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五 跨學科主題學習[美化校園]在認識地圖的過程中,河南的小明繪制了學校的平面圖(如下圖)。據此完成1~3題。1.依據小明繪制的平面圖,我們不能做到的是( )A. 確定多功能廳在校園的具體方位B. 估算從辦公樓到宿舍樓大約有多少米C. 估計校園綠化面積占校園總面積的比例D. 找出從1號教學樓去體育館的最短路線2.夏季開窗的時候,音樂樓隨風傳出的聲音往往會干擾教學樓中文化課的正常進行。小明學校擬建一座音樂樓。如果只從盛行風向角度考慮,音樂樓最不適宜布局在校園的( )A. 西北角 B. 東北角 C. 西南角 D. 東南角3.小明學校擬調整部分綠化樹種,以下樹種最不適合選用的是( )A. 法國梧桐 B. 白楊樹 C. 椰樹 D. 櫻花樹【答案】1.B2.D3.C[了解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2023年11月7日,一套精心制作的“二十四節氣花饃”亮相山西省黃河非遺大展。下圖為二十四節氣和小暑花饃圖。據此完成4~6題。4.二十四節氣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地球自轉 B. 太陽運動 C. 地球形狀 D. 地球公轉5.雕有“老農、耕牛、綠葉”元素的花饃對應的節氣可能是( )A. 立春 B. 芒種 C. 處暑 D. 霜降6.黃河非遺大展當天( )A. 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 B. 山西省所在地晝短夜長C. 全國各地晝漸長夜漸短 D. 北極地區出現極晝現象【答案】4.D5.A6.B[認識地名的由來和演變]一方水土,孕育一個地名;一個地名,承載一方文化,地名能夠反映聚落的自然和文化環境特征。下表為滇池周邊地名用字(詞)分類及統計表。讀表,完成7~8題。分類特征 舉例用字(詞) 比例自然景觀 山 山、梁、崗、箐、沖、坡 15.7%水 灣、潭、尾、嘴、漁、螺螄 22.00%動植物 龍、狗、雞、辣子、麻 10.14%人文景觀 姓氏 李、張、王、楊、馬 9.50%歷史 烏龍、斗南、富、福、屯、營、衛、所 14.73%人工建筑 橋、院、門、房、碑、墳、墓、臺 6.72%經濟 街、巷、倉、廠、鐵、銀 13.75%方位 東、西、南、北、上、中、下、前、后 7.46%合計 — 100%7.“黑龍潭”“萬溪沖”“廣衛”等地名反映了聚落所在地的( )A. 水源、地形、歷史 B. 地形、物產、建筑C. 水源、地形、建筑 D. 地形、歷史、物產8.滇池周邊的地名反映出該區域突出的自然環境特征是( )A. 氣候干旱,景觀復雜 B. 平原廣布,物產豐富C. 經濟發達,文化多樣 D. 地形復雜,伴水而居【答案】7.A8.D[認識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法拉吉和都江堰均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法拉吉將山泉水和地下水通過水渠引到山麓地帶的村莊,用于生產生活。都江堰通過渠、堰調節岷江水,引水保障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下圖為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局部)。讀圖,完成第9~11題。9.法拉吉和都江堰所在地區的氣候類型分別是( )A. 熱帶沙漠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B. 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C. 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季風氣候D. 熱帶沙漠氣候、高原山地氣候10.兩工程均( )A. 因全年降水稀少而引水 B. 通過減少蒸發避免水資源浪費C. 因降水季節不均而蓄水 D. 通過調配水資源提高利用效率11.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A. 防風固沙 B. 調節氣候 C. 灌溉農田 D. 蓄水發電【答案】9.D10.D11.C12.[探索外來食料作物傳播史]水稻的栽培和傳播緩解了古代亞洲人糧食不足的狀況,成為世界耕作文明史上的重要事件。距今5000年前,我國華南地區的先民利用野生稻進行選育,培育出的栽培水稻品種向亞太地區擴散。秦、漢時期長江流域開發的精耕細作技術(防洪、灌溉、修筑梯田等)日趨完善,這些水稻種植技術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至今仍然在水稻耕作文化圈廣泛使用。下圖示意水稻種植文化傳播概況。據此完成下列問題。(1) 氣候資源是水稻孕育演化的重要條件。野生稻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距今5 000年前,栽培水稻擴散到長江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世界水稻種植文化中心,該地適宜水稻種植的氣候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水稻育種技術彰顯了華夏人民的智慧。秦、漢時期,長江流域培育的水稻新品種傳往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然后向東傳入____(國家)。與栽培水稻起源地的品種相比,這種新品種具有耐__(填“旱”或“寒”)的特征。(3) 水稻種植在我國古代實現了因地制宜。秦、漢時期人們在平原和坡地開發了不同的水稻種植技術。與平原相比,坡地種植水稻更需要的精耕細作技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熱帶雨林;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2) 日本;寒(3) 修筑梯田;灌溉(防洪、肥水管理等)專題五 跨學科主題學習[美化校園]在認識地圖的過程中,河南的小明繪制了學校的平面圖(如下圖)。