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知識網絡建構教材知識梳理知識點1 人口與人種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并簡要歸納世界人口數量變化和人口空間分布特點。2.運用反映人種內容的圖文資料,描述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樹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意識。1.世界的人口(1)世界人口的數量變化①世界人口的總趨勢是不斷增長的,在2022年達到80億。在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工業革命之后,人口增速加快,20世紀70年代后,人口增速減緩。人口的增長速度用人口 表示,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年出生人數/年平均人數×100%-年死亡人數/年平均人數×100%。②世界人口增長的地區分布不均,總體來看,經濟發達地區人口增長速度較慢,如歐洲、北美等地,甚至有個別國家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口增長速度快,如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地區。人口增速不等于人口增長量,增速減緩不等于人口數量減少。③人口的增長不僅受自然增長率的影響,還受人口遷移的影響。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2)人口問題及其應對措施①人口增長過慢或負增長,會導致一個地區勞動力短缺、 、社會養老負擔加重等問題。應對措施: 。②人口增長過快或數量過多,會導致一個地區資源消耗多、就業困難、 、住房緊張、饑餓貧困等問題。應對措施: 。(3)世界人口的分布①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勻,世界人口稠密區主要有 、 、 ,世界人口稀疏區主要分布于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過于濕熱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以及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地地區。②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氣候暖濕、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人口稠密。社會經濟因素:經濟發展水平高、社會穩定、交通便利和文化繁榮的地區人口稠密。2.世界的人種人種 體貌特征 主要分布區黃種人 膚色淡黃,頭發黑直,面龐扁平,體毛中等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北冰洋沿岸、南美洲北部及美國的印第安人聚居區白種人 膚色、發色、眼色都很淺,頭發波狀,鼻梁高,嘴唇薄,體毛較多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歐洲、北美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中部和南部黑種人 膚色黝黑,頭發卷曲,嘴唇較厚,體毛很少 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西北部、北美洲南部以及南美洲東部知識點2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運用反映語言、宗教、習俗等內容的圖文資料,描述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樹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意識。1.世界的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是世界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其中, 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語言 主要分布區漢語 中國、亞洲東部英語 歐洲的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地區法語 法國和非洲中西部的一些國家俄語 俄羅斯及附近鄰國西班牙語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阿拉伯語 亞洲的西部和非洲的北部2.世界的三大宗教(1)基督教:形成于亞洲西部,分布廣泛,是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該教經典為《圣經》,代表性建筑物是 。(2)伊斯蘭教:產生于阿拉伯半島,主要分布于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該教的教徒被稱為穆斯林,經典為《古蘭經》,代表性建筑物是清真寺。(3)佛教:創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該教經典為佛經,代表性建筑物為佛塔、寺廟。