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堂教學設計【課型】欣賞課課型【教學內容】人音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序曲賞聽》第2課《1812序曲+第一交響序曲》。【教材分析】《1812序曲+第一交響序曲》是人音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序曲賞聽》第2課欣賞課。《1812序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創作的一部管弦樂序曲,完成于1880年。該作品是為了紀念1812年俄法戰爭(又稱愛國戰爭)中俄羅斯人民的勝利而創作的,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1812序曲》采用奏鳴曲式寫成,音樂結構清晰,包括序奏、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和尾聲等部分。作品通過不同的音樂主題和節奏變化,生動地再現了戰爭中的各種場景,如戰爭的爆發、激烈的戰斗、俄羅斯人民的反擊以及最終的勝利慶典等。關峽的《第一交響序曲》是根據其2001年所作歌劇《悲愴的黎明》的主題音樂,于2003年12月重新編排而成的。結構分析:明確作品的結構,如經典的ABA三部性結構。A部:通常包含主題呈現,如弦樂隊以波浪起伏的音型做背景,圓號、小號等樂器的加入營造出特定的氛圍。 B部:為發展部或連接部,音樂在此部分進行變化和發展,如鋼琴領奏、小提琴獨奏等,展現出不同的情感和音樂形象。再現部:回歸主題,但可能有所變化或縮減,如全曲在樂隊強大的轟鳴聲中磅礴地結束。音樂特點:分析作品的旋律、節奏、和聲等方面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如何共同營造出特定的音樂氛圍和情感表達。【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音樂學習熱情較高,處于變聲期,對音樂感知力有所提升。在知識方面,能掌握基本音符、節拍,部分學生有一定演唱基礎,但在音準、節奏把控上參差不齊。多數學生對流行音樂興趣濃厚,喜歡跟唱。然而,音樂理論知識較為薄弱,對復雜音樂作品理解不足。學習能力上,接受能力較強,但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待提高。課堂上有時注意力不集中,參與度有待提升。【教學目標】以2022年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新頒布的課程目標為依據,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注重體現課程性質,重點反映課程理念,我們確立本節課的目標:(一)審美感知通過欣賞《1812序曲》了解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及其音樂風格。(二)藝術表現分析《1812序曲》的音樂結構,識別主要音樂主題,并理解其在作品中的作用。(三)創意實踐能用肢體語言和樂器簡單等多種形式表現音樂(四)文化理解掌握序曲的概念及特點,理解《1812序曲》的創作背景和歷史意義。【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歷史意義,分析音樂結構和主題變化,感受作品的情感表達和音樂美。(二)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通過音樂聯想到具體的戰爭場景和歷史事件,理解作品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和情感。【教學準備】多媒體、鋼琴【教學過程】一.問題導入教師:同學們,外國有很多出名的藝術家,你們知道哪些?預設:回答問題教師:他們都有哪些作品給你的印象最深?預設:回答問題教師:你們了解俄羅斯作曲家俄羅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嗎?預設:回答問題教師:柴可夫斯基俄羅斯作曲家、指揮家,其創作涉及廣泛的音樂體裁和形式。代表作品有《天鵝湖》《第鋼琴協奏曲》《第六(悲愴)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1812序曲》(書寫板書《1812序曲》)【設計意圖:通過提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同學們對于本節課有一個預熱的感覺,為后續引出主題奠定基礎】二、師生互動,走進音樂(一)聆聽音樂,感受情緒教師:同學們,什么是序曲?預設:回答問題教師:序曲是指歌劇、舞劇等開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稱“開場音樂”,由管弦樂隊演奏,其使命在于綜合地敘述全劇發展的重要關鍵場面,奏出劇中代表主角的旋律,它仿佛是劇情的縮影。下面我們了解一下該作品的背景:《1812序曲》本作品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為紀念1812年俄國人民擊退拿破侖大軍的人侵,最終贏得勝利而創作的一首管弦樂作品,表現了俄國人民奮起反抗保家衛國的雄偉氣魄。請同學們聆聽音樂,通過聆聽樂曲,你想到了什么畫面?作品的情緒是怎樣的?旋律有什么特點?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本首作品采用了大型管弦樂隊和合唱團的演奏方式,將戰爭的激烈和緊張感完美地展現出來。整首樂曲中,鼓點聲音如同戰鼓擂響,給人以強烈的節奏感。樂曲中巧妙地運用了不同的曲調,有的部分凄美悠揚,有的部分激昂豪邁。整個樂曲的結構嚴謹,每個部分之間相互銜接緊密,音樂的發展邏輯清晰。通過聆聽我們判斷這首作品由幾部分組成?預設:回答問題教師:《1812序曲》是柴可夫斯基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采用了奏鳴曲式的結構,全曲由序論、主題樂段、發展段、再現段和尾聲五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之間相互銜接緊密,音樂的發展邏輯清晰,構成了一個完整而統一的藝術整體。