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4張PPT)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新課導入26 活 板作者簡介沈括(1031—1095),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他博學多聞,于天文、地理、典制、律歷、音樂、醫(yī)藥等都有研究,晚年撰著筆記體綜合著作《夢溪筆談》。我國在隋唐時期發(fā)明了雕版印刷術,宋仁宗慶歷年間,畢昇又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但他的發(fā)明當時未受重視。他死后,其發(fā)明的部分泥活字被沈括的堂兄弟、子侄輩獲得,引起沈括重視,將該發(fā)明記錄下來。畢昇是世界上第一個發(fā)明活字印刷術的人,其發(fā)明比歐洲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早四百多年。背景鏈接雕 版 活 板每部書需要許多塊木版。以一個個活字為單位,按照書稿排字,使用靈活。一個活字塊可不斷使用,直至不能使用為止。雕刻一套書版要幾年。制版容易。在鐵板上“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發(fā)現(xiàn)錯誤不好改正。發(fā)現(xiàn)錯誤,可以隨時改正。按刻好的木版逐塊印刷,速度慢。常作二板,一板印刷,一板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使用頻率高的字,如“之”“也”,需要一個就要刻一個。每字皆有數(shù)印,如“之”“也”等使用頻率高的字,每字有二十余枚,使用極為方便。知識鏈接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活板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wéiyínɡwéi整體感知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镕,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bózhīhuòyánɡrónɡdǐwéi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shù)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shù)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wéiɡēnɡshùwéishù不用,則以紙?zhí)宽崬橐惶靖褓A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tièzhānzhùfánqìfútiè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寶藏。cónɡcánɡ結合注釋,讀通大意。活 板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指雕版印刷。板,同“版”。即馮道(882—954),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滄縣西)人,歷仕后唐至后周,死后被追封為瀛王,我國古代大規(guī)模官刻儒家經籍的首倡者。同“以”。版印書籍,相對于抄本而言。譯 文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guī)模地做這件事。自五代馮瀛王時才開始(用雕版)印五經,以后的經典文獻都是版印書籍了。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宋仁宗趙禎年號(1041—1048)。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穿錦繡,故稱“布衣”。蘄州蘄水直河鄉(xiāng)(今屬湖北英山)人,北宋工匠、發(fā)明家。首創(chuàng)活字印刷術。銅錢的邊緣。譯 文慶歷年間,有個平民叫畢昇,又發(fā)明了活字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膠泥刻字印,薄得跟銅錢的邊緣一樣,每個字刻一個印,用火燒讓它變得堅硬。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镕,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覆蓋。這里指鐵制模框。拿著它靠近火烘烤。就,靠近。煬,烘烤。指上文說的松脂、蠟等的混合物。同“熔”,用高溫使固態(tài)物質轉變?yōu)橐簯B(tài)。(所有排在鐵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譯 文先設置一塊鐵板,用松脂、蠟混合紙灰這類東西在上面覆蓋。想印的時候,就把一個鐵制模框放在鐵板上,然后密密地排上字印,排滿了就成為一版,(再)拿著它靠近火烘烤;松脂、蠟等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的木板按壓其版面,于是(所有排在鐵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混合。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shù)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已經。準備(好了)。交替,輪流。完成。譯 文如果只印兩三本,還算不上簡便;如果印幾十幾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極其快了。通常準備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已經排字,這一塊剛剛印完,那一塊已經準備(好了),(兩塊)交替使用,極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每一字皆有數(shù)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zhí)宽崬橐惶靖褓A之。意思是,用紙來標記活字,每個韻部做一個標簽,用木格(分別)貯存這些活字。帖,標簽,前一個用作動詞。韻,指韻部,韻書中把同韻的字歸在一起成為一部。譯 文每一個字都備有幾個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印,用來防備它們在一版內有重復的。不用的時候,就用紙來標記活字,每個韻部做一個標簽,用木格(分別)貯存這些活字。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這里指生僻字。木頭的紋理。