據此完成1~3題。1.依據小明繪制的平面圖,我們不能做到的是( )A. 確定多功能廳在校園的具體方位B. 估算從辦公樓到宿舍樓大約有多少米C. 估計校園綠化面積占校園總面積的比例D. 找出從1號教學樓去體育館的最短路線2.夏季開窗的時候,音樂樓隨風傳出的聲音往往會干擾教學樓中文化課的正常進行。小明學校擬建一座音樂樓。如果只從盛行風向角度考慮,音樂樓最不適宜布局在校園的( )A. 西北角 B. 東北角 C. 西南角 D. 東南角3.小明學校擬調整部分綠化樹種,以下樹種最不適合選用的是( )A. 法國梧桐 B. 白楊樹 C. 椰樹 D. 櫻花樹[了解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2023年11月7日,一套精心制作的“二十四節氣花饃”亮相山西省黃河非遺大展。下圖為二十四節氣和小暑花饃圖。據此完成4~6題。4.二十四節氣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地球自轉 B. 太陽運動 C. 地球形狀 D. 地球公轉5.雕有“老農、耕牛、綠葉”元素的花饃對應的節氣可能是( )A. 立春 B. 芒種 C. 處暑 D. 霜降6.黃河非遺大展當天( )A. 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 B. 山西省所在地晝短夜長C. 全國各地晝漸長夜漸短 D. 北極地區出現極晝現象[認識地名的由來和演變]一方水土,孕育一個地名;一個地名,承載一方文化,地名能夠反映聚落的自然和文化環境特征。下表為滇池周邊地名用字(詞)分類及統計表。讀表,完成7~8題。分類特征 舉例用字(詞) 比例自然景觀 山 山、梁、崗、箐、沖、坡 15.7%水 灣、潭、尾、嘴、漁、螺螄 22.00%動植物 龍、狗、雞、辣子、麻 10.14%人文景觀 姓氏 李、張、王、楊、馬 9.50%歷史 烏龍、斗南、富、福、屯、營、衛、所 14.73%人工建筑 橋、院、門、房、碑、墳、墓、臺 6.72%經濟 街、巷、倉、廠、鐵、銀 13.75%方位 東、西、南、北、上、中、下、前、后 7.46%合計 — 100%7.“黑龍潭”“萬溪沖”“廣衛”等地名反映了聚落所在地的( )A. 水源、地形、歷史 B. 地形、物產、建筑C. 水源、地形、建筑 D. 地形、歷史、物產8.滇池周邊的地名反映出該區域突出的自然環境特征是( )A. 氣候干旱,景觀復雜 B. 平原廣布,物產豐富C. 經濟發達,文化多樣 D. 地形復雜,伴水而居[認識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法拉吉和都江堰均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法拉吉將山泉水和地下水通過水渠引到山麓地帶的村莊,用于生產生活。都江堰通過渠、堰調節岷江水,引水保障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下圖為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局部)。讀圖,完成第9~11題。9.法拉吉和都江堰所在地區的氣候類型分別是( )A. 熱帶沙漠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B. 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C. 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季風氣候D. 熱帶沙漠氣候、高原山地氣候10.兩工程均( )A. 因全年降水稀少而引水 B. 通過減少蒸發避免水資源浪費C. 因降水季節不均而蓄水 D. 通過調配水資源提高利用效率11.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A. 防風固沙 B. 調節氣候 C. 灌溉農田 D. 蓄水發電12.[探索外來食料作物傳播史]水稻的栽培和傳播緩解了古代亞洲人糧食不足的狀況,成為世界耕作文明史上的重要事件。距今5000年前,我國華南地區的先民利用野生稻進行選育,培育出的栽培水稻品種向亞太地區擴散。秦、漢時期長江流域開發的精耕細作技術(防洪、灌溉、修筑梯田等)日趨完善,這些水稻種植技術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至今仍然在水稻耕作文化圈廣泛使用。下圖示意水稻種植文化傳播概況。據此完成下列問題。(1) 氣候資源是水稻孕育演化的重要條件。野生稻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距今5 000年前,栽培水稻擴散到長江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世界水稻種植文化中心,該地適宜水稻種植的氣候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水稻育種技術彰顯了華夏人民的智慧。秦、漢時期,長江流域培育的水稻新品種傳往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然后向東傳入____(國家)。與栽培水稻起源地的品種相比,這種新品種具有耐__(填“旱”或“寒”)的特征。(3) 水稻種植在我國古代實現了因地制宜。秦、漢時期人們在平原和坡地開發了不同的水稻種植技術。與平原相比,坡地種植水稻更需要的精耕細作技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五 跨學科主題學習 - 學生版.docx 專題五 跨學科主題學習.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