大王來何操 ④具告以事 ⑤豎子不足與謀⑥長于臣 ⑦吾屬今為之虜矣 ⑧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⑨此天子氣也 ⑩沛公安在A.①⑧⑨/②③④⑥/⑤⑩/⑦B.①⑧⑨/②③⑩/④⑤⑥/⑦C.①⑧⑨/②③⑩/④⑥/⑤/⑦D.①⑧/②③④⑥/⑤⑩/⑦⑨解析:C ①⑧⑨判斷句;②③⑩賓語前置句;④⑥狀語后置句;⑤省略句;⑦被動句。6.下列對文中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軍門,指軍營的門,清代開始成為對提督的尊稱。B.西向,即面向西,其面對的是朝著東坐著的東道主。C.跽,是古代坐姿的一種,挺直上身,兩膝著地。與“跪”接近。D.參乘,亦作“驂乘”,古時站在車右陪乘或擔任警衛的人。解析:C “與‘跪’接近”說法不當,“跪”這一姿勢常用來表示道歉、謝罪,或表示對長者的尊敬;“跽”是長跪,挺直上身,兩膝著地。7.下列對本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項莊是項羽手下的一個武將,他在接受了趁舞劍時刺殺劉邦的任務后,總是手軟,總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項伯的保護,所以他未能把劉邦刺死。B.樊噲雖為參乘,但能言善辯,口齒伶俐,居然把項羽說得無言以對。C.樊噲在危急關頭不顧衛士阻攔,闖入軍帳中,表現出極大的勇氣。但入帳后的種種行為都是有禮有節的,表現了他有勇有謀、粗中有細的性格。D.從樊噲的一番話來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辭令的。他先指桑罵槐地怒斥一頓,然后又不失時機、恰到好處地講出劉邦這樣做都是為了項羽,在道義上搶占了制高點。解析:A 項莊未能刺殺劉邦,是因為有項伯的及時保護,不能理解為他心軟、手軟。二、閱讀鑒賞提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 材料一:高祖置酒洛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節選自《史記·高祖本紀》,有刪改)材料二: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 ”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 ”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 ”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咤①,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②,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③,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④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余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于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節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有刪改)[注] ①喑惡叱咤:形容厲聲怒喝。②嘔嘔:和悅的樣子。③刓敝:刓,磨去棱角;敝,損壞。④三秦王:秦朝三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被項羽分封為王。8.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寫出相應位置的標號。列侯諸將無敢A隱朕B皆C言D其情E吾所以有天下F者何G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H何解析:“無敢隱朕”構成動賓結構,作“列侯諸將”的謂語,應在“無敢隱朕”后面B處斷開。“言其情”構成動賓結構,在“情”的后面E處斷開。“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結構對稱,分別與疑問詞“何”字連用,各自成句,在它們之間G處斷開。答案:B E G 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籌策,亦作“籌筴”,意思是竹碼子,原是古時計算用具,在這里用作“計謀,謀略”之意。B.“信謝,因問王曰”中的“謝”與《鴻門宴》“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中的“謝”,意思不同。C.“故曰其強易弱”中的“易”與《燭之武退秦師》“以亂易整,不武”中的“易”,意思相同。D.檄,檄文,檄書,舊時寫在木簡上,是古代官府中重要的往來文書,多用以征召、曉諭、聲討等。解析:C “意思相同”錯誤。“易”,轉變、改變/替換、取代。10.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相較于高祖為人傲慢、侮辱他人的特點,高起、王陵肯定了項羽仁厚待人的一面。B.高祖高度評價了韓信統率大軍、為漢朝得天下立下赫赫戰功的卓越軍事才能。C.韓信在比較分析劉、項二人時,高度評價了劉邦守約撫民、惜才納諫等做法的正確性。D.韓信對項羽的為人和天下形勢的分析精辟獨到,劉邦大加贊賞,深感相見恨晚。解析:C “惜才納諫”錯誤。材料二在韓信的比較中沒有提到這一內容。11.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譯文:(2)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譯文:解析:(1)“臣”,使動用法,使諸侯臣服;“都彭城”,省略介詞“于”且狀語后置,在彭城建都。(2)“殘滅”,被動用法,被摧殘毀滅;“親附”,親近歸附;“特”,只是;“劫”,脅迫。答案:(1)項王即使是稱霸天下并且使諸侯臣服,但他不據守關中的有利地形,而在彭城建都。