譯 文有些生僻字平時沒有準備的,可以很快刻制,用草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不用木料刻字印的原因是,木頭的紋理疏密不勻,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拆版時)不容易拿下來;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寶藏。燒。完畢。用在否定副詞“不”“無”等前面,表示否定程度達到極限,可譯作“根本”“一點兒” “完全”。指堂兄弟及諸子侄。珍藏。譯 文不如用膠泥燒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蠟等的混合物熔化,用手一擦,字印自然落下,根本不會被弄臟。畢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及子侄們得到,直到今天依然被珍藏。活板“板”同“版”◆通假字已后典籍皆為板本“已”同“以”藥稍镕“镕”同“熔”字詞清單有布衣畢昇古義:平民 今義:布衣服◆古今異義薄如錢唇古義:邊緣 今義:嘴唇和紙灰之類冒之古義:覆蓋 今義:向外透,往上升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古義:模框 今義:模范,榜樣殊不沾污古義:用在否定副詞“不”“無”等前面,表示否定程度達到極限,可譯作“根本”“一點兒”“完全”今義:不同,特殊◆一詞多義印板印書籍每字為一印動詞,印刷名詞,字印自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其印自落介詞,自從副詞,自然以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公亦以此自矜以我酌油知之介詞,拿、用連詞,表目的若若止印三二本不若燔土若屈伸呼吸連詞,如果動詞,像、如介詞,因為介詞,憑、靠代詞,你《賣油翁》《杞人憂天》為唐人尚未盛為之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未為簡易其印為予群從所得動詞,做判斷動詞,是已已后典籍皆為板本一板已自布字助詞,同“以”副詞,已經動詞,算作、算是介詞,被就持就火煬之瞬息可就蒙乃始就學動詞,靠近帖則以紙?zhí)?br/>每韻為一帖對鏡帖花黃動詞,完成動詞,從事動詞,標記名詞,標簽《孫權勸學》動詞,同“貼”,粘貼《木蘭詩》更更互用之即更刮目相待動詞,交替、輪換副詞,另、另外《孫權勸學》火火燒令堅用訖再火令藥镕名詞作狀語,用火動詞,燒素有奇字素無備者可以調素琴副詞,平素形容詞,不加裝飾的《陋室銘》◆詞類活用板印書籍名詞作狀語,用雕版火燒令堅名詞作狀語,用火木格貯之名詞作狀語,用木格則以紙?zhí)?br/>名詞用作動詞,標記◆文言句式被動句“為……所……”表被動其印為予群從所得省略賓語“之”,即“火燒令(之)堅”火燒令堅省略句省略介詞“于”,即“則以一鐵范置(于)鐵板上”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成語積累一蹴而就 瞬息可就(完成)坦蕩如砥 字平如砥(磨刀石)段落 主要內容 邏輯聯(lián)系熟讀課文,概括各段的主要內容,分析各段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第1段第2段第3段交代活字印刷術的前身——雕版印刷的簡要情況簡要交代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時間和發(fā)明者,詳細介紹制字、制版、印刷、拆版的程序,是對活字印刷全過程的介紹。第1段簡要介紹印刷的歷史,是為第2段推出活字印刷設置一個大的背景,也可以說是為了體現(xiàn)印刷術的發(fā)展和進步;第3段交代下落,照應第2段開頭,使對活字印刷的介紹有始有終。課文精講交代“活板”的下落。劃分第2段的層次,完成下列表格。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第1句)介紹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______句)(______句)介紹活版的制作方法介紹活版印刷的功能效率補充____________________發(fā)明時間發(fā)明者2—45—67—10活字印刷的優(yōu)勢說說活版的制作流程。制字膠泥刻字燒制字模排版設置鐵板藥物覆蓋放置鐵范排布字印以火煬版按平版面課文在介紹活字印刷術的時候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試找出一兩處進行分析。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shù)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列數(shù)字、作比較:“三二本”與“數(shù)十百千本”,從印書數(shù)量的角度說明活版的使用功能,表明其效率高。每一字皆有數(shù)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舉例子:舉“之”“也”等字的例子,具體準確地說明了活字印的預備數(shù)量充足,突出其優(yōu)勢。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放在不同木格中,方便精準取用字印數(shù)目“活”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活字印刷術的“活”體現(xiàn)在哪里?內容“活”的體現(xiàn)簡要說明每字為一印密布字印字印“活”取用靈活排版“活”隨時排用印刷“活”統(tǒng)籌用版,提高效率每一字皆有數(shù)印方便一版中多次出現(xiàn)時使用選用“活”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隨時可以增補做法“活”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靈活拆版,重復使用拆版“活”活字印刷術有什么優(yōu)勢?一字多印活字印的預備數(shù)量可以滿足一版內重復用字需求分類貯存貯存和再次使用便捷奇字旋刻臨時制字很方便取材膠泥膠泥制字比用木頭制字更適宜于活版印刷在布字之前,為什么要在鐵板上鋪松脂、蠟和紙灰之類的東西?布字之前,先鋪上松脂、蠟等,是為了使版面平整,固定字印,便于印刷。因為把字排放在松脂、蠟等物上,用火烤鐵板后,松脂等物遇熱熔化,再用平板壓字面,待松脂冷卻后,不僅版面平整,而且字印也牢牢地被固定在鐵板上了。深入探究1.下列對《活板》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活字印刷術是在北宋慶歷年間由平民畢昇發(fā)明的,不論印數(shù)多少都極為簡便神速。B.本文按工藝流程詳細說明了活版的制作及印刷過程,條理清晰,語言平實洗練。C.作者從制版、卸版等多個方面說明:和木質活字相比,膠泥活字具有優(yōu)越性。D.作者在介紹活字印刷每道程序(如刻字、排版等)時,都體現(xiàn)了“活”這個特點。