知識點3 人類的聚居地——聚落通過閱讀圖像、觀看視頻或實地考察等,描述城鎮與鄉村的景觀特征及其變化。1.城鎮和鄉村(1)城鎮:城鎮規模較大,人口相對較多,多的超千萬,人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方面的工作。交通線路密集,建筑風格多樣,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原有自然環境大多被改造,建有各類綠地供人們親近自然。(2)鄉村:村落規模普遍較小,人口數量在幾千人以下,人們主要從事耕種、放牧、捕魚等農業生產活動。建筑密度小且低矮,交通線路狹窄、稀少,公共服務設施較少,村落周邊常有農田、果林等。2.聚落與環境(1)影響聚落分布的因素:一般來講,聚落多分布在地形、氣候、水源、資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方,如下圖所示:(2)聚落的形態:在平原地區,聚落一般呈 ;在交通線旁、河流沿岸、山麓地帶呈條帶狀。(3)聚落的分布:在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或河口、沿海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則少有或沒有聚落。3.民居與自然環境典型民居 當地氣候特點 民居建筑特點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 氣候寒冷 冰塊構筑,低矮無窗,利于保溫黃土高原窯洞 冬冷夏熱,氣候干燥 門窗小,墻厚,利于保溫隔熱竹樓(干欄式建筑)、東南亞高腳屋 氣候濕熱 墻體單薄,底層架空,利于通風散熱、防潮西亞村莊 晝夜溫差大,終年炎熱干燥 窗小墻厚,利于保暖隔熱,防風沙青藏地區平頂碉房 冬寒夏涼,降水少 就地取材,保暖北方地區房屋 冬季寒冷且降雪多 墻厚窗小或雙層窗戶,屋頂高聳4.世界文化遺產(1)世界:法國巴黎塞納河畔、意大利威尼斯城、巴西的巴西利亞等。中國:北京故宮、云南麗江古城、安徽皖南古村落、福建土樓等。(2)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保護民族文化特點,豐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培養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3)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措施:①控制工業污染對歷史性建筑物的侵蝕;②禁止在著名文化遺產周圍修建高大的現代化建筑物;③合理開發,避免過度旅游活動對文化遺產的破壞;④加大保護力度,提高保護技術;⑤完善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等。重難點突破重難突破 民居與自然環境禾木鄉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區的布爾津縣境內,冬季降雪量達100毫米以上,積雪深度可達1米以上。這里不僅自然風光旖旎,小木屋更具特色,小木屋屋頂用木板覆蓋,墻壁常用圓木壘成。讀禾木鄉中的小木屋景觀圖,完成1~2題。1.從當地的地理位置分析,禾木鄉建造小木屋的木材來源于附近的( )A. 常綠闊葉林 B. 常綠硬葉林 C. 落葉闊葉林 D. 熱帶季雨林2.小木屋頂坡度較大,幾乎成“人”字形,主要是因為( )A. 通風散熱,調節室內氣溫 B. 降雨量大,便于及時排水C. 防止大風將屋頂木板吹落 D. 降雪量大,便于屋頂的雪滑落【思路點撥】1.由所學知識可知,禾木鄉位于我國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區,以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為主,故建設小木屋的木材主要是落葉闊葉林或針葉林。2.由材料中可知,禾木鄉冬季降雪量達100毫米以上,積雪深度可達1米以上。故小木屋屋頂坡度較大的原因是便于雪從屋頂滑落;與通風散熱、降水量和大風關系不大。【總結歸納】民居與自然環境關系的判斷依據1.墻的厚度氣候濕熱——通風防潮、散熱型的干欄式建筑。氣候炎熱但降水少——墻厚,隔熱。氣候寒冷——墻厚,防風保暖。2.屋頂降水多——斜頂;降水少——平頂。3.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熱帶草原氣候——茅草屋;寒帶氣候——冰屋;青藏高原——平頂碉房。學考命題探究命題點1 人口分布與人口問題[2024青海]人口密度能夠反映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它是指一定時期內,單位面積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數。分析一個大洲、地區人口密度往往要從自然環境和歷史、社會經濟條件等方面入手。圖1為世界局部人口密度分布圖。讀圖,完成1~2題。圖1圖21.圖中亞洲東部和南部地區人口密度大,其原因正確的是( )A. 氣候溫和,水旱災害少 B. 科技先進,發達國家多C. 歷史悠久,農業基礎好 D. 經濟發達,跨洲移民多2.人口數量過多或過少,人口增長過快或過慢,都可能會產生相應的人口問題。