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歸園田居其一》導學案一、學習引導:公元405年,陶淵明41歲,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園田居》這組詩寫于陶淵明辭官歸田之后,共五首。本詩是第一首。詩人描寫辭官歸隱、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表現超凡脫俗、悠然自得的心態。二、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及田園詩相關知識,誦讀品讀詩歌,體悟陶淵明閑適恬淡的生活情趣。2. 能借助意象、藝術手法等理解詩歌中詩人的情感和人生追求。3. 感受詩歌所描繪的田園風光,感受作者的隱逸情懷,領悟作者返璞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三、學習重難點:1.重點:能借助意象、藝術手法等理解詩歌中詩人的情感和人生追求。2.難點:感受詩歌所描繪的田園風光,感受作者的隱逸情懷,領悟作者返璞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四、學習方法:1.工具查閱法:查閱資料獲得知識。2.語言品讀法:誦讀—鑒賞3.合作探究法:結合歷史背景,分析文章的現實意義。五、學習過程:(一)基礎知識導學:查資料1.了解作者2. 了解田園詩3.了解白描手法4.讀準字音,寫對字形(括號內填字音,橫線上寫字形)(1)____鳥( ) (2)守拙( ) (3)蔭后檐( ) (4)曖曖( ) (5)_____里煙( ) (6)狗吠( ) (7)_____籠( )5.古今異義,準釋古義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古義:今義:因留戀而不忍分離6.實詞虛詞,句中辨義(1)少無適俗①韻② (2)一去三十年(3)守拙歸園田(4)方宅十余畝(5)曖曖遠人村(6)雞鳴桑樹顛(7)戶庭無塵雜(8)虛室①有余閑②7.依據提示,默寫名句(1)《歸園田居(其一)》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厭倦官場、向往自由生活的對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歸園田居(其一)》中,運用雙關手法表達忘記人世間的喧囂與雜亂,對寧靜閑適的田園生活感到愜意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歸園田居(其一)》中,用比喻和雙關表達厭惡官場、感嘆回歸田園后的喜悅心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歸園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詩人認為奔波于官場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臟無聊的世俗之網(二)課文閱讀1.“歸園田居”這個標題的題眼是那個字 2.詩人運用了哪些意象來展現田園景色?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請簡要概括。3.“守拙歸園田”中的“拙”指什么?為什么陶淵明要“守拙”?4.“虛室有余閑”中的“虛”是何意?這句詩作何理解?5.“榆柳蔭后檐......雞鳴桑樹顛”幾句是如何寫景的?6.詩中“塵網”“羈鳥”“池魚”“樊籠”等詞語分別比喻什么 作者運用這些比喻,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7.詩人是如何描寫田園美景的?請從寫景順序和藝術手法上分析。8.我們常常說“文如其人”,那么你從詩中感受到陶淵明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三)課文探究1.《歸園田居(其一)》里描寫的農村生活景象,實際上很普通,很常見,在作者筆下為什么顯得那么美 2.歷朝歷代都有兩種人,一種主張出世,或歸隱山林,寄情山水;或退歸田園,親近自然。一種主張積極入世,去實現自己經國濟世的宏偉抱負。陶淵明選擇了歸隱,你對他的選擇有何看法 談談你的觀點。六、學習后記(100字)附學習過程答案:(一)基礎知識1.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私謚(古代士大夫死后由親屬、朋友或門人給予的謚號)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東晉詩人、散文家,被后世稱作“田園詩人之祖”“隱逸詩人之宗”。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時官時隱。后因時局動蕩,仕途險惡,加之官場政治腐敗、門閥制度森嚴而對現實極度不滿,毅然辭官歸隱,終老田園。長于詩文辭賦,開創了田園詩,為我國古典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主要作品:《歸園田居》5首、《飲酒》20首、《雜詩》12首、《讀〈山海經〉》13首等;辭賦、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2.田園詩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多以農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漁夫等的勞動為題材。在中國文學史上,陶淵明第一個以田園景色和田園生活為題材進行了大量的詩歌創作。他的田園詩為中國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巧妙地將情、景、理三者結合起來描述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詩歌風格清新、自然,描寫細膩,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他開創的詩歌傳統,被后代許多詩人繼承和發揚。如唐代的王維、孟浩然、儲光羲、韋應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這一傳統的繼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棄疾、蘇軾等大詩人,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陶淵明的影響。