A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shù)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典型考題2.本文介紹活字印刷過程的順序能否變換?為什么?不能。活字印刷的流程是先制字,而后設板、布字、煬板、平字,最后印刷。文章是按活字印刷的工作順序來寫的。這樣的順序安排使文章富有條理,敘述清楚,所以不能變換。考點:信息提取與概括《活板》第二段中介紹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個步驟,請把空缺的三個步驟填在橫線上。設置鐵板→________→放置鐵范→________ →________→按平版面答題支架:1 審題閱讀題干,明確題目對象,找到相關文段,確定答題范圍。給相關文段劃分層次,把握文段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找到關鍵語句。2 提取信息優(yōu)化整合所提取的信息,以簡練的語言進行準確表達。3 優(yōu)化表述參考答案:藥物覆蓋 密布字印 持就火煬結構梳理活 板雕版印刷的發(fā)展情況制字:膠泥刻字、燒制字模活字印刷的制作過程活字印的下落印刷:一版印刷、一版布字、交替印刷制版:設置鐵版、藥物覆蓋、放置鐵范、排布字印、以火煬版、按平版面拆版:火燒熔藥、以手拂之活優(yōu)越的方法高超的智慧本文主要按照工作程序的順序詳細地介紹了畢昇發(fā)明的活字印刷術,突出其“活”的主要特征,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偉大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能力。主旨歸納《夢溪筆談》簡介《夢溪筆談》全書分條載錄,以類編排,計有故事、辯證、樂律、象數(shù)、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藥議17門,共存606條,包含了大量的社會科學史料與自然科學資料。《夢溪筆談》所包含的學問中相對突出的方面有:唐宋制度史、考古學、音樂學、天文歷算學、文獻考證學、詩學及書畫學、宋代財政史、醫(yī)藥學、音韻學等。拓展延伸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我國古代印刷術的發(fā)展歷史,簡要第說給同學們聽。課后作業(yè)《活板》課后習題參考答案一、熟讀課文,了解各段的主要內容,根據提示填寫下面的表格,理解課文是怎樣逐層說明由制字到印刷的程序的。參考答案:段落 主要內容第1段 交代活字印刷術的前身——雕版印刷的簡要情況。第2段 簡要交代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時間和發(fā)明者,詳細介紹制字、制版、印刷、拆版的程序,是對活字印刷全過程的介紹。第3段 交代“活板”的下落。從制字到印刷的程序 制字 1.(活字原料)膠泥2.(活字厚度)薄如錢唇3.(與雕版不同之處)每字為一印4.(活字如何成型)火燒令堅排版 1.先設一鐵板2.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3.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4.持就火煬之5.藥稍镕,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印刷 1.一板印刷2.一板已自布字3.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排版”的程序,答案示例是按照“設板”“冒板”“布板”“烤板”“平板”的次序歸納的。其中的3、4兩個環(huán)節(jié),若有同學認為“以一鐵范置鐵板上”為一個環(huán)節(jié),“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為一個環(huán)節(jié),這樣劃分也可以。二、本文在介紹活字印刷術時,注意突出“活”這個主要特點。結合課文內容,想一想活字印刷術的“活”體現(xiàn)在哪里。參考答案:文章先用“又為活板”引出介紹重點,然后在介紹每個程序時都突出“活”的特征:字印“活”——“每字為一印”,取用靈活;排版“活”——“密布字印”,隨時排用;印刷“活”——“一板……一板……”“更互用之”,統(tǒng)籌用版,提高效率;字印數(shù)目“活”——“每一字皆有數(shù)印”,以便一版當中多次出現(xiàn)時使用;選用“活”——“木格貯之”,放在不同的木格中,便于靈活取用;做法“活”——奇字“旋刻之”,隨時可以增補;拆版“活”——“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靈活拆版,重復使用。三、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唐人尚未盛為之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2.自馮瀛王始印五經 其印自落3.火燒令堅 用訖再火令藥镕4.持就火煬之 瞬息可就參考答案:1.做;被 2.印刷;字印 3.名詞作狀語,用火;動詞,燒 4.靠近;完成四、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我國古代印刷術的發(fā)展歷史,簡要地說給同學們聽。參考答案:印刷術我國在隋唐時期發(fā)明了雕版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發(fā)展。唐代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遼、宋、西夏、金時期,刻書很盛行,雕版印刷技術進一步發(fā)展。但雕版印刷刻版費工費時,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種書籍。在多年探索的基礎上,宋代的印刷技術有了新的突破,這就是活字印刷術的問世。活字印刷術是由北宋時的匠人畢昇發(fā)明的。此后,能工巧匠們又發(fā)明了木活字。元代,科學家王禎在《農書》中對木活字技術做了系統(tǒng)的總結并有所創(chuàng)新,發(fā)明了轉輪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現(xiàn)了銅活字印刷。明清時期,雕版印刷技術迅速發(fā)展,套版印刷得到廣泛應用。印刷術的發(fā)明,對于普及知識、促進生產、傳播文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3世紀時,活字印刷術傳入朝鮮,之后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地區(qū),又經絲綢之路傳到波斯,后來又傳入歐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6 活板.pptx 《活板》課后習題參考答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