下列選項與圖2內容相符合的是( )A. ①—就業困難 ②—鼓勵生育B. ①—資源短缺 ②—控制人口數量C. ①—住房緊張 ②—鼓勵生育D. ①—兵源不足 ②—控制人口數量命題點2 宗教與人種[2023山東濰坊]第22屆世界杯足球賽于2022年11月—12月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小蘭入選了本次賽事志愿者,她查閱了該國相關的地理資料(下圖)。據此完成3~4題。3.該國公民主要的人種、語言及宗教,分別是( )A. 白色人種 阿拉伯語 伊斯蘭教 B. 白色人種 西班牙語 基督教C. 黑色人種 阿拉伯語 伊斯蘭教 D. 黃色人種 西班牙語 猶太教4.推斷該國的外籍人口主要來自( )A. 沙特阿拉伯 B. 埃及 C. 法國 D. 阿根廷命題點3 民居與自然環境[2024河南]位于群山中的皖南古村落,建筑風格和村落形式獨具美感,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下圖為皖南古村落景觀圖及當地氣候統計圖。據此完成5~6題。5.關于皖南古村落建筑風格與當地氣候特征關系的描述,正確的是( )A. 屋頂坡度大,便于雨天排水 B. 窗戶開口小,防止風沙侵擾C. 封閉式院落,利于存儲雨水 D. 房屋較高大,利于冬季保暖6.皖南古村落注重選址布局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主要體現在( )①依山而建,減輕水患 ②面山而居,便于采礦 ③傍水結村,取水方便 ④窄巷高墻,節約土地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知識網絡建構教材知識梳理知識點1 人口與人種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并簡要歸納世界人口數量變化和人口空間分布特點。2.運用反映人種內容的圖文資料,描述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樹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意識。1.世界的人口(1)世界人口的數量變化①世界人口的總趨勢是不斷增長的,在2022年達到80億。在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工業革命之后,人口增速加快,20世紀70年代后,人口增速減緩。人口的增長速度用人口自然增長率表示,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年出生人數/年平均人數×100%-年死亡人數/年平均人數×100%。②世界人口增長的地區分布不均,總體來看,經濟發達地區人口增長速度較慢,如歐洲、北美等地,甚至有個別國家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口增長速度快,如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地區。人口增速不等于人口增長量,增速減緩不等于人口數量減少。③人口的增長不僅受自然增長率的影響,還受人口遷移的影響。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2)人口問題及其應對措施①人口增長過慢或負增長,會導致一個地區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社會養老負擔加重等問題。應對措施:鼓勵生育。②人口增長過快或數量過多,會導致一個地區資源消耗多、就業困難、交通擁堵、住房緊張、饑餓貧困等問題。應對措施:控制人口數量。(3)世界人口的分布①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勻,世界人口稠密區主要有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東部,世界人口稀疏區主要分布于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過于濕熱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以及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地地區。②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氣候暖濕、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人口稠密。社會經濟因素:經濟發展水平高、社會穩定、交通便利和文化繁榮的地區人口稠密。2.世界的人種人種 體貌特征 主要分布區黃種人 膚色淡黃,頭發黑直,面龐扁平,體毛中等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北冰洋沿岸、南美洲北部及美國的印第安人聚居區白種人 膚色、發色、眼色都很淺,頭發波狀,鼻梁高,嘴唇薄,體毛較多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歐洲、北美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中部和南部黑種人 膚色黝黑,頭發卷曲,嘴唇較厚,體毛很少 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西北部、北美洲南部以及南美洲東部知識點2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運用反映語言、宗教、習俗等內容的圖文資料,描述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樹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意識。