(2)項王軍隊經過的地方,沒有不橫遭摧殘毀滅的,天下的人大都心懷怨恨,百姓不愿親近歸附,都只是被威力強勢脅迫罷了。12.項羽最終兵敗的原因體現在哪些方面 請結合兩則材料概括說明。解析:由“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項王喑惡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等可知,項羽在用人方面嫉賢妒能,任人唯親,錯失賢才。由“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不居關中而都彭城”等可知,項羽在治理軍隊方面婦人之仁,獎賞不當,錯失良機。由“背義帝之約”“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等可知,項羽對待百姓,違背帝約,任用三秦王,殺戮過多,民心盡失。答案:①用人方面:嫉賢妒能,任人唯親,錯失賢才。②治理軍隊:獎賞不當,婦人之仁,錯失良機。③對待百姓:違背帝約,殺戮過多,民心盡失。參考譯文:材料一:高祖在洛陽南宮擺設酒宴。高祖說:“各位王侯將領你們不能隱瞞我,都要說真心話。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高起、王陵回答說:“您為人傲慢且侮辱他人,而項羽仁厚且愛護他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用來分封給我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卻嫉妒賢能,有功的人就嫉妒人家,有才能的人就懷疑人家,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說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子房。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不斷絕糧道,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作戰就一定勝利,攻打就一定取勝,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能夠重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雖然有一位范增卻不能任用,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材料二:任命韓信的儀式結束后,漢王就座。漢王說:“丞相多次稱道將軍,將軍用什么計策指教我呢 ”韓信謙讓了一番,趁勢問漢王說:“如今向東(和您)爭奪天下的,難道不是項王嗎 ”漢王說:“是的。”韓信說:“大王自己估計在勇敢、強悍、仁厚、兵力強大方面與項王相比,誰強 ”漢王沉默了好長時間,說:“我不如項王。”韓信拜了兩拜,附和地說:“我也認為大王比不上他啊。然而我曾經侍奉過他,請讓我說說項王的為人吧。項王震怒咆哮時,嚇得千百人不敢稍動,但他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將領,這也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生病的人,他會心疼得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人,但等到有的人立下戰功,應當加封晉爵時,他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得失去了棱角,也舍不得給人,這就是所說的婦人的仁慈啊。項王即使是稱霸天下并且使諸侯臣服,但他不據守關中的有利地形,而在彭城建都。他又違背了義帝的約定,將自己的親信分封為王,諸侯們都憤憤不平。諸侯們看到項王把義帝遷移到江南僻遠的地方,也都回去驅逐自己的國君,占據了好的地方自立為王。項王軍隊經過的地方,沒有不橫遭摧殘毀滅的,天下的人大都心懷怨恨,百姓不愿親近歸附,都只是被威力強勢脅迫罷了。他雖然名義上是霸主,實際上卻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說他的優勢已轉變為劣勢。如今大王果真能夠與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戰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誅滅的呢 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給有功之臣,有什么人不心服口服呢 用正義之師,順從將士東歸的心愿,有什么樣的敵人不能擊潰呢 況且項羽分封的三個王,原來都是秦朝的將領,率領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幾年仗,被殺死和逃跑的多到沒法計算,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向諸侯投降,到達新安,項王狡詐地活埋了已投降的秦軍二十多萬人,唯獨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對這三個人恨入骨髓。而今項羽憑恃著威勢,強行封立這三個人為王,秦地的百姓沒有人愛戴他們。而大王進入武關,秋毫無犯,廢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秦地百姓沒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據諸侯的成約,大王理當在關中做王,關中的百姓都知道這件事。大王失掉了應得的職位進入漢中,秦地百姓沒有不遺憾的。如今大王發動軍隊向東挺進,只要一道文書,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漢王特別高興,自認為得到韓信太晚了。他就聽從韓信的謀劃,部署各路將領攻擊的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3 鴻門宴 - 學生版.docx 1.3 鴻門宴.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