3.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不著顏色。在文學創作中,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手法,是指用最樸素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地描繪出鮮明生動的形象。4.羈jī zhuō yìn ài 墟xū fèi 樊fán5.隱約的樣子6.適應世俗 氣質,情致離開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學巧偽,不爭名利四周圍繞迷蒙隱約的樣子頂端指世俗的繁雜瑣事靜室 余暇,空閑7.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戶庭無塵雜 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 復得返自然誤落塵網中 一去三十年(二)文本閱讀1.歸2.參考答案:選擇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等意象。描繪了一幅寧靜、安詳、自然的田園風光畫卷。3.參考答案:“拙”即樸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與世俗的技巧相對。陶淵明要“守拙”,即強調自己不會順應世俗的潮流,而是要堅守自己的純真本性。4.(1)“虛”有“空、虛空”之意,“虛室”即“陳設簡陋的房子”。這句詩可以理解為:住在陳設簡陋的房子里覺得很清閑。(2)“室”還可解釋為人的內心,“虛室”則有“空明的心境”之意。如此,這句詩就可以理解為:空明的心境使人擁有了閑適的情趣。5.運用白描手法,遠近結合,以動襯靜,方宅四句是近景,雖然普普通通,但對于掙脫塵網的人來說,卻是另一番天地,田地、草屋、榆柳、桃李這些原本平常的景物,在詩人的筆下卻構成了一幅恬靜優美、清新喜人的生活圖景,“曖曖”兩句是遠景給人的感覺,“狗吠”兩句則是以動襯景,以有聲襯無勝,更能表現出鄉間的寧靜平和。6.“塵網”“樊籠”比喻庸俗的官場和塵世。“羈鳥”“池魚”比喻受官場束縛的自己。作者用這些比喻,表達了他憎惡官場和塵世,不求宦達,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7.(1)先寫近景,再寫遠景,遠近結合。“方宅十余畝……桃李羅堂前”四句是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房舍簡陋,可樹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顯出恬靜幽美。“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兩句是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都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2)動靜結合。整體的畫面是靜的,“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等表現出了鄉村的寧靜祥和之美。靜景之中,又有動的畫面:“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炊煙飄動,狗兒吠叫,雞在樹顛鳴叫,在靜止的畫面中多了許多動感,讓這幅鄉居圖頓時生動活躍起來。(3)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毫無粉飾之詞,平易如話,但恰到好處地與詩意合拍。8.參考答案:一個清高孤傲、與世不合,潔身自好、甘于清貧,向往田園、淡泊名利的人。(三)課文探究1.詩人熱愛農村生活、田園風光,尤其是在對官場生活有了深深的反感、徹底逃離它之后,對于田園生活更增添了感情。從詩句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感覺到,詩人的內心閑適、自在、喜悅。他把平常的農村景物饒有興致地寫入詩中,而這些景物一經入詩,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發,構成一個完整的詩境。所以,我們讀起來,也會覺得其中蘊含著盎然的詩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尤其是“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兩句,語調輕快活潑,“蔭”“羅”的使用,更讓人體會到,“榆柳”“桃李”是含情的。2. 參考:觀點一:陶淵明辭官歸隱是在對污濁的現實社會絕望之后選擇的一條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與當時社會的“學而優則仕”是格格不入的。在當時的社會來看,陶淵明堅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種對黑暗官場的反叛,具有積極意義。觀點二: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濁,不能單靠“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放棄了大濟蒼生的理想則有其消極的一面。觀點三:陶淵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積極入世、大濟蒼生,曾為陶淵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極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誤落塵網”幾十年之后,“悟已往之不諫”,改“心為形役”為“形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質性自然。這一儒道思想在現在看來并非完全是一種消極的思想,孔子曾說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