【設計意圖:通過聆聽朗誦提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初步的聆聽對音樂的情緒、速度建立初步的認知,為后續的教唱奠定基礎】(二)分析音樂,表現音樂教師:下面聆聽引子部分,聽聽這段音樂用什么樂器演奏的,旋律有什么特點?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引子以中提琴與大提琴的弱起節奏拉開序幕,提琴以平穩進行的和聲緩緩進入,演繹《主啊,保佑你的子民》贊美詩。營造了一種安詳而寧靜的氛圍,為接下來的戰爭場面做鋪墊。下面邊聽音樂邊指揮預設:指揮教師:下面聆聽主題部分,聽聽這段音樂用什么樂器演奏的,旋律有什么變化?速度有什么變化?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 隨著管樂的加入,音樂逐漸進入主題樂段。管樂吹響優美的主題,仿佛描述著俄羅斯人民安詳美滿的生活。隨著定音鼓的敲響和管樂的低鳴,音樂中開始透露出一種不安和緊張感。下面邊聽音樂邊做聲勢動作預設:做聲勢動作教師:下面聆聽發展段部分,聽聽這段音樂用什么樂器演奏的,旋律有什么變化?速度有什么變化?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發展段是整首序曲的高潮部分。軍鼓的密集敲擊象征著軍隊的逼近和戰爭的爆發。法國號和短號相繼奏出《馬賽曲》的旋律,與描寫俄羅斯人民奮起抵抗的主題交錯纏繞,斗爭激烈。下面邊聽音樂邊用軍鼓伴奏預設:伴奏教師:下面聆聽再現段部分,旋律有什么變化?速度有什么變化?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再現段中,音樂逐漸回歸平靜。尾聲部分以教堂的鐘聲和炮聲作為結束,音樂莊嚴而宏偉。隨著《光榮頌》的主題響起(原為俄國國歌《上帝保佑沙皇》,“十月革命”后改為《光榮頌》),俄羅斯人民宣布了最終的勝利。下面我們再來欣賞一首作品關峽的《第一交響序曲》,首先我們了解一下該作品的背景:這首作品是根據其2001年所作歌劇《悲愴的黎明》的主題音樂,于2003年12月重新編排而成的。下面聆聽作品分析,該作品由幾個部分組成?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作品為帶有引子的復三部曲式,樂曲以史詩般的音樂描繪出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滿懷激情地頌揚了中華民族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情懷,營造出漫漫歲月中革命志士前赴后繼的犧牲精神。下面我們聆聽A部,聽聽這部分音樂有什么特點?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A部以波浪起伏的音型做背景,圓號、小號等樂器的加入營造出特定的氛圍。下面我們聆聽B部,聽聽這部分音樂有什么特點?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B部:為發展部或連接部,音樂在此部分進行變化和發展,如鋼琴領奏、小提琴獨奏等,展現出不同的情感和音樂形象。下面我們聆聽C部,聽聽這部分音樂有什么特點?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再現C部:回歸主題,下面分析一下這兩首作品有什么不同?預設:回答問題教師:都以史詩為題材,用音樂講述了歷史,用音樂描繪出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滿懷激情地頌揚了民族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情懷,營造出漫漫歲月中革命志士前赴后繼的犧牲精神。【設計意圖:通過感受、體驗音樂表現的意境和情感,培養學生對于音樂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三、精彩演繹,自由發揮教師:下面我們請同學上臺用不同的形式表現音樂。預設:表現音樂【設計意圖:通過上臺表演,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讓同學們體會舞臺的樂趣,讓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讓歌聲、語言、動作充分融入歌曲當中,讓音樂教學面對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當中來。】四、拓展思路,開闊視野教師:下面通過視頻感受一下預設:欣賞視頻教師:通過學唱歌曲,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預設:回答問題【設計意圖:通過聆聽感受異國樂曲的風格,培養學生對音樂鑒賞的能力,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五、結語教師引導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總結。六、課堂小結在課堂學習中,同學們通過欣賞、分析與討論,深入了解了這部經典作品。從音樂知識層面,大家掌握了樂曲的節奏、旋律、和聲等元素。感受到節奏的強烈變化,如弦樂的快速律動與炮聲的轟鳴,體會到旋律的優美與激昂。理解了和聲在營造氛圍、推動音樂發展上的重要作用。課堂上,同學們積極參與互動。在欣賞過程中,能夠準確感受音樂所傳達的情感,無論是戰爭的緊張、勝利的喜悅,還是對民族精神的弘揚。通過小組討論,大家分享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進一步提升了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通過這堂課,同學們不僅對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在音樂欣賞與創作方面得到了鍛煉,增強了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 。七、課堂達標1.《1812序曲》由俄羅斯作曲家 作曲,是一首 合奏曲。2.《第一交響序曲》由作曲家 作曲。3.音樂符號“#”名稱是: 。4.“>”“<”的名稱是: 。答案:1.柴可夫斯基 管弦樂2.關峽【板書設計】《1812序曲》序曲《1812序曲》柴可夫斯基全曲由序論、主題樂段、發展段、再現段和尾聲五個部分組成。《第一交響序曲》關峽復三部曲式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