1.世界的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是世界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其中,漢語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語言 主要分布區漢語 中國、亞洲東部英語 歐洲的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地區法語 法國和非洲中西部的一些國家俄語 俄羅斯及附近鄰國西班牙語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阿拉伯語 亞洲的西部和非洲的北部2.世界的三大宗教(1)基督教:形成于亞洲西部,分布廣泛,是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該教經典為《圣經》,代表性建筑物是教堂。(2)伊斯蘭教:產生于阿拉伯半島,主要分布于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該教的教徒被稱為穆斯林,經典為《古蘭經》,代表性建筑物是清真寺。(3)佛教:創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該教經典為佛經,代表性建筑物為佛塔、寺廟。知識點3 人類的聚居地——聚落通過閱讀圖像、觀看視頻或實地考察等,描述城鎮與鄉村的景觀特征及其變化。1.城鎮和鄉村(1)城鎮:城鎮規模較大,人口相對較多,多的超千萬,人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方面的工作。交通線路密集,建筑風格多樣,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原有自然環境大多被改造,建有各類綠地供人們親近自然。(2)鄉村:村落規模普遍較小,人口數量在幾千人以下,人們主要從事耕種、放牧、捕魚等農業生產活動。建筑密度小且低矮,交通線路狹窄、稀少,公共服務設施較少,村落周邊常有農田、果林等。2.聚落與環境(1)影響聚落分布的因素:一般來講,聚落多分布在地形、氣候、水源、資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方,如下圖所示:(2)聚落的形態:在平原地區,聚落一般呈團塊狀;在交通線旁、河流沿岸、山麓地帶呈條帶狀。(3)聚落的分布:在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或河口、沿海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則少有或沒有聚落。3.民居與自然環境典型民居 當地氣候特點 民居建筑特點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 氣候寒冷 冰塊構筑,低矮無窗,利于保溫黃土高原窯洞 冬冷夏熱,氣候干燥 門窗小,墻厚,利于保溫隔熱竹樓(干欄式建筑)、東南亞高腳屋 氣候濕熱 墻體單薄,底層架空,利于通風散熱、防潮西亞村莊 晝夜溫差大,終年炎熱干燥 窗小墻厚,利于保暖隔熱,防風沙青藏地區平頂碉房 冬寒夏涼,降水少 就地取材,保暖北方地區房屋 冬季寒冷且降雪多 墻厚窗小或雙層窗戶,屋頂高聳4.世界文化遺產(1)世界:法國巴黎塞納河畔、意大利威尼斯城、巴西的巴西利亞等。中國:北京故宮、云南麗江古城、安徽皖南古村落、福建土樓等。(2)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保護民族文化特點,豐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培養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3)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措施:①控制工業污染對歷史性建筑物的侵蝕;②禁止在著名文化遺產周圍修建高大的現代化建筑物;③合理開發,避免過度旅游活動對文化遺產的破壞;④加大保護力度,提高保護技術;⑤完善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等。重難點突破重難突破 民居與自然環境禾木鄉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區的布爾津縣境內,冬季降雪量達100毫米以上,積雪深度可達1米以上。這里不僅自然風光旖旎,小木屋更具特色,小木屋屋頂用木板覆蓋,墻壁常用圓木壘成。讀禾木鄉中的小木屋景觀圖,完成1~2題。1.從當地的地理位置分析,禾木鄉建造小木屋的木材來源于附近的( )A. 常綠闊葉林 B. 常綠硬葉林 C. 落葉闊葉林 D. 熱帶季雨林2.小木屋頂坡度較大,幾乎成“人”字形,主要是因為( )A. 通風散熱,調節室內氣溫 B. 降雨量大,便于及時排水C. 防止大風將屋頂木板吹落 D. 降雪量大,便于屋頂的雪滑落【答案】1.C2.D【思路點撥】1.