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三課 人貴自尊第1課時 人須有自尊課后知能演練基礎鞏固1.我國自古就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的說法。這告訴我們( )A.自尊的人不需要接受來自他人的關心和愛護B.自尊的人知廉恥、明是非C.接受他人的幫助是喪失自尊的表現D.自尊的人能認可自己2.擁有自尊,我們可以做到不斷肯定自己,不被虛榮迷惑,持續提升自己。以下對自尊和尊重他人的認識錯誤的是( )A.自尊是一個人德行的具體表現B.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C.自尊的人不允許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D.自尊的人明白是非對錯,行己有恥3.有這樣一段話: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后來才明白,別人尊重我,是因為別人很優秀,優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別人。這段話告訴我們( )A.別人先尊重自己,自己才能尊重別人B.不尊重他人也可以贏得他人的尊重C.尊重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D.有了自尊就能贏得他人的尊重4.清朝有個人做了幾十年的官,一直清廉自守。他離任時,部下給他送行,卻遲遲不讓送行的船起錨。等至明月高掛,來了一葉小舟,原來小舟上是部下送來的大批贈禮,他們利用夜色來掩人耳目。這位官員當即寫詩一首:“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遂拒禮而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①自尊的人知廉恥、明是非 ②自尊的人能認可自己 ③自尊的人能用正確的言行維護自己的榮譽 ④自尊的人都是不近人情的人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能力提升5.下列屬于過度維護自己自尊的行為有( )①小凱給小明起了一個難聽的綽號,小明很生氣,要求小凱向他道歉 ②小剛聽不得批評,每次別人給他提意見,他都要找很多理由為自己辯護 ③曉紅聽到好朋友芳芳說小璐跳舞比自己還要好,覺得傷自尊了,兩個星期都沒理睬芳芳 ④小達喜歡下棋,每次贏了就興高采烈,輸了就反思自己,棋藝有了很大進步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6.自尊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是一個人德行的具體表現。以下對自尊認識正確的是( )①知恥是自尊的重要表現 ②自尊的人豁達樂觀,懂得尊重他人 ③自尊的人只需要看重自己的人格 ④有自尊心的人一定會取得事業的成功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學生劉某認為自己不受同學關注。為了引起同學們的注意,有一天,她穿了一條特別顯眼的連衣裙,并炫耀說這是她爸爸特意給她買的。一時間,她自以為成了同學們眼中的“焦點人物”,感到很快樂。材料二 小艾同學在小學時成績一直很優秀,進入中學后,由于不能很好地適應中學生活,她漸漸有點跟不上學習節奏。她明知自己的情況,但礙于面子,不敢公開承認自己的弱點,更不肯向比自己優秀的人請教,覺得這樣會傷害自己的自尊。(1)這兩位同學的做法是自尊的表現嗎 為什么 (2)自尊的人有什么表現 思維拓展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陶行知在當小學校長時,一天在校園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泥塊砸另一個同學。陶行知及時制止,并讓這個男生去自己的辦公室。陶行知在了解情況后回到辦公室,發現那名男生正在等自己,便掏出一顆糖遞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比我先到了。”接著又掏出第二顆糖:“這也是獎勵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說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糖:“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這說明你有正義感。”這時那名男生已經泣不成聲了:“校長,我錯了。不管怎么說,我用泥塊打人是不對的。”陶行知這時掏出第四顆糖:“你已經認錯了,我們的談話也就結束了。”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談談自尊的價值。答案:課后知能演練1.B 2.C 3.C 4.A 5.C 6.A7.(1)不是。自尊的人不為名利所惑,不過分追求表面上的榮耀,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客觀分析他人的評價。自尊的人能夠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也了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能肯定自己的價值;能夠積極地表現自己,獲得他人的良好評價,體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為人所需要的。(2)自尊的人能認可自己,知廉恥、明是非,不愛慕虛榮。8.①自尊包括自我尊重和贏得他人的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尊的需要。陶行知的第一顆糖讓這個男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一定的滿足,感覺到了贏得他人尊重的快樂。②自尊的人能認可自己。自尊的人能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也了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能肯定自己的價值。陶行知的第二顆糖和第三顆糖使這個男生既能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也能了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體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為人所需要的。③自尊的人知廉恥、明是非,能做到行己有恥,明白是非對錯,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主動培養美好的道德品行。陶行知的第三顆糖激發了這位男生的羞恥之心,第四顆糖是對他行己有恥的獎勵。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