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素養達標教學設計2.1.1 平均分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材P8.例1;P9.例2教材分析 《平均分》的學習是學生在學習了表內乘法、了解了乘法的意義之后進行學習的的,是認識除法的基礎,因此,平均分的教學在整冊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課作為本單元《除法的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通過分糖果的過程使學生感受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體驗平均分的意義,為今后繼續認識除法做了鋪墊。核心素養 能運用數與及數的運算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學習目標 1.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種方法。 2.經歷分一分、說一說、圈一圈等實踐活動,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3.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教學重點 經歷平均分的過程,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教學難點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學方法 創設情景、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觀察比較及歸納總結。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小棒、糖果若干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 激趣導入 前測達標 1.看圖編故事:猴子分桃 2.(1)出示教材P7情景圖:仔細觀察畫面,從中你能發現那些信息? (2)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他們是怎樣分這些食品的呢?怎樣分才合理? 3.小結,引出課題。 1.學生觀察后編故事 2.思考后交流匯報:應該每人分得的一樣多才合理。 3.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認識到,分東西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每份分得一樣多是經常使用的,從而體會所學知識的價值。二、 探究新知 導學達標 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出示教材P8例1。 問:把6塊糖分成3份,該怎樣分? (2)引導學生思考:你認為哪種分法最合理?為什么? (3)總結得出結論: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引出課題,板書課題:平均分) (4)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平均分現象。 2.探討平均分的方法。 (1)出示教材P9例2: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幾個?分一分。 (2)引導學生交流匯報分的方法。 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分一分,然后匯報交流分法。 (2)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認為:第三種分法每份都是2塊,都一樣多,這種分法最合理。 (3)利用學具,組內動手分一分,理解平均分。 (4)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平均分現象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探討平均分的方法。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分一分(用小棒代替橘子)。然后匯報結果: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個。 (2)各組匯報分法,然后比較得出結論:無論怎樣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通過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分糖果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平均分的特殊之處,同時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它的用途,抓住關鍵所在,必須“每份分得同樣多”才叫平均分。促進對平均分意義的理解,加深對平均分這一概念的印象。三、 課堂鞏固 訓練達標 基礎演練: 1.完成教材P8做一做第1題。 2.完成教材P8做一做第2題。 3.完成教材P9做一做。 拓展延伸: 完成教材中部分習題和課外拓展延伸習題 鞏固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以及平均分活動中各個數量與圖形的對應情況。四、 歸納總結 素養達標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引導學生回顧總結。 2.分物品時,每份分得同樣多,才是平均分。 回顧總結 總結本課板書設計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個。課后作業 1.完成《分層作業》中對應練習; 2.預習下一節內容。課后反思 平均分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本節課的設計,重點圍繞分糖果這條主線來構建對平均分的理解。在設計時,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用合理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用小圓片代替糖果,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體會“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這種感覺,并為它取名,區別“分”與“平均分”。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