由所學知識可知,禾木鄉位于我國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區,以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為主,故建設小木屋的木材主要是落葉闊葉林或針葉林。2.由材料中可知,禾木鄉冬季降雪量達100毫米以上,積雪深度可達1米以上。故小木屋屋頂坡度較大的原因是便于雪從屋頂滑落;與通風散熱、降水量和大風關系不大。【總結歸納】民居與自然環境關系的判斷依據1.墻的厚度氣候濕熱——通風防潮、散熱型的干欄式建筑。氣候炎熱但降水少——墻厚,隔熱。氣候寒冷——墻厚,防風保暖。2.屋頂降水多——斜頂;降水少——平頂。3.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熱帶草原氣候——茅草屋;寒帶氣候——冰屋;青藏高原——平頂碉房。學考命題探究命題點1 人口分布與人口問題[2024青海]人口密度能夠反映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它是指一定時期內,單位面積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數。分析一個大洲、地區人口密度往往要從自然環境和歷史、社會經濟條件等方面入手。圖1為世界局部人口密度分布圖。讀圖,完成1~2題。圖1圖21.圖中亞洲東部和南部地區人口密度大,其原因正確的是( )A. 氣候溫和,水旱災害少 B. 科技先進,發達國家多C. 歷史悠久,農業基礎好 D. 經濟發達,跨洲移民多2.人口數量過多或過少,人口增長過快或過慢,都可能會產生相應的人口問題。下列選項與圖2內容相符合的是( )A. ①—就業困難 ②—鼓勵生育B. ①—資源短缺 ②—控制人口數量C. ①—住房緊張 ②—鼓勵生育D. ①—兵源不足 ②—控制人口數量【答案】1.C2.B【解析】1.讀圖可知,亞洲東部和南部地區人口密度大,其原因是歷史悠久,農業基礎好,C正確;亞洲東部和南部地區以季風氣候為主,雨熱同期,水旱災害嚴重,A錯誤;亞洲東部和南部地區以中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為主,發達國家較少,經濟欠發達,BD錯誤。2.結合所學知識及圖2可知,一個地區人口數量過多或過少,人口增長過快或過慢,都會造成人口問題。人口數量過多,增長過快,會給環境、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更大壓力,產生就業困難、饑餓貧困、資源短缺、居住條件差、交通壓力增大等社會問題,可以采取控制人口數量的措施。故選B。命題點2 宗教與人種[2023山東濰坊]第22屆世界杯足球賽于2022年11月—12月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小蘭入選了本次賽事志愿者,她查閱了該國相關的地理資料(下圖)。據此完成3~4題。3.該國公民主要的人種、語言及宗教,分別是( )A. 白色人種 阿拉伯語 伊斯蘭教 B. 白色人種 西班牙語 基督教C. 黑色人種 阿拉伯語 伊斯蘭教 D. 黃色人種 西班牙語 猶太教4.推斷該國的外籍人口主要來自( )A. 沙特阿拉伯 B. 埃及 C. 法國 D. 阿根廷【答案】3.A4.B【解析】3.依據所給的地圖和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卡塔爾位于阿拉伯半島上,故該國以阿拉伯人為主,屬于白色人種,當地居民主要說阿拉伯語,信仰伊斯蘭教,A正確,BCD錯誤。故選A。4.卡塔爾境內石油資源豐富,石油工業發達,吸引了大批外來人口從事石油相關工業。而這些人口多來自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尤其是與其鄰近的埃及,B正確,ACD錯誤。故選B。命題點3 民居與自然環境[2024河南]位于群山中的皖南古村落,建筑風格和村落形式獨具美感,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下圖為皖南古村落景觀圖及當地氣候統計圖。據此完成5~6題。5.關于皖南古村落建筑風格與當地氣候特征關系的描述,正確的是( )A. 屋頂坡度大,便于雨天排水 B. 窗戶開口小,防止風沙侵擾C. 封閉式院落,利于存儲雨水 D. 房屋較高大,利于冬季保暖6.皖南古村落注重選址布局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主要體現在( )①依山而建,減輕水患 ②面山而居,便于采礦 ③傍水結村,取水方便 ④窄巷高墻,節約土地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5.A6.C【解析】5.讀圖可知,皖南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所以皖南房屋坡度大便于雨天排水,A正確;當地房屋門窗開口較大,利于通風散熱,且皖南風沙較少,B錯誤;當地降水較多,不用存儲雨水,C錯誤;當地房屋較高大,利于通風散熱,D錯誤。6.讀圖可知,皖南古村落注重選址布局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主要體現在依山而建,可減輕水患,①正確;村落選址與采集礦產資源無關,②錯誤;傍水結村,取水方便,③正確;窄巷高墻,可以節約土地,④正確。綜上所述,故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 學生版.docx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